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发展_跨越发展:湖北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随着区域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湖北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如何突破重围,实现跨越发展日益成为未来五年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难题。不断增强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实力;合理定位武汉城市圈发展目标并进一步完善城市圈结构体系;加快“两区”建设;抢抓西部政策优势加快发展将会对整个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武汉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标志着在国家层面上确立了成渝经济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预见的是,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成渝经济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区内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构建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外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梦想将不再遥远。成渝经济区的雏形最早成型于2003年,后经过两地政府部门几年的沟通协商,2007年7月被国务院正式确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不到4年的时间,从综改区到经济区,成渝地区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国家层面上确立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作为在湖北经济发展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武汉城市圈,如何实现跨越发展?怎样进行科学定位?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统筹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乃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难题。
  一、湖北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看,我省周边各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湖北已形成“合围”之势,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湖北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自成渝经济区获批以来,成渝两地媒体多次声称要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相关报道见诸报纸,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面对区域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武汉城市圈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整个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自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要将武汉打造成为我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呼声不绝于耳,充分反映了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在中部崛起的大好形势下,在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好前景中,希望我省奋起直追、实现跨越发展的良好愿望。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理性看待这一区域发展态势时会发现,武汉城市圈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湖北区域发展任重而道远!
  城市群战略是现代社会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现阶段湖北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城市群组合一般要具备三个:地理空间形态紧密、交通发达、经济联系密切。据此,省委省政府从湖北发展的实际出发,高瞻远瞩,适时调整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提出构建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最终形成三个城市群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区域战略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圈内各城市的快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特别是武汉城市圈,自成立以来,随着圈内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6972.11亿元,约占全省GDP的61.5%,2009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7956.55亿元,约占全省GDP的61.7%,2010年武汉城市圈GDP更是达到了9505亿元,约占全省GDP的60.14%。而城市圈龙头武汉GDP更是突破5500亿元,实现跨越发展,经济实力跻身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①然而我们也同样看到,随着区域化竞争的日益加强,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武汉城市圈无论在城市群规模、中心城市规模、城际联系、产业发展、吸引力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武汉城市圈在加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城镇结构性问题。
  城镇结构即超大、大、中小城市的数量构成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城市群是否成型的重要标志。除长三角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均缺乏合理的城市构成结构,而这一现象在武汉城市圈显得更加明显。武汉城市圈是由1个特大城市武汉再加8个中小城市组成。在经济实力上,武汉与其他城市经济实力差距过大,而其他8个城市之间的平均水平相近,武汉的城市产业链传递和扩张功能不够,对周边城市的关联度也很低,极大地束缚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壮大,也制约着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湖北区域发展的对策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进而构筑起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有力支撑,笔者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武汉的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强化龙头带动作用
  目前,我省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有限,要促进武汉城市圈乃至整个湖北经济发展,较适合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配置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且具有较大地区乘数效应的区域增长极,实行重点集约发展,来带动整个城市圈和全省工业的发展。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产业基础好,具有较高的首位度,其中心地位无可置疑,省委省政府要加大对武汉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帮助武汉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合理布置产业结构,避免城市间的产业同构,稳固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会展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健全产权、信息、技术、人才等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辐射周边的现代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要努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圈内交通一体化建设,紧紧抓住投资高涨和经济扩张的有利时机,以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为重点 ,构建比较完整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强化其对圈内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大力扶持武汉城市圈内二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圈结构体系
  “城镇结构”是衡量一个城市群是否成型的重要指标,实际上,从“城镇结构”指标来看,一两个超大、特大城市,下面多个中型小型城市的“金字塔型”城市结构则是比较完备的城镇构成体系。我国长三角地区基本呈现出此种格局,是我国目前最为成熟的城市群,从国外来看,如美国的“波士华城市群”,它直观上给人的感觉是城市群中有城市群,即群中有群。武汉城市圈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城镇结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城市圈的发展壮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9505亿元,其中武汉一市的GDP即高达5515亿,约占整个城市圈GDP的60%,而作为圈内副中心城市的黄石GDP仅为660亿元,不到武汉GDP的八分之一。②因而,大力培育圈内二级城市,构建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对武汉城市圈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来看,可以选择圈内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地理位置较优的黄石和孝感进行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城市之间在产业发展上要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分工协作,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层次趋同问题。要构筑合理配套的产业分工体系,使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产业升级,产生最大效益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要将大力培育二级城市发展放在完善整个武汉城市圈结构体系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认识问题,促进整个武汉城市圈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找准位置,合理定位武汉城市圈发展目标
  武汉城市圈自2007年12月获批以来,发展迅速,圈内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3月,武汉更是被国务院确立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从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表述到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虽然去掉了“重要”两字,却更强调了其中部“唯一”地位,凸显了国家对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的认可。可以说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但我们
  也同样看到,与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同属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目前城市圈的情况来看,并不具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条件。“十二五”期间,各省市之间的区域竞争将会呈白热化状态,湖北更应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奋起直追、实现跨越发展,要尽可能避免提一些大的口号,以免遭到各省市的联合打压,造成恶性竞争。我省韬光养晦、实干、苦干、不出头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对国家资金、政策和重大项目的争取,事实上,在我省放虚抓实、大力发展的同时,要始终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牢牢抓住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抓住武汉城市圈作为整个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定位,抓住胡锦涛总书记寄希望的湖北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定位,只要牢牢抓住中部这块招牌,在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大背景下,湖北的发展就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所以,我认为,对武汉城市圈的定位应该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构筑湖北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有力支撑。
  (四)加快实施“一红”“一绿”两区建设,尽快推动“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是以李鸿忠同志为首的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在揭示过去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总结以往历史经验教训,规划湖北未来科学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建设“两区”不仅是统筹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对“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而且对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上任伊始就将革命老区大悟县、红安县作为履新第一站,充分体现了李鸿忠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感恩、感怀之情,也让我们感激、动容。“两区”建设的相继启动,是新一届党委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响应中央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号召,率先启动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更体现了本届省委省政府不等不靠、敢为人先、主动作为的工作思路。目前,“两区”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去探索、创新,“两区”都在多省市交界地带,需要所涉及的省市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争取早日推动“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让“两区”尽快实现快速、全面发展。
  (五)顺应西部大开发趋势,有条件的融入成渝经济区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的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把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可以预见的是,在“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成渝经济区获批也是中央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湖北也应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广阔浪潮中去。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曾多次说过,湖北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表明上看是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敢闯善创上的差距。李鸿忠书记的一番话,真正道出了湖北发展差距的实质所在,因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湖北地处内陆,是传统意义上的中部地区,更是胡锦涛总书记寄予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地处鄂西的恩施自治州是我省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处整个西部地区的东端,我省完全可以顺应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趋势,将恩施等地打造成我省促进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桥头堡。西部大开发已走过了第一个10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要为恩施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国家更多的项目、资金、政策的支持。另外,恩施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余脉地区,这也为我省加快实施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创造了机遇。由于恩施特殊的地理位置,目前可行的办法是,将恩施最西部与重庆万州接壤的利川市积极融入到成渝经济区的建设中去,利川市位于湖北省最西部,与重庆第二大城市、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州区接壤,两地相距仅为100公里左右,域内目前已经建成通车的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万利高速公路以及渝利铁路等在未来几年将会形成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极大地方便了三地之间人流、物流联系,这也为我省积极探索贫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利川市可参照洪湖、京山、广水三县市参加武汉城市圈的模式,以观察员身份加入成渝经济区,要比照成渝经济区各成员单位享受相关待遇,能够参加成渝经济区有关协作互动活动等。当然,这需要三地省市政府之间加强沟通,签署相关协议。两会期间,贵州省领导表示,未来几年贵州将整体融入成渝经济区,湖北可以以利川为试点,进一步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 湖北核心竞争力研究[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8.
  [2] 杨尧忠.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结构解读[N]. 湖北日报, 2009-04-24.
  [3] 杨尧忠, 谢葵. 实现“半日辐射圈”建设“超级大武汉”[N]. 湖北社会科学报, 2010-12-01.

相关热词搜索:发展 湖北 对策 跨越发展:湖北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