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保护彰显外交为民] 外交为民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5名中国工人遭绑架事件发生后,记者越洋致电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电话一直处于占线状态。可以想象,万里之外,使馆工作人员何等忙碌。 1月5日凌晨5时,四川省通信建设有限公司驻尼日利亚河流州地区施工的6名中国工人,在当地一个牧师家里睡觉时,其中5人被一群持枪歹徒劫持、抢劫,另一名员工侥幸逃脱。
事发后,逃出来的工作人员和牧师及时报警,并通知了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随后,我国国家领导人、外交部、商务部、驻尼外交官以及尼日利亚有关方面全力展开营救。
“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徐建国在案发当日紧急约见尼外交部常秘和尼警察总监,向对方郑重申明。同时,驻尼使馆政务参赞王雷率领由使馆人员和公司人员组成的营救小组赶往事发地,与当地政府和警方协调营救工作。
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要求外交部和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领馆务必设法确保被劫持人员生命安全,全力予以营救。
1月7日下午,徐建国大使约见尼总统奥巴桑乔,奥巴桑乔总统表示将亲自负责处理此事。
5天过去了,5名被绑架者的性命牵动着数亿中国人的心。
而这些“压力”,全都集中到了使馆工作人员的身上。后来记者得知,救援小组领队王雷的手机就一直处于忙碌状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现在随时都有电话进来,说不定就有重要进展”。
“在尼日利亚被绑架的中国工人目前处于安全状态。”1月9日下午,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刘建超表示。
1月11日,李肇星外长与尼日利亚外长通话商谈营救中国人质事宜。
经过长达13天的艰苦努力,17日夜,5名中国同胞终于安全获救。
尼日利亚工人被绑架后成功获救的事件,是我国外交部驻外使领馆处理此类领事保护事件中的一个涉外例子。
“2006年,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3万余起,涵盖渔业纠纷、社会动乱、恐怖袭击、刑事案件、劳务纠纷、交通事故等方方面面。”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人体会到了外交保护。
外交部领事司领事保护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每天有数百名在国外的中国公民遭遇各种各样的‘窘境’,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馆每天要处理100多起领事案件。”
正是这一场场撤侨行动、一次次海外紧急救助、一条条出国提醒,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中国人体会到了一个原本陌生的外交术语――“领事保护”。让每一个海外华人深切地体会到,中国领事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30000起案件中的外交官们
“3万件的数字并非全部统计。我国目前已与169个国家建交,共设有220多个使领馆。这些使领馆每天处理的大小事务加起来,简直难以数计。”外交学院教授周尊南认为。
据外交部相关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3200万人次。经国务院批准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达108个,我国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客源输出国。
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我国出境总人数仅为28万人次。
仅2006年年初的1个月时间内,我4名同胞喋血南非;春节期间,14名香港游客在埃及因车祸遇难;2月15日,3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遇袭身亡;所罗门群岛、东帝汶、黎巴嫩又相继出现了撤侨事件。
外交部领事司张佳铮难忘这样的场景:“5月的东帝汶酷热难当,许多暴徒在街上烧杀抢掠,我在当地部分同胞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堪忧。短短数日内,已有近200名华侨和中资机构人员到中国驻东帝汶使馆避难。他们拿出使馆储存的所有食物分给大家,用嘶哑的嗓音反复安慰受惊吓的妇女儿童。还动员自己的家属,在使馆拥挤狭小的院子里昼夜查看照顾避难同胞。”
东帝汶风波未平,2006年7月,黎巴嫩撤侨事件又让人心忧。
1983年在黎巴嫩使馆工作过的李同成(现为外交部国际问题外交笔会常务副会长)回忆说:“黎巴嫩是个动荡的国家。一天我们得到消息,唯一一个华侨在打仗时死了。我们急忙和当地政府联系,最后虚惊一场,经过调查是误伤。”
20年后,黎巴嫩已经从当初李同成所在时的一个华侨增加到200余人,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撤侨就难上加难了。
黎以冲突发生以后,以军在黎境内持续轰炸,给撤侨行动带来安全威胁。中国驻黎使馆办公楼和黎真主党总部的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炸弹爆炸声清晰可辨。
黎中资公司和侨民居住分散,在战乱期间很难集中。使馆多方联络,四处奔走协调,分期分批组织撤离。大批侨民和使馆大部分人员撤离后,陆续又有一些零散中国公民向使馆请求协助撤离。使馆留守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相继又组织撤离了两批人员。
“使馆人员均在地下掩体办公,外出则身着防弹衣,几次撤侨行动几乎都在炮火声中进行。”外交部领事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由于以军轰炸了黎机场和主要公路,封锁海港,驻黎使馆只有付出高额费用才能联系到愿意运送中国侨胞前往叙利亚的车辆。
随着形势进一步恶化,陆路安全也很难保障,租车也愈加困难,不得不求助于有关国家政府,请其在海路撤离本国侨民时安排我侨民“搭便船”。使馆留守组和驻塞浦路斯、希腊使馆多方联系,终于再次成功组织22名侨胞搭乘希腊政府的撤侨专船从海上撤至塞浦路斯。
如果说这些撤侨事件曾经惊心动魄,那么,领事保护案件更多的还是一些“琐事”。曾为外交官,回国后任外交部办公厅政治部主任的李同成,对这些“琐事”体会颇深。
2006年11月的一天凌晨,驻泰国使馆突然接到香港特区入境处电话:在曼谷的一位香港女性游客可能有自杀倾向,希望使馆设法阻止,以免悲剧发生。使馆立即与当事人所在酒店及附近警署联系,并派领事官员赶赴酒店配合警方做好保护工作。但就在泰警察外出早餐之际,当事人突然离开酒店并上了附近的曼谷高架火车。使馆官员当机立断,寸步不离前后长达近8个小时,终于将其安全送到其父母身边。
2006年10月9日,三名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东部TRIABUNNA遇车祸,造成一人死亡,两人受伤。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闻讯后,立即派两名领事飞赴塔州,前往医院和学生住处看望、慰问受伤学生,并赴当地警察局了解验尸及车祸情况,敦促警方妥善保存遗体,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同时,总领馆还及时与死者的国内家属取得联系,协助其办理赴澳手续,以方便处理后事。
2006年11月16日早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东南沿海地区的哥伦布郡发生龙卷风,造成至少8人死亡,4人失踪,20人受伤并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40家住宅被毁,2万人的用电被中断。事后,驻美使馆开始联系各统计部门,直到得到“没有中国人伤亡”的准确消息为止……
领事保护处:外交部的新机构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李肇星部长动情地说:“现在我国在国外一共有外交部和其他30多个部门派出的常驻人员5000多人。这是一支值得信任的队伍。他们中有许多人在非常艰苦的地方工作,有的地方海拔高达4000多米,有的地区气温常年在40摄氏度以上,有的地区战乱不断,有的地区还遭受核污染,但是我们的外交官们都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勤奋工作。”
“一直以来,我国都注意领事保护工作,外交官也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风光,是很艰苦的,比如在拉丁美洲,海拔很高,在非洲又特别热,而且疟疾等一些疾病风行,我的很多外交官朋友都是带着一身病回国的,特别是在乌克兰、南斯拉夫等一些常年战争的地方,核污染严重,甚至会引发一些不治之症。”周尊南说。
2004年7月1日,外交部新设立了涉外安全事务司,执行我国外交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方针政策,协调和处理相关涉外事务。与此同时,为解决中国公民和机构的海外安全问题,外交部办公厅新设立了“应急办公室”。
2006年5月29日,外交部领事司专门成立了领事保护处。保护处成立那天,细心的领事司工作人员张佳铮发现,站立在李肇星部长身旁的魏苇司长和刚刚履新的领事保护处陈雄风处长都两眼通红。原来,他们根据部领导指示,因指挥关系到200多名同胞生命安全的东帝汶撤侨行动而几夜未眠。
对于领事保护处这个新机构,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顾名思义,设立这个处的职责就是加强对在海外的中国侨民的保护工作。”
保护处共有十几位工作人员,他们分工明确,都能独当一面。每个工作人员负责一个区域的侨民,都能及时提供信息和妥善的解决办法。有分析人士提出,领事保护处的成立也体现了中国领事保护应急机制日益成熟。而稍后不久,我国又建立了以外交部牵头的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在保护处成立仪式上,李肇星部长指出:“做好领事保护工作,是新时期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呼唤,是外交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胡锦涛主席多次表示:“尽管我们中国有13亿人口,但我们珍惜每一位同胞的生命。”温家宝总理把依法保护在海外我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纳入了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些“外交为民”理念,使每一个海外华人深切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温暖。
因为在领事保护案件上的尽力尽为,在过去的2006年,有一句话让外交部长李肇星记忆最深:“有的侨胞对我说,这些事使他们进一步感到,在当今世界上,做个中国人是值得自豪的。”
(1月14日《法制日报?周末》,作者为该报记者。标题有改动)
相关热词搜索:领事 为民 彰显 领事保护彰显外交为民 中国领事保护彰显外交为民 彰显 外交为民 本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