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

志和中学历史教研组王燕明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且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让我们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的目的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二、新课学习:

(一)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英国的鸦片走私,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 议议:问: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林则徐禁烟: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读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问:(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初中历史教案)什么看法?原因是什么?到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虎门销烟:讲讲—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而指导学生正确评价 “虎门销烟”。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原因(直接、根本)。强调: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指导列表格识记内容和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强调: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议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据上述表格分析,归纳得出。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小结巩固:强调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教学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了解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圆明园+领土),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能力和方法: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肆无忌惮的根源),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重点: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难点: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一)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阅读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2、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阅读史实,一方面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一方面认清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无能。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统治者又如何对待?⑤通过这个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然后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阐述看法,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4、《北京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回忆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 指出:战争期间,清政府既要面对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 然后,读书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威胁恫吓。 最后,对照《示意图》和《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

2、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过渡: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都城:指导读图。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政府勾结洋人组成 “洋枪队”。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阅读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战果—影响。

三、巩固小结: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东北、西北;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太平军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与探究:写历史小论文《勿忘国耻》

【教学后记】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重点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重点。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教学过程】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新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地理位置。

4.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制课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1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问题探究: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与方法: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学法指导】指导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

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承上启下。

二、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然后,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黄海海战: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②对邓世昌等做出正确的评价。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讨论。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1、《马关条约》的内容:在此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2、《马关条约》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活动与探究: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教学后记】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及组成的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蕴藏着的伟大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条约的影响是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阅读图片和文献资料、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了解以下问题: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的组成:指导记忆:“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自学,掌握三方面: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学生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初中历史教案篇二: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0

课 题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上课时间9.8主备人 刘兆前(新海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初步认识到和谐统一构建中华民族;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志奉献祖国的精神。

重 点 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难 点 尧舜禹禅让的实质,区别史实与传说。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注意讲解: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在这里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和材料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清它的关键在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补充资料:

1、 炎帝与黄帝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

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

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

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教学过程:

活动:听歌——导入新课:

听歌:《龙的传人》(投影:“龙”并文字描述其形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蛤,鳞似鱼,爪似鹰,耳似牛。。。。。。[或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贝壳堆塑的龙虎图》让学生明白])

并设问导入本课:为什么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我们又自称为什么?

构建知识结构:(板书)

中华民族雏形形成 ——国家萌芽的出现——国家的产生

炎帝和黄帝 —— 尧舜的“禅让” ——大禹治水

和谐构建中华民族 —— 和谐的首领交接——和谐的力量体现

第一篇 探究认同 我们是龙的传人

活动1。走近祖先——黄帝和炎帝:

[方式:全班分两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分别介绍炎帝和黄帝贡献,完为止]

[投影]:神农教稼图、黄帝画像

[学生阅读教材并介绍]:炎帝黄帝的传说: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活动2.民族溯源——华夏族的形成:

[探究填空]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部落联盟,为扩张势力争夺地盘他们发生了战争。和联合打败以 为首的部落;后来为争夺中原地区,炎帝和黄帝又在 展开大战,结果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最终形成后来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 ,我们也自称为子孙。

活动3.激情认同——我们是“龙的传人”:

[设问1回答导入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了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他体现了和谐,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

[设问2]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今天和谐奋进又续写了哪些辉煌的历史,请你说一说吧?

篇小结:最后总结升华感情:同唱《中国人》

[教材过渡]我们学习知道了我们是“龙的传人”,下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验中华民族是怎样和谐统一构建的,怎样传承和谐中华民族美德?

第二篇 体验感悟传承和谐中华美德

美德一:和平友好 和谐共进 团结友善

链接一:从战争到和谐——华夏族的形成:(人与人和谐)

[投影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已讲过,略)]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结论:战争两败倨伤,和平友好团结友善才能和谐共进。我们要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共建和谐社会。

美德二:尊重他人 以人为本 任人为贤(人与人和谐)

链接二:和谐的首领交接——尧舜禅让 :

活动1.问题探究——什么是禅让?尧舜禅让是怎么回事?他的本质是什么? [方式:全班分两组,老师为裁判,各组抢答]

活动2.模拟体验——“禅让班长”

[方式:全班分两组,老师假设班长任期为一个月,现班长卸任,大家推举新班长,举行禅让,同学评判,进而思考下题]

活动3.各抒己见——思考:怎样才能做受人尊敬拥戴的成功人士?

[方式:全班分两组,老师为裁判,各组抢答发言]

[教材过渡]在中国历史上,因治水有功而通过禅让方式得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还有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禹。

美德三:勤劳智慧 敬业奉献 团结协作 持之以恒(人与自然和谐)

链接三:和谐的力量体现——大禹治水的成功

体验感悟活动:想象体验——大禹的想法做法

想象1。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禹父鲧因为采取 法治水而失败,而禹又受命治水时,禹的实际做法是;水灾与治水成功而化害为利给我们的反思是 ;禹的成功给我们的精神启迪是。

(提示1、反思: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精神启迪: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想象2。关于人与人的团结协作和谐奋进:当禹治水路过家门口时,他很想??而禹的实际做法是???治水反反复复,禹率领民众不畏劳苦终获成功,联想我们面对地震水灾等灾难,这给我们的精神启迪是???

(提示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应团结协作和谐奋进。)

篇小结:[代过渡]最后总结升华感情联系现实: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齐读齐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共建和谐社会!

第三篇 巩固提升 奉献和谐未来

探究一:从传说得到的感悟

1.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我们已学习了炎黄始祖、尧舜禅让、大禹治水,还有哪些神话传说哪?(答: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

2.思考: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学生]多种回答。(老师对各种回答应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综合学生意见总结: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3.感悟:这些神话传说体现了远古人类的什么精神?

[老师]精神:富于开拓,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积极进取;强调集体力量,团结协作;注重自己修养;征服自然,为人民造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等。

探究二:传承中华文明 奉献和谐未来

材料一: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材料二: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祭 黄 帝 陵 》 毛泽东 )

材料三: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问1:看材料一二三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祭奠黄帝?

[提示:说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华夏族祖先,炎黄文化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我们以炎黄子孙为自豪]

问2:结合材料一至三想想:如果我们现在去祭奠黄帝,你打算怎样寄托我们的缅怀之情?

[提示:继承先祖伟业,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课小结:

一.老师的结语:通过本课学习让我们铭记一个主题和谐缔造了中华民族,和谐是千古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民族在和谐奋进中创造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我们也在协作共进里谱写了新时期的篇章,相信中华巨龙一定会永远屹立世界东方!

二.最大的鼓舞:

材料:“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对青年们说)

问:材料四毛泽东的话给你最大的鼓舞是什么?

三.感动的一读:(齐读引导学习高潮)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教 学 反 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黄帝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使我们认识到,传说时代人类在缓慢进步,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禅让后期人类已迈入阶级社会,大禹时国家已初步产生,已透露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在大禹治水上讲解应进一步动脑。

七下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盛唐是从哪位皇帝开始的?他主要的政绩是什么?

老师指出:盛唐时期除了唐太宗,还有武则天和唐玄宗,他们三位皇帝创造盛世景象,不仅政治稳定,经济也得到发展,达到鼎盛。下面我们就将学习这一内容,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幕 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手册的基础积累:

1、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预习课文,然后完成学习手册的基础积累,对本课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

(1)唐高宗去世后, 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 ,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

(4)唐朝时,由于和的发明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发展。

2、教师指导学生,可相互交流完成。

3、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决定作用

政治经济

促进作用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农业: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兴盛

武则天的统治人口增多

开元盛世 :唐玄宗措施疆域辽阔

第二幕 体验探究,进一步体会历史: 1、多媒体出示《武则天》的图像: ① 引导学生观察,大胆想象女皇的形象。 ② 学生很积极,兴致很高,畅所欲言。 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一下:头戴宝珠凤冠,体态丰满,衣着华贵,神情喜悦,表现出中国古代女政治家的英姿。 ④ 学生讨论回答:作为女政治家,武则天在哪些方面有过人之处?她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她兼通文史、多谋善断、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重用酷吏,打击重臣、修《姓氏录》,崇尚新贵、大力发展科举制、选拔人才、重视农业生产等。通过学生的回答,使学生对女皇武则天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指出在她统治期间虽然有滥杀无辜之实,统治后期也有不妥之处等,但武则天仍不失为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 ① 对于唐玄宗,你了解多少? 让学生自己反思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然后老师补充唐玄宗的简要生平,出示图像: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② 什么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解释开元的含义:唐玄宗想有所作为,励精图治,使唐朝更加兴盛。 教师指出: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多媒体出示:唐诗人杜甫的名句,最能形象说明开元时期的繁荣局面。学生齐读: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初中历史教案篇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

课件下载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人类的出现

. 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 根据第3页“动脑筋”: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什么?(应该是的。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

根据第3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进行课堂“接龙练习”:

《完全形成的人》

.

.

. 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 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第6页自由阅读卡·《美洲的早期人类》,首先指出其中的“蒙古利亚种”即黄种。然后说明:印第安人的体貌含有黄种特征,就是历史上亚洲人种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他们的体貌又含有黑种特征,则是因为地理环境与非洲相似所起的作用。

. 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人种属于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

. 教师介绍第4页插图《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指出: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须结成群体才能生存。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群体从“居无定所”发展到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氏族”,人类历史就此进入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

.

.

.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

. 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指出: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贡献,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a.时间:父系氏族晚期

b.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 .

. 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 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 完成第5页“练一练”: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进行分类(标上相应的字母): 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d)德国尼安德特人(c)印尼爪哇人 (b)

中国丁村人 (c) 法国克罗马农人(d) 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b)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a)

.

. 准确地说,上题7个选项应当属于人类进化的哪个阶段?(b) “没有劳动,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这句话对你有a.正在形成的人 b.完全形成的人 c.猿人d.智人 什么启示?(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头脑发育的前提。而头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所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

.

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 人类古代文明产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印度种姓制度 课件下载

导入新课

组织阅读7页“导入框”图文,完成下列活动:

.

. 亚非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诞生在哪里?(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 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有关狮身人面像5个问题,先请其中几位介绍,后由老师补充:(希腊人称狮身人面像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哈佛拉在为自己修建金字塔时,征集劳动人民制作成的,是自己威严的象征。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据说国王死后要成为太阳神的,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国王守护陵墓。在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最为著名。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硕大无比,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下颌的胡须长达6米。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与狮身人面像密切相关的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两河流域和印度的古代文明各有什么特点?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金字塔的国度

学生阅读7至8页的内容及其相关历史资料,在现有条件下获取知识的有效信息,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 请根据第8页《古代埃及》地图以及英语资料,思考回答: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egypt is‘the gift of the nile‘”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它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古代埃及人留下了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些诗句反映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的事实。马克思也说过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这个论断也反映了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 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

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

A. 怎样评价金字塔? 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前统治着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复活成神,仍是阴间的统治者。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因此,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以盐水等防腐剂,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紧。这种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体叫做“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国王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建筑雄伟壮观的金字塔和威风凛凛的狮身人面像,其目的就在于使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企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

B. 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 根据第8页“动脑筋”:今天,有人对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能力表示怀疑。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理由。(本世纪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不过,有位叫戴维杜维斯的法国化学家,得到5块从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对它们逐个加以化验。出乎意料的是,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 因为在这之前的考古活动曾证明过,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所以戴维杜维斯推测,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这缕头发可能就是古埃及人辛勤劳动和灿烂智慧的见证。)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第9页《新月沃地》地图,根据下列问题在图中和课文里做出标记:“新月沃地”指什么地方?哪些古代居民在此生活过?(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从地图上看,这条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地又很肥沃,因此得名。古代,在这条地带上先后居住过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生活在沃地东部,那里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称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生活在新月沃地西部、地中海东岸的“中东”地区。腓尼基人曾在这里建立过一些奴隶制城邦。他们以航海和经商著称,还在海外建立了一些殖民地。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一带,希伯来人建立过统一的国家。这个国家后来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的犹太两个王国。数百年后,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先后被外族灭亡。从此,希伯来人逐渐流散到世界各地,被统称为犹太人。)

.

. 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两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中,最早的奴隶制城市国家是什么人建立的?请说出这里完淤泥,便于农业种植,为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 成统一的时间、国家及其国王。(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平原的南部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相关热词搜索:初中 历史教案 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