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借鉴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的借鉴篇一:历史的启示

历史的启示

作者:董浩 指导教师:侯飞

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他们或是力挽危局而名扬天下,或是驰骋疆场使妇孺皆知。正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所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一部《明朝那些事》让我了解了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坚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这是一个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依然运转的朝代;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经济高度发展的朝代;这也是一个驱除鞑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的朝代,而它却在十七世纪走向灭亡。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中国干支纪年甲申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不血刃攻下了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身亡,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悲怆地降下了帷幕。4月,山海关外的满清辫子军接受明将吴三桂的邀请,入关与李自成的军队在山海关决战,随即将登基才一天的大顺皇帝李自成赶出北京城,满清6岁的顺治皇帝坐上了紫禁城的金銮龙椅,从此开始了历时268年的大清帝国。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是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一年,也是各种势力最后较量、江山易主、改朝换代的一年。历史是一面镜子,明朝灭亡既有政治经济的原因,也有军事气候变化的原因。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以史为鉴,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明朝灭亡,首要原因是政治上的失败。而政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官员的腐败无能。明朝末年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朝廷官员们想的不是如何平定内乱,抗御外敌,而是贪得无厌的聚敛钱财,争权夺利。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们不关心国事,都在为怎样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敛财和升官发财而“努力”的时候,这个国家也就到了灭亡的边缘。明朝党争始于嘉靖朝张璁担任首辅时期,万历时期愈演愈烈,到崇祯时文官集团已经完全把持朝政,朱由检无力回天了,以致发出“满朝大臣皆可杀”的悲叹。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员集团,表面上标榜仁义道德,暗地里却与商人勾结,大肆敛财。而这些影响,最终落在了百姓头上,被一次又一次的压榨,直到奋起反抗。

万历时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手工业发达,经济蓬勃发展,隆庆开关后,海上贸易逐渐繁荣,大量白银涌入中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但是明朝税收主要来自于农业税,工商业和海关税收只占到总税收的15%左右。这个原因和党争又有紧密联系。自万历到崇祯年间,除阉党外所有文官集团都和商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万历三大征耗空国库,权奸魏忠贤加重商业税就使得国库迅速增收。而当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

集团消灭阉党后就立即减轻了商业税,明朝政府财政收入迅速降低,无力支付赈灾、边境战争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支出。崇祯帝曾经向北京各级官员号哭借钱只借到20万两白银,李自成进京后强迫官员交出财产却收到3000万两之巨。

文官集团代表的是江南庞大的商人集团的利益,他们强调农业是国家之本,重农抑商,反对征商税,背地里却与商人联合起来,攫取无数的利益。当满清入关后,东林党人却抛弃了自己口中的仁义道德,迫不及待的投降,卑躬屈膝,讨好新主子,让世人见到了他们的丑恶嘴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洪承畴,兵败被俘后投降,以至于人用“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来讽刺他。

腐败是一个国家政治上的毒瘤,危害着国家的内政;而军队则是国家的拳头,抵御着国家的外敌。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低下。有着200万军队的大国,却败给了仅有十几万军队的女真族,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明朝军队纪律涣散,严重害民扰民。朝廷发不出军饷,剿贼剿寇的官兵便到处害民扰民。明朝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奉命驻守郧阳,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兵路过此地,二三万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官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

官军抢劫百姓,主要是官府严重拖欠军饷。1644年初,军饷欠缴已达数百万两,而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实际上已经空了,没有足够的大米充军饷,户部就买杂粮凑数。当北京被围时,驻军已有5个月没有发饷,执行任务的军队没有炊事用具,每个士兵领到100枚铜钱,由他们自己买东西吃。明朝大臣马世奇在向崇祯皇帝解释老百姓起义的原因时说:“非附闯也,苦兵也。”“苦兵”,是因为官军破家、杀人、屠城,“人之居者、行者,不得安保其身命”。老百姓“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当时,朝廷用官军剿“寇”,而百姓望“寇”剿官军,可见民心所向。

这样的军队早已军心涣散,不能打仗。据明朝人写的《甲申传信录》中讲,李自成攻北京时,明朝守北京大营的军队是40万人,部将数以千计,“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嘻!”40多万人的军队打仗,死于战场的只有二人,可见人心军心早已不想打了,明朝的气数已尽。

军队战斗力低下,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军户制度使得士兵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是军队中的将领们贪污军饷,甚至虚报兵额,冒领军饷;更严重的是将领们不思进取,只知道贪图享乐,与朝廷中官员勾结,欺上瞒下,倒卖军械,与女真人眉来眼去,置国家利益不顾。当战争来临时,国家却无可战之兵,无敢战之将。无能的将领充斥在军队中,而有能力的

将领却被庸官和庸将所害,不能力挽狂澜,改变大明的命运。

明朝的运气不错,明末出了三个功勋卓著的名将,熊廷弼,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万历三十二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这三人都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可惜熊廷弼、袁崇焕先后被杀,孙承宗被罢斥。熊廷弼在萨尔浒大战之后出任辽东经略,出关指挥辽东军事。广宁失守,明朝政府追究责任,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诈勒索,被拒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将熊廷弼斩首。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因为知兵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上任后,采纳袁崇焕的意见,主守宁远。经过数年艰辛努力,布臵成了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清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而魏忠贤却嫉恨他,使孙承宗去职。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以后,孙承宗再次被任命为辽东经略,后崇祯四年,大凌河失守,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崇祯十一年,清兵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挡住了清军的凶猛进攻。“宁远大捷”的消息传回京城,满朝震动,欣喜若狂,袁崇焕一战成名,从此晋身中国名将之列。而崇祯却中皇太极反间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三年,1630年)。有人说,袁崇焕被杀,不仅是袁崇焕本人的悲剧,也是崇祯皇帝的悲剧,更是大明王朝的悲剧。“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

官员与军队的腐败毁掉了明朝的内政,战力低下的军队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两个方面的问题使得一个王朝走向没落。一部明朝的灭亡史,饱含着多少历史经验和教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千秋功罪,后人评说,正应了李商隐诗中的那句话“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历史错误是犯不得的,尤其是在各种社会矛盾复杂交错的时候,更当慎之又慎。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国内外各种势力错综复杂,不同的反动势力不愿意看到我们国家强大起

历史的借鉴

来,从而影响他们的利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周边国家在领土问题上与中国纠缠,针对中国崛起发出一次又一次的中国威胁论;国内有一小部分人,自诩为所谓的公知精英对国家一些问题冷嘲热讽,对革命先烈极尽侮辱,试图影响舆论,误导群众。就像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毕福剑侮辱毛主席,加多宝侮辱邱少云烈士一样,各种跳梁小丑哗众取宠,其险恶用心显而易见。

庆幸的是,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坚持从严治党治军,强力反腐,一大批“老虎”、“苍蝇”落马,让人民看到了国家反腐的决心,提高了对国家的信心。从明朝灭亡的历史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强国必先反腐,反对腐败,吏治清明,就能修炼好内功,强大自身;强国一定强军,建设一支攻坚克敌,敢于战斗的军队就像练好外功,保卫着国家的安定。反腐强军,内外兼顾,我们国家一定会走向复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

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成长,对国家如此,对人亦然。

历史的借鉴篇二:营销之历史的借鉴

西汉大将军韩信人生价值的实现,缘于萧何的举荐;而其人生最终的悲剧因萧何的计谋。时人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0年后的今天,两个同样年轻、知名,而又同怀鲲鹏之志的民营企业,却遭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作者感言:成也战略,败也战略。个中已不仅仅是指人的问题。

战略,是一种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决策。企业经营战略是直接决定企业发展、决定企业未来前景的重要决策。任何一个企业不仅要制定战略,而且战略制定得好坏,将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就在近一个时期,《联想为什么》一问世便人人争阅,除了“联想”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更有柳传志——这位“联想”的当家人成了人们饶有兴致的研究对象。几乎是同时,传媒报道了珠海巨人公司被当地法院查封的“巨人风波”,使得人们不由得把将信将疑的目光向巨人老板史玉柱“聚焦”。

这里让我借用陈惠湘的笔体问一句:联想为什么?巨人为什么? 虽然说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不能完全归因于企业营销,但对比这两家同为民营性质(联想为“国有民营”)、同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年轻企业,我们说:一者成功的“为什么”是在于经营战略;二者失败的“为什么”还在于经营战略。

(一)成也战略

创立于1985年的“联想集团”,在1994年即排名中国500家大企业的第56位,排名500家强企业的324位;目前,联想牌电脑占有国内10%以上的份额,领先国内各路电脑品牌。

1996年,“联想”商标经权威部门测算,价值22.75亿元人民币,列国内10大名牌商标第9位。

联想的目标是做“国际企业人”,挑战宏棋、虹志、康柏、IBM等计算机大腕,——这一目标虽尚未完全实现,但其“步步紧逼”的战略已经让同行开始刮目相看!

联想的总体战略是这样的:“由计算机服务积累资本到联想汉卡解决西文汉化,再由联想汉卡促动外国品牌电脑的分销继而推出联想电脑,逐步形成国内电脑整机、海外做配套制造业进入国际市场。”显而易见,这是个层层推进式的、谨慎且略显保守的战略,战略的内容突出了由小而大、由国内而国外,由电脑配件到电脑整机这样一个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战略并不深奥,也并不玄妙,但实践不仅证明联想路子是正确的。而且给人以启示的是: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执行战略的坚决,从而使战略的宏观指导落实到位。

柳传志有一句注脚“联想战略”的名言:没钱赚的事不能干!有钱赚但是投不起钱的事不能干!有钱赚也投得起钱但是没有可靠的人去做,这样的事也不能干!——这样一个“三不千”的原则十分形象地揭示了“联想”的营销思想和营销态度。

(1)为什么“没钱赚的事不能干”?这既是最基本的商业常识,也是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大前提。注重“双重效益”也好,淡化商业手段也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好,其中的根本点是什么,企业要明确,企业的领导人更要明确!这是企业经营成功的一个素质基础:务实。同时,这也极大地符合营销思想的一个出发点:确立目标。

(2)为什么“有钱赚,但是投不起钱的事不能干”?这句话展示了联想当家人的过人素质:清醒。道理看似简单:想赚钱但投不起钱——意味着开展经营的充分条件不足。岂不闻“经营者要善于创造条件”,运筹资金本身就是企业领导人的看家本领,——但这势必影响到企业的总体战略。因此,“投不起钱”即意味着企业将难享有竞争优势,难获得差别利益。尽管,“有钱赚”意味着商业机会,但对于经营者,首先等同于一次营销判断:即“这是不是我的商业机会”?这种设问,体现了营销思想的理性特征。

(3)为什么“有钱赚,也投得起钱,但是没有可靠的人去做的事不能干”?这一“不干”原则表现的是对经营活动的“可控制”要求!它绝不是柳氏谨慎性格的一种张扬,而恰恰是联想当家人深谙“营销学”的一种心得。依营销理论可知:企业经营运作得好坏,在于企业对可控制因素的组合和运用。违背了这一原则,企业就可能遭至将“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现实”的覆辙!因此,我们不得不说,由于柳氏的主持,“联想”的素质中增添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内容:智慧。

较某些曾经编织过神话的企业,联想的方略会被讥为“过分谨慎”,甚至招来“用理性的思维来解读非理性的市场”的批评,这是不是体现了读书人出身的“联想人”的木讷?或者是充满了感性色彩的市场已经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在嘲讽着经营者的理性判断?

所幸的是,市场的发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理性的经营者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并将逐步取代靠感性与经验致富者。市场在昭示着一个竞争规范化、高度化时代的到来,这使得我们不得不相信企业战略的

制定事关全局!

(二)败也战略

众所周知,“巨人集团”也曾经是中国电脑业的一面旗帜。它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90年代初期经营的重心转向了生物制品领域,并且在1995年一举向社会推出以“脑黄金”为代表的20余项新产品。当年立意独特的“巨人大行动”系列广告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但为什么转瞬到1997年,“巨人”会接二连三地饱尝失败的苦果呢?

1995年中道崩殂的“巨人大行动”我们不再去赘述,但那可以算是“巨人”战略失败的发轫!

1996年因出言不慎而惹怒“娃哈哈”,并最终导致史玉柱率队前往杭州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可算是“巨人”的第二次战略失败。

1997年初更大的经营危机出现了!从“大跃进害了史玉柱”(粤港信息日报1997年1月25日)、“巨人集团还有戏吗?”(南方周末1997年1月31日)等文章标题上就使我们意识到“巨人”遇到了真正的麻烦!——起因是“巨人集团”资产被法院查封(史玉柱解释是“珠海巨人”总部大楼因一起经济纠纷案被对方到法院行使诉讼保全),背景是事出有因的巨人总部拖欠员工工资、

一名副总裁及?名分公司经理先后携款出走(史玉柱不承认“携款出走”,但说管理中存在“打劫式犯罪”),再就是1995年的广告“大

行动”造成逾亿元的损失。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让人揣测:巨人是否已走到了边缘?

2月下旬,史玉柱已正式发布消息:出让巨人大厦!——这座本来将成为中国第一的70层高楼,在拿出第18层赔偿宗庆后的“娃哈哈”之后,终于走到了与巨人最初的某些战略设想相应的位置!

面对此情此景,史玉柱承认缺乏经验,承认对房地产是外行,也承认失误于传媒的“捧杀”,并总结道:“巨人最大的失误在于人员管理。”

我们不愿说这是“巨人”面对“危机”的避重就轻而更愿说“巨人”事实上是输在了经营战略上!

(1)我们暂且不说史玉柱笃信“毛选”,视商战为兵战,在企业内外曾构造出“攻碉堡”(干部限期完成的任务)、“三大战役”(保健品、医药、电脑一次性推出几十个产品),广告中的“飞机篇”、“坦克篇”等词汇和概念是俨然以军事家的风范在参与市场竞争。但可以相信:作为1994年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的他是具有战略家头脑的,是懂得方法论的。但“巨人”的起落,却让人能轻易地找到“冒进”和“浮夸”的影子,这对于而今历史长度仅有8年的“巨人”来说是否体现了“一口吃个胖子”的战略思想呢?或者换句话说:“巨人”二字含义本身应该是“胖”的,假设它先天不是“胖”的(史玉柱由4 000元起家),难道它后天不应该“胖”得快一点吗?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违背了方法论,使熟读“兵书”的史玉柱犯了与1958年国家建设时期相似的错误!

(2)企业管理的好坏在于机制,而非在于个人。靠个人魅力管好企业、

历史的借鉴篇三:借鉴的名言与范文

【借鉴】

1. 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毛泽东

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3.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4. 前车之鉴——《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5.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这里的哀解释为哀叹,而不是悲哀。秦人没有闲暇哀叹自己的过错,后人因为秦人的种种过错哀叹,却不从中借鉴吸取教训,也就让后人的后人再次哀叹。指后人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6.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塞涅卡

7. 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雨果

8. 一个夫越敢于担当大任,他的意气就是越风发。——班生

9.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借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11.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12.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13. 德国人亥姆霍兹从研究飞行动物中,发现飞行动物的体重与身体的线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兹的研究指出了飞行物体身体大小的局限。人们通过对鸟类飞行器官的详细研究和认真的模仿,根据鸟类飞行机构的原理,终于制造了能够载人飞行的滑翔机。

14. 唐朝有个韩志和,“善雕木作鸾、鹤、鸦、鹊之状,饮啄动静与真无异,以关戾置于腹内,发之则凌云奋飞,可高达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却下。”西汉时期,有人用鸟的羽毛做成翅膀,从高台上飞下来,企图模仿鸟的飞行。以上几例,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鸟类的扑翼和飞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也是最早的仿生设计活动之一。

15. 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的借鉴:罗斯福借用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等手段,在特殊时期对美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说明了只要适合本国的国情,一些社会主义的经济控制手段是适用的,其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帮助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相对于我国,要认识到,可以适当借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或一些手段,来适合本国国情地对其进行改革,只要适合国情,不需要避讳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相互采纳,才能取长补短.,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

话题“借”写作资料:

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请以“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写文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二、优秀作文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简评】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

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简评】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国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结尾进一步铺排,巧用比喻,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本文在主题深入挖掘上,还有点力度不够,使用的论据材料在相互间的联系上,还有些生硬。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么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原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简评】本文在议论的氛围中加入了适当的文学修饰,使语言在质朴中显灵动。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议论的深入、透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铺开,层层推进,前后文联系得当,环环相扣,在行文构思方面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借鉴。

本文的不足点是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语言不够精练,并在揭示实质时有些乏力。

借鉴之美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也正表现出自然中“借景”所创造的美丽。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鉴吧。

【简评】本文的立意准确,把握住了原材料的隐含义。开篇由事入理,由现象到实质,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增加阐理的厚度。另一特点是构思上的横向联想,由观点而引出对“自然”、“人生”、“国家”、“民族”四个角度的思考,而这四方面本身又带有纵向发展的趋向。这看似平淡的构思,实则蕴含了作者的精细规划。

本文语言通顺,说理多用事例,避免了抽象和枯燥。不足之处是在阐理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

相关热词搜索:借鉴 历史 历史的借鉴txt 历史借鉴意义的名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