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受众新闻参与状况的转变】 从当前状况来看,女性受众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特别是web 2.0的出现,使受众的新闻参与方式和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新闻参与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一、受众新闻参与的内涵
  
  美国学者J?A?巴伦早在1967年就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他将社会参与论的主要观点归纳为(1)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2)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也是讯息的传播者。(3)时代在变化,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增长。①
  受众参与论认为,受众有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即受众既有权要求媒介对事物作客观公正的报道,又有权利用新闻媒介反映自己欲反映的情况。受众参与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受众被动接受传媒信息的传播观念,更注重以受众为本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方式。②
  新闻参与是受众对媒介新闻的参与,狭义上是指受众以各种形式参与新闻的制作、传播、进行反馈的行为,其核心内容是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它可以促进媒介从受众的立场出发,促进受众利益的实现,可以使媒介矫正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向,促进传播效果的提升;同时可以促进媒介公共性和广泛的社会民主的实现。美国新闻研究所媒介中心的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在他们的一部电子图书《WE MEDIA》一书中,提出了参与性新闻的概念并作了详细阐释。所谓参与性新闻,即指一个或一群公民在收集、报道、分析、散布新闻和信息起积极作用的行为。③
  
  二、受众新闻参与方式的变化
  
  (一)传统媒体的新闻参与方式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受众无法直接参与新闻传播。基于技术的局限性,传统媒体只能借助其他媒介引导受众参与,而且这种参与方式量少且简单,采取的措施也多归为媒介的受众参与,新闻参与相对较少。
  1、受访。个别受众以接受媒介采访的形式参与媒介新闻。
  2、新闻爆料。受众遇到新闻事件时,可以主动报料给报社、电台、电视台等,至于此后的新闻稿件如何写作、编辑,受众是无法干预的。
  3、拨打热线电话或发送短信息。在电视和广播节目进行时,插播受众来电,允许受众阐述观点、表达看法。其存在的局限是,时间的限制导致有限的电话接入。
  4、投稿。受众可以独立写作新闻评论等文章向报社投稿,报社择其所需选登。
  5、参加新闻类节目。在广电新闻类节目中,邀请受众作为节目的参与者,与主持人一起讲述或讨论新闻。
  (二)网络媒体的新闻参与方式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受众的新闻参与方式呈现出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多样的渐进式演变过程。
  1、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广播电视的线性编辑,使受众只能在频道间进行选择,被动服从于新闻节目时间和节目内容的安排,无法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报纸的版面有限,也无法刊载无限量的新闻信息。面对网络媒体的巨量信息,受众可以做出自主的选择,既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引擎寻找新闻,也可以对具体的新闻选择点击或不点击,甚至可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网站再将相关内容发至个人邮箱。
  2、对新闻及时评论
  如今,在网络的新闻发布平台上,甚至是每则新闻发布版面的下方,都设有新闻评论区。受众可以在阅读新闻后及时公开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3、制作和发布新闻
  web2.0技术的出现及成熟,使受众通过博客、播客、网络社区、论坛等发布新闻成为可能。受众可以担任记者和编辑的职能,对采写的新闻内容编辑并发布。由此,网络上诞生了一大批草根记者,他们并非处于专业的新闻领域,却乐于对信息进行制作和传播。
  4、公开讨论新闻,形成网络民意
  网络促成了一个范围广阔的公共空间的形成,民众可以在此空间对新闻进行公开的讨论,各抒己见,言论交锋,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具体说来,BBS、论坛、聊天室、新闻组、QQ群等都可以作为新闻交流的平台。受众参与范围的扩大,激烈的公开辩论,最终导致网络民意的形成。
  另外,网络上还存在其他的参与方式,如新闻投票、新闻调查、网络投稿等,可以使受众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
  
  三、受众新闻参与转变的表现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受众的媒介参与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面对传统媒介,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网络媒介不仅使受众可以自主地选择新闻、对新闻自由讨论,甚至可以自主制作和传播新闻。受众担当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不仅自己的意见得以表达,还可以对意见自由讨论,形成网络民意以影响社会。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指出:“所谓被动的收听者、消费者、接受者或目标对象,这些典型的受众角色将会终止,取而代之的将是下列各种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搜寻者(seeker)、咨询者(consultant)、浏览者(browser)、反馈者(respondent)、对话者(interlocutor)、交谈者(conversationalist)。④
  (二)参与主体的变化
  以往的新闻传播,传播主体通常局限于大众媒介内的专业人员,他们接受过大众传播的专业教育,以媒介的价值观对新闻价值做出判断,以一定的视角从事信息的采写和编辑。
  网络媒体使普通大众参与新闻传播成为可能。基于网络的可进入性,其参与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低,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参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闻通常采用平民视角、灵活的语言和叙事结构、独特的见解,获得了网民的青睐。
  (三)参与深度的改变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新闻参与的程度更深了。人们面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在阅读、收听的同时,很少参与新闻的制作和发布过程,公众只是私下对新闻进行传播、讨论,较少进行反馈。
  而在网络上,普通受众完全可以成为兼职的记者,进行新闻写作和发布,甚至可以跨越地理空间对新闻进行公开的讨论。由于受众自身能动地参与了新闻的传播过程,受众对新闻的信服程度相对较高,新闻稿件更具可读性,其传播效果也更为明显。
  (四)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的不同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先过滤,然后发表”的“沙漏式”,信息被集中到媒体, 经过“过滤”再传播给公众。在传统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这种传播模式是合理的、符合最小化成本原则的。而网络媒体是参与式媒体,其模式是“先发表,然后过滤”,因为网络环境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公众因此能够以可以接受的代价甚至免费地自行获取或发布信息。⑤
  传统新闻是媒介机构为了商业目的而创造的,它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关注广泛的传播和广告,注重恪守严格的工作流程、利润和新闻的完整性。而参与性新闻则是由网络社区缔造的,它更看重的是交谈、合作、平等,而不是利润。⑥
  
  四、网络新闻参与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网络新闻参与的自由问题
  网络虽然使受众参与新闻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受众新闻参与的绝对自由。网络新闻开放性和约束性并存。网络传播的控制方式主要是软性的对话关系和对策关系。另外,由于网络用户依然会在网络传播中形成新的网站信息源依赖关系,以及这种传播的虚拟特征,网络传播的自由程度也会受到限制。⑦
  (二)受众新闻参与的理性问题
  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赋予了受众很大的自由,由此也使得网络成为某些人情绪的发泄地,出现了谩骂、诋毁等不良的言辞,理性的逻辑有时被践踏。实际上,受众网络新闻参与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受众在网上可以无所顾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公众重要的交流平台,扮演着传承文化、整合社会以及促进个体自我认知的基本功能。⑧受众应该站在客观和理性的立场上发表见解,以促进问题合理解决的心态表达态度、参与辩论,提高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观点市场。
  (三)网络民意问题
  网络发展十几年来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网络提供了公众接近媒介的机会,广泛的公众参与和言论自由在网络环境下具有了更大可能性,言论自由从理论更好地走向实践领域;二是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权的扩张带来了民意扩张,民意对社会和权力的影响力变得强大,公民正当的权利表达具有了更多的现实理性和正向推动力。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保护网络民意,发挥网络民意对社会现实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网络民意因走向极端而产生的问题。网络民意是以网络媒体为基础的全新的民意表达方式,网络传播的特性给予网络民意表达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既要认清网络民意积极的一面,又要清醒地对待其非理性的一面。要对其甄别利用,加强疏导,使其真正成为推进社会民主的利器。⑨■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88页
  ②向军,《受众参与在传媒中的现实意义》,《新闻界》,2002年3月
  ③⑥窦碧云:《参与性新闻―网络时代新生儿》,《东南传播》,2006年第3期
   ④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58页
  ⑤Shayne Bowman、Chris Willis(著)、欧阳俊杰(译):《参与式新闻的兴起》,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7月
  ⑦陈力丹,《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3期
   ⑧毕梗:《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⑨李茜,《网络民意的形成、功能和局限》,《新闻爱好者》,2009年8月
  (作者:刘瑞英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传播研究所09级研究生;张健康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传播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受众 状况 参与 论受众新闻参与状况的转变 热点新闻事件及评论 2018年新闻热点事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