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记者转型_对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能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人才。
  【关键词】全媒体 记者 转型
  
  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深入,网络媒体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融合日趋渐显,不断增强的新闻传播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传统媒体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媒体间开始相互渗透,“全媒体”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许多媒体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特别是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逐步打破固有的媒介形式,采取多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式参与现代传媒的变革和竞争。
  从目前媒体发展的趋势来看,打造“全媒体”已经成为各家共识。而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记者,必然要提前融入到这种变革当中,努力向“全媒体”记者转型。这种转型要求记者不但从手段、技术上,更要在做新闻的理念上进行转变,而“新闻碎片化+手段多样化+评论常态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全媒体”的由来及优势
  “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间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准,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的“全媒体”显然并不全,然而,这个具有超前意识的“omnimedia”却在无意中道破世界传媒业发展的玄机。十多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尽管没有获得学术界的共识,却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相较于传统媒体,“全媒体”在对资讯的传播上更加全面、立体,受众的选择也更多样化,便于突发新闻的实时同步报道,尤其是网络的实时滚动报道,突破了报纸次日才能发布消息的瓶颈,突破区域限制,扩大所属媒体的区域影响力。此外,“全媒体”使日常报道现场感十足,视频现场和文字报道互为补充,使报道更立体生动,更有说服力。
  二、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是当下记者职业发展的趋势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能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人才。
  目前全媒体记者已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行业中崭露头角,在初期的互联网图文时代往往不需要制作非线、节目的录播录制等等,但进入视频时代后,网站大都配有演播室,工作人员也配有摄像机以便去外景采播节目。
  报纸已经拥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无线业务方兴未艾,无线接收终端逐步拓展到MP4、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和户外无线屏幕等领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有业界人士表示,对于传媒来说,传媒集团赶上数字时代,要应对秒报秒台的多元互动传播秩序,掌控3G产业链中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推动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充分利用“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因此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
  三、国外报业全媒体实验
  与国内一样,西方报业为了适应数字报业转型的需要,纷纷成立自己的多媒体中心,开始了全媒体报业的实验性探索。《那不勒斯每日新闻报》成立多媒体中心,要求记者同时采集视频新闻、广播新闻和摄影新闻。《华盛顿邮报》对记者进行技术轮训,内容是培养记者的电视新闻采集与制作技术,每周指定5名记者专门采集视频新闻,目标是培养100名专职视频新闻记者。《坦帕论坛报》对60名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进行了摄像技术培训,其目标是使所有记者都成为采集视频新闻的高手。《迈阿密先驱报》的摄影记者中有4名专职从事视频采访,每周的任务是制作25~18件视频新闻。
  除了文字记者迅速转型之外,传统媒体的很多摄影记者也渴望掌握新技术,为其新闻工作提供更宽广的舞台。美国媒体风暴公司总裁布莱恩?斯道姆认为,新一代报纸记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收集声音,把声音和静态的画面结合起来,制作类似电视新闻一样的文件,这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在以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依托、以多媒体为主要报道方式的后报业新时代,迅速成长起来的视频全媒体记者,是实现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先锋。
  国外权威新闻机构的调查发现,全媒体时代不只是读者偏爱视频新闻,很多传统报纸的记者也“发现”视频材料可以为文字新闻提供更多的视觉表达,可以让故事的叙述和呈现更加生动与真切。西方报业对此有着清晰的观察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很多读者开始不爱阅读报纸,转而被电视所吸引,报纸销量日益萎缩,报业经营遭遇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创刊的《今日美国》报宣称创办一张“电视时代的报纸”,其成功秘诀正是抓住读者偏爱新闻图像化表达的特点。2004年11月底,《华尔街日报》网站率先推出视频平台,在网站的首页显示播出视频框,网民可以点击观看最新视频新闻。2006年10月,《华盛顿邮报》网站开始播放视频新闻。这一年,美国有61%的报业网站可以播放视频新闻。目前,美国100%的报业网站都设有不同模式的视频新闻发布平台。而且,有些报业视频平台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其传播模式也日趋完善和成熟。
  就发展趋势而言,报业近期的目标无疑是全媒体,其基本思路是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新闻在第一时间通过个人终端抵达用户,随后在报业网站上滚动发布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最后是新闻事件的图文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学者王荣认为,《今日美国》报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头版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标题。然后把记者采写、拍摄的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络版的链接路径,每个记者可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把报纸上容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这样,报纸稿件可以写短,版数可以减少,成本可以降低,效益可以提高,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可以适应读者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四、全媒体报道对记者的要求
  全媒体报道,就是利用多种手段获取新闻资源,并将得到的新闻资源进行加工整合,生产出多样式的、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新闻产品。在整个环节中,记者主要负责新闻产品的原料采购及生产制作,在这个过程,记者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1、新闻碎片化
  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适合各媒体的特点,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善于与受众互动;要会写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发布。此外,还要学会用画面、声音叙事。不仅要掌握视频拍摄和剪辑的技术,还要掌握一些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叙事技巧。同时,面对不同的新闻线索,可以很快判断出这条新闻适合做什么样的报道,是一般的消息?还是连续报道?或者是深度报道?然后根据获取的新闻素材,进行整合加工,并制作成音频、视频、图片新闻等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将新闻原料的新闻价值发挥到极致。
  2、手段多样化
  作为全媒体记者,全方位掌握各种新闻传播手段非常必要,视频、音频技术是一门学问。很多文字记者对文字有感觉,但对视频、镜头的推拉摇移、电视剪辑等没有太多的训练。文字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首先就要有从零开始的学习劲儿和勇气。视频新闻和电视新闻有相似之处,文字记者在掌握基础的视频技术之后,要花工夫对电视编辑有所钻研。
  为适应网络传播,记者还应学会制作DV、动画等。掌握了这些采访技能,就初步实现了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变。
  3、评论常态化
  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一专多能,更需要在思想上具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要学会在采访过程中多问一些为什么?特别是在采访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时候,能够在客观、公正报道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独立的点评,并能够将这种评论体现在传播终端,使之常态化,这是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需要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
  在我国未来激烈的传媒竞争中,要想生存下去,打造“全媒体”传媒王国已成为各家共识,而顺应潮流,努力向全媒体记者、编辑转型已经成为当下媒体人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培养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更是构筑现代传媒集团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①张蔚蔚,《一个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实践与思考》,《新闻实践》,2010
  ②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
  ③张惠建,《“全媒体”时代的态势与路向》,《南方电视学刊》,2009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采访部)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转型 思考 记者 对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思考 自媒体时代记者的转型 关于全媒体记者转型的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