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的支教手记]大学生支教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耕一春,收一秋。病一次,汗白流。”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      2011年8月19日,从北京开出的2621次列车,慢慢悠悠地把我们12名中国地质大学的支教大学生载到了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八达营乡的下牛录村。此前,我们学校的学长们已经连续4年来到这个被称为支教天堂的美丽地方,我们将把他们的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一
  
  下牛录村地处内蒙古与河北交界处,四面环山。当地农民主要凭借山中适宜的环境,种植小米和玉米,同时采摘山中的菌类卖钱贴补家用。孩子们在本村小学读完两年书,就去离家数十里远的村中心学校上课。村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仍旧简陋,师资力量尤其堪忧。不足20名的教师,基本没有师范学校毕业的,水平有限、更换频繁。难得有大学生愿意来这里,偶尔来了,也因为条件艰苦很快就离去了。早在几年前,村中心学校就不得不停止了初中部的招生,只剩下小学部,现在全校学生还不到300人。因此,条件稍好些的家庭就会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学校读书;而留下来的孩子中,很多学习劲头不足,一部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村内的年轻人多半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孩子和留守老人成为村里的主体。孩子是纯洁、朴素的;老人是勤劳、善良的。但是,孩子没有父母的关爱,老人没有子女的照顾,他们的生活尤其心理总是凄然的。我带的5年级1班的班长刘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只能由亲戚照顾,曾经有两年时间与父母只能靠电话联系。为了孩子能生活得更好,父母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痛苦的选择;但是,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生活尤其是心理都很凄然。有一个小孩的父母都是卖红薯的,一年12个月,其中8个月,他的父母都起早贪黑地去就近的县城卖烤红薯。当我问孩子父母身体怎样时,他马上泪眼迷蒙,说了声“还好”,就默默地转过身,去看那远方的太阳。我抓拍了这个镜头。一个孩子远眺夕阳,此时,没有一丝浪漫,只有一份沉重。我相信,任何一个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当时,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生活永远是残酷的,我只能祝愿孩子们的父母,在为子女的未来奔波时,能够保持健康,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
  在下牛录村的十来天中,我们天天都在各种复杂的情绪中度过:看到十来岁的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生活状况,我们感到阵阵心酸;看到有些孩子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生活凄凉,我们万分同情;看到一些家长因为引导有误,毁掉孩子心中的理想,我们感到痛心却又无可奈何;看到每天都有孩子为我们从山上摘来李子、杏,我们又十分感动!
  
  二
  
  不过,让我们感慨最深的,还是当地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耕一春,收一秋;病一次,汗白流。”“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两句在农村流传很广的话,形象地道出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我们决定就下牛录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做一个大致的调查。
  2011年8月20日,烈日当头的周六,我们走进了下牛录村社区医疗服务站,想与这里的医生好好聊聊,从中了解当地的医疗卫生情况。服务站里只有两个医生,负责配药的是一个姓梅的中年妇女。她告诉我们,早上病人很多,最好下午再来细谈。我们听从了她的意见。不过在走出服务站前,特地绕着服务站仔细看了一圈。看到这里还有牙科以及B超检查室,我想,有这些设施,说明农村医疗服务站的条件还挺不错的。不过我们也发现这里药品存放实在不够仔细:有些西药放在太阳可以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中药没有专门的木柜,是用袋子装着的,袋口甚至还敞着。
  随后,我们又向村民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山村日头大,村民都喜欢在大树底下乘凉。王阿婆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介绍自己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后,她露出欣喜的表情,说她知道我们,因为我们年年来。她从屋里拿出一条长凳,请我们坐下,一起聊起来。
  那天,王阿婆的丈夫外出劳作,家里只有她和她年近80的婆婆。她告诉我们她患糖尿病已近十年,给生活带来不小负担。60出头的王阿婆,虽然话不多,但同我们交谈自如,行动也没有显出吃力或不便,乍一看,并不像是一位身患疾病的老人。说起当年确诊糖尿病的经历,老人记忆犹新。她说,起初并没有特别重视身体上出现的一些不适和症状:经常口干舌燥;总是感到肚子饿,饭量增大,可身体日渐消瘦;视力也开始出现问题。当时,村里的卫生机构设备和医疗水平都很差,根本无法诊断这类“大病”。无奈,王阿婆只好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县里的“大医院”就医。他们前前后后往返了近十次,花了不少钱,才查出病因。我们劝她保重身体,少干重活。阿婆却说,农民就是这样,不干活就没饭吃,家里条件不好,只能吃几块钱十几块钱一瓶的药,可这些药对于患糖尿病的她来说几乎没什么疗效。最后,我们问她对村里医疗服务站的医疗和管理有什么建议,她只是很简单地说:“药多一点、好一点,病能看好。”当问及合作医疗,她说她办了,但是没什么效果,买不起的好药依旧买不起。
  带着略微沉重的心情,我们又随机访问了十几位当地村民,他们看法大体都是这样的:服务站的药算是齐全的,但也是局限在最基本的几十种药上。可是药价普遍很贵。
  
  三
  
  这一天,我们调查的23个人中有18个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是据他们说,每年交30元钱,不生大病、不住院治疗的话,合作医疗用处根本就不大。办合作医疗后大部分药价依旧比市面药店里的药价要高,农民更愿意去药店直接买药而不是去服务站开药。同时,他们普遍反映,服务站的医疗设备、设施都比较陈旧老化,诊断医生的能力也一般,小病不差、大病不行。
  在他们的言语间,我们听出了他们对合作医疗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即使办了合作医疗的村民也有一部分好像是被迫的。据他们说村里有指标,不得不办。大部分人都知道有合作医疗这回事,但具体的内容基本上没人说得上来,说了的也带了许多个人的臆测。而在访问未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时,他们反映经济困难是未参加合作医疗的重要原因。虽然现在农村经济较以前有了长足发展,但仍有不少贫困户和普通农民,看到昂贵的医药费就望而却步,国家报销的金额只是杯水车薪。
  下午,我们又去了一趟医疗服务站。那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半了,诊病的医生还躺在病床上睡觉,等到三点多了才起来。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医生姓苏,已有40多年的从医经验。他原本是赤脚医生,后来办起医疗服务站,他就在站里给村民看病。当地近年来增加最多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这可能与当地留守老人数量多有关。除此之外,血管硬化、血脂高、肺癌、花粉过敏、糖尿病以及外源性乙肝等疾病近年也多有发现。在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早上看到的牙科其实只是一个摆设,基本常年不开;B超检查室也只是每年象征性地检查几次,平时基本不用。牙科和B超检查人员是乡医院的,只有有人叫才来。当问及为什么诊断医生这么少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其实上面的医院曾经分配过大学生医生来这里,但是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是山沟沟,条件差又没发展,呆不了几天就走了。
  经过一天的走访调查,晚上又和村里其他人进行了讨论交流,之后,我的心情愈发沉重起来。下牛录村应该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一个典型例子,这里存在的问题或许也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发现问题还不很难,难的是解决问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与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相结合,让农民消除疑虑,把政府的政策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药多一点、好一点,病能看好。”其实,这也是所有农民朋友的共同愿望。只有实实在在地在医药种类、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上下工夫,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手记 支教 大学生 一个大学生的支教手记 大学生支教 大学生支教日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