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新年“触礁”?]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10年伊始,中美关系便受到了严峻考验。   1. 美国国防部宣布,允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爱国者”导弹;   2. 美国商务部做出2010年对华贸易限制的首项裁决,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金属丝网托盘征收最高达289%的反倾销关税;
  3. 谷歌事件引发中美舆论口水战不断升级,美国总统奥巴马亦牵涉其中;
  4. 《华盛顿邮报》评论称,2010年头几个月中美关系将“迎来艰难时刻”;美国欧亚集团甚至将中美关系列为2010年全球十大风险之首。
  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访华所营造出的良好氛围,似乎在一瞬间让人感受到丝丝寒意。中外媒体强烈关注,中美关系难道新年“触礁”?
  
  起因
  1. 对台军售可能成为导火索
  中美关系中最脆弱的一环就是美国对台军售。而偏偏在新年的第六天,美国方面便公开宣布,允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爱国者”导弹。事实上,出售“爱国者”导弹只是美国对台军售的开始。美国主流媒体披露,奥巴马政府很可能还将在今年第一季度批准向台湾出售数十亿美元的“黑鹰”直升机、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甚至可能包括为台湾设计和建造柴油潜艇的计划。
  与此前美国对台军售一样,中国外交部随即便作出反应。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数次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这一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从历史来看,美国每次对台军售都会引起中美关系走向不稳定。那么美国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宣布对台军售呢?国防专家分析,美执意坚持对台出售武器,一方面是出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更深层的原因是想从战略上遏制中国,对台军售赤裸裸地表现出美国的霸权主义。
  2. 中美贸易还将出现新阻力
  从去年中美贸易关系来看,双方摩擦不断,美国宣称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几乎陷于空谈。“在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中美贸易争端将会增多,起码在今年上半年不会减少。”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宋泓指出,从去年年底开始,美国部分经济学家也“追随”政治偏向,开始提出一些对华不友好的论调。美国知名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近日就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再次为保护主义辩护,“叫嚣”美国应该与中国开打“贸易战”。这种言论就连美国当地媒体都觉得惊讶。
  宋泓认为,此前中美贸易出现摩擦,更多的是政客发布言论,但经济学家冠以政治家逻辑,代表美国高层智库及经济学界焦躁不安的心态,意味着中美贸易今年将出现新的阻力。
  
  分析
  中国表现引发美国恐惧?
  “我个人认为,美国经济学界及智库的表现如此偏激,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在金融危机中仍保持较快发展的中国力量而产生的一种担忧,尤其在美国高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工商业界对华施压的背景下,这种担忧越发明显。”宋泓分析,“为了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发布一些不符实际的言论。”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锋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美国此轮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进口产品的连番打压,其实已有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已不再简单地着眼于经济领域的关系,在于希望能够通过现在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一张牌,来迫使中国在金融贸易领域等一系列方面做出新的让步。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也强调,减少来自中国的进口可能无助于削减美国贸易逆差,因为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价格更高。
  
  美对华战略不会出现大转变
  虽然中美关系新年遭遇摩擦,但国内许多专家都认为,中美关系一直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从未来趋势看,不确定因素对中美关系的整体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在中美关系中,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应该不会出现改变。
  去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双方最为全面的定位是: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宋泓强调:“今年,由于全球经济情况转好、奥巴马政府高层改善中美关系愿望的思路一直存在、金融危机凸显美中作为经济大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因素,中美关系不可能在2010年出现大的转变而走向失控。”
  从美国方面来看,由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心存“嫉妒”,美国肯定会不时做出“小动作”,威胁到中美关系,但并不会有“大动作”;但从中方的角度出发,中国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需要一个稳定连续的国际环境保障经济发展,所以希望中美关系是一个连续、稳定、合作的态势,不应伤及双方战略关系。
  朱锋表示,美国对中国的立场、对策也是很清楚的,知道售台武器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在涉台武器上坚定的反对立场,会使美国多少有点收敛,也会在涉台武器上采取更加平衡的做法。
  
  美国常有小动作导致中美关系阴晴不定
  新华社《世界军事》总编辑陈虎表示,在国际关系当中,两个国家的关系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取决于两个因素:双方对对方的战略判断和双方的策略运用。战略判断是相对长期、稳定的,也是决定两国关系的基础。从战略判断的角度来讲,中方始终希望与美国处在一个合作的、和平共处的状态;而美方的战略判断则是:中国是美国头号的潜在对手。中美双方出现的“摩擦”,主要症结不在中国,而在美国。
  陈虎认为,中美“冲突”的风险并不像美国媒体所说的那样耸人听闻,但中美“摩擦”的现实,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会不断发生。而在中美关系的处理上,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稳定的、连续的,也就是说,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上,我们始终会立足于维护中国的利益、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地区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中美关系出现什么样的“摩擦”,我们所采用的策略和对策,是始终一致的。而就中美两个大国来说,合作是双赢的,而对抗、冲突则很可能带来一个不利的局面。
  
  声音
  该给美国立规矩了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海军少将杨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年来,中国都把中美关系视为“重中之重”,奥巴马总统也把中美关系称为“塑造21世纪世界未来的双边关系”,这一切都说明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既然中美关系如此重要,就需要倍加呵护,需要两国共同呵护。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不能单靠忍让,特别是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让步。现在是到了给美国“立规矩”的时候了。
  杨毅强调,若美国仍一意孤行,将对中美关系的长远、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并损害美国自己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只会自食其果。
   (1月9日《北京晚报》)
  
  专家解读
  袁鹏:2010年牢牢把握中美关系发展方向
  
  展望2010年的中美关系,有必要首先回顾2009年。应该说,2009年中美关系能够实现平稳发展并高潮迭起,绝非偶然。总结起来,大概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是中美关系30年发展的历史惯性和发展逻辑使然。建交30年来的关系发展,使中美关系积淀起日渐深厚的基础,包括巨大的双边贸易额支撑的经贸基础、广泛的国际与地区合作形成的战略基础、全面的交流机制累积的政治基础等,由此形成一个必然结果:中美关系只能进,不能退;合则两利,斗则双输。
  第二,是中美两国逆向发展态势及美国对华需求日渐增高的客观现实使然。中国崛起大势所趋,美国是否陷入衰落虽无定论,但美国霸权呈现衰势则是不争事实。在这一大背景下,面临“一场危机、两场战争”的不利局面及新兴大国崛起、美国形象受损的现实,美国对华战略倚重必然加强,这种倚重未必心甘情愿,却不得不有意为之。因此,对华政策抓大放小、淡化矛盾与冲突点也就理所当然。
  第三,是奥巴马团队战略观、世界观、对华观使然。一心创造历史的奥巴马,上台伊始即提出“巧实力”战略观与“多伙伴”世界观,并因此全面调整对外战略思维与做法。对华战略显然也呈现出若干新气象,包括正面接纳中国和平崛起、公开表示不谋求遏制中国、愿意同中国分享部分“领导责任”等,以此换取中美战略相互保证,确保中国崛起不仅不挑战美国利益而且成为促进美国利益的正面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2009年美国对华政策显示出来的一系列积极动向,包括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年初访华,奥巴马总统年底访华,高度重视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启动,积极推动两国议会交流达到高潮,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新定位很快得到确认等,不只是权宜之计,也带有某种战略性意义。
  第四,是中国积极把握机遇、推进中美关系的战略主动使然。2009年中美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中国政府不仅把握了国际局势变动的战略机遇,也抓住了奥巴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基本动向,进而在对美工作上加强谋划并提早动作,在战术运用上善于凸显合作面、控制消极面。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0年的四个未变
  很显然,观察2010年中美关系走势,首先必须全面审视以上几个基本因素是否存在,或者说是否依然起作用。总体看来,2010年中美关系有四个未变:
  其一,美国对华战略倚重未发生根本改变。奥巴马一年来的变革实践表明,美国金融危机势头虽得到初步遏止,但经济危机的风险并未根除;股市虽有所上扬,但房市依旧低迷;经济虽出现正增长,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奥巴马政府主要精力势必仍将放在拼经济、保就业、促发展上,中美经贸关系出现重大波折并不符合美国利益。更重要的是,一度被奥巴马政府有意淡化的反恐问题因阿富汗问题陷入僵局、也门事件突发,而再度跃升至美国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位置。也因此,使得控制中美安全冲突、加强两国反恐合作成为奥巴马政府不得不继续坚持的对外战略大局。一句话,美国对华战略借重的势头并未减弱。
  其二,中美关系的基础总体仍未动摇。两国经济摩擦的深度与频度虽在上升,但相对中美贸易总量及经济合作格局多元化的势头,毕竟只是大格局下的小问题;谷歌事件等所体现的中美政治较量虽针锋相对,但两国总体政治对话与交流势头仍呈升势;双方在气候变化、朝核、伊核等问题上的矛盾分歧本来就很正常,不会根本冲击两国战略合作大局。
  其三,奥巴马团队总体对华态度没有根本改变。尽管对中国有期待太高进而落空的遗憾甚至不满,尽管在谷歌等问题的处理上有强词夺理的一面,但正如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日前在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所讲的那样,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大局是得到两国元首认可的共识,理性对待分歧是双边关系成熟的标志,发展美中关系仍是美国的最高利益。
  其四,中国发展健康稳定的对美关系的意志依然坚定。对对台军售等事件的批评与反制并不意味中国政府松动发展中美关系的立场,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减缓与美国在重大国际与区域问题上合作的力度。
  在这样一个总体框架下看待2010年初中美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可能更加准确和理性。
  
  三个变量挑战敏感问题
  如果细加分类,中美之间的主要问题主要因三个变量而催生。
  一是在2009年被刻意压制或掩盖的问题开始发酵,如对台军售问题。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责任使得中美两国“抓大放小”,强化国际合作淡化双边矛盾,因而在涉及双边关系的诸多敏感问题如涉台、涉藏、宗教、人权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多能“克制”,或者有意淡化,或者尽量推迟。而到2010年,基于国际与国内政治的考虑,它们被抬了出来。对熟悉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本不新鲜,但与2009年中美关系高潮迭起相比,极易产生某种心理落差与认知的不适应。如何认清这些基本事实进而放在合理的框架内去认识,正考验我们的胆识与智慧。
  二是因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发酵而强化的问题,如贸易保护主义、谷歌事件等。2010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一切为选举服务、为国内政治服务是美国政治的基本规律,面对守住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多数党席位压力的奥巴马政府,届时很可能不得不以牺牲部分国际利益换取国内政治利益。最近一段时期,一度“克制”的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频频在人权、网络安全等议题上对中国发难,撇开对华大战略考虑,显然有国内政治的重要考量。
  三是美国发展转型衍生的问题。比如,奥巴马“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鼓吹美国经济结构、消费方式的重大调整,尤其强调美国要加强出口导向,以此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调整结构。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开始由少数国会议员与部分利益集团的炒作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而容易演变成集体对华施压的战略性举措。一旦处理不慎,容易与已然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纠结在一起,共同冲击中美经贸关系的基础。
  除去上述变量所导致的众多问题外,还有一些力量在人为激化中美之间的矛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海外舆情。如位于纽约的美国调查公司欧亚集团关于中美关系是2010年全球十大风险之首的预测,尽管论据极不充分,但影响却十分巨大,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强加的印象,并因此对号入座,彼此相互印证,给客观事实人为增加几分主观色彩,进而夸大风险性与矛盾性,掩盖中美关系的基本面与合作面。其结果是使一些可以化解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进而因此“绑架”整个中美关系发展大局。
  
  合作与分歧的复合体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美关系3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矛盾分歧或问题风险并不可怕,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原本就是合作面与分歧面的复合体。关键在于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限度,从而不要盲目乐观;保持中美关系的发展节奏,从而不要躁动超前;看到中美关系的发展空间,从而保持信心。着眼未来,有四个基本环节似应牢牢把握:
  一是始终把握中美关系大势,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认清中美关系“螺旋式上升”基本规律与发展轨迹,看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深刻性、战略性,进而以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去认识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中美关系的性质、内涵、外延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矛盾与问题也必然增多,但它们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具体问题而无视中美关系整体层次与水平的提升,显然是只见树木未见森林。
  二是随时加强危机管控,始终把握问题导向,不让单一问题“绑架”中美关系大局。在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时代,很难想象中美关系会出现大起大落式全面震荡,更多是发展中的颠簸或摇摆。这就要求中美双方有高超的危机控制意识与危机管理能力。即: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此所谓“危机控制”;及时应对,迅速化解,不让单一问题演变成冲击两国整体关系的战略性问题,此所谓“危机管理”。
  三是用好机制,增进互信,使中美关系突破瓶颈,步入更高层次。两国现存60多种机制化交流平台异常活跃。如何将上述机制用好、用足,彼此交叉,充分利用,是一项脚踏实地的工作。没有战略互信的关系,就像一艘没有指针的航船,虽然随波逐流,却未必能驶向大海。从一个个具体的领域做起,逐步累积互信,然后总结经验和规律,未来十年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
  四是加强合作与协调,努力扩大双边关系的增长点,以增长冲摩擦。以2010年为例,中美将可能共同面对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金融峰会、核安全峰会、气候变化第二次领导人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性会议,同时,中美需要在国际金融、地区安全、气候变化与新能源等新领域加强合作。把握好上述新机制、新领域的合作机遇并善加利用,以合作化解分歧、以合作应对风险,是21世纪中美关系发展的潮流。
  (摘自1月19日《人民日报》,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
  
  展望2010年的中美关系,有必要首先回顾2009年。应该说,2009年中美关系能够实现平稳发展并高潮迭起,绝非偶然。总结起来,大概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是中美关系30年发展的历史惯性和发展逻辑使然。建交30年来的关系发展,使中美关系积淀起日渐深厚的基础,包括巨大的双边贸易额支撑的经贸基础、广泛的国际与地区合作形成的战略基础、全面的交流机制累积的政治基础等,由此形成一个必然结果:中美关系只能进,不能退;合则两利,斗则双输。
  第二,是中美两国逆向发展态势及美国对华需求日渐增高的客观现实使然。中国崛起大势所趋,美国是否陷入衰落虽无定论,但美国霸权呈现衰势则是不争事实。在这一大背景下,面临“一场危机、两场战争”的不利局面及新兴大国崛起、美国形象受损的现实,美国对华战略倚重必然加强,这种倚重未必心甘情愿,却不得不有意为之。因此,对华政策抓大放小、淡化矛盾与冲突点也就理所当然。
  第三,是奥巴马团队战略观、世界观、对华观使然。一心创造历史的奥巴马,上台伊始即提出“巧实力”战略观与“多伙伴”世界观,并因此全面调整对外战略思维与做法。对华战略显然也呈现出若干新气象,包括正面接纳中国和平崛起、公开表示不谋求遏制中国、愿意同中国分享部分“领导责任”等,以此换取中美战略相互保证,确保中国崛起不仅不挑战美国利益而且成为促进美国利益的正面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2009年美国对华政策显示出来的一系列积极动向,包括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年初访华,奥巴马总统年底访华,高度重视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启动,积极推动两国议会交流达到高潮,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新定位很快得到确认等,不只是权宜之计,也带有某种战略性意义。
  第四,是中国积极把握机遇、推进中美关系的战略主动使然。2009年中美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中国政府不仅把握了国际局势变动的战略机遇,也抓住了奥巴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基本动向,进而在对美工作上加强谋划并提早动作,在战术运用上善于凸显合作面、控制消极面。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0年的四个未变
  很显然,观察2010年中美关系走势,首先必须全面审视以上几个基本因素是否存在,或者说是否依然起作用。总体看来,2010年中美关系有四个未变:
  其一,美国对华战略倚重未发生根本改变。奥巴马一年来的变革实践表明,美国金融危机势头虽得到初步遏止,但经济危机的风险并未根除;股市虽有所上扬,但房市依旧低迷;经济虽出现正增长,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奥巴马政府主要精力势必仍将放在拼经济、保就业、促发展上,中美经贸关系出现重大波折并不符合美国利益。更重要的是,一度被奥巴马政府有意淡化的反恐问题因阿富汗问题陷入僵局、也门事件突发,而再度跃升至美国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位置。也因此,使得控制中美安全冲突、加强两国反恐合作成为奥巴马政府不得不继续坚持的对外战略大局。一句话,美国对华战略借重的势头并未减弱。
  其二,中美关系的基础总体仍未动摇。两国经济摩擦的深度与频度虽在上升,但相对中美贸易总量及经济合作格局多元化的势头,毕竟只是大格局下的小问题;谷歌事件等所体现的中美政治较量虽针锋相对,但两国总体政治对话与交流势头仍呈升势;双方在气候变化、朝核、伊核等问题上的矛盾分歧本来就很正常,不会根本冲击两国战略合作大局。
  其三,奥巴马团队总体对华态度没有根本改变。尽管对中国有期待太高进而落空的遗憾甚至不满,尽管在谷歌等问题的处理上有强词夺理的一面,但正如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日前在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所讲的那样,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大局是得到两国元首认可的共识,理性对待分歧是双边关系成熟的标志,发展美中关系仍是美国的最高利益。
  其四,中国发展健康稳定的对美关系的意志依然坚定。对对台军售等事件的批评与反制并不意味中国政府松动发展中美关系的立场,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减缓与美国在重大国际与区域问题上合作的力度。
  在这样一个总体框架下看待2010年初中美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可能更加准确和理性。
  
  三个变量挑战敏感问题
  如果细加分类,中美之间的主要问题主要因三个变量而催生。
  一是在2009年被刻意压制或掩盖的问题开始发酵,如对台军售问题。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责任使得中美两国“抓大放小”,强化国际合作淡化双边矛盾,因而在涉及双边关系的诸多敏感问题如涉台、涉藏、宗教、人权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多能“克制”,或者有意淡化,或者尽量推迟。而到2010年,基于国际与国内政治的考虑,它们被抬了出来。对熟悉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本不新鲜,但与2009年中美关系高潮迭起相比,极易产生某种心理落差与认知的不适应。如何认清这些基本事实进而放在合理的框架内去认识,正考验我们的胆识与智慧。
  二是因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发酵而强化的问题,如贸易保护主义、谷歌事件等。2010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一切为选举服务、为国内政治服务是美国政治的基本规律,面对守住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多数党席位压力的奥巴马政府,届时很可能不得不以牺牲部分国际利益换取国内政治利益。最近一段时期,一度“克制”的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频频在人权、网络安全等议题上对中国发难,撇开对华大战略考虑,显然有国内政治的重要考量。
  三是美国发展转型衍生的问题。比如,奥巴马“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鼓吹美国经济结构、消费方式的重大调整,尤其强调美国要加强出口导向,以此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调整结构。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开始由少数国会议员与部分利益集团的炒作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而容易演变成集体对华施压的战略性举措。一旦处理不慎,容易与已然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纠结在一起,共同冲击中美经贸关系的基础。
  除去上述变量所导致的众多问题外,还有一些力量在人为激化中美之间的矛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海外舆情。如位于纽约的美国调查公司欧亚集团关于中美关系是2010年全球十大风险之首的预测,尽管论据极不充分,但影响却十分巨大,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强加的印象,并因此对号入座,彼此相互印证,给客观事实人为增加几分主观色彩,进而夸大风险性与矛盾性,掩盖中美关系的基本面与合作面。其结果是使一些可以化解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进而因此“绑架”整个中美关系发展大局。
  
  合作与分歧的复合体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美关系3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矛盾分歧或问题风险并不可怕,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原本就是合作面与分歧面的复合体。关键在于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限度,从而不要盲目乐观;保持中美关系的发展节奏,从而不要躁动超前;看到中美关系的发展空间,从而保持信心。着眼未来,有四个基本环节似应牢牢把握:
  一是始终把握中美关系大势,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认清中美关系“螺旋式上升”基本规律与发展轨迹,看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深刻性、战略性,进而以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去认识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中美关系的性质、内涵、外延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矛盾与问题也必然增多,但它们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具体问题而无视中美关系整体层次与水平的提升,显然是只见树木未见森林。
  二是随时加强危机管控,始终把握问题导向,不让单一问题“绑架”中美关系大局。在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时代,很难想象中美关系会出现大起大落式全面震荡,更多是发展中的颠簸或摇摆。这就要求中美双方有高超的危机控制意识与危机管理能力。即: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此所谓“危机控制”;及时应对,迅速化解,不让单一问题演变成冲击两国整体关系的战略性问题,此所谓“危机管理”。
  三是用好机制,增进互信,使中美关系突破瓶颈,步入更高层次。两国现存60多种机制化交流平台异常活跃。如何将上述机制用好、用足,彼此交叉,充分利用,是一项脚踏实地的工作。没有战略互信的关系,就像一艘没有指针的航船,虽然随波逐流,却未必能驶向大海。从一个个具体的领域做起,逐步累积互信,然后总结经验和规律,未来十年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
  四是加强合作与协调,努力扩大双边关系的增长点,以增长冲摩擦。以2010年为例,中美将可能共同面对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金融峰会、核安全峰会、气候变化第二次领导人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性会议,同时,中美需要在国际金融、地区安全、气候变化与新能源等新领域加强合作。把握好上述新机制、新领域的合作机遇并善加利用,以合作化解分歧、以合作应对风险,是21世纪中美关系发展的潮流。
  (摘自1月19日《人民日报》,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
  

相关热词搜索:触礁 中美关系 新年 中美关系新年“触礁”? 中美关系新年大转折 中美关系新年触礁pdf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