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斯坦什么便宜【中亚见闻】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一般意义上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5国。那里的民众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它们与我国有3300公里的共同边界,在经贸、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与我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年5月,中国外文局采访团赴中亚进行跨境采访报道活动,行程所及哈萨克斯坦的直辖市阿拉木图、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江布尔州,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和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等地区,两国的人民、文化,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元的哈萨克斯坦
  
  和普通的哈萨克斯坦人交流,你能感觉到,虽然有腐败、贫富分化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作为哈国人,他们很自豪,毕竟和邻国相比,他们最为开放和富裕。
  我们主要的公务活动在它的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这里是苏联时期哈萨克的首都,也是个瓜果飘香的城市,“阿拉木图”的本意就是苹果之城,城市标志性的雕塑之一就是苹果。这里离中国很近,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馆和很多中资机构都是定期开车经霍尔果斯赴伊宁采购。当然,城里的中国商品更多。物流畅通、货源充足,与中国无异。用团员王磊的真实购物经历可以这么形容开放的阿拉木图:一个中国人,被当作韩国人,在哈萨克土耳其人开的超市里买了一本俄罗斯印刷的美国杂志。
  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一般家庭生4个孩子就会受到表扬,5个孩子的母亲能得到银质奖章,生育6个孩子以上,母亲便可获得金质奖章。金银奖章的获得者被称为“英雄母亲”。另外,在哈萨克斯坦,女多男少,很多哈萨克女孩儿早婚,因为怕被剩到家里。
  虽说是伊斯兰国家,但是哈萨克斯坦并不封闭,街上女孩子穿得很暴露,电视节目和杂志内容也相当国际化。但是在独立之后,青年人的思想还是有些迷失。阿里?法拉比大学是哈国第一学府,学生的学习风气并不很浓,有钱人的孩子一心想出国,其他很多学生也无心向学。孔子学院的张老师虽然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对于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营孔子学院很是无奈。她说前几天一个经常逃课的学生忽然跑来跟她借2000坚戈(相当于100元人民币)。张老师开始以为他家里有了什么困难,一问才知道是要考试了,自知没有念书肯定过不去,赶紧要给老师送点儿礼,以顺利过关。但也有学生是努力学习的,现在在哈国,汉语和英语的影响可以并驾齐驱,成绩好的学生们的志向都是去中国或者英国留学。
  
  拜访东干村
  
  从阿拉木图驱车300公里,我们前去拜访东干人。“东干人”是穆斯林,原生活在我国陕西、宁夏、甘肃一带,19世纪因躲避战乱迁到中亚地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数量而言,在哈国定居者为最。
  去东干人聚居地,沿途是草原,偶尔见有人放马放牛。进入江布尔州,汽车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艰难行进,颠簸到哈吉边境,我们的手机全都收到了中国移动“欢迎进入吉尔吉斯斯坦”的短信。由于对方时局动荡,哈吉边境临时封关,其实原来双方根本不分你我,自由往来。
  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草原变成了田垄,种着一畦一畦的葱、蒜和水萝卜,田地里有人在干活。看到这派颇有中国色彩的农耕景象,我们知道离东干人的聚居地不远了。
  在镇子上的小礼堂里,一位老者起身致辞,他的中文已经不怎么好了,他说哈萨克是他们的祖国,中国是他的故乡,他的爷爷还埋在陕西,他对中国有说不出的情感。
  东干协会的会长胡安塞先生是哈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常委,他介绍说,目前东干人算是哈国第11大民族,很快将变成第10大民族了,因为村子里的“英雄母亲”很多。由于中国人固有的勤劳勇敢,加上这几年的开放政策,同中国做生意的东干人在哈国过得算是不错的,每家都有两辆以上的轿车,也都有孩子在中国上学和经商。
  晚间,我们又拜访了一位用东干文字写诗的老者。他今年60多岁了,儿子也在中国上学。老人说他叫苏尊实,“就是尊重事实。”他解释说。他操一口陕西话,给我们念了他的诗,怀念故国的诗,我们听得懂,但是他写的文字我们看不懂,俄国人、哈萨克人读得出音,却并不明白――那是用俄语字母拼写而成的陕西音。想来他们的先辈并不怎么识汉字,但是仍固守着家乡的口音,用执着的方式记录着故国的痕迹。老人说他要写的东西很多,就是词汇不够丰富。没有办法,只记得这么多了。
  跟每个中国的农村院落差不多,每户东干人的院子里都种些蔬菜水果,叫园子。在老人家的园子里真是悠然见天山,我们看着几百米远的吉尔吉斯那边的东干村落,同在天山下,希望他们的日子和这边一样安详平和。
  
  中亚的中心地带乌兹别克斯坦
  
  因为围绕它的邻国全都是内陆国,乌兹别克斯坦可以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内陆国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东西文化在这里的交融和碰撞更为纷繁复杂,呈现出更加迷人的一面。在前苏联时期,它曾是中亚最为富庶的国家,但近些年落伍了。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也是个绿树如茵的城市。正如同行的杨佳开玩笑说,原来以为中亚的很多城市都是戈壁或者沙漠中的城市呢,其实看来北京才是沙漠中的城市。
  塔什干街头好车不多,拉达、莫斯科人等老式汽车还有不少。常见的车是和韩国合资的大宇系列,算是他们的国产车,保有量接近一半,车型类似于我们国家的∞,其他丰田凯美瑞和通用雪佛兰,绝对算是高档车了。
  虽然基础设施都亟待改进,但是整个城市很整洁。在市中心最大的商场,整体感觉就如我们上世纪80年代的百货大楼,浏览这些商品,你会发现,乌兹别克是一个喜欢美的民族,尽管物资相对匮乏,商品很贵,但是商场里陈列的有四成物品都是摆件等装饰用品。在商场的门口就听见里面有轰隆轰隆的声音,原以为是发电机,走近之后发现是苏联时期的滚梯还在工作,速度非常快,噪音很大。
  塔什干是中亚地区唯一有地铁的城市,我们特意体会了一次。从帖木儿广场站,沿着轰隆轰隆的快速滚梯,我们到了地下。地铁站挑高很大,当年修建的时候采用了大理石和花岗岩,异常精美,只不过现在都老旧了。
  独立广场在市中心,原来叫列宁广场。据说原来苏联的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列宁广场,现在列宁的像不见了,取而代之以地球以及母亲和孩子的雕像。独立柱上站立着鹳鸟,也有说是鹈鹕。它们独腿站立呈休息状,寓意和平到来了。不时有羞涩少年在远处张望我们这些外国人,拿着相机拍我们,也有大胆地上前来要求合影的,我们就像当年在北京街头被邀请合影的金发碧眼的老外一样,充当了别人相册里来自异域的面孔。
  
  世俗和宗教
  
  乌兹别克斯坦90%的人是穆斯林,塔什干城里共有16所清真寺,其中9所对外开放。
  塔什干有波斯、印度、阿拉伯的诸多印记。作为一个对这些民族都没有深入研究的外行人,简直分不清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在大街上,我们一直被当做韩国人和日本人。不时有人问,是不是“科里亚”(韩国人),或者指着自己摊子上的坚果冲我们喊“密西”(被当做日本人)。当听说我们是中国人的时候,他们感到很惊讶,中国这个他们一直进口纺织品、瓷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国家,居然有人亲自来到身边。当地的陪同人员也说这是他工作七年以来接待的第一个中国团,他能随意驾驭俄语、英语、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但是第一次感觉到交流有困难。我们同行的李滔对他说:“塔什于、撒马尔罕和我们没去过的布哈拉,都令人着迷,相信随着交流的日益加深,今后三年之内,来这里的中国人会成倍增加。”他说:“那我在一年之内肯定能学会中文。”这是个勤奋热情的乌兹别克族小伙子,一路上他始终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在读。临别时,我们转送了一本汉办出的中英对照学汉语的教材,他非常高兴。

相关热词搜索:中亚 见闻 中亚见闻 什么狗打架最厉害 中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