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综观近10年国内期刊文献,关于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的阐述较为单薄。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数人认为“新闻自由”应纳入西方自由主义语境下探讨,而马克思的新闻理论更关注“政党办报”、“人民报刊”等,因而对于其“新闻自由”关注较少。本文搜集近10年相关文献,从历史背景、理论解读和应用,以及实证研究的角度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马克思 新闻 自由综述
  
  “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是舶来品。在我国常译为“出版自由”或“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指公民依法享有通过出版物表述自己思想见解的自由,主要包括创办报刊的自由、报道新闻的自由、批评的自由、反驳批评的自由等,特别是批评自由中对于政府的批评,也被视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新闻自由,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烙印。建国至今,我国新闻自由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新闻出版界的成果。因此,在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语境之下,研究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更具很强的指导性、适用性和启迪意义。
  
  一、历史背景
  
  1、从马克思早期文章中溯源“新闻自由”思想
  1841年,马克思以《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可看作其 “自由哲学宣言”。马克思把伊壁鸠鲁的自由观上升到本体论、认识论的高度。马克思很欣赏伊壁鸠鲁对于主体自由命题的高度重视,但也看到了其思想的弱点:过度肯定偶然性,否定必然性,把个人价值、利益与幸福推至极端的地步,主客观割裂,人与环境对立,导致绝对的自由观。
  1841年,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便继承了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的论证严谨、辩驳有力。书报检查制度的后果是制度建立者自欺欺人,并残害人民的心灵。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等文章中,马克思指出“自由是人的本质”,因而也是出版的本质。出版自由向来存在,问题在于它是个别人的特权,还是人类精神的特权。马克思坚信:出版自由是人类精神的特权。“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新闻自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
  2、根据马克思对“新闻”起源的认识阐释其“新闻自由”思想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在一切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人类祖先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集体力量向自然索取生活资料,要求成员之间相互协作,进而交流经验,交换信息。
  马克思认为,考察自由问题更需要考虑具有“实在可能性”的客体,即真正的自由存在于人与人的全面交往过程中;人要成为自由的人,不能单纯地满足于对现存世界的批判,更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来改变世界。
  3、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变迁中探究“新闻自由”理论流变
  从弥尔顿开始,新闻自由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思想,简言之,即采访、报道和传播新闻的自由,是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和运用。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动员口号。马克思认为,自由观念起源于简单的商品交换。“资产阶级为了达到它的目的,就必然要取得自由讨论自身利益、观点以及政府的行动的可能。它把这叫做‘出版自由’……这是自由竞争的必然后果。”
  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思想自由,是新闻出版自由的必由之路。民主国家的新闻出版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得以迅速传播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国内不断发生叛乱,新政权罚没、查封了敌视苏维埃的报刊。“出版自由”成为全世界的口号。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对国王、僧侣、封建地主的阶级斗争。
  
  二、理论解读
  
  1、新闻自由的意义
  新闻出版自由是衡量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自由的尺度。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并非天赋人权,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在观念和社会领域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自由采访、报道和评论政治经济问题。缺少这种自由,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自由贸易。马克思坚决反对书报检查、保证金制和知识税,认为这是以另一种形式扼杀了自由的精神交往,造成日常信息沟通为少数财力雄厚的大报大刊垄断之局面。
  新闻出版自由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马克思意识到新闻自由受制于资本的现象,因此主张,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应充分利用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各种资本主义民主形式;而在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对旧的新闻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成为扩大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权力的有力武器。因此,报刊不应该为少数私人利益服务。只有实现新闻出版自由,政府才能听到人民的呼声,解决社会问题。
  2、新闻自由的限度
  新闻自由有法律界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的界限是法律,指从事一切对他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对表达自由的限制是达到保障目的的手段”。作为一种政策,新闻出版自由也体现了公共理性,即公民服从国家就是服从自己的理性。将新闻出版自由作为普遍理性,并上升为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法律,使之成为社会政治自由和民主的标志。
  新闻自由应受到责任与义务的制约。马克思阐述工人报刊的任务,是“社会的捍卫者”,“无处不在的耳目”。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拥有自己的舆论阵地,创办属于自己的报刊,宣传革命思想。
  3、新闻自由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是辩证的自由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和探讨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马克思认为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是相互联系的,自由与责任既是相对的,又是辩证统一的,如同权利和义务也是辨证统一的;其次,自由是在法律、政治和社会关系上发展而来的,受法律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对于伤害他人和损害公共利益的“自由”必加以限制。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是历史的自由观。这是马克思研究哲学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方法。新闻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历史范畴,因不同的生产关系、社会和时代背景而异,其实现方式也随时间、空间等条件的改变而转移,这是马克思关于新闻自由的历史视域解读。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是整体的自由观。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是处在社会中“整体”的自由。“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会获得全面发展自我才能的手段”。人的自由发展只有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才能真正实现。新闻自由的时候不能没有社会自律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是平等的自由观。“平等”和“自由”自始至终紧密相连。“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仅在形式上要求平等,更在实际上要求平等。要实现新闻自由,必须先建构民主与平等的社会政治平台。
  
  三、理论应用
  
  1、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思想的现实启迪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和保障新闻自由的根本途径。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的个性解放、精神自由,是新闻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其开放、平等、公平、法制特征,是实现新闻自由中平等、自由、民主、法制原则的基本前提。
  “实事求是”是新闻自由的基本前提。任何一种新闻自由,都必须遵循新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公众服务,成为社会公器。“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同样新闻自由也必须遵循。
  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内在要求。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政党、国家机关、公众人物及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行为的批评和揭露,是媒介环境监测功能的体现,也是新闻体制改革对传媒发展提出的要求。新闻自由作为介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第三权力,应成为沟通民意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协调社会关系。
  2、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社会主义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超越,这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工人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必须让新闻自由为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主权服务。
  马克思认为,自觉地利用新闻出版自由开展宣传与合法斗争,是工人运动日益成熟的标志。在1849年的《新莱茵报》审判案中,马克思阐述道:“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远处不住的耳目,也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工人阶级政党报刊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批评、监督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既要维护工人阶级的权益,又要坚持独立自主和新闻自由。如何认识党内的新闻自由?马克思指出:党的报刊应成为全体党员的舆论平台。
  
  参考文献
  ①李军林,《马克恩主义新闻自由恩想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迪》,《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
  ②展江,《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再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1)
  ③林枫,《新闻自由受战争制约,为战争服务》,《中国记者》,2003(7)
  ④史天经,《新闻自由研究应与时俱进》,《青年记者》,2008(4)
  ⑤许正林、钱峰,《马克思传播思想中的四个核心观念》,《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⑥李广增,《马克思主义与新闻学基本理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1)
  ⑦安向清,《试论新闻工作者的哲学修养》,《江西社会科学》,2003(8)
  ⑧陈双喜,《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2)
  ⑨张瑾,《试论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与贡献》,《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⑩周清卿,《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阈下谈新闻自由》,《学理论》,2009(2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 综述 文献 关于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文献综述 马克思新闻自由观 马克思论新闻自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