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黟山青年》中的自立精神: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黟山青年》产生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它以《新青年》为模板,试图提高青年们的救乡救国思想意识。虽然仅仅存在了几年的时间,但它在中国文化运动的历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值得我们去研究,其办报思想也非常值得如今的报刊人去学习借鉴。
  【关键词】黟山青年励志会 《黟山青年》 自立 改善
  
  上个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占据着四分五裂的中国,他们疯狂迫害革命青年,摧残教育事业,安徽自然也无可避免,这激起了全省人民的强烈不满。新文化运动发起后,大批知识分子以文化教育机关为阵地,向民众和青年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青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思想楷模,《黟山青年》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地方报刊之一,配合《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研究新文化新思想和旨在改造社会的学习团体也瞬间遍布全省各地、大江南北。
  一、黟山青年励志会和《黟山青年》
  黟山青年励志会是黟县旅沪从事商业的青年们组织的一个徽帮社团组织,成立于1921年,总会设在上海,在芜湖、九江、济南、乐平、景德镇等地都设有分会,它的宗旨是教育青年一代,不仅要谋求道德和学识,更要谋求真正的幸福,所谓“福利吾徽州伟大事业”,会员主要是商界成员。
  作为黟山青年励志会主办的季刊,《黟山青年》由胡渊如、余一辰、汪励吾等人发起创办,“爱乡爱国,励己励人”是它的宗旨,也就是“善意批评一切,增进青年知识,提倡农工商业,改善黟县社会。”试图通过联络乡情,促进青年的自立精神,并最终改变黟县的一切。《黟山青年》的栏目因期而异,基本上包括讲坛、纪事、评论、文艺、社会新闻和同乡录、商品广告等。1927年以后,由于会内的主要负责人意见不一,会员日益减少,《黟山青年》最终停办。
  二、《黟山青年》中自立精神之所在
  “德先生”和“赛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也贯穿《黟山青年》创刊思想的始终,而在这其中,“自立”成了核心所在,如要真正改善社会的一切,促进黟县青年们的自立观是最重要的。
  (一)善意批评一切
  《黟山青年》第十卷集中了报刊人批评思想的精髓。在第一期中,对于当地的土豪,抗天在《匕首》中如是评价:“既瞧不起法律,而又要在法庭上诉苦,何前倨而后恭之甚耶!”。《烟土红丸贩之黑幕》揭示了当地毒贩的嚣张,“似饭店非饭店,实贩土之机关。”《八都村活埋王德明》批评了官府的黑暗,村民王德民被土豪残忍活埋,“县府漠视命案,何竟如此?吾黟司法之黑暗,可以知矣……”从第十卷第六期的《轰动全黟之――王德明村活埋案判决》来看,效果很显著。在同期,余卓人援引了美国学者Marden的《成功之路》,“美国实业发达,甲于全球,机会既多,谋事较易,然每见许多体格健全智识高尚之青年,尚感求职困难之苦,此诚当今最可怜之现象也!凡青年之失败,往往不知自励,而反归咎于社会不良……”从刊物本身看来,此时由于汪励吾正与《黟声报》主编打着官司,何世发成为报刊第一人(不久后何世发东渡留学,汪励吾重现报刊),他秉承了《黟山青年》的传统,在第十卷第五期的头版头条发表了《为禁言当局进一言》,批评了当局的某些不适当做法。在第十卷第八期的《劫案何其多耶》中,面对长久以来的匪患,他如是认为,“然吾人所不解者,历次劫案,鲜有收获,岂弗奇乎……愿衣服我邑的负责当局,加紧侦缉,务获严惩,期谋地方之安定,则邑人无不馨香以祷云云。”
  (二)增进青年知识
  《黟山青年》的主要受众是青年,“改善黟县的一切”关键是改变青年们的思想,这种观念几乎体现在了每一期的头版,而以文章数目为依据的话,对此贡献最大的当属汪励吾先生,比如第三卷和第四卷中的《言与行》、《我心目中的新青年》等等,第九卷五六期合刊的“文艺”栏目中还刊登了《告黟山青年》,皆是呼吁青年们起来自立。在第十卷第三期汪村侬的《给我黟未婚青年一封公开的信》中,汪呼吁青年们,“黑暗笼罩了一切,旧的礼教似狂风暴雨袭击而来,我们青年处在这样波涛骇浪的环境中,如果不具有刚强的精神,凌霄的志气,新的生命恐要永远沉沦到一片汪洋浩海里去,而没有追求的希望。青年们,速起自振吧!……”在《黟山青年》唯一的特刊――《徽属匪灾特刊》的附录中,大部分都是呼吁青年们奋斗的内容,比如《向前奋斗》中,“你们不要在那儿徘徊,你们不要在那儿休息,须知道满足人生的欲望,都是由个人挣扎而来的,亲爱的青年呵!赶快,赶快向前奋斗。”
  主办方黟山青年励志会为了达此目的,还特意成立了黟县青年图书馆,这从第九卷的第三期开始宣传,“青年图书馆有报纸,有书籍,有杂志,看了能知时事,能增智识,能益身心!无论男女老幼,不费一分一文,均可去看!”在不断的宣传中,青年们纷纷来到图书馆,主办方又不得不再次散发广告,四处征书。
  (三)提倡农工商业
  通观《黟山青年》,主要成员来自商界的报刊人似乎更加倾向于农业这个民生之本,重农轻商的观点贯穿始终,这或许也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在第十一卷一期中,胡惕写了一篇《商人打油诗》:商人知识最简单!贩运营生延残喘。得志人称“翁”和“老”,失败还乡不忍谈,试看农工多神圣,创造能力技术强!依赖无根风旋移,从今不再羡经商。1923年的夏秋二季合刊的“诗歌”栏目中,余大梧还借景抒情:“二月天,三月天,行人络绎过如烟,飘飘乐似仙。看耕田,在溪边,农人三五兴翩翩,摇摇逸欲眠。”(《即景――调寄吴山青》)他的另外一首诗歌《归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远隔家园别一天,每思归里必三年。从今看破人情梦,且返黟山学种田。”虽然是时势使然,但是黟县文人这种无奈又无为的重农思想,或许可以达到联络乡情的目的,却很难改变黟县的根本。
  (四)改善黟县社会
  匪患是《黟山青年》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相关新闻也占据着绝大部分的篇幅,主办方甚至为此办了《徽属匪灾特刊》,“分赠各界,不取分文”,在特刊头版,便刊有这样的言语:“这是一幅民众惨劫图,看的人们不要把他当做明日黄花,至少要感觉到土匪的凶暴,官兵的无能与荒谬和政府对于民众生命财产的轻视!也要感觉到民众本身力量的懦弱,崇拜土豪为捍卫领袖的失计,和好礼怀柔古风的不可恃!这幅触目惊心的写生,要使看的人感觉到一般失家丧命者的惨痛!眼帘中现出城市变为?墟人身化为尸骨的恐怖幻象!这种幻象的能力,将要使人们为一般劫后余生的弱者流着同情的热泪,而又鼓起拯救的热忱!更要以革命的,具体的,建设的,持久的……各方面协谋成功一种慰安的方策。”《休屯灾区旅行记》更展现了“鬼影幢幢,鸡犬无声”的景象。匪患成了黟县所有人共同关注的最大问题。当然,特刊也提出了相应对策,在“选论”栏目的《警备徽州之根本办法》中提出,“……顶好用义务警备的办法,何谓之义务警备,即凡是一个徽州人,无论是农工商学,人人皆有身当警备的义务,就好像征兵制度和义务兵制度的意思,不过办法不相同的……”。
  在第十一卷一期的《黟县当前的危机》中,汪励吾却这样认为,黟县现在的危机 “不是盗匪,也不是其他一切不良的常态,而是失业者极度的增加”。在第九卷五六期合刊中,《一些儿统计》和《家庭生活的价目》放在了最后,却很是耐人寻味,“我邑完全小学校,不过三四所,初级小学校,不下卅所,民众学校一所,青年图书馆一所,每日由黟城邮局发出之信,平均不过150封,收到之信,平均不过200封……”“米每石售十八圆,油每圆三斤十二两,盐每圆六斤十两……目下每圆可换钱二千八百二十文。”由此可见当时物价之高,这或许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让人遗憾的是,《黟山青年》对此根本性问题的解决仅是呼吁而已。
  三、评价
  作为《新青年》新文化新思想影响下的产物,《黟山青年》虽然没能改善黟县的一切,却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当地甚至更多青年们对于新思想的认知,并转变为文化运动中的进步青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流中推波助澜。
  《黟山青年》的核心理念是促进青年们的自立精神,但是报刊人对此所作的仅是呼吁而已,经济是发展之根本,改善黟县之一切也当从此做起,但《黟山青年》在提出“提高农工商业”观点的同时,言语间却无不说明他们对商业的鄙夷,实际上是很不利于黟县发展的。
  此外,励志会内部人员大都来自商界,本质上难以长时间为同一理想奋斗,人员更迭频繁,而且刊物文艺色彩较浓,无力的呻吟之中不能让人看出救乡救国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①《黟山青年》,1923年春季季刊――十一卷一期
  ②《黟山青年》特刊――《徽属匪灾特刊》(一册)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7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自立 精神 青年 浅议《黟山青年》中的自立精神 浅议青少年学生的自立精神 黟山青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