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辩论历史篇一:历史辩论

对于刚才对方辩友的发言,我想请问:从“勿忘国耻”来考虑,废墟与重建哪种效果更好?不用说,肯定是前者更能提醒国人,时刻保持警醒!我们看到这些废墟,就会想起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我们永不忘记那段耻辱的历史,废墟带来的震撼力远远超过了它昔日的辉煌。圆明园遗址的存在,主要作用就是让子孙后代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不忘国耻 . 如果重建了圆明园,等于说就是把八国联军的罪行也一起洗刷掉了?他们就可以不承认这个事实。而如果不重建,那这个遗址就是他们罪行的见证,他们想抵赖也抵赖不了 我认为圆明园不能重建,因为在当时圆明园花了一个半世纪才建造好,而且动用的钱财更是数亿价值,没有人能推算出来,而且建造出来也不象原来那么华丽了,而且这样做是对中国人的耻辱!我不同意正方的观点,因为这样子的圆明园完全没有价值值得我们去看了,反而还浪费了大量物资,不如留着那片圆明园废墟,好让子孙后代见证法兰西和英格兰的行为,见证清朝政府的无能与腐败。

耗资太大,现在社会提倡节约;可在网上构思,让全世界品赏我中华雄威,但实际建造太麻烦,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面对中国现在的形势,在金融风暴未退去前,不要耗费太多国家资产

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

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

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

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

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

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

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辩论历史篇二:辩论·历史遗迹

正:如果不修复,任其慢慢成为废墟,最终关于该建筑的历史也将彻底被后人遗忘,即使有人在史书中读到,忽然想去看看,恐怕也没有机会了吧?但是修复的建筑却是继续在那,好奇者的进入(自然是不清楚该建筑的)却能了解到一段自己不曾知晓的历史,这就是所谓保存人类的历史记忆. 可能连我们的上一辈都不记得,历史上的名楼不胜枚举(我记得的例子基本都是去过的),岳阳楼黄鹤楼等都是不断被修复的,至于XX楼Aa楼,经过多年沧桑,早就拆的拆,倒的倒,连当地的年轻人都不记得(应该有很多例子)

反驳: 你混淆了修复与修缮 修葺的概念

谁说不修复就会变成废墟?圆明园是废墟么?

有很多名山我都没去过,可是依然能说出名字,为什么,因为文献 因为资料。况且,我们今天谈论的是修复历史遗迹 而不是 历史遗迹

反:1、历史遗迹的修复并不能使之回到原样,那么势必产生两种现象,一是赋予了个人的主观因素或者时代因素、民族因素,这使历史遗迹本身蕴含的精神力失去褪色,无助于我们审视历史了解历史,无助于历史记忆。二是这样的历史遗迹会成为一个四不像。混淆历史记忆。

2、保留人类历史记忆的是历史文献资料。

3、修复历史遗迹修复到什么程度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正驳:历史遗迹是人类历史记忆的载体, 失去载体就等于失去记忆。

反方的辩友会或书籍也是载体,没错,我不否认这些正式野史断代史都可能存在历史的正相,但是请问,是喜欢旅游的人多还是爱看古文古书的人并深入考究其真实性的人的多?

一千人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试举圆明园为例,去过的人自然知道圆明园是什么建筑建构,有多大,有多么辉煌,但是只看书,你能运用的只是想象,先不说作者能认识到多少历史正相,作者的描写功力和客观态度也有待考察。

圆明园目前不是废墟,但是年久失修,保护不力,难保最后不会成非废墟。国家为什么保护文物?考古学家为什么要保护考古场地?如果只是写一本书拍几张照片就能让人有所谓的历史记忆,那么人类的严谨态度早不复存在了。

资料我接触了很多,很多资料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试问南京大TUSHA的事情为什么很多日本年轻人否认?不是他们不诚实,是所谓的教科书被篡改了,但是中国的那些为了纪念南京大TUSHA而建的建筑的存在,则导致了历史的真实见证可以去伪存真。

要说史料,关于阿房宫存在与否的问题,想必对方辩友只要做足了功课应该是知道的,杜牧有没有欺骗大家,如果阿房宫至今尚存则不必争议。

最后,我认为有一点不得不强调,我方的辩题是修复历史遗迹有助于保留人类的历史记忆,至于保留的记忆,多少或许是个问题,但是你不能否认修复历史遗迹的确有助于保留人类的历史记忆。

至于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和本次辩论无直接关系,故不予讨论。

若对方辩友存疑,在下不介意探讨历史问题。

修复:1.修整使恢复原样。 2.恢复。文物局解释;修旧如旧

修缮: 1. [repair]∶修理,修补

2. [renovate]∶整修,翻新

修葺:修理(建筑物)。历史遗迹是指人类祖先留下的一切文化遗存,即通常所说的早期人类遗址、帝王陵庙、古城、宫殿建筑、名人遗迹、碑碣雕像等

正:历史遗迹如果不保护则必然随着时间流逝,受到气候及人为的侵蚀和损毁,在此,我对辩题中修复的理解则是整修使其恢复原样。

为什么说恢复“原样”,可见历史遗迹已然不是原样,那么为了更接近历史,则今人需要修复这些历史遗迹。

首先来看正方的理论,正方对于“修复”的定义是“使之能反映历史时期的原貌”,而制作“修复有助于”,是因为“修复”能够使历史遗迹在人类的记忆中更加深刻长久,好吧,姑且把这个看作是标准。而正方的两个论点,第一是“修复的功能之一,是防止历史标本的丧失,能够使实物再现”,第二是“修复是一种契机,政府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传播了对于历史遗迹的尊重理念”。在听完正方的理论之后,我最直接的疑问有两点:第一,修复既是要恢复原貌,又要能够再现实物,那么对于多种版本的历史实物该怎么处理?我们是要把明长城与清长城各修一条?还是要把六朝古都南京修成六个版本?第二,理念的推广与传播承载主体在于媒体与教育,那么到底是修复这一行为在社会传播了对于历史遗迹的尊重理念,还是修复仅仅是政府在全社会传播这一理念的时候具有的一个小特点而已?

再来看反方的理论,反方将历史记忆定义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其余定义大致与正方相同,而“修复是否有助于”的标准是“修复能否让历史遗迹所代表的意义完成从物质向人类精神的转化”(大致要点如此),至于两个论点,第一是“修复不可能恢复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因为目前的原材料与诸多技术无法达到古时的标准;第二是“修复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掺杂现代商业利益进去”,如此引发一系列问题使得重点不再是“历史记忆”而是商业利润。

在听完反方的理论之后,我最直接的疑问依然是两点:第一,修复的同时,既有因为原材料与技术的原因与原貌有差异之处,亦有可以还原再现历史原貌之处,即修复的时候有“可修复”的部分也有“不可修复”的部分,但反方将两者隔离,只说因为消极的因素所以没有帮助,确不提积极的因素有所帮助,这样割裂辩题的讨论终究是片面的;第二,商业利

益的介入是否就是必然,如果能够避免,那么所引发的问题解决了是不是就满足了正方的论证呢?

现在我站在反方的立场上分析从立论上克敌的战术。首先还是定义与标准,其实就我的笔记来看,正方完全没有定义“历史记忆”的内涵,反方虽然定义了大致方向却依旧语焉不详,这一点的缺失产生的问题在自由辩论中凸显无疑,我留到后面说;而对于标准,正方明显没有明确提出标准是什么,实际上也没有给出标准,如此情况,就算反方不明确指出也可以在此后环节里反复说明标准来站稳脚跟,但之后的讨论多纠结与论点,标准几乎未曾提及,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准备过程中未思考论点与标准的关系所致。

下面来看论点的使用,从总体上来说,正方的底线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不修复历史遗迹,那么历史遗迹终有消失的一天,消失的则是人类历史记忆的损失,因此只有修复可以挽回这种损失,所以修复有助于保留人类的历史记忆。这条逻辑单独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漏洞可以批驳,因此反方的战线并不在于逻辑上与对手硬碰硬,真正的阵地在现实层面上,即用现实中的例子说明正方理想化的理论在现实中其实是有诸多问题的,正是这诸多的问题导致了目前修复历史遗迹无助于人类历史记忆的保留,具体说来有二:用论点一克制正方的论点一。虽然修复可以起到保留标本,再现实物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长期性以及史料掌握的不足,目前任何一个历史遗迹的修复都争议纷纷,一个小建筑都能出来七八种方案,到底如何取舍,现在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在政策与项目的推动下,现在哪一个地方修复遗迹都是兵贵神速,由此造成的结果,到底是否有助于真正的实物再现,就很成问题了。此一节即反方的“难以恢复本来面貌”,以圆明园为例,其承载的历史记忆既有光辉的皇家园林,亦有屈辱的列强大火,哪一个才是本来面貌?就算皇家园林其复原方案又有七八种,哪一个才是实物再现?较此而言,反方虽然立到了正确的点,但是却在论证中偏离了方向,在论证时过于强调“现在的原材料不同??”最后甚至提到了“无论如何泥土也不是当年的泥土”多少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用论点二克制正方的论点二。虽然修复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国家和社会重视历史遗迹的理念,但在目标甚好,在施行的时候又能如何?这同样需要许多有力的例子,单单从理论上说一个“不可避免”是难以服人的,如果能罗列出四五个知名遗迹在修复中因商业因素而出问题的例子,哪怕每个只有一句话,也会让“不可避免”深入人心,若能做到如此,则正方的第二条论点完全被压制在反方第二条论点之下,但在场上似乎更多的纠结于理论,反方便不可避免的占了下风。最后插一句,其实正方在使用那个作为底线的逻辑时是有漏洞的,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于“修复”的定义过窄。“使历史遗迹反映

原貌”并不是避免历史遗迹消失的必要条件,因为我们只需要让遗迹能够存在下去,做一些必要的修补工作即可,正方如此定义“修复”虽然与“记忆标本”相合,但却因此在之后的论证中产生了不少矛盾,只可惜,场上反方抓这一漏洞并不明显。

二、攻辩

攻辩的前半部分,是正方二辩与反方二辩的PK。首先要说,那个“避暑山庄紫檀木”的例子使用的很不错,给人一种修复遗迹确实得其皮却失其骨的感觉,但不得不说,两轮攻辩只听到了这一个切合理论的例子,有点遗憾。另一个问题就是之前所说的论点压制的问题,当正方反复使用他们的第二条论点发问时,反方应该做的并不是逃避问题,而是反复使用自己的第二条论点解释正方所忽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也同时给评委与观众留下好印象。攻辩的后半部分,是正方三辩与反方三辩的PK。一开始提出的那个“自行车坏了是否需要修”的例子并不妥当,但两人却纠结了半天,其实只要说明“一辆自行车修复与否并不是关系民族与社会的大事,但历史遗迹修复与否其意义却不可同日而语”即可,双方总想一个例子里挖掘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却忘记应该先思考这个例子是不是很烂合不合适。随后有一个和“长城”有关的例子,我忘记具体的说法了,只根据我的笔记说一句,三辩这里反驳的很好很到位。接下来的时间,没有什么亮点,但是反方三辩在最后一轮攻辩中突然拿出了若干张照片道具??这种东西,能用就早用,要不然就留到自由辩论第一轮配合,这个时候拿出来,效用削弱了不少,切记切记。最后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个日本江户城的例子了,这个的确应该修复的例子让我方被动不少,但其实破解也并不难,毕竟江户城的修复是人家的一个传统,修复的目的一开始本无所谓保留历史记忆,而是为了保持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就好像西环广场,作为西直门的地标性应该每年大修一次,但修上300年之后,也许早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这其中不可避免的种种变迁也代表着种种历史记忆,但又怎是靠某一次还原一个建筑原貌可以保留下来的。攻辩小结中反方和正方比略逊一筹,一辩反复提“商业利益的侵蚀不可避免”,但还是之前提到的,“不可避免”总是需要一些例子的,例子!

自由辩论的来看,双方的亮点??实在很少,最后两分钟沦为垃圾时间,双方陷入混乱??我的笔记基本上都是在反思立论。需要说的表扬的是此时反方开始对于修复的本质进行探讨,攻击到了对方定义的硬伤,此时很多反方的例子伴随着照片出炉,黄鹤楼和广济寺都是很不错的例子,反方也就此进行了一定的深入(不过,反复提及星巴克那个例子很不好,和辩题的直接关联度很差,这个我底下和你们说过了),但是需要注意,例子的深入并不是

自顾自的连续发言就可以了,要讲求方法,借助我方的问题设计和对方的回答一层一层深入下去,这个需要在场下准备问题的时候进行优化,也就是说辩手的问题,并不能只摞出厚厚一沓辩词卡就完了,正确的关联与排序都要事先思考到位。另一个问题就在于历史记忆的概念上,探讨的很多问题中,正方均认为,“遗迹原貌也算历史记忆”如此一来,加上他们本来定义中“修复就是恢复历史原貌”,整个逻辑上循环往复,在自由辩论中反方一时没有指出而有效破解,但其实在立论中我方对于历史记忆的概念已经在“精神层面”上做了功夫,此时没有拿出来使用实在是耽误了不少时间。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方反复提及的一些机构捐钱修复遗迹时的“软广告”问题,对于这些软广告及其背后的东西是否危害了历史记忆,反方仅仅停留在了遗迹外观的层面,个人认为这种讨论太浅,反而给人一种其实无伤大雅的感觉,然而背后究竟有什么东西我没有细想,希望辩手再深入思考一下。最后我们需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时间先用完,给对方留下了一轮的发言时间??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打得不好(比如有可能是对方逃问题太多),但原因需要找出来。

大遗址保护是政府责任——以洛阳市为例

“两手一摸春秋文化,双脚一踩秦砖汉瓦”,可以说是对洛阳丰富的大遗址资源的生动概括。仅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40公里的范围内,就依次分布了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五个都城遗址。这些大遗址基本都处于城市区或城乡结合部,如何将发展现代城市与保护传统文明相结合?必须保护大遗址!这一思路在历任洛阳市政府领导班子中一脉相承。近年来洛阳市投资17.6亿元,先后实施了三期隋唐城遗址保护工程;还投资4000万元实施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的保护工程。政府全额投资进行大遗址保护,这对于一个拥有30个大遗址的城市,可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啊。对于记者的感叹,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洪昌的话掷地有声:“大遗址保护必须强化政府投入,历史在这里凝固,它的灭失是我们对后人的犯罪。这件事必须算大账、长远账。”

大遗址保护能惠及民生——以大明宫为例

这已是记者从2005以来的第5次来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了。站在含元殿遗址上,望着眼前空阔平整的殿前广场,第一次踏上这片遗址的情景历历在目。当时,有人指着一大片杂乱无章的平房说,这片生活着10万人的棚户区下面,就是著名的唐代大明宫的遗址。正是由于把大遗址保护与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使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在群众搬迁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例因拆迁闹事等事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遗址区的“原著民”们额首相庆。他们最多只需要骑车五分钟就能回到过去自己的“地界”,但那个曾经是“城市中被人遗忘的角落、脏乱差的角落”,如今已变成了城市最美丽的地方、城市中最有文化品位的空间。毋庸置疑,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近乎完美地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改善环境的结合。

辩论历史篇三:中国近代史辩论赛

中国近代史辩论赛: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素材一: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

辩论历史

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它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所以,认为正面战场是消极抗战的结论违背历史事实。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国民党的历史是悲哀的、可耻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些人的错误思维和言论是根本错误的,甚至是可耻的,是必须要放弃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以史为鉴,我们才可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对日本的认识如此,对国民党的认识也应该如此,关键在于为现实服务,科学、和谐地发展好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素材二:

第一:当时是哪个政党代表的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应该是国民党,哪谁又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作为合法的政府代表,自身拥百万之兵,蒋介石不抗日,谁来抗日?如果连最高领导都拒绝参战,哪政府机关里的高层领导谁还敢打仗?就算是换了美国,总统拒绝参战,国会也奈何不了,更不用说一党专政的中国了!

第二:蒋介石曾告诫广大国军将领:人人皆有守土抗战的职责,十万青年十万军,宁可杀生成仁,也不能当亡国奴

第三:面对日军疯狂的大轰炸和血腥的大屠杀,国民政府始终不屈不挠、坚毅不拔地领导抗战,坚持血战到底,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南北八荒。国民政府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号召调动知识青年参加抗战,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血。民国政府格外爱护文物和人才,把最重要的国宝运送到了大后方,把最重要的大学转移到了大西南。国民政府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四大国。国民政府收回了台湾和东北伪满洲国的领土主权。国民政府参与创立了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第四:8年抗战,国军阵亡将士高达320万人,光高级将领就有150多人,击毙日寇165万人!这是某党能够比拟的?

综上所诉,个人认为国民政府纵有千挫百错,也不因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并且1949年距今已有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建立在中华民国巨人的肩膀之上,没有1911年的中华民国就没有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是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儿子,中华民国用自己的乳汁抚育和喂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孙中山、宋教仁、蒋介石的贡献,就没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成就;没有国民党的奋斗,就没有GD的崛起!

素材三:

1.国军在正面战场上拖住了日本陆军80%的兵力,粉碎了日军北上进攻苏联的计划。

2.国民政府先后动员了743万军队对日作战(其中中央军128万,晋绥军,粤军,川军,滇军....等地方正规军500多万),基本上歼灭了日军的主力部队,在亚洲日本总共投入了42个师团的兵力,其中投在中国的就有34个师团!于是日军便无法再抽调兵力来对付美军,从以一方面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

3.国军在对日作战中,虽然败多胜少,但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理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优势力量,日军虽然攻占的地方多,但是经过激烈的战斗,部队伤亡特别大,每攻占一座城市就要分兵把守,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官兵疲于奔命,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部队无法得到及时修整,无力再次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进攻,国军虽然丢的地方多,但是可以随时得到补充,为以后的反攻创造了机会!

4.选择了正确的盟友-美国,通过与美国的合作,1943年2月-1945年4月期间,沉重打击了日军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素材四:

8年抗战国军是承受了80%的侵华日军,大大减轻了解放区人民的抗日压力,1937年7月-1945年8月间,国军共击毙侵华日军165万人,而被解放区军民击毙的侵华日军总共不超过30万!

整个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规模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战斗

3.8931万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322.0419万人的重大伤亡。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1937年10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国民党第2战区集中了第2、第6、第7、第14、第22五个集团军,34个师另13个旅,共约28万余人的兵力,在八路军的密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2万余人,迟滞了日军沿同蒲路南犯,造成了华北有利局势。

“八一三”开始的淞沪抗战,国民党先后调集64个师70余万人的重兵,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顽强坚守阵地,抗击日军22万余人对上海的进攻。第一阶段,国民党军对日军各据点发动多次围攻,战役中期坚决抗击日军以重兵切断宁沪铁路,从西南方向封闭上海的企图,并以6个师(旅)对日军实施了大规模的反击,作战中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和广大士兵与敌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如在上海市苏州河北岸担任掩护任务的第88师第524团80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坚守四行仓库,连续抗击日军四昼夜的猛攻。***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将与“平型关”、“台儿庄”的勇士同列为“民族革命典型”。淞沪抗战前后阻敌达3个月之久,毙伤日军6万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企图。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1年零4个月,国民党军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而且付出了重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万余人。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广大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事迹,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拉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客观上也为我八路军、新四军等

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正面战场在八年中,共打了22场百万人以上的大会战(其中包括淞沪、衡阳、长沙、武汉、徐州等会战),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战役1117次,阵亡将士达200多万。有时每天要消耗一个师,十分钟牺牲一个连。据何应钦回忆,仅淞沪会战,就消耗了85个师,伤亡官兵33万人。不太引人注目的桂林保卫战,仅漓江上浮起的日军尸体就多达7000多具,至今仍让侵华日军老兵心有余悸。最后日军靠施放毒气弹才攻入城内。从1939年至1940年春,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的大小战斗近500次,占全部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44%,军队伤亡人数达137.6万人,占整个战争期间的43%。

当然不是说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没起作用,只不过,没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或者不能那么快那么圆满地取得胜利。

但是多年来却极少提到正面战场的作用,我们所接触的,都是对共产党人英勇的赞叹,而众多国民党人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假如国民党真的是不抵抗,那么敌军就会很快占领中国向西亚挺进,将会和纳粹法西斯会师。所以国民党在二战期间,为全世界的和平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二战期间,没有哪一个盟军损失得有国军大 了。国民党为我国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一下子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是联合国的四大会员国之一。这就是对近代中国作出的贡献。

素材五:

一些评价:

从军事上看,从1939年至1941年,国民党制造了多起摩擦事件,甚至武装进攻中共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的反共活动是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有百万大军放在了中国战场,若没有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相持阶段的到来也是不可能的。这期间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是在对日作战和牵制日军,进行了多次重大的会战和作战。在这些战役当中,也并非都是被动作战或失败的,如1939年冬至1940年春,蒋介石发动了集中攻势,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区域主动出击,仅武汉地区就集中了71个师的兵力对日作战。冬季作战的结果是使日军“深感敌 健在”。可见,仅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来概括国民党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的内外方针是不太准确的,应该说,相持阶段到来后,蒋介石集团是既反共、也抗日,抗日是其主。

其中,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浴血奋战,不惧牺牲、不畏强敌,尽管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斗争策略,甚至在后一阶段一味妥协退让、丧权失地,由积极抗日转向消极抗日,但

其始终没有采取投降的民族气节还是值得肯定的,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牵制,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无法取得胜利,中国抗日战争也同样不可能轻松地取得胜利。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它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起了决定性作用。1938年11月?1940年,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而国民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正面战场,所谓“正面战场”是指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由于国民政府是当时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拥有几百万人的庞大军队,地位不可替代。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比较弱小,无论兵力、武器装备等都还与日本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武器装备。即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装备还仅仅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水平上,就更不用说抗日战争时期的装备了。人民军队这样的军事实力,实难于与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相抗衡。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1.平津战役(1937年7月7 日?7月31日)

七七变爆发后,民政府电令29军军长宋哲元就地抵抗,并调令二十六路军4个师至石家庄、保定一线集结,作为侧翼支援。中国军队参战全部兵力9个师另8个保安旅,达20余万人。日军进攻兵力为3个师闭另2个旅团,约10万余人,并有飞机200架、坦克100辆作为支持。7月26日,日军在优势火力支援下,分别在廊坊、杨村、广安门、南苑、宛平城等宽广正面向中国军队猛攻。战29 日北平失守,30日天津失守。是役,中国军队损失兵员5万余人,日军损失五六千人。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 日 ~ 11月8日)

平津失守。华日军就把矛头指向华北战略重镇太原方向。动员4个多师闭14万之众兵力,在300架飞机、150辆坦克、35寸大炮的支援下,一路出大同,一路出石家庄沿正太路对太原实施句心突志。中国军队则集结了 34个师、13个旅,约28万人的兵力于太原方向防御,并得到挺进敌后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有力的侧翼支持。整个战役,中国军队损失11余万人,日军损失3万余人。中国军队于1937年11月8日弃守太原。战役过程中的平型关战斗、忻口战斗曾使骄横的日军为之丧胆。

3.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2月13日)

正当华北战场激战方酣之际,1937年8月,日军大本营决定在中国华东开辟战场。进攻上海,直接威胁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以吸引并就地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一举解决中国问题。为此,投人空前雄厚的兵力、技术装备,30余万人,并得到飞机500架、航空母舰3艘、各类舰艇50余艘、大炮千于门的强大支持。南京政府为保卫京沪杭根本重地,也倾其主力,计6个集团军70个师、250余架飞机、40艘舰艇、近70万人于淞沪战场,对日军进行决战防御。整个战场历时4个月,中国军队伤亡三十多万,日军也损失兵员6万余人。但日军未能达成击破中国军队主力的战略目的。

4.徐州会战(1938年3月12日~6月12日)

太原、上海、南京失陷后,中国战场重点就转向徐州方向。徐州是津浦、陇海路的咽喉,连结华北、华东的战略枢纽。徐州控制在中国军队手里,不仅可以屏障华中重镇武汉,还可

相关热词搜索:辩论 历史 美国总统辩论历史 戏说历史辩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