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热血电影 青春热血铺就西部“通天路”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西藏阿里的藏族老人洛桑便来到空军第九工程总队的工地,转动经筒虔诚祷告:“愿‘天路’早日筑成,祝金珠玛米平安健康……”看着跑道向前不断延伸,老人坚信,神鹰降临必将为人民带来幸福吉祥……
  亘古以来,从“丝绸之路”上沉重的号子到“茶马古道”上悠远的驼铃,路――永远是西部人民生存的呼唤。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响应号召,九总队的官兵毅然肩负起西部航空港建设的重担,用青春和热血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修建起一座座“通天路”。
  用热血融化高原积雪,挥双手牵来金桥飞架。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共在西部地区新建、扩建、改建机场59个,九总队参建了51个,其中82%为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原机场,被西部人民深情地誉为“高原铁军”。总队先后两次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2009年7月被四总部评为军队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先进单位。
  
  勇闯禁区,世界屋脊创奇迹
  除了神山圣水,如今的世界屋脊又多了一处壮美景观,那就是空军第九工程总队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湿地上修建的阿里机场。
  按照国际民航业界认定,海拔1500―2348米的机场为高原机场,海拔2348米以上的机场统称为高高原机场。全世界共有22座高高原机场,而九总队参与修建了我国所有9座高高原机场。其中,邦达、阿里、康定机场位列世界海拔前三名。
  西藏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里,空气含氧量仅有海平面的48%-60%,所有机械都会降效40%,人即使躺着不动,其体力消耗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这里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长达120天,雨雪冰雹天气8个月以上。在这样的“生命禁区”开山劈石,平沟填壑,修建机场,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2006年9月10日,大队长王军带领官兵们从拉萨出发,用7天走完了1700公里的路程,开始了修建阿里机场的壮举。在阿里,官兵们无一例外地遭受了头疼、乏力、失眠等高原反应的折磨,更要承受着毛发脱落、指甲凹陷等疾病带来的痛苦。施工地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官兵们很难吃上一顿带绿色的饭菜,饮用水汞含量也大大超标,但官兵们毫无惧色。
  海拔4278米的阿里机场选址在噶尔河畔一片水汪汪的湿地上。修建机场,必须围着机场掘出一条深沟排水,然后挖去淤泥,再用沙石回填夯实打牢地基。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深达两米的冻土层坚硬如铁,钢钎铁镐砸上去,只能留下个白点子,挖掘机的铁斗砸下去,只能划出一条白印子……用汽油烧,用炸药炸,用破碎机破。官兵们像蚂蚁啃骨头一样,硬是一点点地砸开了冻土层。挖出冻土层下面的淤泥装车往外运, 可汽车刚走上几分钟,淤泥便倒不掉全冻在车里了。官兵们苦战50昼夜,完成土石方380万立方米,保证了主跑道按时完工。
  高寒、缺氧、寂寞……任何艰难险阻,都难不倒英雄的九总队官兵。10多年前,在完成海拔4334米世界最高、施工条件最艰苦的邦达机场修复工程中,总队长曹定国带领1000余名官兵勇创禁区,打破高原6小时工作制,昼夜不停施工,仅用87天就贯通了全长5500米的主跑道,创造了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被建设部评为“优质样板工程”,创造出“不畏艰苦、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勇创一流”的“邦达精神”。2007年,甘孜地区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雪, 其他施工单位一批一批地撤离,副大队长曾永坤对官兵们说:“就是被冻死,也能当一块好料,把地基填平!”大家坚守在风雪弥漫的折多山上,不到4个月就挖填土石方800万立方米,创造了世界高原机场建设史上的又一个奇迹,顺利拿下了海拔4227米、世界第三高的康定机场。
  
  勇克难关,塞外西域镶明珠
  新疆,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曾经繁荣与辉煌。如今,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这条千年古道重归沉寂,修建“空中走廊”成为新疆各族群众最迫切的愿望。2001年2月19日,随着火车一声长鸣,一辆军列驶入乌鲁木齐车站,九总队的官兵们第一次踏上了新疆的土地。
  即将开工的乌鲁木齐机场改建工程,是他们此次西征的第一战。“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刚立足未稳,大西北肆虐的风沙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一天傍晚,狂风大作,瞬间便刮跑了屋顶,掀翻了工棚,床上铺满了厚厚的黄沙。
  沙尘暴对于工程建设的影响是致命的。风沙过后,10多块刚做好的混凝土道面上布满了大量浮尘,只能重新浇筑。从此,官兵们与风沙的搏斗就没有停歇过。每当沙尘暴来袭,官兵们就会自觉地在混凝土作业面两侧站成人墙,将事先准备好的彩条布压在混凝土面上,阻挡沙尘暴的破坏。在整个工程中,大家从风沙中抢救了300多块混凝土板,挽回经济损失150余万元。
  “拦路虎”接踵而至。由于当地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每当混凝土浇灌后,表面很快便失去水分凝结,但内部却并没有凝固,导致刚浇筑好的机场跑道出现了大面积的“脱皮”。总工程师李建举带领官兵们经过上百次试验,对原材料进行重新选择,添加具有增水、引气、缓凝效果的4种外加剂,及时根据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变化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2001年10月15日,工程全面竣工,比预定工期提前了15天,道面强度、平整度等指标全部合格,被评为优良工程。
  位于新疆伊犁的那拉提草原风景旖旎,有着“空中草原”之称,但由于交通不便,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6月,当地政府决定在此修建机场,九总队再一次应邀参战。
  又是一场苦战。为了在两年内建成机场。官兵们顾不上欣赏那拉提草原的诗画般景色,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中,平均每天工作都在18小时以上。当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刻时,那拉提的雨季到了,由于道路泥泞,施工所需的大型机械和材料运不进来,工程陷入了半停顿状态。“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是伊犁人民的期盼,再大的困难都要挺过去!”看出战士们情绪出现波动,总工程师李建举作了简短动员。官兵们一个个像被点燃的爆竹,冲天干劲迸发而出。大家冲到工地,一身雨水一身泥地开挖临时排水沟,保护公路;数十吨重的机械陷进泥潭,大家就用绳子绑上,喊着号子往外拖……
  2006年7月,新疆那拉提机场正式通航。当波音-737客机首次降落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当地的维吾尔族姑娘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在这里,她们迎来了祖国和世界各地的第一批游客。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春华秋实。官兵们在这片占祖国陆地面积1/6的大地上,绘就了一张新疆未来的美好蓝图,从乌鲁木齐到库尔勒,从和田到吐鲁番,12座机场犹如镶嵌在天山南北的一颗颗明珠,为塞外西域的繁荣带来新的生机。
  
  勇挑重担,蜀道天堑变通途
  2000年9月28日,川北广元,一架A320空中客车划破薄云,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广元机场正式通航了。
  广元机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扩)建20个机场项目之一,当年某地方施工单位进行土石方工程施工时,欲用定向爆破技术将大山炸掉,但因技术不过关,上万枚哑炮、60余吨炸药深埋山腹。得知这一险情后,没有哪家单位愿意接手这个摊子。这时,地方政府的领导便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敢打硬仗、善于攻坚的九总队。
  九总队的官兵们没有退却,勇敢地接下了这个重担。排哑炮的关键是找到哑炮,由于原施工单位没有留下图纸,加上几年来雨水和泥石流冲刷,哑炮的位置已被浮土沙石和荒草覆盖,方圆几十公里无从下手。大队长马远飞和工程师们反复研究,最后采用小当量爆破的方法层层剥笋,寻找哑炮。山坡上爆炸声此起彼伏,官兵们小心翼翼地拨开浮土,一束束五颜六色的导线“原形毕露”。引线经过雷管连接炸药,只要有微弱的电流通过,就会引爆。当时,正值秋季,川北地区阴雨连绵,雷电时有发生,一旦有雷电击中电源,后果不堪设想。但大家无所畏惧,轻轻地拔掉雷管,剪断引线,顺利地排除了险情,为跑道顺利竣工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升当地旅游业,四川省决定在九寨沟风景区附近修建机场。不少施工队伍望而却步了――工程要削平4座山头,填平104米深的沟壑,超过了日本神户机场填方高程99米的世界之最。九总队再一次临危受命。2001年1月5日,大队长魏先俊率领官兵们一头扎进海拔3500米的川西高原,拉开了九黄机场建设的序幕。
  填方区位于一片沼泽地上,地基要牢固,就必须先挖掉淤泥。而据当地藏族老人说,这片沼泽地最深的地方有13至14米,曾经有牦牛在这里陷进去。为避免机械陷入沼泽,大家采取接力的方法,先把挖掘机停在特制的垫板上,伸出挖斗去挖淤泥,转身放下,再由推土机推出来,装车运走。
  就像搭积木一样,填方填得越高就越容易坍塌,有关专家认定,如果按惯例施工,两年内将出现大幅沉降。于是,有关部门预留了3000万元返修资金,一位地方的领导同志说:“我们要求不高,跑道只要能够正常使用两年。”然而,总队长曹定国却在心里暗暗较着劲,他激励官兵们说:“我就不信省不下这笔钱,如果九寨黄龙机场两年后不出现大的沉降,行业规范就要因我们的成功而改变!”
  为了减少工后沉降量,官兵们给跑道基础的稳固加上了多道保险,每回填6米增加一次满布强夯,用排水沟先排掉地下水,每隔10米做一个隔水处理,消除地下渗水隐患……事实证明:九黄机场从通航到现在,跑道依然稳如泰山,即便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机场依旧完好如初。这项工程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囊括“鲁班奖”、“詹天佑奖”两项国家建筑大奖的支线机场。
  2003年10月18日,九黄机场顺利通航,将成都至九寨沟8小时的路程缩短为40分钟。通航一年后旅客就达到了90万人次,阿坝州政府的旅游收入,当年便从25亿元增长到75亿元。
  不止是神奇的九寨。如今,古老的敦煌近在咫尺,美丽的香格里拉不再遥远……九总队的官兵们为西部铺就了一条条平坦的“天路”,架设起一条条腾飞的“金桥”。那些跑道,平着是路,竖着是碑,镌刻着官兵们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的丰功伟绩。
  
  科学创新,军民融合谋发展
  承建的机场、道路等近百项工程项目,合格率达100%;先后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建筑行业大奖;完成40余项新技术改造,填补了我国机场道面残浆(渣)清除技术研究、真空吸水新工艺在高原应用、在大面积膨胀土上建机场等空白……在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任务10年中,空军第九工程总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谋划、科学创新、科学施工,趟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锻造出一个个“精品工程”。
  海拔2940米的西藏林芝机场,两面是山,一面临水,气象、地理环境极为复杂,是世界上飞行难度最大的机场之一,在这里起降的飞机必须全部实施精密导航技术飞行。在此修建机场难度可想而知。2002年初,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恳请九总队官兵出马,啃下林芝机场这块“硬骨头”。
  此时,九总队正承担着某大型国防工程的施工任务。面对地方政府的请求,总队长曹定国坚决表态:参加地方重点工程建设我们义不容辞。随即,九总队党委合理抽调兵力,花费500余万元购置新型机械设备,打响了建设林芝机场的攻坚战。
  施工伊始,难题就接踵而至:如何消除混凝土浇筑中出现的大量“泌水”现象?怎样杜绝机场道面出现的“发丝裂纹”?困难面前,担负施工任务的官兵们主动向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校求援,虚心向地方施工单位请教。专家技术员来到施工工地,与官兵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先后攻克了高原地区道面抗冻性和耐久性等3项技术难题,确保了建设质量。2006年9月1日,林芝机场建成通航,在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的同时,一大批官兵在长达4年的高原机场建设中锻炼成长为技术骨干。
  这一仗,让九总队领悟到,参与西部大开发,既是使命任务,也是锤炼部队的最好时机。借助参加地方工程建设平台,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校和地方优秀施工企业“联姻”,能够快速提升官兵素质,带动部队整体建设。为此,他们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官兵参加脱产培训、函授学习和自学考试,设立函授站和自学考试点,定期从院校聘请教授到部队授课,多渠道培养专家型、攻关型、学习型、知识型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群体。如今,九总队党委八名常委中有7人取得硕士学位,6人具有高级职称,干部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后,九总队党委总结部队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经验,把“融合式”发展的理念写进了党委工作报告:大项任务超前谋划,与地方对口单位联动,“优中选优”确定施工方案;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到地方大型企业、专业机构接受培训;加大横向联合研制开发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力度……九总队政委陈勇欣慰地说:“以往要修建一座大型机场,需要投入上万人搞大兵团作战,耗时8至10年,而现在仅需千余人,时间最多只用两年。”如今,从人拉肩扛到机械化作业,从劳动密集型到科技创新型,从人海战术承建单一工程到分兵出击同时承建1至2个大型机场、3至4个二级机场,九总队已发展成一支复合型的工程兵部队。
  长期以来,机场道面施工中产生的大量混凝土残浆和残渣,都要靠人工清扫,动用人力多,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长,而且清除质量难以保证。为了研究先进的机场道面残浆、残渣清除技术装备,九总队的官兵们找了国内外大量资料,绘制了300多份设计图纸,与生产厂家和技术人员一同研究施工生产工艺,终于成功研制出集道面残浆刮除、残渣清扫吸收、除冰、道面清扫和提供应急电源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场道面残浆(渣)多功能清除车。该车投入使用后,实现劳动强度减轻90%,而且不会产生扬尘,每个机场可节约水资源3万吨以上,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10年来,九总队先后完成了高原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裂缝控制法、自行式联合振捣器取代平板振捣器等40余项新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一批科研成果分获全军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科技创新成为部队战斗力成长新的增长极。
  
  爱洒高原,热血铺就蓝天坦途
  车轮卷起长风/汗水洒遍天涯/我们转战西部/工地就是我们的家/用热血融化高原积雪/挥双手牵来天桥飞架……
  吟唱着这首自己创作的《机场建设之歌》,在参与西部大开发10年中,空军第九工程总队官兵们扎根西部高原,修致富路、架幸福桥、铺通天道,用真情传递党的温暖,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奏响了一曲曲无私奉献的时代强音。对许多官兵们来说,机场和道路就是他们整个军旅生涯,一生最有价值的那段岁月都是在西部这片土地上默默度过的。西部航空港建设因他们而举世瞩目,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完美。
  “我们吃西部的粮,喝西部的水,就是要为西部老百姓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从列兵到将军,九总队队长曹定国将自己38年的青春年华全部洒在了西部航空港建设事业上。这位身材高大的安徽汉子,由于长年奔波在野外施工一线,过度劳累,心肺受损,关节变形,他至今只能一瘸一拐,拖着一条腿走路。但就是拖着这条腿,曹定国带领九总队的官兵们征战邦达,挥师九黄,摆兵天山脚下,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修建起了一个个机场、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让遥远的西部不再遥远。金灿灿的三枚二等功奖章,见证了这名老工程兵为西部的无私付出。
  没有鲜花和地毯,只有尘土扑面;没有优雅庄重的婚曲,只有漫山遍野的马达轰鸣。2004年5月1日,在贵州兴义机场繁忙的工地上,九总队工程师刘财华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庞小莹结婚了。建设中的这座西部航空港,成了他们婚姻的神圣殿堂。当初,怀着在西部建功立业的理想,刚毕业的东北小伙子刘财华放弃了回大城市工作,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只身来到了西部。刘财华全身心投入到西部航空港建设中,却因紧张的工期不得已将婚期一推再推。庞小莹为了追随爱人,辞掉了家人在武汉找好的工作,来到西部地区做了一名教师。在庞小莹的支持下,入伍12年来刘财华转战南北,从昆明到贵阳,从泸沽湖到西双版纳,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浇筑在了云贵高原的一条条跑道上。
  在西部生活、战斗了33年,高级工程师张立刚对于这片土地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2004年初,四川省建设部门将修建康定机场的任务交给了九总队。已经白发染鬓的张立刚毅然出任项目总工。在滴水成冰的环境中,张立刚带领官兵在工地上支起了第一面帐篷,在冰雪高原一边勘察测量,一边组织施工。一年后,当工程顺利结束,他却被查出胆囊肿瘤,只能将胆囊摘除。在杭州国税局工作的爱人心疼了,劝他转业回杭州,找个轻松点的工作。可这位在西部摸爬滚打了33年、头发斑白的老工程兵却说,在西部这么多年,习惯了,他舍不得离开。
  “年轻的生命为阿里奉献,却没能走出阿里,在我们心里,你永远阳光……”这段引自阿里机场指挥部藏族女干部卓雍博客里的一段文字,表达着藏族同胞对九总队牺牲战士时小如的深切怀念。2006年,实验员时小如同战友们承担起了阿里机场建设任务。在阿里“白天狂风不断,夜晚滴水成冰”的环境中,为给施工提供精准的数据资料,时小如白天辗转在施工区采样,晚上加班加点做实验,他拼命工作的劲头,给卓雍和指挥部的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7年11月16日,在完成施工任务返回部队途中,27岁的时小如却遭遇高原龙卷风,连人带车被卷进了山坳,牺牲在了茫茫阿里高原。如今,每当走过海拔4500米的马莜拉山山口,官兵们都会面对皑皑的雪山,向时小如致敬!
  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西部高原地区承担施工任务,官兵们不仅要面对随时可能的牺牲,更要每天承受着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在九总队卫生所的档案柜里,一份去年体检表显示,在高原执行施工任务的57名官兵,54人不同程度呈现尿酸增高、心肌缺血、心室肥大等高原病,9人心电图呈现异常。据统计,参加西部大开发10年来,九总队官兵先后有9人负伤致残,5名官兵牺牲在西部高原……他们用生命的豪迈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相关热词搜索:通天 热血 西部 青春热血铺就西部“通天路” 用青春铺就安全路 逆天之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