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 [《申报》与丁戊奇荒]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1877年5月26日,一封署名“修月主人”的来信“山东灾荒情形”,刊登在这一天的上海《申报》上。信中称:“(作者)初九日至临朐各乡查看情形,惨不可言,房屋拆毁十分之半,人民迁徙流离已去十分之四,其存者皆系老弱疾病、鳏寡孤独不能逃走之人,尸骸遍野,无人收埋。”
  
  由于《申报》的宣传鼓动和舆论影响,江南社会被广泛地动员起来,一时间义捐募赈高潮迭起。当时踊跃捐输的不仅有胡雪岩、唐廷枢、徐润这样的富绅巨贾,也遍及各个阶层。一些闺中女子甚至变卖针线女红,将所得“尽数寄往山东,以助赈济”。
  
  临朐是当时山东青州府(今青州市)的一个属县。《申报》所披露的正是此时在山东愈演愈烈的巨大灾荒。上一年的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山东就雨泽稀少,酿成旱灾,进而引发空前的饥荒。1876年7月19日,《申报》第一次向外界公开了山东灾区的真相,对灾情做了这样的描述:“……所有草根树皮,早经剥食一空……又见妇女等手抱小孩,因自无所食,乳亦不多,而孩亦旋即饿死,至鬻男卖女,尤不计其数,此诚足伤心惨目也。”
  然而,直到1876年年底,江南一带对山东正在蔓延的饥荒仍然所知寥寥。原因一方面由于路途遥远,信息不畅;一方面也缘于地方政府对灾情做了有意的淡化甚至隐瞒。尽管当时灾区饥荒汹汹,饿殍盈野,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却向外界宣称政府已有效控制了灾情,“赈抚诸事,都已次第举办,灾黎各得其所,当不致有流离之叹”,云云。
  1876年12月6日,《申报》引用一些西方传教士的叙述,再次对灾情进行了与官方大相径庭的报道:“据言彼处灾黎,光景苦不堪言,树皮草根,掘食殆尽,用石膏杂粟米为粥,以延残生。”《申报》决意将灾情真相公诸报端,目的就是唤起社会各界意识到这场亢旱奇荒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随着《申报》连篇累牍的报道,惨烈的灾情终于惊动了江南社会。江南一带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掀起了针对灾区的捐赈热潮。募捐初期,上海著名的民办慈善组织果育堂承担了为山东代筹赈款的具体事务。《申报》不失时机地发起宣传攻势,动员民众参与到赈灾中来。1877年5月5日,《申报》刊布果育堂的“劝捐山东赈荒启”,呼吁各界“拯此鸿哀”。这是整个江南社会为赈济山东灾民所发布的第一份劝捐公启。从5月5日到6月13日,《申报》连续七次刊登果育堂的募捐启事,号召士民绅商不分多寡,踊跃义捐。同时,《申报》还配发筹赈策论,呼告说:“一论不已数论之,一策不已再策之,务期捐数易集,多多益善。”
  1877年2月2日,《申报》刊发“论演戏救灾事”一文,殷切希望上海的戏馆戏园能够用义演的办法,激发社会各界“乐输重赀,往助赈务”。文章强调说:“果能如此,则其有功于赈务实属不少,岂得犹谓演戏为无益之行、为非有益之举动乎?”果然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上海的鹤鸣戏园就发布“戏资助赈”的告示,决定举行半月有余的义演,将每天所得的戏资除去房租伙食外,全部捐为赈款。对这件事,《申报》不惜篇幅大加报道,为义捐广造声势。
  由于《申报》的宣传鼓动和舆论影响,江南社会被广泛地动员起来,一时间义捐募赈高潮迭起。当时踊跃捐输的不仅有胡雪岩、唐廷枢、徐润这样的富绅巨贾,也遍及各个阶层。一些闺中女子甚至变卖针线女红,将所得“尽数寄往山东,以助赈济”。浙江慈水一位名叫沈开泰的老翁,将自己多年积蓄的钱全部捐出,作为赈款。这些事迹,《申报》不论巨细,一概予以报道,广为倡导。
  就在上海等地掀起义捐热潮的同时,山东灾区却面临着官赈乏力的窘况。灾情发生后,政府东拼西凑,才“拼凑银三四万两,分投采办粮米”,设厂放赈。但这些赈济无异于杯水车薪。政府只好动用行政手段,勒令各州县设法劝捐。然而,对于财富积聚本来就不算殷实的山东来说,“官捐”的效果并不理想。当时山东的情形是赈灾无力,坐视大量饥民相继死亡。
  “饿殍载途,白骨盈野”,披露于报端的惨象足以令人怵目惊心,江南社会继而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义赈。“义赈”是“民捐民办”的赈灾活动,有别于官方主持的“官赈”。在江南绅商阶层中,开创义赈的是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无锡商人李金镛。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几乎与山东同时,苏北的海州、沭阳、徐州等地也发生了严重的灾荒。胡雪岩、李金镛利用民间捐资,散放苏北灾区,开江南绅商义赈之先河。不过比起苏北来,山东的灾情更为来势汹汹。于是当苏北的义赈告一段落后,李金镛便束装赶赴灾情最重的青州。
  对于李金镛在山东的行踪,《申报》进行了跟踪报道。透过《申报》的报道,远在上海的读者可以约略知道,李金镛等人在山东的放赈前后历时三个月,共赈济灾民26万多人。
  就在李金镛赶赴青州后不久,苏州士绅谢家福也赶到灾区,收养弃婴。对这一活动,《申报》也不吝笔墨予以报道,推动了义赈的深入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不仅山东一省旱魃肆虐,饥馑横行,整个中国北方都被席卷进一场空前惨烈的巨灾之中。暴发于光绪初年的大旱灾,从1876年一直持续到1879年,共有1000万人被夺去了生命。其中灾情尤以1877年、1878年最为惨重,而这两年的干支纪年分别是丁丑、戊寅,因此史称“丁戊奇荒”。对于这场惨绝人寰的天灾,当时的清朝官员称其为古所仅见的“大?奇灾”。
  天有凶年,邑有流亡,在大灾来袭的非常时刻,《申报》充分发挥近代新闻的优势,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及时而真实的信息。从披露灾情、公开真相到劝谕民众、广造声势,《申报》随着事态的发展层层推进,充分发挥了舆论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起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触发了大规模义赈在山东的展开。应该说,光绪初年的山东赈灾之所以能够由国家场域转向社会场域,由官方话语转为民间话语,《申报》的媒介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此时,这份充满着近代化气息的报纸创刊还不过四五年光景。

相关热词搜索:申报 丁戊奇荒 《申报》与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 什么是丁戊奇荒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