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传播学术视野在哪里?] 学术视野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华人传播研究社群不应该再跟着美国主流的研究亦步亦趋。而应该站在自己的文化脉络里面建立独特的理论视野,兼顾技术问题和宏观大叙述,融合社会规律和意义;既照顾文化的特殊性,又彰显理论的普遍性;最后依平等地位和西方主流学术对话与沟通。为此,华人必须入乎霸权。出乎霸权,融会贯通,进而提出符合本身文化脉络的诠释。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元的文化视野,华人学术圈哪天能够了解美、英、法、德思潮的精髓,又能共同提出原创的问题、方法和理论,哪天就可以建立字体性,脱离学术殖民地的境地,而站在平等的立场与强势的学术传统对话。“华人传播视野”不过是一个笼统的简称,尚待仔细分疏甚至解构。
  一、华人传播视野建立在“共同民族文化”的基本假设上面。什么是文化?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接受文化研究者的立场:文化是一般俗民过往生活(lived)的经验以及他们日常活生生(living)奋斗的过程,而不光是陈列或尘封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更不仅止于供奉于庙堂之高的‘部部典籍。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笼统的“华人视野”,将来也不会有。中国内地和港、台的生活经验和传播视野势必多元,复杂而矛盾。我不喜欢把东西解构到绝对和虚无的地步,毋宁相信文化有稳定性,有共同性。但这个共同性不能抹杀特殊性,这个稳定性是经历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用佛家语,就是展现“无常”,我们捕捉的正是“常”与“无常”的辩证性。
  二、中同内地和台湾、香港面临殊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内部条件的互动差别很大,两岸三地传媒研究的路向有同有异,顶多求同存异,休叫霸权的文化遮盖地平线。学术的原创力未必和地理面积的大小成正比。
  三、在某些问题上面,“华人”的传播视野未必是问题的第一性,阶级、性别和种族的观点也许才是主要的矛盾。上海新贵的时尚向纽约或巴黎看齐,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翻一翻《上海壹周》那些花花绿绿的名表、LV皮包、化妆品、内衣和红酒广告也过瘾,计会心理学家说这是“替代参与”欧洲小资的消费幻想。他们跟辽宁的失业工人、安徽的农民有多少灵犀默契?但碰到若干议题(例如民族主义),这些阶级群体可能短暂会合,可见立场的分合因脉络和条件而定。目前中国山地和港台的媒体都依市场逻辑运作,尽量讨好有钱和有闲阶级。而忘记了弱势团体在挣扎。
  如何建立华人传播视野?我支持实证精神,但反对实证主义;正如我服膺科学,但反对科学主义。现阶段切莫在先前的经验上决定好坏,不要画地自限,宁可抱着开放的心灵,百家争鸣,不怕尝试错误,而要争取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庶几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共识,琢磨出几条切实可行的途经。
  美国社会科学各领域对当代中国的建构,无论议题、旨趣或是资源,一向由美国的学术要角一锤定音。华裔学者好不容易开始在发言台上赢得小小的一席之地,顶多与有荣焉当个资浅伙伴,尽管无法撼动原有的霸权,华裔学者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不再缺席,不再沉默,更不必惟西方观点为观点了。他们一时得不到主流学界应有的重视,但这是没有办法也不必太计较的事。他们正在培养一个有用无用的社区,遵守一般的学术纪律,大家用“文化中国”的角度,既分头又共同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熏陶,努力不懈,渴望逐渐成为一派独特而深邃的学风。
  只要我们建立高标准的学术社群,拿得出漂亮的东西,人家才不能漠视我们约声音,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脉络找定价。华裔学者来自文化中国的各地区,又在西方学府接受严谨学术传统的洗礼,各欠了两边深厚的知识债。他们必须拒绝义和团式的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朋辈之间许多卓然有成者,都初步带来可喜的信息,证明中国传媒研究和学术潮流接得上轨,可以为有意义的对话铺路。学术的内缘因素为主,“国际”肯定与否还在其次。人家喝彩不喝彩,既非操之在我?更无须耿耿于怀。
  鉴于西方长期占领学术霸权,我们需要发挥文化的特殊性,去消解他们(也是我们)“西方就是世界”的世界观。我们争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平衡。反对以西方垄断的普遍性来压抑甚至取代我们的特殊性。在世界的脉络里面,许多人视为必然(普遍性)的“四人”经验,其实叫能只代表历史或地理的偶然(特殊性)。以“西方”本身而言,穆尔指出英国,法国和德国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提利也是西欧在18世纪建造民族国家的过程未必能“复制”于当代的第三世界。没有普遍性不成为科学,但究竟什么是社会科学的普遍性绝非一成不变,值得我们常常停下来思考一番。自然科学只有规律的问题,社会科学却牵涉规律和人文意义两个问题,所以社会科学界需要而物理学界不需要强调华人的主体性。
  归根结底,我们的视野应该是华人的,也是世界的,我自己尝试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理论两条路入手,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联系普遍理论与具体情境,随时争取对话和沟通的司能。这种对话“既回响着不同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回声,又同时受到现代人的诠释和检验,而且也要用现代语言在世界文化语境表述独特的文化风格与价值。三个华人社会所编织的光谱,所提供的比较视野中国大陆的媒介变化,台湾的媒介与民主转型,香港媒介与主权回归――是弥足珍贵的,而在我的尝试中,希望贯穿民主、自山、平等、解放的命题。我赞成后现代主义戳穿一些虚无浮夸、教条的全称命题,但倘若因此把民主,自由、平等、解放这些宏大的叙述都一样解构,则将不知置学术关怀于何地?
  责编:潘天翠

相关热词搜索:视野 学术 传播 华人的传播学术视野在哪里? 东方视野文化传播 河北东方视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