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高一历史下学期篇一: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提纲

高一下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 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5、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拥有部分土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②宋代:景德镇“瓷都”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出现夜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洋务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刺激影响;机器生产丰厚利润的吸引。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原因: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

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与意义见必修一纲要) 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报纸:

①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②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烟叶、玉米、可可、马铃薯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北美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高一历史下学期)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高一历史下学期篇二: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

小农经济的地位: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农业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 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 农业空间布局: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及经济中心的南移商业:“重农抑商”、“重本抑末”

“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的优点:1、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是农民勉强自给自足。2、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4、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缺点:1、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

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2、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特点: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1、生产力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根本) 2、各诸侯国税制改革(直接)

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占支配地位)、自耕农私有土地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采取措施:“均田”“限田”(目的: 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的原因:1、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的发展,无地少地农民出现2、商品经济的发展3、农民身份提高4、地多人少

租佃关系的影响:1、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土地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2、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3、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劳动雇佣关系)

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发明。 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官营手工业:优势:1、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2、拥有高水平的工匠 3、对产品质量严格管理 弊端:1、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2、强制工匠服役

顺口溜:1、汉代始煤,北宋普遍;南宋始炭,明代流行;上古缫丝,西周发展;汉丝国,唐缂丝;宋末元初,棉纺现;元黄道,松江中,明代后期布主要。2、东汉青,南北白,日常唐,景德宋,彩瓷元明清。 “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维护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的影响: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至唐代城市中的市:受严格控制

时间 地点 管理

有时间控制

县级以上城市设有,且在城中特定位置 受府严格控制

宋代城市中的市:放松限制 无时间限制,有夜市 市普遍分布,分散在城中 不受官府直接监视

明中后期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实施海禁、矿禁政策 政治:“重本抑末” 的政策打压

思想:文化专制,鄙夷科技,重农抑商,重利轻义观念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

海禁政策的影响:消极: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主义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荷兰战败原因:商业资本不敌工业资本

法国战败原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影响殖民霸权变化的根本原因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

荷兰崛起启示: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提高综合国力,变革落后制度,解放思想,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崛起。

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对殖民国家而言: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

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 步。

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 积累了大量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 的需要。(直接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 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

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 旧制度。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

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的过程,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

,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 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 缝中艰难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优点: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 权得到巩固。缺点:脱离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这一实际国情,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超 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新经济政策意义:实际意义:是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找的了适合俄国国情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 确途径。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

的思想指导

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 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第十届三中全会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 条件。

中共十四大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 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 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罗斯福新政带来的新变化:A.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C.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D.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内容:

①金融货币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②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③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④科技方面: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①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的影响。②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③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区别:① 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 重作用。

只写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者重点的,在背诵这上面的知识点的同时,也要背诵课本,望历史考 试取得良好成绩,加油哦!

高一历史下学期篇三: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

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C. 国家走向统一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

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 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2.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4.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 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7.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8.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 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9. 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后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 下表是1920~1930年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工业资本的产值比较表。这一现象直接

说明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10. 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

A.民族工业遭遇重大挫折B.官僚资本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D.外资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12.下列几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外资经济

②官僚资本

③洋务经济

④民族资本

D.③①④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13. 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14.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

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

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16. 某学者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17. 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

A. 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 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 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 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18. 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C.城市化的进程 D.社会生活的变迁

19.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

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20. 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

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巍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D.新经济体制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1. 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C.“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 D.“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

22. 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

C.世界经济第一确立

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23.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

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C.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24.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机构组织进行磋商解决? A.世界银行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25. 2009年7月欧盟贸易官员批准对从中国进口的钢管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政府可能通过哪一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D.联合国

C.世界贸易组织

26.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B.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大部分出自官窑 C.唐朝时青花瓷、彩瓷大量行销海外 D.清朝时期生产的珐琅彩闻名中外 27

.《株洲晚报》报道:2011年5月12日下午,株洲市民冯小姐在家乐福购物时遭遇“误导性价格标示”——其所购买的某品牌油壶标价为7.9元,实际结账时却变成了10元。事实上,此前国家计委、国家物价局等曾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 )

A.秦朝 B.春秋战国C.汉朝D.明清

28 )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29.清代学者陶熙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以上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清朝“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B.反映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所述现象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所述现象的出现与清政府的“重本抑末”政策有关

30.下表为该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4分,27题11分,28题15分,共50分) 31.(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

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摘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 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注: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5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1分)

32.欧元区成员国财政部长2010年4月11日同意今年向希腊提供300亿欧元(约合400亿美元)备用贷款,利率为5%左右,低于希腊眼下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利率。欧洲联盟先前虽表态愿意救助希腊,但一直没能拿出具体方案。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当天说,这一决定充分显示“欧洲的团结”。阅读下列材料:

相关热词搜索:高一 下学期 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 高一期末历史学期总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