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调查报告_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旧事”与“新愁”      “倒影中的月亮在和路灯谈判,说着明儿早晨是谁生火做饭,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5月8日晚上,离钟鼓楼不远的一处小剧场内,摇滚歌手何勇演唱了他著名的《钟鼓楼》。他还特意说,钟鼓楼地区可能会被改造,不知结果如何。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关鼓楼地区拆迁的话题,隔几年就会“嚷嚷”一次,但没有一次比这次让人觉得“更靠谱儿”。因为这次传言源自半年前时匪东城区区长杨艺文的政府工作报告,她提出:“钟鼓楼?北京时间文化城”建设规划方案初步形成,今刊将启动整体规划建设。
  实际上,钟鼓楼地区并非是唯一面临拆迁和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市场经济下,很多历史文化街区都面临大规模改造与更新的冲击,有些甚至遭到了“建设性破坏”。
  然而,历史文化街区的存续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堪称巨大。这不仅在于其建筑躯壳是历史的见证,更重要的是它能形象体现昔日社会亲切、互动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价值观等^文特性。
  为此,1982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求“特别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要在这些历史遗迹周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对这个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和旧城改建新的高潮,正式提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但是,老问题还没解决,新矛盾又摆上议程。 “如果对老城区不做任何更新改造的话,居民们就会认为自己和这个社会的发展脱节了,觉得城市现代化带来的最先进的东西远离他们、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显洋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的确,老城区建筑年代久远,生活配套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如此“旧事”与“新愁”的双重压力下,兼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横亘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古街遭遇商业化
  
  作为典型的历史文化街区,曾经的“旱龙”南锣鼓巷在寻求生存之道的过程中,为自己披上了一件商业化的外衣。毫无疑问,这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也推动了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播。因为它吸引了各国人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保护当地街区和改善居民生活双赢的效果。
  然而,发展商业也带来了过于重利的现象。商家关心的是怎么多赚钱,而不是整个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浓重的商业气息也侵蚀着古街的本来面貌。以江南古镇周庄为例,古街两边布满了小店,旅游者进人古街区,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商业气息,其次才是江南水乡风貌。
  于显洋认为,过度商业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商业化开发必然要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从而不可避免地破坏老街区原有的状态和整个景观的规划;其次,大量商贩的进驻,会干扰当地居民的生活,从前那种宁静的生活会被蜂拥而至的游客打乱,部分不良商贩还会影响当地的信誉;最后,这会给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不作为的借口, “他们就会认为,既然市场化了,这些地区就去自食其力吧”。
  
  古街发展寻良方
  
  古街区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
  有观点认同商业化发展模式存在的众多弊端,但认为通过利益均沾的方式便可解决。这种观点主张商家和居民举行民主协商讨论会,让双方自由讨论实现共赢的发展方式,希望最终实现这样的目标:居民将自己的手工艺品提供给商家销售,商家则诚心作为当地的成员关心整个社区的长远发展。
  于显洋则认为,城市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延续过程,不能到了现代因为商业化的原因被截断。对于城市中一些标志性的地区和物质,他赞成保持其原貌, “这些地方不能依靠商业化去开辟生存之路,否则就会损坏其历史和文化”。
  另一方面,于显洋认为,某些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街区见证和记录着悠久文明,它们已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私有物品,而是属于人类的文明遗产。“既然是全社会的财富,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提供相关的资金、人力、技术条件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并免费开放给别人去参观”。
  此外,武汉大学的杨秀、杨雁和马开献提出了构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圈层”的意见。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它们的可读性、标志性、场所感,还能整合边缘旅游资源,增强历史遗存的公共性。同时,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日常休闲活动空间。

相关热词搜索:街区 调查报告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调查报告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热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