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500字_抹不去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06年的中国新闻摄影界总有一些现象引发我们的思考。      新闻摄影进入全民参与时代      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绞刑后,照片迅速占据许多重大媒体头条,画面中这位伊拉克前领导者脖带套索等待死亡。这些照片是用手机拍摄的,而并非官方公布的录像的截屏。这次事件再次证明拍照手机对新闻摄影的重要性。
  互联网的普及和数码相机价格的日益走低,使任何普通民众都有可能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从现场向全世界发出消息,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新闻现场的记录者。
  新闻摄影历史被照相手机重新书写的时间应该追溯到2005年7月9日,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两家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头版采用的关于伦敦爆炸案的照片,是手机拍摄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是重大新闻的见证者,随着拍照手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世人将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新闻摄影作品。手机摄影的出现,设定了新的图像传播方式,大众也有了影像的话语权。摄影活动从小众开始向大众转移。
  
  签约摄影师成为新闻摄影轻骑兵
  
  随着摄影队伍的扩大和数码技术的发展,很多摄影师拍到好的新闻照片却苦于自身不是媒体从业人员而无法发布,于是和媒体产生联系的签约摄影师职业应运而生。他们扎根基层,从事自己本职工作之余充当新闻媒体深入社会的触角。签约摄影师的存在很好地整合了社会上的新闻摄影资源,又使新闻媒体和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直接联系。
  摄影师一般通过签约的形式和图片代理机构合作,由它们帮助自己代销图片。目前中国从事新闻图片业务的图片网站有10多家,主要有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华商图片网、中国体育在线图文中心等。其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有签约摄影师2000多名。新华社除自己100多名专业摄影记者之外,也通过中国图片总汇,代理全国各地专业和非专业摄影师的摄影作品,签约摄影师达到3000人。中国新闻图片网除中新社原有的近百名摄影记者外,拥有签约摄影师2000人。
  2006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在北京逝世后,10月31日南方航空专机移送霍英东灵柩回香港。媒体记者由于采访条件限制无法拍到第一现场的图片,首都机场摄影师陈北向中国新闻图片网发来5张近距离照片,被转编发后海外媒体落地和网络下载情况都很好。
  但摄影师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拍摄照片往往过于注重对自身工作宣传,而导致照片缺乏新闻性,或过于讲求艺术性而缺少对新闻价值的表现能力等等。
  签约摄影师队伍作为传统纸质媒体新闻摄影报道的生力军,自身的建设也要提上议事日程,尤其要注重新闻真实性的教育。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就对照片的真实性作出严格规定:新闻图片不得作任何有违事实或引起争议的修改。签约摄影师向总汇提供的新闻图片,不得运用多次曝光、变造场景、模糊处理等后期手段改变基本要素。发来的所有新闻图片,除可进行裁剪或按比例增减画面尺寸以符合发稿数据要求外,不允许进行其他修改。
  假照片挑战摄影报道道德底线
  近年来,以先进的电脑和网络技术为背景,假新闻图片、电脑上任意修改制作的新闻图片频频见诸新闻传播媒体,令人们对历来信任的“眼见为实”的新闻图片也不禁要打个问号。
  2006年3月,第二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委会公布获奖名单一周之后,有网友发现获得经济与科技新闻类金奖的中国摄影师林勤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为电脑拼接图片,并将同一作者公开在某报发表的原始图片报样张贴在网上,最终该作者被取消奖牌。
  《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2006年度十大假新闻,其中《今日早报》2006年7月23日头版刊出的图片《大雨袭杭百舸归》被评为年度第七大假新闻。据《中国记者》披露,这是一幅经过电脑后期制作、将影像复制合成的照片。
  当然,新闻图片造假并非中国所独有,在西方新闻界也时有发生。
  数码摄影技术、电脑处理软件的革新是一把双刃剑,为新闻摄影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图片造假提供了极大便利。各大媒体针对电脑造假都作出各自的规定,比较典型的如《华盛顿邮报》制定了15条图片处理“军规”。其中有两条是关于电脑处理的。即第12条:“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锐度和对比度进行一般性调整。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色彩和灰度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小程度”。第13条:“可以通过加光或者减光改善图片的技术质量,可以使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的灰尘和其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图片缺损”。这两条对电脑修改照片进行规定,照片可以修改但要遵守底线,可以在不影响基本影像信息的前提下,对新闻照片适度修改,但不能改变照片中影像主体形象的真实性、不能改变照片中影像信息的结构和布局、不能对影像进行变形处理、不能运用张冠李戴的“换头术”、不能使用移花接木的集锦照片。
  香港记者协会制定的《香港摄影记者职业操守规定》,早在1997年就开始实施。中国新闻摄影界在2005年出台第一个行业自律性公约《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旨在规范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照片的跨媒体传播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主办、数十家中央及地方媒体支持的《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在北京举行,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对入围作品进行长时间展播。同时,新浪、搜狐、网易、央视国际等网站也全程跟进评选过程,创造了中国新闻摄影图片跨媒体、多媒体展播的新纪录。以纸质媒体刊登为主的摄影作品成为多媒体传播活动的主角。
  以往地方纸质媒体摄影记者的作品也突破地方局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华商报》《新文化报》《东方早报》等新锐媒体的摄影作品,通过电视媒体的展播和网络评论,更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
  获奖图片更多关注的是困难群体,关注常规生活,10幅获奖照片中除金奖照片《面对和谐未来》反映时政新闻事件、一幅《谢罪之旅》反映中日关系、一幅体育照片《外援恼了》外,其它《在那玫瑰盛开的地方》《春运》《送新生的家长打地铺过夜》《向民工鞠躬道歉》等分别表现的是花农,菜农,春运回家母子的舔犊之情、农民工报酬以及送孩子上大学的家长,关注的都是困难群体和平常人的平常生活。《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CBD最后的野草地》表现的是人类现代化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带给自然环境的冲击等。
  获奖作品画面朴实,不再一味追求新闻事件的重大和场面激烈,而是跳出新闻圈子,从更广阔的人文视角来关照摄影,侧重于表彰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平常事件和平常人。
  深圳青年学者申丽曾撰文说,“电视新闻有视听合一、形象生动的突出优势。报纸新闻却有明显的易读看、好留存的优点。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新闻信息得以双重传播,必将产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宣传效应” 《影响2006》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活动产生的意义,不能简单用哪个新闻单位的哪位记者获奖来概括,它将对今后新闻摄影报道以及电视报道、网络传播的价值取向将产生影响。
  
  拍卖助推图片市场火爆
  
  2006年11月23日,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开历史先河,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举办了国内首个影像艺术拍卖专场。《大眼睛》这幅 “希望工程”的标志影像以30.8万元人民币成为整场拍卖中成交价最高的单幅作品。众多政治题材和历史题材的照片也受到收藏者的追捧。侯波的《毛泽东和韶山中学的师生们》以4.18万元成交,高出估价6倍有余;徐肖冰的《延安哨兵》以3.52万元易主,同样大大超过6000元的估价。
  作为国内第一次影像作品专场拍卖会,对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的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次华辰秋拍的重点是纪实性摄影作品,入拍的130幅作品中,多数为记载着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社会变迁、人们生活常态,长期在社会生活中频繁曝光而为世人所熟悉的经典摄影作品,吴印咸、徐肖冰、侯波夫妇、吴鹏、解海龙、徐勇等人的作品被悉数收入。纪实摄影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日益重视。
  
  新闻摄影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大目标和任务。当年11月第11届中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在福建泉州召开,年会主题是“新闻摄影应如何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在全民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大环境下,形象地概括了新闻摄影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部分与会者提出应该更多关注图片传播的新闻价值取向,更关注摄影记者自身道德操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与会者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注更显得具有时代意义。有人更进一步提出农民权益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与党和政府倡导的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思想不谋而合,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当更多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更多关注弱势群体。
  2006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各项活动都为构建和谐社会助力。农业部办公厅、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闻摄影大赛”,旨在用视觉记录农村,用镜头见证变革,展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捕捉新型农民的形象,倡导健康文明的时代新风。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的“送欢乐下基层―聚焦长征路大型摄影采风活动”,拍摄长征沿途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寻访老红军和红军长征的故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摄影家协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百名中外摄影家看西藏”活动, 近百名中外摄影师用镜头展示了真实的西藏,生动地反映了西藏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作者分别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社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不去 记忆 抹不去的记忆 抹不去的记忆500字 抹不去的记忆作文600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