构建家校合作新机制_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导致的系列社会问题的阐述,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并由此剖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的方式方法,为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构建;就业指导;机制;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承载着家庭的高期望值,也承载着社会的希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凸显,已引起党中央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专门提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难导致的系列社会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大学生大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心理素质低的学生容易蒙上阴影。而当这种阴影成为一种“情结”时,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校园中有5%大学生情绪不稳定,他们急需“心理救助”。当大学文凭和能力不足以成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安身立命的保证时,期望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会造成一些学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
  (二)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据调查,在我国家庭消费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被调查者的89?8%,这种心理在下岗职工家庭中更为强烈。77?6%的父母要求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这其中,56?6%要求子女达到本科或硕士学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和消费产生不利影响。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一些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沉重的教育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放弃子女的高层次教育。
  (三)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在“供大于求”的职场杠杆作用下,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极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关系、找熟人,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去做一些讨好招聘者的不良行为。同时,由于政策性、制度性的限制,如职场的“经验准入”等,人为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门槛,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隔离”和社会不公,破坏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进一步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被剥夺,引发反社会的心理与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影响。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更明确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实现腾飞的钥匙。人们争先恐后地利用各种途径“充电”,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于是,出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顺应了社会发展,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束缚我国发展的沉重人口负担,使之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但是,整个社会的就业岗位在一定时期内又是有限的,它的发展远远赶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
  (二)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同其他劳动力一样应当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那些不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大学毕业生必然很难适时找到对口工作,同时那些已经获得就业岗位的毕业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专业技术要求,也必然从工作岗位上“剥离”出来,重新寻找工作。这两种情况称为“非自愿失业”。再从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角度看,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有业不就而选择“自愿失业”。此外,高校培养人才需要3-4年的周期,当时社会上所需要的专业,一个培养周期后是否仍然需要只能是一种预测。这就形成了招生的“超前性”与社会需求“滞后性”的矛盾,也会导致某些专业的毕业生过剩而就业难。
  (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就业方式的矛盾影响。我们正处在一个发生深刻变革和巨大变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这些多样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就业方式是灵活的,“跳槽”,先就业后择业,是一种必然现象。有部分学生及其家长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认为就业是一次定终身,希望能一步到位,希望去所谓正规部门工作。他们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方式是极不相称的,导致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影响。现在,企业对所招聘的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更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不仅具有科学精神,还应具有良好的修养;不仅具有研究能力,还应具有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自身的这些素质与社会所期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期望学生成为一名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通才”,而大学生却只是知识较为单一的“专才”。社会的期望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影响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五)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的矛盾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过去的政府“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计划模式向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转变。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地域、学校歧视依然存在。所有这些现象与现行的市场就业方式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影响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
  
   (一)树立职业指导的理念
  要改变就业指导“以大四学生的就业环节为主”和“以完成签约手续为主”的局面,必须树立全新的思路,树立“职业指导”的理念。职业指导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大学生学业与就业问题的学说和方法体系,是我们走向全面市场化应当树立的重要工作范畴,其基本理念是促进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全程指导、注重服务、面向市场”几个方面的理念。
  1.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为了人的终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要与国际接轨,就要符合国际性的职业指导理念,从完成毕业生“出校门”的就业具体手续的工作状态,上升到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层次。这不仅应当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最基本理念,而且也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具体来说,职业生涯的理念体现为:引导大学生从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职业问题,帮助其正确进行人生定位和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帮助其正确地选择职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和较快地适应工作,为个人的生涯建造坚实的基础。
  2.树立全程指导的理念
  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做起”、进行四年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在大学一年级,侧重进行专业与职业前景教育,将所学的专业与未来的素质要求和就业出路相联系。大学二、三年级是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阶段,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社会需求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的技能培养,以塑造适应未来就业市场需要的全方面人才。大学四年级是实现就业的关键性阶段,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就业制度政策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并要对部分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其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要做好全程指导,还应当认真研究招生和就业的联系,在录取新生时要考虑专业适应性和发展潜力问题。
  3.将管理性转变为服务性
  不论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是学校内设置的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都是非行政化的工作,其机构的性质类似于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完成在大学领域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此,要淡化和去除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行政色彩,将习惯性的、具有一定居高临下特征的管理面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风貌,通过快捷、可靠、优质的工作,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二)组建强有力的职能工作机构
  1.设置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
  从职业指导规范性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工作机构应当设立以下职能部门:(1)图书室或资料中心:收集、保存和供学生查阅各种基础资料;(2)信息部:整理和发布市场需求,需要配备较好界面的计算机查询系统;(3)咨询室:负责大学生接待、问题咨询、职业测验、职业生涯指导、办理手续等工作,是日常业务量最大的部门;(4)业务接待室:组织供需见面会、接待用人单位的部门;(5)调研室:进行就业市场调研和预测的部门;(6)其他事务性工作的部门。上述各部门在大学中可以划分为科、室或窗口,在政府一级则应当划分为处室或事业部。
  2.组建专业化指导教师队伍
  鉴于人员短缺,借鉴欧美职业指导的经验,增加职业指导人员的投入,已经成为现实。应当注意的是,增加的人员要重在质量,而不是单纯的数量。职业指导机构迫切需要的不是一般性的人员,而是与现有职业指导队伍成员有着质的差别的专业性职业指导人才。应该在职业指导部门中设立专业技术岗位,如职业指导师,可以聘请专家层次的人从事,新增的人员要以专业人才为主,把好“入口”关,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教育培训,限期达到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水平。
   3.强化学校就业指导机构面向市场开拓需求的能力
  为了促进大学生在市场体制下就业,就业指导机构必须具备“推销员”的意识和手段。学校就业指导机构除了向用人单位卓有成效地推介专业毕业生和详细介绍专业有关方面的情况外,还要致力于搜寻社会的岗位需求。这应当成为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目标之一。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工作,必然导致招生体制与就业工作的接轨。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参与招生计划的制定,先期调节不同专业的供需状况,以利于未来的毕业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4.丰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指导和咨询活动的内容
  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要充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改变一次就业、一次到位的思想观念,帮助大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首先是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包括选定求职最理想目标、基本目标和参考目标,明确求职的主攻方向和努力方向;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调整择业心理,择业要避免理想主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要奢望一次就能找到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了解职业理想的追求与客观现实的差距;最后要正视现实,这是求职者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积极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社会,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社会、逃避社会。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择业本身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被招聘单位拒绝,但只要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有耐心和韧性,就一定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永远充满自信,正确对待挫折,对于求职者而言,挫折更是一种鞭策,它对失败者并不意味着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要总结分析,调节好心态,即使暂时求职失败,也应坚信“我不是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只是时间问题。
  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三)提升就业服务指导的工作水平
  1.达到就业指导日常工作的规范化
  首先,在重新构建就业指导部门机构的基础上,实行责任到人,挂牌上岗的管理制度。通过岗位考核、激励机制等,达到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规范化。进而,要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按照大学生能力与心理发展特点分阶段地安排工作内容,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达到就业指导工作环节的规范化。
  2.强化基本的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要努力强化现行就业服务指导所从事的各项基本工作,大大提升诸如签约、办理手续等日常性工作的水平。这一任务要在短期内完成,为进一步开展其他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3.建立需求预测和工作调研制度
  其一,通过对就业市场的预测,帮助毕业生正确把握就业方向,也为就业指导机构调整工作内容提供客观依据。其二,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情况、就业指导机构运作情况和各有关方面情况的调研,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为改进工作和提升工作水平找到依据。这是两项亟需建立的重要制度。
  4.应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创业的研究和引导
  对于学生的自主创业,社会、学校和家长在举手赞成的同时,也始终都充满了疑虑。目前,从湖北省范围内来看,大学生创业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万分之五,积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当前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所大力提倡的。自主创业需要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愿望和勇气,不怕困难、坦然面对逆境的良好素质,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满足大学生及单位“客户”的服务需求
  1.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
  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信息系统,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是满足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客户”需求的重要物质条件,也为所有在校大学生思考和设计职业生涯所需要。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在校园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为毕业生择业就业提供了帮助,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高校的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已经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系统,但其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还不完善,各校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例如还不能完成招聘单位与应聘毕业生的互动交流以至实现网上签约。为此,要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全方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从而大大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设立职业指导教育培训部门
  在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中,应当设立职业指导教研室,开设职业科学知识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进行择业技能实际操练培训等等。此外,还应当进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活动。上述教育培训,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和择业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完善及调整,也有利于大学生择业心理与行为的合理化,从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这实际上是主动引导的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进行就业状况统计和跟踪调查
  一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态进行统计。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单位流向统计,结合毕业生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把握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指导工作方向,寻找工作规律,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对未能签约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其结构、原因和个人情况与需要的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工作状况、个人发展状况对就业服务指导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对大学教育内容的意见和要求,做出详细分析,以全方位地思考和安排就业指导工作。
  4. 建立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评价系统
  对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强化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满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建立一套对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全面考核和评价的体系。在评价内容方面,除国家对各大学的“一次就业率”和学校内部考核外,主要内容之一是进行服务对象对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服务项目、服务水平、服务态度和大学生职业生涯塑造效能等。通过上述评价及跟进的措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从而提高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相关热词搜索:就业指导 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 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