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来了] 奥运会金牌是纯金的吗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会开得很好,掌声不少,但感觉肩头的责任沉甸甸的。   其实无论是奥运会带来的还是留下的,对于挑战与机遇,外宣工作者都有着更加长远的思考。为此,2008年7月11日,中国外文局在改造一新的报告厅举行“纵横天下――对外传播论坛”之“奥运来了”专场时,座无虚席。
  在不时响起的掌声和笑声中,近4个小时转瞬即逝。“这场论坛将引发我们的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指导我们今后的外宣实践。”“这样的论坛,今后或许每年能举行一两次。”有与会者如是说。
  此次专场讨论活动邀请到了三位中国对外传播领域的权威专家――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外交部原副部长、外交协会会长杨文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日报》原总编辑朱英璜。论坛分为三场,议题分别为:
  第一场议题是“奥运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话嘉宾是赵启正和杨文昌,对话时间45分钟,15分钟嘉宾回答与会者提问。
  第二场议题是“奥运理论形式分析与外宣媒体的奥运决策”,对话嘉宾是赵启正和朱英璜,对话时间1小时,并有15分钟互动问答。
  第三场议题是“后奥运时代的展望”,对话嘉宾是赵启正和周明伟。
  三个议题各个鲜明,直击奥运会对外宣传工作的要点。在这里,在北京奥运会话题下,外交与外宣再次“握手”。
  
  “奥运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01年1月,北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三大本《申办报告》;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当天,北京奥申委主席刘淇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签订了《举办城市合同》。从那时起,中国就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庄严的承诺书。那么,奥运会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几位主谈贵宾一步入报告厅,场下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作为对外传播和外交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在对外传播领域的思想和理念依然在闪光,影响着今天的对外传播工作。
  此次论坛由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主持,一开场就直奔主题:“北京奥运会对我们无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下面我们将要具体地讨论哪些是机遇,哪些是挑战;我们抓住了哪些机遇,化解了哪些挑战;在实际工作方面有哪些建树,在化敌为友方面做了哪些事情;政治和体育之间的关系我们处理得如何;通过筹办奥运会,我们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总而言之,中国举办奥运会得到了哪些启示,获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
  赵启正第一个展开了话题,依然是一贯坦率、开放的风格:“我有一个习惯,不喜欢说长话,喜欢找根据,所以我建议就先寻找举办奥运会的原因。胡锦涛主席曾在讲话中提到,这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期待,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一个庄严承诺。从这个基调出发,我们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办奥运会?为什么世界各国争办奥运会?”
  “一个国家承办奥运会是与这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紧密相连的。我认为,中国举办奥运会,一方面可以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切身地感受今天的中国,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国民众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第二位嘉宾杨文昌是外交官出身,曾任中国驻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大使,以及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在谈到奥运会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时,他说:“没有哪一个国家不想举办奥运会,只不过这中间还有‘办不办得起’和‘让不让你办’的问题。所以说,北京举办奥运会意味着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换言之,就是国际社会承认中国发展、进步了,承认中国人有能力举办奥运会了。”
  “北京奥运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应该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当代的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能够增加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度。外国人来到中国,除了观看奥运会比赛,还会看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从这方面来说,奥运会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北京奥运会注册记者达2万人之多,到时候专程来看北京奥运会的外国游客会更多。很多国外记者会把摄像机、照相机对准北京的边边角角,看中国人的行为文明不文明。”
  2001年的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时,北京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刚毅正在香港,当时的电视直播画面让他十分感动:“北京的大街小巷人群涌动,路上有步行的,有骑车的,有开夏利的,有开奥迪的,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手里举着国旗,脸上是发自内心的笑容。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商人,他们都发自内心地为中国能够成功获得奥运会举办权而感到高兴。作为从事对外宣传的工作人员,我更想了解北京奥运会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对运动员意味着什么,对商人意味着什么。我想表述比较恰当、意义最为长远的还是顾拜旦所提倡的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
  中国网的“奥运论坛”就提出过“奥运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个话题,一天内就收到了100多个回复,其中有乐观积极的意见,认为举办奥运会对中国意味着商机、意味着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网副总编辑张梅芝对此颇有感受:“中国的政治在进步,而且逐步透明,就如同‘奥运论坛’为奥运话题论坛提供了平台,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一次机遇,同时中国也在关注中承受压力。”
  面对涉及北京奥运会的不同声音,赵启正说:“我觉得对奥运会成就的评价不能只根据外国人的标准和经验。怎样核算奥运经济,这与核算方式有关。从长远看,举办奥运会有多种好处,比如会提升我国服务产业标准。我们应当总结奥运会的‘软遗产’。”
  
  杨文昌接着说:“举个例子,陕西应该感谢克林顿,因为他第一次到中国时,选择西安作为第一站。此后的美国人到中国来都会到西安看一看――‘我也到了总统来过的地方’,这就是事后效应、长远效应,举办奥运会要从整体看。国际社会有关于北京奥运会的不同声音,但在日本洞爷湖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上,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明确地说他将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萨科齐将以法国总统和欧盟副主席的双重身份出席北京奥运会,英国首相布朗将以欧盟主席的身份出席北京奥运会????到目前为止,80多个国家的元首确定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还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这一切都足以说明问题。面对世界的关注,我们该做的是展示自己――展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展示中国人今天的精神面貌。”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在交流中谈到了白岩松在与日本媒体交流时的一个总结――北京奥运会是奥运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第二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第三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第四次在非欧美国家举办。王众一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中文表达中,它更强调的是‘同’,但在英文中,‘one’不仅有‘同’的意思,也可以翻译为‘唯一’。我去日本时,还专门跟日本的媒体朋友共同商榷了一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日文翻译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证明,中国走自己的路得到了世界认同。”
  无论在当时的7月,还是在奥运会开幕以后,在这个话题面前只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北京奥运会过后,经过沉淀,我们会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这个问题。不过,就像杨文昌在这个议题中所说的,从申办奥运会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应该做好准备,承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果经不起“烤”,就会被“烤焦”,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有这么一个“被烤”的机会。“孙悟空也是被‘烤’过之后才炼成火眼金睛的。因此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不怕。”
  
  “奥运舆论形势分析
  与对外宣传媒体的奥运角色”
  赵启正和朱英璜坐到了台上,与会者一同讨论第二个议题:奥运舆论形势分析与对外宣传媒体的奥运角色。作为《中国日报》原总编辑,朱英璜在中国对外传播界有着很高的威望,多年来一直在对外传播领域笔耕不辍。第二个议题就是从一些境外媒体对中国奥运会的指责说起――
  
  赵启正:“国外媒体一定会借此机会指责中国的社会制度,这一点在申办奥运会成功之前,就一直存在着,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又有明显上升趋势,只是在‘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这种指责才有所下降。国外将很多事情与北京奥运会联系在一起,比如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部落纷争等等。乍看之下,好像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攻击,甚至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连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也跟着上。”
  对于这种风口浪尖上的感觉,朱英璜做了一个比喻:“我现在坐在聚光灯下,感觉很不舒服,由此我也联想到:奥运会就是把中国放在聚光灯下烤。”这也是他与场下听众的第一次交流,明了的语言让人感同身受。
  既然已经在聚光灯下,我们就应该准备好应对别人的目光,从容对待,但这又决非一日之功,赵启正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说:“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不仅指的是GDP,也指的是文化和教育,甚至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北京奥运会是一次大练兵,让我们在经济迅速发展之外有一个反思,去发现漏洞、不足。比如‘3?14’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时,当时有位德国记者在当地,他的报道符合真实,可地方却把这位记者哄走了,难道你能说当地官员成心把事情办坏?不是的,他只是没有经验。”
  关于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朱英璜说:“国外的报道是歪曲的、颠倒的,中国人说什么、怎么说都他们不信,只相信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西藏流亡政府的说法,直到网民和海外华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西方媒体才正视事实。其实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外国人到西藏去实地看看,让西方媒体反思,让他们自己发现心中的偏见。‘5?12’四川大地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西方媒体的报道差异,政府及时有效的救援、媒体透明的报道、志愿者自发的行动让外国看到了‘另外一个中国’,他们通过反思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由此我认为本届奥运会成功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中国拿多少金牌,修建了多少个奥运场馆,而在于奥运会为中国留下了什么遗产。如果国外媒体在奥运会期间有‘中国人的微笑’、‘政府的组织保障’类似这样的报道,那么这一届奥运会就是成功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类似的职责?
  朱英璜说:“前几天,我和一位身家丰厚的美国企业家聊天,问他认为成功的奥运会应该是怎样的,他回答说,应该是信息透明的。和路透社美国分社社长聊天时,他告诉我,除了关注美国代表队拿多少奖牌之外,他们还会关注西藏的局势和北京的空气。所以我们要时刻记住:奥运会举办时2万多名记者和几十万的外国游客可能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到中国的。
  中国人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奥运?我认为应该是平和、宽容、平静地去对待。中国人总是追求完美、好面子,但是我们要记住,过于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媒体总是给达赖扣帽子,说他是‘披着宗教外衣的恶狼’。外国人就感到不能接受,这是根据什么下的定义?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讲讲他是怎么利用宗教的掩饰,以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的。境外记者也是讲道理的。
  中国13亿人都要站起来,旁边的人一定会有感觉。在这一点上,可能中国老百姓的心态还没准备好。我们要有大国风度,要有爱国主义,但不要有民族主义。”
  在互动提问中,有人问:“面对外国挑剔的眼光,我们如何办成一界奥运盛会?”朱英璜说,中国对奥运会期待很高。作为对外宣传媒体,奥运宣传首先要了解舆情,有针对性;其次,要多用人的故事,用人家听得懂的词;再者,对外宣传不要自以为是。要减少溢美之词,使用平实的语言。
  《向世界说明中国》是赵启正的演讲谈话录,刚上市就三次重印――一名政府部长的讲话录成为畅销书,并不多见。时任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在评价这本书(续编)时写道:“他的深刻思想和流畅的对外表达可视为交流的样本。”“向世界说明中国”更是赵启正在对外宣传领域提出的一个宝贵的理念,在探讨“奥运舆论形式分析与对外宣传媒体的奥运角色”这一议题时,他再次详解了这一理念――
  “‘说明中国’的题目很多,但在奥运会期间应该先说哪些?我们太想办一届完美的奥运会了。基辛格曾对我说,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在奥运报道中,我们应该多说写细节,如为改善空气质量所作的努力,如花500亿元将首钢迁走等等。
  2006年12月1日公布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受到了很多国内外记者的好评。其中指出,外国记者采访只需得到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同意即可。曾有政府官员担心中国民众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说出不应该说的话,我认为这个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公道自在人心,民众也就不会说出所谓‘不应该说的话’。官员也要敢于接受采访,没有不正确的思想,就不会说出不对的话。奥运带来的变化是丰富的营养,我们应该吸收这些营养。”
  
  他的话使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奥运留给中国的遗产决不仅仅是硬件设施。
  赵启正曾与美国著名神学家、宗教界领袖路易?帕罗在上海黄浦江边三次长谈,谈话内容就是那本已经被国内外译成几种文字的《江边对话――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有人如此评价这本书:这是一部智者间的心灵交流,充分体现了 “和而不同”的精神;双方所阐释的理念和所产生的碰撞固然引人入胜,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的态度。
  在这次讨论中,赵启正也再次谈到了宗教信仰问题和对外交流,他说――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多是无神论者,而在欧洲、美国,‘无神论者’则包含了极大的贬意,因为在他们看来无神论意味着为所欲为,不奢望上天堂也不惧怕下地狱。记得我在回答‘中国人有没有信仰’这一问题时是这样说的,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我们是怀疑论者,但是我们有信仰,我们追求和谐,以求同存异善待别人,我们也没把别人视为异教徒的习惯。中外媒体对‘5?12’四川大地震的报道却告诉全世界:人类是有许多共同点的,首先就是爱心、同情心。
  回到奥运这个话题上,赵启正说:“既然我们把口号定为‘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我们就应该着重介绍什么是人文奥运,因为人文奥运对中国特色涵盖最多。全国政协外委会的一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人文奥运’的认知不够丰富,人文奥运的内涵还需要我们努力挖掘”
  
  “后奥运时代的展望”
  设想当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英国伦敦接过下一届奥运旗帜的那一刻,相信人们会开始回味“奥运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融合了世界先进设计理念和科技的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可以算作有形遗产,那么,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给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的留下哪些无形遗产?
  作为第三个议题的嘉宾,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谈到:“我们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如果说来说去让对方听得一头雾水,甚至更乱更糟,那我们就是失败的。外国媒体可以毫无障碍地理解我们的抗震救灾报道,这说明对人性的认同是共通的。在多元文化中,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奥运会之后我们还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面对一个交流碰撞的生存环境,必须内知国情,外知世界。”
  赵启正也再次阐述了他对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观点:“对外宣传媒体的责任非常重大,我有一个观点,与其说营造国家形象?不如说营造的是国家,传播的是形象。而传播虽然是需要技巧的,但是好的传播表达的一定是真实的形象。”
  从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日新月异,北京奥运会让国门进一步敞开,中国人的国际意识是否也与时俱进了?如果我们能通过北京奥运会看清自己,看清世界,这将是一份宝贵的无形遗产。同时,这也是对外传播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周明伟继续说:“奥运会的确是我们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到的,这是争取国际社会认同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时机。全世界用各种眼光,用不同标尺来衡量和检验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国应该有接受命运检验的心理准备。毕竟通过这一机遇,我们将提高自己。
  以前,我们的对外宣传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很难预测到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的指责。北京奥运会聚焦了全世界的眼光,也因此引发了很多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花费了如此长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搭建了奥运会这一平台,让全世界的运动员来到北京,让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一次大交流,我们做出了种种努力,结果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还要经受各种攻击,我们自然会很窝火。由此,也引申出很多的思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西方媒体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如此挑剔中国?‘西方正确论’还能维续多久?。
  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连续30年――特别是在过去10年里――以平均超过9%的速度发展,中国的贸易产品已经进入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这当然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尽管我们人均GDP还相当小,但是因此引起了他们队中国潜在竞争力的担忧,对于他们社会制度不同的中国的不信任也相当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准备,没有足够的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就不能减弱西方媒体涉华舆论的负面影响。”
  赵启正接着明伟同志的话继续说:“我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国际化进程中,了解国际的真实情形,才能准确分析中国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准确认知我们的实力和我们的较全面的现状,可以预期很多可能发生问题。反而言之,如果以自己不足,知彼不够,特别是外宣工作者,就会局限我们的思路和发展空间,也就很难明预防和应对别人给我们造成的麻烦。”
  他接着说,“一般的民众,比如说一名高中生,或者一名大学生,他既不搞对外宣传,也不做国际问题研究,他会怎么看待中国目前遭遇到的那些来自国际社会的指责呢?有人向我转达过一个朋友的疑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在全世界很受欢迎吗?怎么忽然间全世界把中国说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位朋友感到完全不能理解,因为他不是搞对外宣传的,也没有机会看到外国媒体上原汁原味的话语。这件事说明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了解国际情况,不知道中国在外国人的眼中的形象如何。如果说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遗产,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中国人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因为‘知己知彼’了。这个遗产是极其珍贵的,它让我们避免了盲目性。我们不能把一个不好的事情说好,那是撒谎,但是我们应该把一个好的事情说得明白,在这一点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在奥运大舞台上,任何一名运动员都不可能不想夺金牌或者不羡慕金牌,作为东道主主办国,金牌不是中国人追求的全部,我们想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展示自己,让世界看到一个进步的、崭新的、当代的中国;也愿借奥运的东风感知世界的万千气象,更愿“和谐世界”的理念像高举奥运精神的火炬,将这全人类共同的希望与梦想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稿件反馈请发至zhoujin_gongwu@sina.com,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周瑾赵鹏

相关热词搜索:来了 奥运 奥运来了 奥运来了歌曲 广场舞奥运来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