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会考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高中会考历史篇一:高中会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归类整理

一、“第一”“之最”类

必修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英。

4、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5、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

6、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是。

7、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8、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9、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

10、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1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的是 遵义会议。

1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

13、“一国两制”构想首次得到成功运用是在解决问题上。

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代表团时。

15

16、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 亚非万隆会议。

17、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18、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19、美国首任总统是

20、马克思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是在1844年发表的 《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

21、国际工人运动第一个战斗纲领是

22、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 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 国家。

23、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是在年。

必修二

1、1763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

2、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业开始。

3、1866

4、第一座中心发电厂是1882年建立的。

5、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的第一步是。

6、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是。

7、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993年在 必修三

1、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

2、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分别是 韩非子 。

3、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

4、在古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的是 纸 。

5、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 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

6、“书圣”是指“诗圣”是指。

7、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8、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

9、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

10、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

11、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的是“”。

12、在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是 。

13、 年中国第一颗 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 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年用自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

高中会考历史

道。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14、9月,“”的论断。

15、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

16、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的是框架序列图。

17、年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8、拜伦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长诗

19、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的是

20、贝多芬最辉煌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他写的

21、音乐史上最早在交响乐中加入合唱的作品,“音乐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是 贝多芬的。

2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是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

23、列夫·。 其中他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24、俄国民族乐派成就最大的音乐家是

25、后期印象主义绘画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26、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2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1918年。 28、年12月28日,法国的兄弟在巴黎反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

29、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电视”这一名称的是。

30、

31、摇滚乐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偶像是“猫王”。

高中会考历史篇二: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理科会考)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诸侯享有相当大独立权,易导致分裂割据。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3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加强: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职权与唐朝的尚书省和宋朝的中书门下相同) 选官制:

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隋炀帝时期形成,唐朝武则天首创弄举和殿试。作用是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清朝设置军机处: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康熙时设南书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 (2)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最初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3)明清之际,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多港、多岛 雅典民主政治:

(1)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公民条件:祖籍本邦;拥有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子。 (2)梭伦改革 内容: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3)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划定10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4)伯利克里改革(古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为公民担任公职和参政发工资,发观剧津贴

(5)实质: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当家作主(少数人的民主)。

罗马法主要内容:

(1)罗马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保留一些野蛮习惯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公元3世纪时,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区别不复存在),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罗马法作用:

①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缓和社会矛盾,维系帝国的统治。

②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奠定基础,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

权利法案: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实施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20年代,第一任首相是沃尔波尔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美国1787年宪法:

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自治权。意义是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发挥地方积极性。 ②实行三权分立:国会(参议院+众议院)掌握立法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掌握行政权,选民间接选举产生,4年一届;联邦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2/3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但须参议院批准。

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上半年经北伐西征后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秋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运动后期提拔领导人有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 历史意义:

①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③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④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⑤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局限性: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狭隘特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时代局限性: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形成,先进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未产生,因此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而失败

第13课辛亥革命

主要过程: 189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窃权。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6月5日以后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评价: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

(1)条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共产国际帮助。 (2)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3)主要内容: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党成立后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第17课 解放战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

(1)内容:立法权属于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议案;总统由参、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命令须经部长副署。 (2)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4.《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1)内容: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解散议会;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产生)组成;实行联邦制。(2)评价: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协定关税。1843年在《南京条约》附约(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居留等特权。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影响:反映帝国主义时代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侵略特点;加重人民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加深。 《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

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3) 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结束百年屈辱史;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士气。 国民革命:

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起,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3)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即政体):《共同纲领》已初步规定了人大制度;1954年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4.民主法制建设:(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82年宪法制定,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3)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战略决战:1948年秋到1949年初,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渡江战役: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第16课 抗日战争

过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1937年8月起淞沪会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百团大战;1942年与1945年初两次远征缅甸;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胜利根本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诞生

《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内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作用;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意义: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巴黎公社(1871.3.18-5.28 ): 措施: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罢免;公职人员薪金不超过熟练工人工资;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八小时工作日。

评价:局限:未接管法兰西银行、未同外省革命者联系、未发动民众。 性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实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教训。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

过程:1917年3月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任务;1917年11月彼得格勒起义。

历史意义: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21课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初步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5.基层民主: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构想。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1)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台湾问题:(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方针。(2)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两岸真正停火。(3)1987年台当局允许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4)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5)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时隔60年后首次握手。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旧外交关系,而在新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外交。使得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现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 (3)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破美国等的外交孤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国际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2)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苏联威胁以及台湾问题的解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

中处于守势。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

(1)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形成上海共识;(2)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个成员国: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冶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西周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制瓷业:

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秘色瓷;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元朝在青花瓷;明朝彩瓷;清代珐琅彩。

纺织业: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吸收波斯织法与图案风格;明清江南官办织造局技术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历程:(1)商朝人善于经商;春秋战国时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战国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隋唐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形成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背景: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框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美苏冷战(1)1947.3杜鲁门主义提出(政治),标志冷战开始。(2)实施马歇尔计划(经济)扶持和控制欧洲。 苏联成立经互会相对抗。 (3)1949年成立北约组织(军事);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影响:美苏争夺,世界不得安宁;但二者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出现

欧洲联合: 1951年《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使法德矛盾化解;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者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 原因:战后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消除封建落后因素;美国减免战争赔偿、提供资金物资、采购军火给养;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科技与教育。 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目标。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原因:摆脱美苏控制的需要;维护民族独立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961年 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宗旨:非集团、不结盟政策。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高中历史必修Ⅱ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表明我国耕犁相当完善。 (6)春秋战国时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四。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特点: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私营手工业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兴起;两宋以后,日常用具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明中叶以后,开始居主导地位。 (2)唐朝出现为商业服务的邸店(兼营旅店货栈)、柜坊(储存金银财物,类似银行)、飞钱(也叫便换,将货款委托给专门机构,领取半联票券,合券可取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3)两宋空前繁荣,环境宽松,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商税成政府重要财源;(4)明清时,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出现商帮(徽商与晋商);商业市镇兴起。 “市”的形成和发展:

(1)唐朝及以前:坊(住宅区)市(商业区)分离;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草市更普遍;出现早市、夜市,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四大商业名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镇)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

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③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④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⑤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⑥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第4课 古代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其目的是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历程:战国起;西汉、明清执行严厉;唐、宋相对宽松。(3)手段:专卖制度;物价管理;重征商税;贱商措施。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1)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最初主要是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放广州一地,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3)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因素: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剥削与人身束缚,

人民贫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第二单元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开辟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

意义:(1)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碰撞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或初步形成)。(3)引发“商业革命”,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5)引发“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上半期强盛。主要是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建立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日不落帝国”——英国: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第二个黄金时代)(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日益萎缩。 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原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

—1952年,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合理调整工商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与飞机制造厂;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4.中共八大(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成功探索。 (

2)主要内容: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造成1959

—1961三年经济困难。

6.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中,1971-1973年间周恩来调整恢复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回升。

第1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农民有使用权;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标志。 (2)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15、16课 物质习俗变迁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7课工业革命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的开始——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19世纪40年代机器制造业兴起,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向欧美扩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成为主要组织形式;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2)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列强加紧扩张,自由主义盛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4)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5)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电动机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19世纪80年代发明汽车和20世纪初发明飞机。(3)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钢材取代木材和铁。

影响:(1)诞生一批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重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主导)。 (2)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3)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产生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2)表现在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1915-1921) (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实业救国思潮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 (3)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高中会考历史篇三:高中高二会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0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为加强皇权,秦朝在中央实行的 政治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内阁制 D.议会制

2.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当时有权决定是否与其他城邦进入战争状态的机构是

A.四百人会议 B.五百人会议

C.公民大会D.十将军委员会

3.右图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义和团运动爆发

D.八国联军侵华

4.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追求真理。其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包括

①民族主义 ②民权主义

③民生主义 ④民用主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俄国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诞生了。该制度是

A.宗法分封制度 B.封建主义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6.2008年l2月15日,两岸“三通”全面启动。l2月23日,大熊猫“团团”、“圆圆”入台,两岸关系更加密切.国共两党的关系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国共两 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二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确立的制度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贵族共和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公社制

8.法国媒体每当提到总统的时候从不说“法国总统”,而是称之为“共和国总统”:总统发表讲话时也要高喊“共和国万岁”。法国人倍加珍惜共和观念是因为法国

A.总统有权任命内阁 B.有二百多年的共和国历史

C.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D. 走向共和的历程艰难

9.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仍存在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是

①霸权主义 ②恐怖主义

③领土争端 ④民族及宗教纠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0.孟子曾恰当地打个比方: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救助这个小孩。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这反映了孟子的

A.“性善说” B.“性恶论”

C.“民贵君轻” D.“天行有常”

11.汉武帝即位后.为进一步开拓大一统的事业,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该建议的提出者是

A.老子 B.董仲舒

C.萧何 D.曹参

12.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表现是

A.西方思想传人 B.科技日益发达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中国政治主权遭到破坏

13.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①内忧外患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

③西方资本主义入侵 ④洋务派推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是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B.强化私有制

C.制定经济计划

D.完善福利制度

15.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写道:“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l950年的36岁延长到l957年57岁,比当时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寿命多l5岁。”这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八字方针”的推行

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D.“一五”计划的实行

16.2008年l2月,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人世贸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七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亲眼目睹中国从一个略显稚嫩的新成员一步步地成长为一个成熟、负责任的重要成员,并成为世贸组织核心国的一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A.1999年B.2001年

C.2003年D.2005年

17.战国时学者外出游学,身后大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故有“学富五车”之称,后来又有“读书破万卷”之说;而今天的学者外出讲学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即可.知识载体最终发生这一重大变化是因为

A.纸的发明 B.电气技术的应用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18.欧盟国家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51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其中“口袋里的欧洲”是指

A.日元 B.韩元

C.欧元 D.美元

19.美国渡音公司的777型客机由l3.25万个主要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其中,8家日本供应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机翼。3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

C.经济制度化 D.经济多极化

20.清人赵翼在《诗论》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中“风”、“骚”

分别指

A.《诗经》和楚辞 B.《诗经》和骈体文

.C.汉赋和乐府诗 D.楚辞和汉赋

21.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体现了他的

A.追求科学思想 B.自由平等思想

C.探究创新思想 D.三权分立思想

22.20世纪70年代,在佗敦。一位采目纽约的旅各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为病菌携带物一

般。”同时期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若“不要美元”。与上述情景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欧共体的成立 B.欧元的启动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D.美国越战失利

23.右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聊天交友场景.互联网的优势是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优势于一体

②快捷迅速,但费用昂贵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④可以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指

A.以国企改革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拨乱反正为中心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5.小丽已经十二周岁了,可她的父亲认为女孩读书无用.一直没有送她去上学。她 父亲的行为违反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教师法》

C.《行政复议法》D.《民事诉讼法》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相关热词搜索:会考 高中 历史 高中会考历史试题 2016高中会考历史试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