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察采访中的问题与对策_新闻采访中现场观察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一个出色的记者,不仅仅是采访前充分吸收信息或报道时恰当处理信息,他更应擅于处理现场观察采访时的信息,即在采访过程中准确把握主线并从容应对新的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现场观察采访 新闻敏感 共鸣
  
  采访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在现场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不断观察,不断处理各种即时的现场信息。目前,我国的新闻采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记者采访中的现场信息处理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尤其对于“新生代”记者来说,常会遇到现场采访中,驾驭信息失败的情况。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中柴静与非典患者的对话,可以说是记者现场处理采访信息的成功案例。一个出色的记者,不仅仅是采访前充分吸收信息或报道时恰当的处理信息,接着选择、概括、架构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新闻作品的人。他更应该是一个现场观察采访时信息处理的专家,即在采访过程中准确把握主线并从容应对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的专业人士。
  
  一、现场观察采访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对上面的图表进行理解,且通过下面的采访实例,将a、b、c、d、e贯穿其中。
  时间:2007.12.23 地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阑楼前
  为《中国地质大学报》做了关于大学生活的规划的新闻策划之后(c),笔者需要采访一位有过工作经验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到自己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同学认识这样一位师兄后(a),笔者通过同学迅速联系到此人(a’)。正式采访前,笔者对此人的背景进行了一定地了解(d),知道他毕业于南京某所重点大学,然后在碳酸饮料的巨头公司工作了一年。辞职后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修第二学位(d’)。整个采访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其神态、手势等肢体语言(e)看出他对信息的过多保留,因此笔者采用言语引导(语言)与微笑(表情)的方式,尽量让他更多的表述信息(e’)。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整个采访活动的过程是:caa’dd’ ee’,表明采访活动是由众多采访形式一起发挥其功能效用的复杂的系统的活动①。采访活动的主体均为处于社会系统之中的个体。当他们依一定的程序发生信息传播的联系时,尚还处在传播系统之中;当传播的信息均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时候,便进入到新闻系统的范畴;采访作为新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得到确立之后,便开展了以他们为主体的采访活动;进入采访系统之后的现场观察采访,包括观察现场气氛,准确捕捉现场的细节,把握受关注的问题与受众兴趣点,将观察与采访相结合,将现场采访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二、现场观察采访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损坏
  信息损坏主要是由于采访者准备不充分以及现场观察采访中对有价值的信息把握力度不够造成的。09年大学新生入学时,笔者曾与《武汉晨报》一记者对贫困新生进行了采访,采访对象对自己家境的描述吞吞吐吐,或者对问题避而不答,造成了信息的极大缺失。整个采访过程中,笔者观察到他的眼神游离,表示自己不太想接受采访,笔者也由于经验不足,没能在现场找到解决的方法,导致采访的信息不完整。
  在现场观察采访中,如果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信息的互动,采访活动就很难成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眼神交流”在这里成为采访人员的一项艰难的行动,而从艰难行动于世的此在形态切入,记者渴望信息交流与对方不愿继续谈话所带来的情绪由此成为意识在世的方式,体现为眼神的回避②。由此,即使采访看似结束,采访任务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
  从整体来看,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要解决信息损坏的问题,就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在众多的 “新生”记者当中,为什么有的记者能迅速的“上手”,写出真实的、有现场感的新闻作品,有的记者在接受了一定时间的培训后,却还是在采访的时候失去大量信息,或者说发现不了有价值的信息呢?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因此,新闻敏感的强弱与现场观察采访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有着良好新闻敏感的记者,具备寻常人所不具备的“三重境界”,即新闻的发现力、挖掘力和预测力③。通过现场观察,将气氛的变化,人物表情的改变和前后音调的不同,发现其隐藏的信息,并且用带有技巧性的提问“勾”出相对真实的回答。培养新闻敏感,就是要不断培养善于发现新闻的能力,当事情还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走向。
  (二)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是造成信息难以处理的另一个难题。08年9月底,笔者采访校舞龙队队长邵辰时就遇到采访对象答非所问的情况。队长带领湖北两所残障培育学校的学生参加上海特奥会,获得1金2银1铜及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对于这个校园新闻,笔者想做一个关于“校园感动人物”的策划,挖掘他帮助智障孩子舞龙的细节。面对笔者关于“你对那段与残障学生相处的时光有什么感受?”的提问,他这样回答:“整个社会都要拿出一点爱心,朝着真善美努力,这样那些孩子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内容信息趋向空泛,与所需的真实、具体、准确的新闻材料不相符合。总的来看,也是一个不太成功的采访。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记者拥有一定的引导信息交流的能力,即引出“合适的信息”的能力。那么何谓“合适的信息”?
  合适的信息,就是能够使采访双方就一个话题引起共鸣,即可以产生共同的想法与见解的信息。当一方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对方的相通或相似,就会被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当双方在接触同一事件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上述两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共鸣”。要达到“共鸣”,需要记者通过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例如衣着、手势、表情等,来推测他们的行为意图,注重找与采访对象在经历、知识、审美上的相似点,并通过语言来表达他们彼此间都认同的的想法和情感,这样一来,才能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从而消除对方的心理障碍,使采访得以顺利的进行。
  
  三、现场观察采访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首先,优秀的记者首先要能观察到被采访对象心里在想什么,才能迅速与采访对象形成心理的共鸣。这种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要充分利用可借助的载体,比如眼神,适时的表达,太少则无法被被采访对象体会捕捉,太多则会在被采访对象的潜意识中形成做作的不良印象,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采访的无法深入,所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恰当的使用心理学知识并且适时地表达,才是观察采访成功的基本条件。
  其次,对于不善言谈或者不愿言谈者,记者必须善于言谈。这种言谈的表达并不是废话连篇,而是切中要害地使用恰当的语言。能够使被采访对象心理产生共振的语言,说白了就是“说到被采访对象的心坎上的语言”。只有这样,被采访对象才会将自己知道的信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最后,优秀的记者还必须对侦查、调研、鉴伪方面的知识有所涉猎。有的采访对象故意在现场制造虚假信息以迷惑记者,初次试探之后才会说出部分信息或者全部信息。而有的被采访者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以一种假象蒙蔽记者,此时在现场采访中,记者就需要时刻鉴别这种假象,并且时刻注意观察被采访对象的表情,甚至眼神的变化。通过各种细节的追踪,进而判断被采访对象的言论的真实程度。这种能力不仅仅是靠书本可以获知的,一切都需要丰富的采访实践为基础。■
  参考文献
   ①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②肖峰:《名记者研究》,远方出版社,1996
  ③杨艳辉,《循序渐进培养新闻敏感》,《青年记者》,2007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对策 观察 现场 现场观察采访中的问题与对策 捐款现场采访问题 高考现场采访问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