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历史观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与历史观篇一:历史史观

历史史观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5、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既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社会史观

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7、生态史观:

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8、英雄史观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应用示例(整合多种历史观)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1. 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1)全球史观: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2)文明史观: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

(4)革命史观:是殖民掠夺之路

(5)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2. 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等)

(2)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3)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4)整体史观: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5)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 用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 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 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西用”主张

(1)近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 “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2)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革命史观: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5. 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专题训练

1.(2007全国文综Ⅱ,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D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2.(2008宁夏卷, 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选项B、D对应材料中的前半句,选项C对应材料中的后半句,均不能完整反映材料的观点。【答案】 A

3.(2009海南卷, 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4.(2010安徽文综,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的近代化进程。1861年改革虽然存在许多局限性,但是,它对俄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项错误在于“扫清了”,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能说“扫清了”; 1861年改革后俄国仍然实行沙皇制,不能说确立了代议制,B项错

【答案】 C

5.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④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所以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甲:革命史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现代化史观——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社会史观——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历史与历史观

丁:整体史观——是世界有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亚洲觉醒”的光辉先驱) 文明史观——中国近代文明的杰出建设者

6.(2011高考江苏卷,23)(15分) 误;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说明这一改革并未阻止革命的发生,D项错误。

历史与历史观篇二:政治价值观与历史观

31.近几年来,一些地方频繁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些事件中可以折射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置人民生命于不顾。据报道,河南省孟州市、济源等地的“瘦肉猪”犹如一记重拳,击中了全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双汇,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接受媒体受访时透露,曝光后双汇销售几近停滞,10天来双汇销售已经损失10亿元,然而“瘦肉猪”事件对于双汇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

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12分)

31.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近几年来,一些地方频繁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最终也会损害企业自身利益,这从反面说明企业只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我们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企业在经营中要牢固树立起食品安全至上的理念,树立责任和法律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才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

33.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我国民生问题的解决,强调要以群众利益为中心,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当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发出了全国动员令,提出了“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部队十万余人立即奔赴灾区,各省、市立即派出了救援团,成千上万志愿者从各个方向进入抗震第一线,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共同唱响了抗震救灾的雄伟赞歌.我们要弘扬这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夺取社会主义建的新胜利.

从价值观角度分析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16分)

33. (1)①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②正确的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重视民生问题,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法统一的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才能巩固发 展社会集体利益.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关注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成果,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科学的社会彦识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我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必将鼓舞全国人民夺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运用所学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国家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6分)(2)《意见》中所提出的措施有哪些合理性? 2 (2011西城模拟)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

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12分)

[2011?山东卷] “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材料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16分)

4.默写意识的能动作用(10分)

5.默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分)

1.答案:.(1)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加强未成

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求青少年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以正确的思想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2)①反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和特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这一措施,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要求。②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符合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③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

解析:解答本题的两问,首先要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明确用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的限制性要求。第(1)问,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思想意识的重要性,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就是正确意识的作用。答题思路是先答相关哲学道理,然后根据所用的哲理对应分析思想道德建设对青少年的作用。

解答第(2)问的难点在于明确设问中的“措施的合理性”实质上就是指这些措施符合哪些唯物论道理。第一步,先仔细审题,找出措施是什么。第二步,把这些 措施与相关的唯物论道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建议》的制

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上升性。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

3、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6.某校高二(2)班全体同学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进行探究。在研究中,有同学认为,有不少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照样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因此,从事科学研究并不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请你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2)①上述情况确实存在,但不能由此得出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研究具体科学没有影响的结论。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从中概括和总结出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普遍规律,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它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导作用,西方国家的科学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果。自觉学习它并以它为指导,可以在科学研究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取得更大成就。③学习和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正确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对学习、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7.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GDP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协调,老百姓怨声载道。对此,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不再将GDP作为硬指标。(1)有人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陈述你的理由。(2)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的依据。

27 1)不同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相反,就是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所以提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标准的仅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我们不能忽略其第二个方面的作用。(2)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中国的发展也需要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的提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②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1分)

29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

历史与历史观篇三: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老子如是说:【道德经】38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就是历史。私有制一步一步地瓦解了原始的共产主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再由礼治进入法治社会。这似乎是一个退步,然而原始的共产主义在经过私有制的洗礼之后,必将是一个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却又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

【太古时期】,以道治天下,无为时期---------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人与天同体,穴居时代,

与虎狼鸟兽共寝。

【上古时期】以德治天下,有为时期---------神农氏,轩辕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村落时代

【中古时期】以仁治天下,石器时代,无我时期--------尧,舜,无私,,为公,禅让。

【近古时期】以义治天下,铁器时代,有我时期---------夏(禹)、商(汤)、周(文武周公)。知足,礼让。

古代简称为三皇五帝。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号称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号称五帝

【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份,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敝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为大同。”

以义治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大同世界结束了。道、德没了,仁假了,留下了义和礼。大面积的原始共产主义逐步向刚刚形成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退缩。私有观念步步紧逼

以礼治天下----------秦皇汉武直至清末。道、德、仁没了,义假了,留下了礼。原始共产主义彻底瓦解,进入了家庭,全面进入私有制社会。

以法治天下---------辛亥革命以后。真正的道、德、仁、义全没了,礼假了。只留下法制。家庭在私有观念的进攻下变得愈来愈小。

经过战争的破坏毁灭之后,人类开始反思,又重新思念向往道德仁义。想往大同社会。新共产主义的萌芽开始产生,

怎样看历史? 历史是善恶因果这个天道法则的演绎:

今天所遇到的善果必然有昨天的善因,今天所遇到的恶果也必然有昨天的恶因;今天种善因必然会有明天的善果,今天作恶因也必然会有

明天的恶果。然而也有投机钻营的人不愿意这么看历史,他们喜欢看历史的斗争;他们相信人定胜天,奸诈狡猾一定会带来成功,成功者就是王。但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人算不如天算”,人算算一时,天算算长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永远也不可能算过天。只有天理、天道、自然法则才是至高无上的。守中论,普通人的认识只能走之字形登高,螺旋式上升的路线;历史的前进也是这么走的。走之字形用两维空间,走螺旋式上升要用三维空间;而人中的圣者走的是一维,坐在火箭上直线升高,因为他知道守中。人有左右两条腿,前进时必须往左晃一下,再往右晃一下;历史的前进也同样是,三十年前靠东走,三十年后再靠西走。圣哲的领导能依老子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何为守中?释曰“离相”,道曰“无为”,儒家论之极细,有《中庸》一书专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是天道,穷人得之则离苦,富人得之则少殃。天下人得之即到天堂。何为‘离相’?就是身在红尘中,而心却不为红尘所染;何谓‘无为’?就是身体虽然为了众生而忙忙碌碌,但心却能如如不动。守中是大智慧,是与绝对真理契合,走左右两边是感情用事,是小聪明,是与相对真理契合。

历史是众人走出来的,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太平时间久了,人们就会产生保守,傲慢,懈怠,腐败,因而离开中道,出现一个短时期的混乱,天下混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人们经过痛苦的反思,推陈出新,再回到天下大治;但无论如何,太平的时间和面积都要大于混乱。所以我建议:历史家不要一只眼只看斗争,不看和谐。

恩格斯如是说:“任何历史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一个退步”(见‘自然辩证法’)。若以老子看:这句话只对了一半,还应再加一句:退步即是进步,是向下一个轮回的进步,这就是历史,不但是过去的历史,并且也是将来的历史。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观 历史 历史观与历史教学 我的历史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