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ppt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ppt篇一: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全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导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为帮助全党系统学习习近平同志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和思想观点,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继2015年1月编辑出版《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后,又于2016年1月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纪律建设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推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共分七个专题,每部分的内容都非常重要。我们要原原本本地学习,抓住要点,加深理解。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严明纪律。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今天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纪律建设尤为重要。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我们提出那么多要求,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来落实,光靠觉悟不够,必须有刚性约束、强制推动,这就是纪律。

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要加强纪律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纪律建设的重要性。他多次引用毛泽东同志讲的“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句话,说明在革命战争年代加强纪律是战胜敌人、争取胜利的首要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铁的纪律保证。

当前主要的挑战是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大量事例说明,干部出问题,都是因为纪律的突破。从一些腐败分子的忏悔录中可以发现,“破法”无不从“破纪”开始。在中央狠抓作风的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对纪律规定还置若罔闻,搞“四风”毫无顾忌,搞腐败心存侥幸。习近平同志强调:不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断送我们党和人民的美好未来。要在纪律上进一步严起来,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

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总的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党章、党的纪律、国家法律、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习近平同志特别解释了为什么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十分重要的党内规矩。他说:这是因为,对我们这么一个大党来讲,不仅要靠党章和纪律,还得靠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这些规矩看着没有白纸黑字的规定,但都是一种传统、一种范式、一种要求,是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反映了我们党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他强调: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对没有明文规定的党内规矩,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该懂的。不懂的话,那就不具备当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觉悟和水平。没有明文规定的能不能遵守,关键看党的观念强不强、党性强不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

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守纪律首要的是遵守政治纪律,守规矩首要的是遵守政治规矩。

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在党的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打头、管总的。实际上你违反哪方面的纪律,最终都会侵蚀党的执政基础,说到底都是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因此,讲政治、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要抓住这个纲,把严肃其他纪律带起来。

强调政治纪律是针对现阶段党纪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近年来查处的高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案件看,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非常严重,务必引起重视。习近平同志列举了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种种表现,使全党警醒。比如:有的政治野心膨胀,背着党组织搞政治阴谋活动,搞破坏分裂党的政治勾当;有的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把党派他去主政的地方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有的乱评乱议、口无遮拦,一些所谓“铁杆朋友”聚在一起妄议中央大政方针;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不敢亮剑、耍滑头;有的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等。他把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现象归纳为“七个有之”,要求全党时刻保持警惕,经常对照检查。

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习近平同志严厉批评了那种认为“只要干部没有腐败问题,其他问题就可以忽略不计”的观点。他明确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是一个空洞口号,而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必须是具体的,不能光口头讲讲,要落实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必须是坚定的,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点要做到“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即: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

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等。习近平同志强调: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十分明确地强调、十分坚定地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严守政治纪律,守好政治规矩,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全面从严治党要以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为重点。组织纪律松弛已经成为党的一大忧患。组织观念、组织程序、组织纪律不严起来,就是一盘散沙。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全党的组织纪律性,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着力解决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等问题。要发扬党内民主,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允许不同意见碰撞和争论,同时善于进行正确集中,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执行民主集中制,一把手以身作则很关键。要推动各级一把手自觉坚持集体领导,带头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要正确认识组织意图和领导个人意图的联系与区别,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防止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请示报告是必须遵守的规矩,也是检验一名干部合格不合格的试金石。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和强调这个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是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组织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干部要有组织观念、程序观念,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决不能我行我素,决不能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不报,要少些“迈过锅台上炕”的做法,少些“事后诸葛亮”的行为。他指出:请示报告不是小事,不要满不在乎。该请示报告的不请示报告,或者不如实请示报告,那就是违纪,那就要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就不能当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是请示报告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一定比例中抽查,如果填的和实际情况不一样,就要说清楚为什么,不能糊弄党组织。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用人腐败必然导致用权腐败。从严治党,必先从严治吏,要抓住管权治吏的要害,严肃查处用人腐败。从巡视的情况看,对用人腐败问题的反映很突出,违规用人问题十分普遍,干部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地方拉

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严重。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严明组织人事纪律,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决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每个党员、干部的事,大家都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防身治病的有力武器,通过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不断洗涤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灵魂。

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强化组织意识。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既是党最基本的组织原则,也是最基本的组织纪律。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组织,对党组织忠诚老实。要把相信组织、服从组织视为生命,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要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创新党内法规制度,把各项纪律和规矩立起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纪可依是严明纪律的前提。要根据形势和党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党的纪律规定,把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实现党内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

依规治党,首先是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只有建好制度、立好规矩,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发挥法规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才能筑起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堤坝”,才能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反腐倡廉要坚持标本兼治。在腐败存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要以治标为先,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同时也要治本,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历史ppt篇二:文艺复兴的历史课件

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1792.9.2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在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掌权时期,把法国大革

命推向高潮。

8、罪恶的“三角贸易”:

1)、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后来成为最大的黑奴贩子)

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

2)、奴隶贩子的贸易路线一般是从欧洲出发(带廉价纺织品,果酒,烟草等).乘船到非洲;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美洲的矿产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因为贸易路线呈三角形,因此称为三角贸易。 3)、影响:罪恶的三角贸易,使殖民者获得了惊人的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资本。而带给殖民地,特别是带给非洲人民的却是深重的灾难。 9、“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17 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2)、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并用武力洗劫各邦国库,向民众征收

高额税赋,以垄断贸易牟取暴利。

10、“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1)、玻利瓦尔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1819年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随后解放了厄瓜多尔,后与圣马丁联合,先后使智利,秘鲁获得了独立。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11、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1)、1857――1859年,印度终于爆发了民族大起义。一些封建王公也加入到起义队伍

之中,成为起义的领导者。章西女王是这次印度民族起义的杰出女英雄,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

12、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

1)、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

展。焦点:黑奴制的存废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3)、爆发:1861年4月,南方(发动了叛乱,退出了联邦)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3、北方的胜利

1)、转折: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规定从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

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2)、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3)、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4)、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拥护黑奴制的狂热分子刺杀了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

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巨大贡献。

5)、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

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4、俄国废除农奴制

1、废除的原因:1)农奴制无法满足工业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人民购买力低下使市场狭小。2、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根本原因)。3)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激起农奴不断起义。4)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直接原因)

3、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农奴解放时,可从地主那里赎买一份地。

4、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俄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5、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爆发的背景:1)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2)新兴资产阶级和下级武士强烈要求改变日本现状。3)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2、倒幕力量: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

3、明治维新的代表人物: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

4、推翻幕府以后,1868年明治天皇政府改革,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主要内容有: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买卖。 ③文化教育上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④生活上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⑤军事上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5、影响:是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性质)。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

16、英国的宪章运动:

1)、1836---1848年间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运动。通过了《人

民宪章》,提出了争取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要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工人运动的影响: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表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

量登上历史舞台。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1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经济前提)2)欧洲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阶级基础)3)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前社会主义学说和人类创造的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理论来源)4)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实践,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

2、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了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 18、巴黎公社

1)、1870 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

历史ppt篇三:史纲PPT内容整理

第二讲 数千年未有之巨变

回顾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曾长期领先于周边各国和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国家,但到明朝中叶以来则进入衰落阶段,特别到十九世纪同西方各国形成巨大的落差。中国没有适应近代世界的变化而落后,给后人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

一、鸟瞰中华文明与中华帝国

(一)、明代中期以前(1500年)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在大部分时间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世界科学文化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西方:黑暗的中世纪,宗教与世俗政权并立,教会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没有统一的政权和社会秩序,战乱不断,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于痛苦之中。 在明朝中叶以前,中国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

孙中山说:五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顶强的国家。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的英国、美国一样。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对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自己来朝贡的。 明代中国的海上实力曾居世界第一。

应该说,清王朝在完成统一和恢复与发展经济方面确实有突出表现,后来出现“康乾盛世”。

女真(1635年后改称满洲)的兴起、1644年入关,随之在全国建立清王朝。清王朝在亚洲腹地的积极扩张,中国的版图在十八世纪扩展了近一倍。

宏观地看,1800年以前,清朝历史的重心、焦点集中在亚洲内陆;1800年以后,逐渐转向东南沿海

1、政治

清朝虽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但是却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秩序和基本政治制度,推行“满汉共治”政策,即在中国传统的“普世王权”和官僚制度的框架之内“分享”权力。

中央政府机构:

2、经济

土地与税收制度

1712年,丁税定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716年,摊丁入亩、地丁两税合一

国家收支(以乾隆朝为例)

国家收入约4300-4400万两 支出约3500万两, 年余800-900万两

国内市场:至迟在18世纪已经形成,出现行会、商会 。

3、科举考试:

童试(3年1试,须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中试者为生员)。

乡试(生员在本省省城应考,3年1试,中试者称举人。名额少则几十,多者不超过200)。

会试(各省举人赴北京应试,3年1 试,由皇帝派大学士等考试,名额更少,中试者为贡士)。

殿试(贡士由皇帝派官员逐一复试,复试合格后,再由皇帝与大臣亲试,中试者为进士,进士第一甲3名,称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经考试后授官)

清代仅有两万七千个官僚职位,而有科举功名的士绅则有一百一十万之多,士绅是官僚与百姓之间的中间人,在中国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士绅的特权与社会功能: 出席孔庙祭祀礼仪 主持宗族祭祖礼仪 享有一定的“刑事保护权”

豁免强制性的劳役豁免丁税,专事攻读充当官府与百姓、百姓与百姓之间调人

动荡时期组织乡勇团练、保境安民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宣教者(修私塾、贡院、地方志)

盛世中国

至乾隆朝中后期(十八世纪中下叶),中国疆域辽阔,军力雄厚,社会平和,工艺精湛,人口、经济、商业的稳步增长,中华帝国的强盛达到顶峰,亦为其时全球之最。 在封建时代,中国领先于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有许多自己特点。 汉字特点:汉字是世界上别具一格、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表达工具。(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与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汉民族结合,具有强大生命力。

汉字与儒学相结合,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入侵中原的异族只要认同汉文化,就能被接纳为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的特点

1、“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止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以民为本。

强调“民为邦本,本固而邦宁”,统治者应努力爱民、亲民、富民、保民、恤民、安民,治国之策要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

《尚书》中已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重我民”、“怀保小民”等主张。

《左传》有“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与神”说。战国时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3、注重和谐:《尚书?尧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晏子春秋》说:“和谐成其政” 。

(1)天人和谐。《周易》:“保合太和,乃利贞”,认为,阴、阳二气有机统一,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知和曰常”。《中庸》则提出“中和”概念,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人际和谐。古人重视“人和”,强调“和长幼”、“内和而家理”、“和合父子、君臣”。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北宋二程说:“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古人重视“和为贵”,但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包容多样,和谐统一。

(3)群体和谐。《尚书·尧典》:“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则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主张“以德服人”、“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4)身心和谐。古人主张通过修身、正心,实现身心和谐,促进人际和谐和社会安定,最终使国家长治久安。《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加强道德修养,知所安身立命,才能实现家国和谐和天下太平。

4、义利统一。

《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孔子认为“足食”而后“民信”,主张对于民众应先“富之”然后再“教之”。程灏程颐说:“人无利,直是生不得。安得无利?”李觏也说:“人非利不生”。

孔子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清代颜元:“正其谊(义)谋其利,明其道计其功” 。

5、“为政以德”:治国之道重在教化,而不是刑罚。

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战国时,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将“德治”思想系统化,强调以德治国,通过修身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标。

依照德治思想,治国之道重在教化,而不是刑罚。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贾谊说:“教者,政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

6、变革思想:

《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主张“因世而变” 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提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7、重贤才:

孔子主张“举贤才”;

墨子提出“尚贤”,要求不以出身贵贱、血缘亲疏关系任用贤能之士;

历史ppt

孟子希望国家能“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龚自珍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孙中山强调“人尽其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司马光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取才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朱熹则概括说,“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

8、国家统一:

《诗经》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王室衰微、诸侯力征、天下混乱的局面,孟子说:“定于一”,荀子说:“一天下”,墨家提出“尚同”说,法家主张“兼天下”,杂家贵“执一”,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力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西汉时期,《春秋公羊传》明确提出“大一统”的概念,强调“王者无外”、疆域一统。 二、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 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中国内部问题,二是外部世界一体化的初步形成及其对中国的压力。这两大问题成为18世纪末以来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问题 。 第一大问题是中国内部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人口大增带来的压力

人口的大幅增长一方面说明清朝政府的政策(如1716年实行的摊丁入亩地丁两税合一)适合了社会的需要,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保证了社会的繁荣稳定,为人民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反过来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 古代中国繁荣强大,在地理和历史知识所及的范围内,几乎没有碰到过强大的对手,在统一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情况尤其如此。盛世的帝王没有横向竞争的对手,只能纵向竞争,与前代帝王一比高下。

但是从16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竞争主要不是来自前代帝王,而是横向来自欧美列强乃至仿习欧美列强而新起的日本 。当清朝上上下下为盛世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方,即西方,一批在古罗马的废墟上诞生的国家,逐渐摆脱教会统治,从停滞与混乱中走出来。

1.人民生产及自然资源等带来巨大压力。尽管国外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如美洲玉米、红薯、花生等的陆续引进并大面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压力,但这一问题仍困扰着清朝统治者,乾隆皇帝就常常感叹“民愈庶,富愈难”,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ppt 历史ppt模板 历史ppt课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