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搞好经济新闻报道 经济新闻热点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经济新闻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公开传播的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最新状态及发展趋向的信息。经济新闻的覆盖面之大,渗透性之强,使它不仅对经济工作发挥直接作用,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社会工作也能发挥多层次作用,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产生影响。
  
  一. 要突出经济领域、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和百姓关心的热点
  1. 突出“以人为本”
  在经济报道中适当的写出人的活动与感情,无疑会使报道更活泼更具有人情味。事实上,随着经济活动中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离开了人的作用,经济活动就无法有效地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中人的活动,在经济报道中突出“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可读性的问题,更是如何深入、全面、准确地报道好经济现象的问题,没有人活动的经济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隔靴搔痒,自然谈不上吸引受众了。因此,作为反映经济生活、反映物质生产运动全过程的经济新闻应该“以人为本”,把人摆在经济新闻的主体地位,让人成为经济报道的主角。“以人为本”来反映生活,能够“以人见情,缘情叙事,因事明理,人情事理和谐共生”,从而开拓经济报道的空间,增加其人文内涵。在报道中运用人文个性化的语言,描述人物在经济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将报道写出现场感、立体感,生动形象,缩短经济新闻与受众的距离,使经济新闻活泼、生动、耐读。
  2. 经济新闻以人为本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1)做好典型经济人物的报道报道典型经济人物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价值取向。这里的典型人物不仅指劳动模范、业界精英,还包括经济领域内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他们的报道要避免过去“高、大、全”的老套路,要真实,以平视的角度展现他们的奋斗经历、人格追求、心路历程,以个案的形式记录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给群众以深刻的启迪。如呼伦贝尔电视台新闻节目推出了年度经济系列报道,选取了呼伦贝尔市经济改革二十年的典型经济人物。通过对他们在改革中个人奋斗经历的报道,透视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历程。
  (2)关注普通百姓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表演的不仅仅只是风云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真实记录历史转折时期普通百姓在经济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可以使经济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给历史留下一份份珍贵的记录。如呼伦贝尔电视台新闻栏目与呼伦贝尔市总工会推出的专题报道《下岗职工的出路在哪里》,通过采访市劳动局、就业局、社保办等单位主要责任人,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当前呼伦贝尔市下岗人员的安置、社会保险统筹等问题,以及呼吁社会为呼伦贝尔市“4050”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这些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和报道,增强了经济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深深吸引和感动着处于同一时代的普通受众。
  3. 写老百姓关注的经济热点
  转型时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新的经济现象“泥沙俱下”。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复杂因素,许多问题让老百姓感到困惑,在一些“热点、难点”面前他们有点无所适从,他们希望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并从中确定自己的立场与行为。所以,通过对这些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生存的“热点、难点”问题作深度的报道,从而深深地吸引受众,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贴近感,让他们发现这些所谓的“大问题”其实就是他们身边的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本身就是一些敏感度高、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重大问题,要准确把握并报道好这些问题,需要经济新闻记者下一番功夫。
  (一)要精心找准结合点也就是说,要找到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与政府拟定计划或正在实施的工作重点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既是老百姓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政府正着力解决的工作重点。如呼伦贝尔电视台报道的《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等系列报道,无疑是找准了结合点,既帮助群众认清形势,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走出下岗再就业的第一步,又有利于政府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为国企改革、体制转轨以及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要正确引导 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大多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对这些问题要正确引导,观点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阐述清楚,不能模棱两可。在观点鲜明正确的前提下,还要引导到位,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症结所在,以理服人,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或用一些老话、套话应付报道。
  (三)在选择题材时要把握好度 对于这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有两类题材不宜报道。一类是已经很清楚,但问题过于超前,在目前阶段还难以解决的,尽可能不去触及。因为如果报道出来,对现实生活没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反而会因一时难以解决而激化矛盾,产生不应有的负面效果。另一类为是非不清,理论上还没有定论的,尽可能不去报道。这一类题材由于在理论上没有统一认识,在报道上时难以把握,容易造成观点上的混乱,从而扰乱正常的经济生活。
  
  二. 在观点表述上,着重双面型劝服和通俗的语言
  经济报道在一些分析性、前瞻性、解释性的新闻上,应更多地采用“双面型劝服”,偏重理性、客观性,多提供信息和新闻事实,让受众自己下结论,这样做显然比那种“非黑即白”的做法更容易取得受众尤其是文化层次更高的受众的认同感。
  让观众看得懂,喜欢并积极参与,是经济新闻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光有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对于写经济报道显然是不够的。有人曾形象地说,把经济报道比作“第二种翻译”,就是说,把群众不太懂的、深奥的经济问题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因此,经济报道应力求用群众的语言、以朋友的口气、以平等的姿态、以形象的说法,把复杂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想象化,做到硬主题软表达,而标题更是要一语言中,醒目生动。总之,一篇经济报道要写得让专家不觉得浅,而老百姓觉得很贴心,这样的文章才算是成功的。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
  责任编辑:邰山虎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报道 搞好 试论 试论如何搞好经济新闻报道 经济新闻报道 经济类新闻报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