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几点体会_中国电视专题片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作为专题片《浩气永存小岗村》的主创者,笔者从主题确定、拍摄手法、创作方式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   【关键词】人物专题片 《浩气永存小岗   
  专题片《浩气永存小岗村》反映了原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选派干部沈浩的先进事迹,该片获得2009年度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和安徽新闻奖二等奖。作为作品的主创者,回顾该片的采访制作过程,笔者感触颇深。下面就专题片《浩气永存小岗村》的采制经历浅谈做好人物专题片的几点体会。
  一、鲜明的主题定位,是作品的个性所在,也是吸引观众的基础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不同使人与人产生了区别,从而决定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一个节目、一部片子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特点,都是一个面孔,那么它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反映一个典型人物,主题应该怎样敲定?这是我们在创作之前就必须要解决的第一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就首先要确定片子的个性。
  一般情况下,一个先进人物往往亮点很多,生活中很多事例都值得我们写进片子里,在大量的事实面前我们必须进行筛选,选出最能表现其个性的事实。要概括出片子的主题,笔者建议采用删除枝叶保留主干的办法,把凡是影响主题的内容全部删除,把能展示片子中心的内容科学保留。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大量反映在他的言行上,并不是当他做出先进事迹的时候才具有先进思想的。因此,一定要选取最能揭示人的思想境界,最能表现人的崇高品质来写,把写人与揭示人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
  在沈浩2004年初被选派到小岗村任职时,笔者就跟拍他,积累了很多感人素材,2008年制作成专题片曾在省市获过奖。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不幸去世,我们又及时到小岗村采访,沈浩书记有许多值得称赞的成绩,我们对沈浩的事迹进行了梳理,把最能表现主人公性格的内容放在片子里,片子的前半部分安排了沈浩顶住压力清理集体资产,争取资金修路、给村民建房,引进GLG企业、支持村民种植双孢菇的事例,后半部分安排了主人公克服家庭困难的具体事例,表现了沈浩6年来为小岗的发展、为小岗人民幸福,舍小家为大家,化小爱为大爱,把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小岗,把精神也留在了小岗这样一个主题。
  在电视人物专题片主题思想的确定过程中,我们不能在反映一个人物时面面俱到,写了工作写家庭,写了家庭写爱人、孩子、老人,就像流水帐,人物的思想被繁杂、琐碎的材料淹没,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取舍。
  二、跟踪拍摄是新时期电视专题片创作的手法之一
  目前国内各个制作机构在编辑制作人物专题片时,基本都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启迪观众。而被拍摄对象每天都会遇到不可预测的新情况,人物的心理变化,事件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作为拍摄者事前难以知晓。但是,要提高片子的质量,增加片子的可视性,我们必须拍摄到这些素材,如果我们摄制人员不在现场跟踪拍摄,很多重要的情节就要漏掉,事件的进展也会脉络不清。此外,人物电视专题片中的一些感人细节,也是靠在现场长时间的跟踪,通过创作人员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亲身目睹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随时抓拍的。
  在沈浩6年的选派生涯中,我们不间断地对主人公进行跟踪拍摄,用画面语言和现场事实来表现主题,比如在拍摄沈浩与他老母亲团聚的那一段场景时,没有一点摆拍的镜头。沈浩老母亲90多岁了,眼也花了,耳朵也不行,当沈浩一进家门时,笔者就把摄像机打开录了,沈浩的母亲坐在床上,听到儿子喊她,就赶忙拉着儿子的手让他坐下,并询问一下儿子的近况,还反复叮嘱说:“乖乖,在人家那儿要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那一刻,老人家的眼里只有离别已久的儿子,根本没看到我们,更没有看到摄像机;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觉得沈浩母亲太伟大了,不敢相信90多岁的老人还会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后来国内很多广播电视媒体采用了沈浩母亲这段同期声。
  三、让事实说话,是人物专题片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在人物专题片创作中,要用真实可信的人所做的事来教导人、感化人。一般的人物专题片由于受题材的制约,用怎样的事实来说话,怎样用事实来说话,成为创作人员遇到的又一难题。笔者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关键是用能反映片子主题的事实来说话,这个事实必须是真实的故事。
  《浩气永存小岗村》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作品用主人公生前一件件感人事迹,来承载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用贴近群众的语言,贴近群众的故事,贴近生活的讲述方式,将一位为民办好事的村书记活生生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我们通过可信的事实,不仅学习了人物的高尚的品格,还获得了生活的信心和动力。如果我们不用事实来描述,只用宽泛美丽的语言说沈浩如何的好,就会大大削弱片子的可信度,使人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因此,人物专题片应首先把握和处理好的就是人与事的关系,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在叙事中表现人物,是做好人物专题片创作的好方法。
  四、拍摄人物电视专题片要有“盯”的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摄制人员要介入到主人公的各种活动中去,无形中干扰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另外,跟踪拍摄时间长、难度大,很容易使人厌烦,发生不合作的情况。这时,摄制人员就要有“盯”的精神,赢得被拍摄者的理解与信任,逐渐成为他们信赖的人,这样双方才能合作默契,才能采集到好的素材来。
  沈浩在小岗村是很忙的,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书记,他不仅需要处理好村里的事情,还要不停地走出去为小岗的发展四处奔波。2008年7月底,我们要赶着把沈浩的片子做出来。7月15日,笔者打电话给他,他说在滁州午饭后能赶回小岗。我们带着机器中午就往小岗赶,可是等到下午4点多钟,还是没见到沈浩的身影。打电话给他,才知道他在回来途中又应邀到小岗投资的企业去考察洽谈。于是,我们在电话里跟他约定第二天上午采访。为了“逮”住沈浩,我们第二天早晨6点就赶到了小岗村,沈浩被我们“盯”的精神所感动,就在他住处小院的桃树下面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采访过程中,沈浩十分平静,说话一板一眼,仪态自然大方,整个采访很顺利,拍摄了一个多小时的沈浩同期声素材。靠着这种“盯”的精神,我们拍摄了很多沈浩为小岗村忙碌奔波的画面,包括与企业洽谈、处理村里事务、参加各种活动等等。
  五、要再现真实生活场面以及已经发生的感人事件
  电视是给人看的,看和听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和作用。既然是给人看的,那么就有一个画面感染力的问题。目前,我们拍摄人物专题片时有的场景需要事后摆拍。为使画面真实自然采取“摆中有抓”、“抓中有摆”的手法,即在抓拍当中适当摆拍,在摆拍中抓取镜头,尽量让人感到真实。
  一般来说,一部人物专题片从确定到拍摄,都有一个选材――构思――确定主题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有一个时间段落。在选题确定后,我们应该对所要反映的人物近期的动态进行关注,对他(她)即将发生的事有所预测,有所了解,做到随时抓取。
  在拍摄沈浩过年看望孤寡老人的场景时,就是我们安排沈浩再次到邱世兰老大娘家去和她一起吃饭拉家常,其实这段经历,已经发生过了,沈浩此前已经看望过了邱世兰大娘了,但为了片子的需要,我们必须让沈浩再重新做一次。然而、沈浩在和邱老大娘在一起时谈笑风生、自然大方,就像正在发生的一样,这段素材虽然是摆拍出来的,但是丝毫没有影响片子的感染力。
  六、从创作到再创作是人物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又一法宝
  “好的作品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再创作出来的。”这是享誉全球的音乐家约翰?威廉姆斯的名言。这位5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31次获得提名奖的作曲家,以其卓越的成就,阐释了这句名言。我们摄制的专题片《浩气永存小岗村》,先后获得09年度安徽广播电视一等奖和安徽新闻奖二等奖。作为主创者,笔者对威廉姆斯的话深有同感,因为《浩气永存小岗村》是在电视专题片《红手印留下的沈书记》基础上再创作出来的。在此之前,《红手印留下的沈书记》已经获得08年度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和安徽新闻奖三等奖,但《浩气永存小岗村》的结构更具逻辑性,反映主人公性格特征所选取的事例更具矛盾冲突性,片子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更强。
  以上是笔者结合拍摄制作沈浩书记专题片的经历,对人物专题片创作的一些认识。虽然沈浩的片子获得了不少奖项,但现在回头来看,还有一些遗憾,比如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摄象机和灯光的档次偏低,拍出的画面层次感不强,加上制作手法不够细腻,影响了表现力。实践出真知,通过这部片子的创作实践,笔者悟出了人物专题片创作的一些道理和规律,也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了经验。这是最重要的。■
  (作者单位:凤阳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专题片 几点 创作 人物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几点体会 电视人物专题片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体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