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2018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电视业内关于纪录片创作方式,创作理念的探讨层出不穷,却始终缺乏用国家发展战略的眼光来看待纪录片的对外传播问题。在中国电视泛娱乐化、快餐化的背后,纪录片在对外交流和外宣领域中树立中华民族形象方面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纪录片能够营造其他类型电视产品无法比拟的“真实感”体验。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在对外交流上的语态与语境相对客观,这种易于接受的“软性宣传”优势明显超过新闻、娱乐、电视剧等其他领域的电视节目。
  
  纪录片国际传播体系的建立
  
  第一,选题评估与国际预售。
  国内的电视人并不缺少拍摄纪录片的行动与热情,缺少的是行动前的计划与论证。很多纪录片人,尤其是青年编导,往往在选题时容易走两个极端。第一种表现是满腔热情,遇到题材就开机,缺乏对题材理性思辨和细节论证,结果导致选题重复平庸,内容空洞拖沓,一些早被关注过的陈年旧事被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另一种是编导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反差效果”,放逐了理想与责任,专门挑选具有悲情或猎奇色彩的市井化、低俗化选题,如:绝症、家庭纠纷、妻离子散、乞讨卖艺、奇闻怪象等,甚至专门聚焦违法犯罪、吸毒卖淫,夸大甚至编造社会阶层冲突等严重有损中国社会形象的选题,以期在国际上获得畸形关注。
  国际预售制度是世界范围内电视节目生产发行的通行规制。目前,国内外电视剧的主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预售系统,即在一部戏投拍之前制作方与播出方(一家或多家分担)签定播出预售合同并拿到订金。预售制度为创作者广泛募集了相对充足的创作资金,起到融资的作用,同时多家共同出资制作或购买的方式降低了市场风险。预售合约签订的依据是创作之前长时间、负责任的论证与策划,这会保证题材的独创性和故事性,更重要的是保证了选题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第二,规制性管理与流程化操作。
  西方电视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已然形成了规制性的管理,这特别表现在标准流程与细节量化上。面对国际电视市场和众口难调的大众审美文化,中国的电视生产、传播缺少的恰恰是规制性标准的确立。这好比中西餐制作的工艺差距:中餐制作的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厨师,产品的“食材、调料、火候”都由其一人掌握,厨师就好比中国纪录片的导演或制作人,自己独挡一面并承担所有风险,这既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百花齐放的优势也使得中国纪录片至今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风味小吃”阶段,导演们凭个人化的艺术感觉行事,无视产业规律和受众喜好,无视海内外观众欣赏品味的共性与差异,我行我素。不仅无法控制投资风险,也无法适应制造环节的批量生产,自然无法在跨文化传播上形成规模。因此,中国电视纪录片这样一个成本投入高、收视风险大的生产领域,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国际化传播的创作规制标准。目前,国际上已经论证成熟的能够确保高收视率的创作规制有“悬念化叙事”、“平衡性呈现”、“非线性结构”等方法,迫切需要国内编导学习借鉴,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详细阐述。
  第三,品牌营造与风格坚持。
  创作标准规制的坚持会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发现频道”的纪录片是永恒性主题,快节奏剪辑,高信息量压缩,依托情节与故事推动;而日本NHK的纪录片是公益性主题,慢节奏叙事,娓娓道来,情感推动线索,感性解说。两个频道的纪录片风格截然相反,但却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秉承的品格与宗旨,最终都拥有大批粉丝,均产生巨大的市场和社会效应,原因便是流程化管理,通过标准作业程序与细节量化的方式,始终如一,几十年如一日地锻造同一风格品牌的作品。而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了几十年,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标准,依然是靠天吃饭,凭感觉行事,随性拍摄,无法预测自己作品的优劣。只有流程管理和标准制作程序管理下的纪录片,才能形成品牌效应,适应市场经济。流程管理和标准制作程序一旦建立起来,则选题有方向、制作有流程、细节有量化、评估有标准、欣赏有满足、导演受尊敬、经济大丰收。电视纪录片自然也不会畏惧全媒体的冲击。
  第四,艺术殿堂与产业链条。
  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贵族,理应彻底远离低俗与平庸,拥抱艺术与人文。在未来,精品纪录片的播出应秉承高端路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电视播出和收视率的控制。让纪录片进入院线、沙龙、社区都不失为一种新传播渠道的尝试。纪录片管理者与组织者应努力争取企业公益基金与政府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项目投入,在重点城市打造纪录片院线与公益影像沙龙,举办公益影展,把纪录片的传播空间打造成高端艺术殿堂,让纪录片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通过意见领袖的社会影响辐射寻常百姓,通过仪式化欣赏的方式提升全社会欣赏纪实作品的艺术与文化氛围。当茶余饭后的人们谈论纪录片,就像聊起电影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风土人情、投资旅游一样,当欣赏纪录片像打高尔夫球、品红酒一样成为高端时尚的时候,纪录片便真正迎来了流行与风靡。
  为了建立更广阔的市场,纪录片领域应尽快打造产业链条。在未来,纪录片仅凭借节目的经营是很难发展的,纪录片频道仅依靠电视产品的播出也很难取得对外传播的长久成功。在产业链条中,纪录片只是拉动效应的火车头,真正能够产生效益的应该是火车车厢里的后续产业。如,在以往的创作实践中,有的纪录片有意,更多是无意中促进了旅游产业,宣传了民族与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拉动了某些消费行业。在纪录片这个领域我们如何尝试后续的盈利?需要更多专家的思考和市场的实践。
  
  纪录片的三次变革及未来发展趋势
  
  纪录片要跟上国际化传播的脚步,必须从根本上承认一个概念,就是纪录片中永远没有绝对的真实,真实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中国纪录片界在30年中至少经历了三次对真实的颠覆:第一次是“长镜头”、“同期声”式的纪实主义风格(如《望长城》《毛泽东》),颠覆了“以词为主,画面配乐”的宣教片(如《话说长江》);第二次是电视剧式的“搬演重现”与“数字技术”(如《故宫》《圆明园》),颠覆了纪实主义;第三次是纪实性的游戏娱乐颠覆了自然生活真实,表现为带有人为游戏规则的真人秀节目颠覆了对纯粹自然性发生事件的记录。
  因此,过去看起来真实的,今天看就不真实了;而过去受众觉得很不真实的创作方法,今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纪录片正迎来一个“怎么拍都行”的时代。去争论其中的是非功过已然没有太多意义,但面对收视率为主导的电视评估体系,纪录片如何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之路,将是摆在纪录片产、学、研三大领域的共同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相关热词搜索:纪录片 中国 国际化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 中国表达 中国邮政编码国际表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