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不语人不寐|人不寐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深秋,大漠戈壁,战车轰鸣。随着一道道指令发出,一枚依天长剑轰然脱鞘,直刺苍穹。   点火,山崩地裂。出击,腾空而起。导弹在空中穿云破雾,各种复杂电磁波袭来,弹头像长了眼睛一样死死咬住终极目标……
  为了这眼睛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更加明亮,第二炮兵某军事代表室总军事代表廖平和他的战友们始终站在电子信息战最前沿,在万里天疆创造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热身――从计算机硕士到物理电子博士。面对转型需求,他在积蓄能量中实现“军方主导”
  
  1998年夏天,一纸任命,以全优成绩通过论文答辩的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廖平,成为一名驻国家某工厂的军事代表。
  到岗不久,恰遇军代室与一家设计单位召开产品设计方案论证会。会上,面对众多领域专家,廖平大胆提出了许多设计改进措施,但发言很快被一位老专家打断:“你说的那些不现实,这个领域你不懂!”
  一句“不懂”刺激了廖平,也让他认识到: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导弹武器系统,技术含量高,系统配套复杂,军代表要实现“军方主导”,就必须在方案论证、技术问题处理、学术研讨等多个方面与地方科研人员平等对话,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对方。
  看图纸,跑车间,跟踪设计流程,参与样品试验……平时工作按部就班的廖平,暗地里却在加班加点“热身”。为了求证某项公式,他会通宵达旦往返于图书室和实验室,不惜数百次地重复同一种实验;为了检验一组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他不惜历经酷暑严寒辗转数千公里多次亲进靶场,在实弹发射中反复对比取样;为了全程掌握武器动态,他甚至“混”进厂家的科研队伍,像“勤杂工”一样扛设备、测数据、分析图纸;为了拓展知识面,他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熟练掌握了军兵种相关领域知识、民用技术及外军装备资料……
  2000年9月,经过近两年的“偷师学艺”,精通计算机专业的廖平突然“改行”考取了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研究生。这截然不同于导弹武器装备核心技术,又与其密切相关。4年后,他以全优的成绩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并获得该专业唯一一个进入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国家计划名额。廖平的毕业课题是“微波器件电子光学CAD软件系统”,他仅用一年半时间就破解了物理电子领域的这道难题,其模拟计算机精度达到国际同领域先进水平,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001年,某科研机构对某项关键部件的科研攻关屡屡受挫,正在读博士的廖平对这个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后,主动请缨参与研制。
  他既是“主攻手”,又是“主心骨”,经过两个月夜以继日的试验、记录、分析,终于帮助该科研机构拿出了优良性能和高精度的产品。
  从此,设计单位的专家们对这位年轻的军代表刮目相看,遇到技术问题经常找他咨询,视他为本部门的“编外专家”。国家电子技术方面的权威专家徐静松,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十分“苛刻”,与廖平却成了“忘年交”。他不仅把自己写的论文和专著送给廖平“批评指正”,还经常就涉及该代表室的科研项目听取廖平的意见。某科研机构领导孟健认为,没有廖平的主导,某型“杀手锏”武器就不会快速定型列装,我军的这项装备就至少要落后世界军事强国10年!
  廖平用自己的学识快速搭建了一个与专家平等对话的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军方主导”,也使工业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进一步认识到了军代表在武器装备转型期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起跑――数千套合格产品投入使用。面对战场要求,他在履职尽责中确保“绝对可靠”
  
  在廖平的办公室里,除了一摞摞专业类书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桌前各类装备质量“责任书”。廖平说:“国之重器,不容有任何闪失,将这些‘责任书’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就是为了时时警醒自己勿忘责任!”
  有一次,廖平在参与军兵种产品业务会上得知,某卫星定位接收机在某兵种特殊地段实验时,无法进行定位。对该装备各部件了如指掌的廖平突然警觉起来:我军某型导弹上也在使用这种设备,要实现全疆域作战,就必须消灭这个“死角”。于是,廖平立刻要求厂家对卫星接收机进行升级改进。 但由于该装备已经定型批量生产,合同上又没有相应条款,厂家拒绝了他的要求。
  吃了“闭门羹”,廖平并未罢休,他三番五次跑到厂家找到有关领导和设计人员据理力争,反复强调这项产品直接影响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如果不消除隐患,对国家安全将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在他的坚持下,最后厂里不再强调合同,而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对产品进行升级改进,并对列装的装备一一进行更换。国家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康义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不已地说:“应该说是廖平的人格和责任心战胜了合同上的条条框框,使我们的导弹武器性能不断得以完善。”
  廖平所在军代表室分管10多家厂所,监造导弹武器系统中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别看个头小,作用可不小,它凝聚的都是第二炮兵信息化建设的高新技术成果,是导弹武器效能的倍增器。”某导弹旅总工程师、导弹专家张亚峰这样给予评价。
  2008年9月,军代室在军检验收中发现有两种国外进口元件超过了使用期限,廖平立即要求某厂家进行破坏性试验。厂家不同意:“没必要做试验,国内没有可替代元件。”但廖平坚持要求对全部元器件进行筛选,结果令人后怕:不合格率达40%!
  为此,廖平组织召开了质量大会,所领导、中层管理干部、设计师、一线技术人员等100多人坐在台下听廖平主讲。一位很喜欢用国外元器件的设计师听完廖平的课,“国家安全、军方要求”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某导航产品内部有大量进口元器件,起初用于飞机,但现在要用到导弹上,这位设计师主动更改设计图纸,把所有进口元器件换成了国产件。
  提起廖平和他带领的军代室,“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某电子集团产品部主任陈鑫钦佩地说:“廖平把20多项国家、军队标准和航天标准烂熟于心。面对战场要求,这些年他亲手监造的数千套产品均达到合格率100%,实现了‘绝对可靠’。”
  
  助推――10份咨询报告走进高层视野。面对前沿探求,他在主动作为中创造“不朽传奇”
  
  近年来,廖平在对武器装备质量把关的同时,也将视野不断向武器装备发展最前沿延伸,再延伸……
  2010年5月,一份《某型导弹防御及突防问题咨询报告》因技术前沿、数据详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引起了参加第二炮兵武器装备建设“十二五”规划论证会与会专家的关注。会上,大家对报告中的设计规划和各种数据逐一过“筛子”,经过几轮激烈的讨论分析后,一致推荐将此项目列入第二炮兵“十二五”规划之中。完成这份报告的设计者正是廖平。
  2010年10月19日、2011年1月24日,战略导弹部队的一位首长先后在不同的两份咨询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此件很好,机关要认真分析报告项目,捕捉新技术,推动我武器装备研制发展……此研究成果,科研部可作为某型装备研究论证的支撑材料!”完成这两份报告的人还是廖平。
  “有10份这样的咨询报告是廖平个人智慧结晶。他一个人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第二炮兵装备部领导告诉记者,2010年3月,第二炮兵战略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廖平在其专业范围内设计出构建战略导弹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作战能力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由信息基础支撑能力、要素能力和任务能力3个层次的体系架构,并充分论述了相关的60多项关键支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由此形成的《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内涵、能力架构和装备技术支撑》报告为我国战略导弹武器建设跨入新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主持完成了5个项目的研制和论证,4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为第二炮兵武器装备中长期规划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军队派驻到国防工业体系的使者,廖平认为,军代表身处军地“结合部”,就要担当特殊的“翻译”任务:既要把军队的作战和质量需求“翻译”成厂家的技术和管理指标,又要把厂家的技术实现途径“翻译”给部队。信号与信息处理是一门尖端科学,为了把这些复杂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广大官兵,廖平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 巧调众口,无论是机关分管技术工作的领导,研究院、所的专家,还是部队指战员,大家听了都觉得“解渴”受用。为了扩大普及面,廖平结合实际,争分夺秒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汇集成册,整理出《弹道导弹突防中的电子对抗技术》一书,成为部队“核常兼备,双重威慑”作战中的战术、技术应用指南。
  
  冲刺――两种新型导弹武器腾空出世。面对打赢追求,他在奋起直追中锻造制胜“利箭”
  
  初冬的高原。一枚导弹正拖着烈焰腾空而起……
  廖平的心也随着呼啸的导弹在飞翔。尽管进场前,他亲眼见证了这个关键部件的千百次试验;发射前,他拍着胸脯向首长立“军令状”,此时,却依然如重石压胸……
  廖平难忘两年前的那个冬天,高原靶场,某重点型号导弹发射升空。可几分钟后,却等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导弹的某高新电子关键部件没有传回任何数据!20天后,另一重点型号导弹也因电子核心部件出问题,致使导弹偏离靶标。
  两枚重点型号导弹相继失利,对于廖平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记不得如何返回的单位,他的脑海里只剩一个念头:务必尽快找到故障原因,否则该型导弹研制项目将打入“冷宫”,这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战略力量部署和在国际战略力量平衡中的地位。
  在上级的帮助下,廖平和研究所的专家们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有人说是导弹在大气层飞行摩擦产生的高温影响了天线信号接收,而廖平却发现在热实验中曲线与飞行模拟时的曲线有着细微的差别,他坚持要查明为什么两条曲线不吻合。为了还原真实的故障,他们马不停蹄奔赴千里之外的总体单位做试验。结果正如廖平所预料,失败并非高温所致,而是由于飞行在大气层的导弹温度内高外低,导弹内的湿气蒸发影响了天线信号接收。
  紧接着,另一型号导弹发射失利的“故障归零”工作也立即上马。2009年新年刚过,军代表室所驻的研究所得到指令:“如果再不成功,就只能转入预研项目,待国家科技水平有了新发展后,再重新启动。”
  廖平明白,那或许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的事情。背水一战,沉着冷静的廖平提出复现大气层的环境进行试验。经过40多项故障排查,3个月后的一个凌晨,在低气压试验中,廖平终于成功再现了同样的故障现场。喜讯随即传到了机关,一位主抓此型装备的将军对廖平说:“这是我退休前的最后一枚弹,发射时,你一定要去!一定要给我拍胸脯,打包票!”
  成功了!成功了!发射部队的欢呼声打断了廖平的记忆。当他接过传回的数据时,反复确认后才长吁一口气:“两个型号的导弹终于都保住了!”那一刻,廖平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如今,这两型导弹都已定型生产,它标志着我国新型作战力量和作战能力开始诞生。随着武器交付部队,廖平先后被评为“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第二炮兵优秀共产党员”、“第二炮兵新武器装备建设先进个人”、“第二炮兵优秀军代表”、并荣立一等功……
  长剑不语人不寐,“知识英雄”壮国威!采访中,记者发现廖平的电脑桌面上不时飘出阵阵雄壮的旋律……梦过多少铁马金戈,锻烧多少天雷地火,我为祖国铸造倚天长剑,不负人民万钧重托,紧守打赢第一战位,砺剑制胜庄严承诺……那分明是一曲满含忠诚的铸剑长歌!

相关热词搜索:人不 长剑 不语 长剑不语人不寐 人不语 人平不语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