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及其维护战略】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中国在非洲存在着广泛的利益。由于世界诸国对非洲的争夺日益激烈以及非洲自身的变化,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积极推进国内改革,倡导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加强与非洲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强化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是向非洲展示中国实力进而保护中国在非洲利益的重要途径。努力提高中国国民的素质,提升制度与政治文化品味,最终提高综合国力,使非洲在与中国的交往中看到希望、获得实惠,是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得以恒久持续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 非洲 中国 利益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9),02-0021-28
  
  随着中非关系不断深化及中国实力逐渐增强,中国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利益日益突显。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非洲诸国,显示了中国对非洲及中国在非利益的深切关注。2008年10月,中国石油工人在苏丹的遭遇为中国提出一个新的议题,即如何保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在非洲的利益状况,分析中国在非利益所受到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如何保护其在非洲的利益。
  
  一、中国在非洲的核心利益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非洲开始了历史性的交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与非洲相偕前行,关系甚为融洽。目前,中国与大多数非洲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非关系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日渐显现。中国在非洲的利益甚为广泛,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诸方面。然而,能源(尤其是石油)、经济和政治利益,确为中国在非洲之核心利益所在。
  毋庸讳言,世界将关注之目光投向非洲的重要原因,在于非洲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非洲石油存量位列世界三甲。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8%,其石油产品占世界的11%。目前,非洲的石油产品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至2007年,非洲石油日产量达700万桶;2010年,非洲石油日产量将达到800万桶。苏丹一国的石油储量已超过50亿桶,2006年其石油日产量已达75万桶。而在几内亚湾诸国,深海石油勘探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非洲石油不但储量巨大,而且含硫低、油质好,易于提炼出航空燃料,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西非几内亚湾区域的石油属“轻质”和“超轻质”,可与北海石油的油质媲美。因此,“在近期和中期内,西非石油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战略意义将比俄罗斯重要。非洲石油在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多元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亦急剧攀升,在未来数十年其增速将进一步加快。 2008年1-7月,中国进口原油1.04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3%。中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为中国提出了拓展石油进口渠道,保障战略能源供应安全的新课题。
  中国石油进口结构的局限,是缺少多元化的石油供给点。毋庸置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能耗大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过去若干年,中国石油的主要进口国为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曼等,供给点集中在中东。2007年,中国仅从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曼三同进口的石油就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37.11%。然而,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局势给中国的石油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因而寻求多元化的石油供给点,优化石油进口结构对于中国的意义自不待言。20世纪90年代,非洲已开始被纳入中国的能源战略。1993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达到213万吨,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4%,非洲成为中国能源新供给点的可能性已然增大。
  在非洲大陆投资石油和进口石油的成本相对较低,加之非洲诸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对外资具有强烈需求,中国此时大举进入非洲定有斩获。受“石油政治”和“中国能源威胁论”的影响,中国着意淡化或掩饰其在非洲的正当能源利益,然而在能源需求方面,中国与美国并无根本区别。叫1995年,中国开始较大规模进口苏丹石油;1997年,西方国家撤出苏丹,中国公司趁势进入,中石油(CNPC)现已成为苏丹能源部门的最大股东。中国耗资150亿美元在苏丹铺设输油管道1500公里,构筑起从油田到苏丹港的石油运输通道。2006年,安哥拉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2007年,中国从安哥拉进口的石油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15.32%。若发展态势良好,中国即可减少对其它地区的石油依赖。石油不但是联结中非关系的重要纽带,而且成为中国在非洲利益之重要载体。当然,石油利益并非中国在非利益的全部。
  中国与非洲的经济交往,是中国在非洲利益的另一重要体现。中非经济交流对中国的重要性,在于为不断壮大的中国经济体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原材料,在于为升级中国产业结构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平台,在于为中国日趋充盈的资本搜索新的投资场所。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非贸易迅猛增长。2000年,中非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此后连续数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2008年1-10月,中非贸易额达927.05亿美元,同比增长59%。预计在2010年前,中非贸易额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非洲与中国之间的军购合同,亦为中国在非经济利益之重要组成部分。自1985年始,中国开始向苏丹政府出售武器。1990年,苏丹与中国签订了一份价值4亿美元的军购合同,中国向苏丹提供武器。1994年后,双方的军购合同数额不断提高,中国成为苏丹政府最主要的武器供应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正常军事采购活动遭到某些西方国家的指责,但中国与非洲的武器交易尚有更为可观的利益空间。
  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还表现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2004年,中国驻非的非金融类企业达715家,投资项目分布在49个国家;新签价值67亿美元的劳务承包合同,完成营业额40亿美元。截至2005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FDI)16亿美元,涉及48个非洲国家。2005年1-9月,中国国有、民营和合资企业对非出口额分别为55.9亿美元、51.1亿美元和28.6亿美元。2007年5月,中国宣布在三年内,将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融资。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范围极为广泛,投资项目涉及贸易工商、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等。中国在苏丹涉及的工程价值已超过200亿美元,包括基础设施、水坝、水电站、纺织厂和农业等项目。中国承诺将向苏丹提供7.5亿美元用于尼罗河上的新水坝建设。与此同时,中方投资l亿美元用于纺织厂的建设,另提供5亿美元作建设炼油厂之用。此外,中国还向苏丹政府提供了1200万美元的软贷款,用于红海渔业工程项目。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活动与能源和其它高价值稀缺产品紧密相关,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北京天普先行公司与肯尼亚电力技术公司合资建设太阳能设备生产厂,总投资约1.4亿美元。2006年,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CATIC)与津巴布韦矿业发展公司签署了价值4亿美元的合同,其中包括中国向津巴布韦出售“新舟60”飞机。中国华为技术 有限公司与津巴布韦固定电话公司Tel-One签署了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合同。
  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也体现在工程承包方面。2004年,中国公司与非洲签署的承包合同共计2721项,价值6亿美元,占非洲的市场份额达14%。2005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86.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2.4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非洲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合同额达412.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89.5亿美元,从事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者已经达到8.2万人。
  非洲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以较低价格从非洲购入战略性资产和原材料,为非洲提供低附加值产品,从而防止国内经济衰退。实际上,中国与非洲已经通过经济和能源纽带联系在一起。目前,活跃在非洲大陆的中国商人已逾80万,仅在津巴布韦的中国人就有9000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对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产生更多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将日趋频繁。
  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利益,是中国在非传统利益的核心要素。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非洲国家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对中国仍有重要意义。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框架内,非洲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历史上,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洲国家的支持。当前,中国既是大国,亦为发展中国家,其和平发展需要得到非洲国家的支持。今后,非洲在国际政治中还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非洲在对外交往方面的不断成熟,非洲国家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提升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力量。因此,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需要得到非洲国家的支持。目前,台湾在非洲还存在几个所谓“邦交国”,“台独分子”在国际存在活动空间,而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有效合作将压缩“台独”的国际空间。另外,在日本“入常”问题上,中国亦需非洲国家在政治上配合。
  
  二、中国在非洲的利益遇到的挑战
  
  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中非关系,是对中国在非利益广泛存在的确认。正如前文述及,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已显露无遗。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苦心孤诣地经营着中非关系,以确保中非双方的利益。然而,就中国在非利益而言,中国尚须面对诸多不容忽视的困境。
  从投资角度看,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规模并不具有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的快速增长确令世人惊诧,然而冷静观之,中国对非投资总体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差距。2007年以前,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事实上比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还少。与此同时,整个亚洲对非洲的投资与英、美、法和德诸国相比,也相形见绌。中国对非投资在亚洲尚未居于首位,与传统西方强国相比其对非投资更是微不足道。而且,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额在非洲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另一个现象是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结构存在某种内在矛盾。一方面,某些注入非洲的资本来自合资企业,它们在非洲的经济活动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有限,并非中国在非洲利益的真正载体。另一方面,中国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经济利益在特定条件下存在对立与冲突。近年来,中非贸易出现新的特点,即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有赶超国有企业的趋势。如此一来,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处理相关利益时陷入困境,不利于中国在非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发展。
  中国对非政策模式遭到西方甚至非洲本身的质疑,为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中国廉价商品对非洲本本工业造成的冲击,尤其是对纺织工业的冲击,是许多对中国对非政策持批评态度的人乐于提及的。由于中国公司倾向于雇用中国员工,中国公司被指摘对非洲经济的贡献过小,没有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同时,西方指责中国与非洲发展关系仅仅是为了石油和自然资源,毫无原则地支持专制政府,以牺牲所谓“民主”或 “人权”为代价。尽管可以在理论上对这些指摘予以解释,但西方国家的这种论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很难抹去,这对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极大伤害。
  其次,某些国家批评中国在非洲进行军事扩张。西方对中国驶往津巴布韦的军火船颇有意见,认为是中国干预非洲内政,纷纷发表声明反对。而且,某些国家将中国参与联合国框架内的军事行动视为中国的军事扩张。目前,中国派兵参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2007年5月,中国派出1800人的维和士兵和军事观察员及警察参与非洲维和行动。中国维和部队有3/4集中在非洲地区,尤其是利比里亚、苏丹和刚果民主主义共和国等国。2008年12月26日,中国向索马里海域派出军舰为商船护航一事,也引来少数国家侧目。对于这些在国际相关规约范围内的正常军事行动1,依然有人将其当作中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无论如何,中国履行国际义务,也意味着中国实力的提升,引起世界关注当属正常。中国如今在非洲的一举一动都将变得越来越透明,中国所承受的风险也将日益增大。
  再则,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也遭到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批评。中国的援非计划,大多没有附加政治条件,在这一点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非援助方式明显不同,这也得到非洲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然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的援非方式并不赞同,担心这会打乱西方苦心经营多年的有条件援助模式,不利于非洲社会的“真正进步”;中国的非透明援助使一些非洲国家肆无忌惮地行使专制权力,“使非洲背上新的债务”。这些指责给中国在非洲的行动增加了舆论压力。
  最后,中国为西方所诟病的另一个方面,是所谓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2006年斯特劳访问尼日利亚时委婉指出,中国在非洲实行的是“新殖民主义”或“新经济帝国主义”。西方批评中国掠夺非洲资源,无视非洲困境,在政治上控制非洲国家。“当前,非洲国家的主要问题是消除贫困,而中国的援非目的并非在此。中国对非采取自上而下的援助方式,这加剧了受援国的精英主义,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的分化,加剧了腐败在非洲的蔓延。……中国的援助无疑会鼓励苏丹、乍得、津巴布韦等国独裁和专制。”
  中国不仅要应对西方国家的批评,还须承受来自其它国家的竞争压力。随着国际社会对非洲关注度的增加,中国在非利益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与制约。2007年美国成立非洲司令部,以加强其在非的政治军事存在。美国在非洲的扩张态势为中国在非利益增加了不确定性,而其它国家对非洲事务的参与亦成为中国在非利益的制约因素。俄罗斯不断加大对非投资。近年来,非俄双方贸易额大幅增长,总额达60亿美元。俄罗斯还计划减免非洲国家200亿美元的债务,并将扩大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旨在拓展其在非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非洲的存在是影响中国在非利益的重要方面。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理事长绪方贞子宣称,日本将在援非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至2012年前,日本援非资金将增至20亿美元。同时,日本政府还公布了多项对非援助项目,如建立公共保健体系、维护供水安全和提供初级教育等。另外,日本还在国际协力银行设立“非洲投资倍增支援基金”, 承诺未来5年间对非提供40亿美元贷款。日本的“非洲计划”在2008年5月举行的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TICAD)和同年7月在北海道举行的八国峰会上成为日本援非政策的亮点。此外,日本外相高村正彦还提出了总额3亿美元的资金协助计划,旨在赈济非洲难民。目前,非洲物流据点马达加斯加的港口设施建设及加纳、几内亚等国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内容亦在研究之中。
  需要深思的是中国在非利益还受到了来自非洲本土的挑战。中国官方媒体的一篇指责西方向非洲强行输出民主的文章引发了部分非洲人的反感,该文在分析肯尼亚局势时认为:西方的“民主”输出给非洲埋下了祸根。阿尔及利亚《民族报》的法赛尔?梅塔沃伊回应称,“西方民主”不适合非洲的言论暗示了非洲人只能生活在独裁统治之下,而不能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并不能作为非洲民主的榜样。马拉维大学的布莱希?基兴纳表示,民主并不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而是一种基于特定价值观的普遍概念。基兴纳认为,非洲的问题在于,人们经常在采取行动时忽视了民主价值。中国在非洲的行动已经引起了非洲当地人的关注。2008年10月,中石油9名员工在苏丹遭武装分子绑架,其中5人遇害。对此事件,一名苏丹人说:“我知道绑架不对,但中国人不应向喀土穆当局提供用于屠杀达尔富尔人的武器。这次绑架是对中国人的一次警告……这对中国而言,并非坏事,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人权。……他们说他们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与巴希尔政权合作。”持类似观点的非洲人并不鲜见,这表明非洲国家部分人对中国在非洲的角色已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随着对非洲事务的不断介入,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日渐凸显。然而,中国不得不应对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源自中国内部,亦来自外部利益主体,包括对非投资受限、舆论压力和他国竞争等。随着中国与非洲交往的深入,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维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已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议题。
  
  三、维护中国在非利益的战略选择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如何持续和扩大,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可能也不会重复旧殖民主义方式去维护其在非利益,而需要用关涉文化、制度乃至意识形态的特殊“国力”去保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这种保护的理想结果,是中国和非洲实现双赢。中国在非洲获得所需,而非洲亦可借此长足发展。此处所提及特殊“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近年来在学术界甚为流行的“软实力”(Sofc Power)概念。在保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方面,软实力这种特殊国力建设或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之一。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pu_对学界乃至政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奈关于软实力的观点最初主要体现在其发表于1990年的诸多著述之中。2002年,奈出版的《美国实力悖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为何不能单干》,进一步阐述了关于软实力的诸多问题。他曾指出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是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奈的软实力概念一般指向人的自由、经济的自由和西方的文化。广义上的软实力,往往与一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国民素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内政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它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部分。通常而言,软实力往往是获得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我们所理解的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目标和抱负。国家利益具有多层面的特征,它首先关注的是国家的生存与安全,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财富、经济增长和权利的追求。现代国家往往将文化提升至一个十分显要的位置,而文化的内容大体上可以被划归为软实力之范畴。
  过去若干年来,中国对非政策成效显著。然而,中国对非战略引起的非议及来自其它方面的挑战,亦表明中国的对非政策尚有改进空间。中国在非洲政策方面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有效的并能带来持久效益的模式。中国对非工作的第一要著,是积极推进国内改革。外交乃内政之延伸,只有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国力提升,方才有强大的外交。当下,中国的困境在于国内的政治进程处于转型之中,最美好之面并未及时展现在世界面前,因而易于授人以柄。于是诸如威权主义输出、支持非洲专制腐败政权等攻击性言论谬种流传,损害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中国国内的政治生态多年以来一直为西方所诟病,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亦从政治层面被涂上“异类色彩”。因此,在保护中国在非洲利益方面,对国内政治体制之改革给予足够关注甚为必要。
  迎接挑战维护中国在非洲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进中国的外交思路。其基本方向在于以国家利益为基点,增加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减少对抗。在非洲事务上与西方国家的激烈竞争易于消泯中国在非存在的独特性,让非洲国家难以感受到中国在非洲的特殊意义,从而使中国丧失了过去积累下来的政治与社会财富。在对非问题上,中国要意识到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合作的价值。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科技甚至海外战略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师夷长技以自强”依然有极为现实的意义。世界大国介入非洲的趋势当不可逆转,中国自无力“一手遮天”阻止他国进人非洲,世界诸强对非洲的争夺亦将愈发激烈。俄罗斯、日本、印度和欧洲在非洲的存在将会加剧中国在非洲的生存困境。此时,避免与美国在非洲事务上的正面冲突,积极与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展开广泛合作,逐渐淡化对非政策的“单边主义”色彩,加强多边协调与沟通,并藉此形成独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对非政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理非洲事务的理性选择。
  中国维护其在非利益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改变企业传统经营理念。随着经济领域内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企业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或多或少将某些缺陷移植到了遥远的非洲,在当地和西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甚至影响到某些非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因此,向非洲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方面,重视环境保护的价值,发展环保产业。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会在其经营过程中贯彻环保理念,进而易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最终有利于中国获得持续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应注重商业品牌的价值。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名牌号召力非常有限,基本缺少类似于可口可乐、耐克等的产品,无法对非洲青少年一代产生更深的影响,这是我国企业的文化影响力缺失的重要一面。中国应借助自己的品牌传达某种文化、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以对非洲产生吸引力,从而维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
  中国提高自身在非洲的影响力进而维护其在非利益不可忽略的要素,是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作为软实力的要素之一,文化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在非洲的汉语推广方面已经做出了初步的努力,而且在非洲部分国家如喀麦隆建立起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不过以孔子之名,将中国元素之表层传至非洲,并不能达到真正发挥中国传统思想的作用的目的。当前,非洲年轻一代社会精英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理解已不同于过去,这将深刻影响中国在非洲利益的存在。非洲本土的社会精英往往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对西方式的政治生态文化传统有着较好的理解。“中国模式”在非洲是否具有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模式”对于西方模式的比较优势。让非洲的年轻一代有更多机会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之菁华。是保护中国在非洲的长期利益的重要路径。在操作层面而言,为更多的非洲优秀青年提供来华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有利于保持双方关系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发展类似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那种具有独特视角和国际影响力的传媒,让更多的非洲人了解中国的对非政策,也是维护中国在非洲利益不可忽视的方面。
  世界诸强对非洲日趋激烈的争夺以及非洲国家对自身认识的变化,使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挑战,中国在对非战略上走到一个新的路口。非洲诸国将在东方与西方模式之间做出某种选择,最终会走上一条适合他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而言,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中国政治文化品味,进而提高综合国力,向非洲输出代表人类理想选择的文化,让非洲在与中国的交往中获得实惠、看到希望,是为中国在非利益得以维护的基本保证和中非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国际关系的范畴,或许不应仅停留于国际政治层面,而要向文化层面展延。文化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美国在其强大的军事与外交能量背后,有一种源于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因而能够站在“丛林法则”之高端。中国的制度及文化可以深刻影响世界之际,即是中国在非洲乃至海外的其它利益将受惠于无形之时。

相关热词搜索:非洲 中国 利益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及其维护战略 中国非洲战略 非洲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