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片报道的幕后故事】 国家形象代表是谁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首播,成为胡锦涛访美期间一个有意味的插曲。新华社对外部积极呼应海外分社报道,在北京连发三稿:《感动中国的面孔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世界十字路口”讲述真实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片制作团队讲述创作故事》、《探寻国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被法新社、《南华早报》、《中国日报》等海内外英文媒体转载。
  
  山重水复
  
  为做好这一报道,对外部国内室英文编辑白旭、上海分社对外部副主任许晓青和央采中心外事记者孙奕组成一个临时的报道团队,发挥各自优势,从京、沪两地合围。
  许晓青最先出击,她的首要任务是采访总部位于上海的国家形象片制作团队――一家名叫灵狮的广告公司。许晓青使出多年积累的“记者侦察探案”功夫。在互联网上搜索灵狮公司地址,然后直扑过去,结果被保安告知“这家公司已经搬家了”。这招不灵,再换一招。一个关键词“光明日报”吸引了许晓青的注意。凭多年在上海媒体圈的人脉关系,《光明日报》上海站站长作为灵狮公司的“资方”,终于把她力荐给该公司董事长沈赞臣。
  沈赞臣及其团队的行踪自世博后就变得颇为神秘。许晓青告知对方“我在上海”,对方就回答“我在北京”,反之亦然,得到的永远是“在异地”的答复。一来二去,许晓青才慢慢了解,形象片已进入最后修改阶段,号称被“封存”,当然制片方也就被“封口”了。到12月中旬,制作方透露了他们的难处:形象片的播放“将与国家领导人的出访行程有所关联”,其保密程度甚至超过世博开闭幕式内容。许晓青敏锐地意识到,这部形象片很可能在胡锦涛主席访美时播放。
  1月13日,《新京报》援引国新办一位负责人的话,报道了国家形象片将要播放的消息,被新浪网等门户网站挂在次显著位置。这意味着形象片报道战役正式打响!
  功夫不负苦心人。灵狮公司在13日晚终于回复――同意次日上午在北京分公司接受采访。
  14日上午,白旭和孙奕兴冲冲地来到位于大望路的灵狮北京分公司,却意外得知,公司接到指示不能接受采访。
  当时俩人已无意求证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见到了主创人员,见到了公司老总沈赞臣,本身就是一个进展,如果能再套出点儿什么,就好了。一番斗智斗勇后,沈答应提供出镜人物名单,但最后一刻他被另外一人阻止了。
  
  柳暗花明
  
  白旭和孙奕很失望,但很快决定,可用之前许晓青采到的一些素材再加上自己采到的一些东西先做起来,以便消息一公布,就能第一时间把稿子发出去。
  果然,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了。幸亏早有准备,白旭和孙奕赶紧上网下载了形象片视频,然后电话采访专家及在华美国人,先向他们描述片子内容再请发表看法。身在上海的许晓青凭借以往的老关系也迅速采访了在形象片中出镜的残疾人运动员金晶。
  进展比想象的还要顺利。北京时间当天傍晚,《中国聚焦:感动中国的面孔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就播发了,其中不仅有消息性内容,还有专家点评、外国人看法和参与拍摄者的话,英文稿很快被法新社、《中国日报》、《南华早报》采用。
  
  乘胜追击
  
  这篇稿件受到新华社总编辑的肯定,他同时要求“选择不同角度”,“进一步深入采访,通过人物故事更好地展示丰富、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我们决定两条线平行作业:在北京的白旭和孙奕等人分头联系片中出现的草根群体,而许晓青则负责采访创作团队。
  没有名单?没关系!我们看到片子中出现的人名后,便联系相关分社记者请求帮助,如新疆老阿妈阿里帕,就是新疆分社记者阿依努尔帮助采访到的。
  孙奕对广告公司的软磨硬泡也小有收获,对方终于提供了部分出镜者的联系电话,于是我们又采到了乡村女教师李灵、热爱航海的翟墨,还有鞍钢工人郭明义。
  1月22日,我们采写的《探寻国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播发了,稿件不仅展现了那些不为外国人所知的中国草根人物的故事,以情动人,也写到评论者对片子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如片子艺术感不够强,有些地方外国人可能看不懂等,以求客观平衡。
  1月23日,带病坚持工作的许晓青发回另一篇力作:《“世界十字路口”讲述真实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片制作团队讲述创作故事》,中英文播发后,也被多家中外媒体采用。
  回头来看,采访过程虽然曲折纠结,但当看到作品被中外媒体大幅采用时,我们感到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谈到经验,我们体会很深的有四点:
  第一,采访要有韧劲。用许晓青的话说,她在这三个月里使出了“多年积累的记者侦查探案功夫”,还调动了在“上海媒体圈的人脉关系”,而孙奕也是百折不挠,和广告公司来回过招。
  第二,积累很重要。虽然我们在第一篇稿件播发时并没有正式采访到沈本人,但这之前我们“套”出来的他关于片子的一些想法和制作过程也很宝贵。
  第三,临阵不慌,分工合作。尤其是后两篇稿子,我们都有明确分工――谁负责采访哪个部分、谁负责写中文还是英文。这样,我们才可能实现在周末的两天之内完成报道任务。
  第四,正面报道更需贴近海外受众。我们之所以选择草根人物的报道角度,就是因为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但同样感人;再比如报道提到了一些专家和外国人指出的不足,更客观平衡,令海外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文章实例]
  
  探寻国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节选) 白旭
  
  对美国人来讲,维族老妈妈阿里帕、乡村女教师李灵、热爱航海的翟墨和鞍钢工人郭明义还是比较陌生的面孔。他们不像姚明那样被体育迷津津乐道,也不像章子怡一样,出现在很多电影里。
  但他们和其他中国各界精英一起,出现在17日在美国开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中,向美国观众讲述中国普通百姓的故事。
  看着片中的自己,阿里帕有些遗憾。“早知道是宣传我们国家的形象,我就会好好准备一下了,在乌鲁木齐订制一套漂亮的民族服装。”她说。
  去年来北京拍摄时,这位来自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的维吾尔族老人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后来当被告知片子要在全球播出时,阿里帕感到很紧张。
  “我一直出汗。”她说。尽管只是出现一秒钟,她在拍摄时总是问工作人员:“我能不能拍好啊?这样行吗?”
  影片中,这位维吾尔族老人身穿鹅黄色长袍,戴着花头巾,慈祥地微笑着。“我是以一个母亲的形象出现的,代表了中国的母亲。”她用维吾尔语说。
  阿里帕自上世纪60年代起,含辛茹苦抚养着收养的维吾尔、汉、回、哈萨克4个民族的10名孤儿。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是几代同堂,全家共有180多口人。
  “用个体代表国家来塑造国家形象这种理念非常进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暨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孙英春说。
  已在中国生活10年的25岁英国男孩迈克?桑切斯也认为,选取普通人亮相形象片的想法很值得称道。“和那些名人一样,普通人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一员。”
  美籍华裔魏君子则对这些陌生的面孔感到有些迷惑。他建议人物形象若能用小故事来展现会更吸引人。“如阿里帕老妈妈,如果形象片拍出老妈妈被孩子们围绕的场景,再配上文字比如‘19个孩子的母亲’,就能帮助观众更直观了解中国人的爱心。”
  ――摘编自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
  
  责编,谭露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幕后 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片报道的幕后故事 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什么 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