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的叙事策略|恢复策略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灾难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灾难是人类的影子”。不管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上走了多远,灾难总如影随形,“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叙事作为我们了解、建构世界,剖析、定义、诠释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重要方法。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例,从新闻报道的时间、视角等出发,探讨灾难报道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来优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灾难报道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细节
  
  灾难事件由于它不期而至的突发性、严重的危害性,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以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涉及负面影响等等,对其的报道显示了媒体的反应速度和对社会与民生的关注。新闻报道是一种满足受众需求的叙事类型,在灾难新闻写作中运用叙事策略,可以增强其可读性,提高受众关注度,提升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事件的处理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一、叙事时间选择
  
  叙事学对于叙事时间十分关注,其研究基点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的前后顺序。而文本时间则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两个时间形成了互相对照的关系,构成了叙事时间。本文的叙事时间主要是指记者在灾难发生、采访、了解灾情后,执笔行文的文本时间和文本中最佳时机切入点的故事时间的互相对照关系。
  由于灾难本身具有突发性,信息的瞬息变化有可能导致灾难的扩大。这就要求传媒对灾难信息的传播比一般新闻要更加强调时效性。就舆论引导而言,灾难信息更容易引发流言传播,忽视灾难信息的时效性会带来流言的爆发和随后的社会动荡。因此,新闻时效性对灾难新闻传播而言不仅仅是常识意义的强调,更应该作为首要的传播理念去遵循。
  (1)选择最优的切入时间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时效性意味着:一要迅速及时,二要简短明了。因此,作为媒介,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各媒体都奋力争抢“第一时间”。所谓“第一时间”就是与灾难事件同步或者时效最快的时间。“第一时间”意味着受众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灾难信息,这对消除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汶川地震后新闻媒体的反应情况为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
  17分钟后,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2分钟后再发出简明消息。15时整,中央电视台一条关于汶川地震的口播新闻传遍全国各地。15点05分,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电话连线重庆台记者,报道重庆震灾情况;16点4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记者随温家宝总理上专机,奔赴灾区,并于飞机降落后第一时间,经电波与荧屏,播出温家宝总理在专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19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全天24小时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22时,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在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同步并机直播。
  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消除了公众在灾难发生之初的惊慌心理,选择了最优的切入时间,在第一时间稳定了社会秩序。
  (2)连续报道与持续的时效性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连续报道主要以时间为线索,笔随事走,依据事件走向和受众反馈,及时传递信息,是一种进行时态,因而具有更强的新闻性和时效性,容易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较好的传播效果。
  同样是以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播报地震消息;启动24小时直播机制;派出记者奔赴汶川,围绕地震采写了大量的连续报道,既有动态信息的及时披露,也有背景资料的准确提供和专家、官员对公众释疑解惑。央视的地震报道对社会公众准确认知此次地震灾害的性质、影响以及发展态势等问题提供了解答,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
  
  二、精心选择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也称叙事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曾将叙事的角度分为3种:(1)零度焦点叙事,亦即无固定视角且不受视域限制的全知全能型叙事;(2)内焦点叙事或限制性叙事,亦即无固定视角且以作品当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的一种叙事角度;(3)外焦点叙事或纯客观叙事,即指叙述者像一台摄像机那样客观记录事件的表象,不追溯事件的历史背景,不涉及人物的心理活动。经验表明,零度焦点叙事过于依赖叙述者的主观性,所以容易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而有目击者和旁观者的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则是新闻叙事和创新文体的视角选择。
  内焦点叙事或限制性叙事。将灾难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的现场感受讲故事,这种视角会增强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产生认同感。强县是陕西震灾最重的县之一。生于1982年的王敏是这个县黄坝乡中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当“5?12”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她用身体和双臂护住了两个吓呆了的小学生,自己却倒在血泊中。新华网的一则报道《女教师王敏:学生都是我的孩子》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真实地反映了灾难发生的那一瞬间亲历者当时的状态,具有很强的可信性和现场感。
  “虽然我属于‘80后’,但也有7年的工作经历了,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可怕的事,孩子们就更不用说了。”
  “那天地震时,课间操刚刚结束,我刚好在二楼房间,忽然感到一阵剧烈晃动,房子开始左右摇晃。我下意识地觉得是地震了,拼命往楼下跑。等跑到一楼时忽然发现,对面的旧教学楼有两个小学生被困在楼梯上,吓得脸色苍白,根本就迈不开步。这个教学楼是开放式楼梯,楼上有两个班的小学生,其他孩子已被老师转移到安全地带,当时只看到楼顶的瓦片像飞一样往下砸。”
  “来不及想,要把孩子带下来。当时,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大劲,我一步就跳到了楼梯上,正当我用双臂护着掉队的两个孩子往下跑时,突然头顶一晕,像是被什么东西砸到了。等我再醒过来,已经在医院了……”
  外焦点叙事或纯客观叙事。借第三者的叙述将灾难事件凝固在某一时刻,通过第三人的跟踪还原现场,获得具体印象。如新华网一篇报道,记者通过救援队员的语言和行动侧面写出了地震的强大危害,从第三者的角度展现了救援队员奋不顾身营救灾民的高尚情怀。
  济南军区某红军团在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中,多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被誉为“抗震救灾急先锋”。
  ……
  行至7公里处,红军团突然遭遇一次大的山体滑坡,大大小小的石头从他们头顶呼啸飞过。危急时刻,团长黄长清接过“党员突击队”队旗,站在塌方的路上,指挥官兵单人快速通过。
  岷江上原有一条长200米的铁索桥,是通往银杏乡的必经之路,地震后只剩上下两根铁索。官兵们背负重物通过时,手里攥一根,脚下踩一根,如果不慎掉入江中,绝无生还的可能。
  “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鼓励战士们:“这比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条件好多了!”他第一个背负二三十公斤的粮食袋攀上铁索。
  经过一天一夜的艰难行进,红军团官兵终于按时到达。当“铁军来了!”的大旗在废墟上空飘扬时,在场群众激动得泪流满面。
  此次营救行动,使被困在银杏乡和草坡乡的20名重伤员及上万名群众得到救治和转移。
  
  三、细节叙事:用细节展示叙事力量
  
  新闻细节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其在叙事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相对宏大叙事来说,新闻细节有一种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让接受者在体验中认知和理解新闻。同时,细节在叙事上强调个性化的内涵和风格,传递的信息具有复合特征,能给受众一个多元化的阐释空间,增添了新闻的人情味。所以,多元化时代的受众更青睐于这种“小叙述”。从人文角度讲,这也是人文关怀在新闻叙事中的体现。
  在新闻报道中,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新闻的血肉,不可或缺。新闻中的图片、影像和声音构成了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汶川地震报道中,最让人难忘、让人感动就是图片新闻所展示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细节:汶川县城的满目疮痍;汶川中学周围那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们;小郎铮在担架上的敬礼……每一个细节都让受众“亲眼目睹”了灾区的真实场景。
  较强的写实性是新闻细节表现出的典型特征。细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如2008年05月27日人民网的报道《每一处细节都见证了总理的民生情怀》――在都江堰新建的小学,温家宝总理踩着泥泞,攀上瓦砾堆,走近施救地点。当抢险人员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在雨中一直弯腰察看救援情况的温家宝,掉着热泪大声对孩子说:“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当经过排列着罹难学生的遗体时,温家宝停下脚步,无言地对着遗体深深地三鞠躬。”听完温总理的喊话后,我们流泪了,因为难过,因为感动,因为震撼!记者抓住了灾难现场细节,通过温总理的语言表现了政府的殷切救助之意,灾害面前,党和政府与人民站在一起,给人民以极大的信心和力量。细节虽然“细”,却能于细微处见精神。每一个细节都是一种“魅力”,一种力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灾难,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应承担社会责任,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灵活运用叙事策略,达到优化传播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陈良友、邓如,《灾难新闻的叙事策略》[J].《采写编》,2008年第6期
  ②何纯:《新闻叙事学》[M].岳麓书社,2006年
  ③刘雯、闫广林,《大众文化时代的新闻叙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26卷第6期
  ④林新,《新闻细节的叙事特征与效果分析》[J].《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
  ⑤罗刚:《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⑥孟改正,《叙事学视野中的灾难报道》[J].《新闻爱好者》,2008年8月下
  ⑦沈淦,《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⑧夏海军,《灾难报道的新闻视角》 [J].《当代传播》,2005年第3期
  (作者: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叙事 灾难 策略 灾难报道的叙事策略 叙事策略 电影叙事策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