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出版的区域特色探析]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出版事业如何更好更高效地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是出版界应该思考的问题。西部具有区域性特色,西部的出版,应该立足于区域现实,认清西部文化现状,实现区域性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西部 农村 文化 出版 区域性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且严峻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富强。我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地推进,西部农村的发展备受关注。
  西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加快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
  加快西部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给出版事业带来契机,但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传承文化的出版事业如何在西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是每个出版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西部文化事业的建设应立足于西部现实
  我国西部幅员辽阔,各省、市、自治区发展不均衡,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状况。但从总体上来说,西部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发展相较于东部还比较落后。西部农村地区民族种类众多,人口差异明显。发展西部的文化事业,不能笼统地将西部文化事业概念化,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惯、文化消费和文化接受特征,作出不同的对策。
  西部文化的主体是传统文化。西部文化的根脉产生于中国文化的上升期――周、秦、汉唐时期。西部学者武励兴指出,中国西部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几大传统文化和西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大融合。中国西部传统文化的总特征是,它充分显示了西部文化胸怀的大量乃至无量。所以其精神实质是:兼容、博大、坚韧、豪迈、活力、创新和挑战。西部文化显示了华夏文明兼收并蓄的宽阔胸怀和中华民族历来所具有的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西部文化生态的显著特征是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类型多样。中国西部处于世界几大文化的交汇点,所以形成了六大文化圈,这就是由中原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雪域高原文化的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因子融合为鄂城的青藏吐蕃文化圈;由阿拉伯文化、地中海文化、中国中原汉文化和其它文化因子融合而成的新疆伊斯兰文化圈;由中原文化汇合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而形成的甘陕儒道释文化圈;由草原游牧文化和藏传佛教相结合基础上融合其它文化因子形成的蒙宁、西夏文化圈;由山地农耕文化与来自不同方向的汉文化而形成的巴蜀儒道释文化圈;由山地狩猎文化与外来屯堡文化杂合而成的滇黔桂多神崇拜文化圈。这六大文化圈由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博南古道等许多线路相连,形成了一张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交流网络。
  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西部尽管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与世界许多地区一样,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间文化传统早已处在渐渐失落、被湮灭的境地。西部的民俗、口承文学、历史传说、环境知识、生产技术、民间传统制度、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人生礼仪以及雕塑、造景、碑刻、设施、工具、器械、器皿、服饰等内在的民间文化向来被认为是一座罕见的文化宝库。这些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精神的重要表征。类型多样的西部文化是属于中国同时属于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有效地传播它们,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我国西部拥有众多省份,且有些省份人口较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众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很多农村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老幼这两个特殊的群体,成为需要特别注意的对象。但因其思想观念悬殊较大,认知又存在代沟,文化水平不均,若要将他们视为文化事业普及的对象,则必须清楚掌握他们各自的特征。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本来就较低,老人的知识有限,有的甚至目不识丁;而正处于幼小初阶段的小孩,多半的时间用来在学校学习,即使放学周末,有的也因离家较远选择住校,有的要帮助老人料理家务和田地里的事情,且小孩大多具有贪玩的天性,额外接受文化则是比老人更为困难的群体。这样的现实,使得我们在思索西部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关照到特殊群体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二、以出版为中心的西部文化事业现状及成因
  当前,我国不仅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五大重点文化工程之一实施,而且还提出在2020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广大农民真切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农家书屋的建设,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党政的扶持,尤其在财政方面。
  农家书屋的建设如火如荼,2009年中央财政拨款近14亿推进中西部农家书屋的建设,并预计今年年底建设成20-30万个农家书屋。但其实际运行和利用,却不容乐观。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形同虚设,不能被有效利用,这主要表现为所收藏图书与农民实际需要严重背离,针对性弱,不能满足农民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则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体系内容的需求;农民在实际借阅中由于硬软件的限制而导致借阅与管理之间的矛盾。
  此外,西部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然而对于长期外出务工群体的教育与培训却没有同步。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必要培训包括相关技能与法律知识的普及,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组成。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盲目涌向城镇,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虽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但由于这些人的知识水平有限,法制意识欠缺,他们仍属于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群。虽然由于政府和组织的介入,农民工权益得到了相对的保障,但法律意识仍是务工农民特别需要具备的知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文化的建设应不仅满足农民的休闲娱乐,还应提供必要的知识以提高其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和培养一定的市场敏感度,更需有效地指导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西部地区的出版事业区域性发展
  我国的西部是一个广阔的版块,拥有着众多的民族,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均匀,于是西部社会尤其是西部农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具体来说,西部出版事业的本体化应该坚持群众细分,符合当地民众需求。
  1、西部出版应该突显西部的地域特色
  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仍较为落后,这不只体现在经济方面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还体现在文化方面。畅销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个“快餐”连锁店,但西部社会发展普遍缓慢,无法适应这种快节奏的文化消化方式。另外,西部社会的经济社会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社会仍然比较落后,对于时尚的东西,对于舶来品,对于旅行,往往还处在认识层面阶段。这些类型的出版物,就与西部社会背离,不符合地域的需求。
  2、出版事业应该突显多民族文化的区域特色
  我国西部是一个广阔的板块,民族众多,且各民族风俗不同,有的民族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如彝族、藏族等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族在我国具有100万左右的人口,这是一个潜在的受众群体,适当出版属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民族语言文字的书籍,不只是尊重民族文化,还对于保留民族的完整性,稳定民族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些汉藏杂居的地区,年轻的人群一般汉藏语都通,但有些较大年纪的人则不一定认得汉字。农家书屋的书籍设置则应该同样尊重藏文化风俗和汉文化风俗。
  西部地区是民族分布广泛的区域,处于该地区的人们也钟情于本地区的文化欣赏和文化接受。比如在伊斯兰教信徒聚居的地区,其信徒更愿意接受穆斯林文化系统的文化。西部社会文化系统繁多,各文化系统风土、民情皆不相同甚至还可能会有冲突。这不只体现在意识和生活中,还体现在农业耕作中。比如,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以小麦为主,而四川云南等地区则水稻为主,青藏地区则牧业发达。在农业为主与牧业为主的地区,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同,对于科技的需求程度也不同。这样在面向西部农村的出版中,应考虑到各文化系统的实际需求。
  3、西部的出版应该充分考虑西部农村民众的需要
  青壮年外出打工是当地的一个特色。出版业作为知识普及的重要支持事业,应该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充分考虑西部农村民众的实际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有意识地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促进社会稳定有序。
  留守儿童和老人则又形成另一个特色。农家书屋的设立,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的阅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农家书屋设立在农村,并不随着青壮年的外出而流动,这样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将变成多数的老人和小孩。西部的出版应充分考虑老幼这两个留守群体的文化需求。尤其是小孩,更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关于农村的出版如能对青少年的学习或认知起到辅助作用,不仅对于我国教育事业是一个补充,对我国全民文化基准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关照广大乡村的农民的阅读,不只是狭义的图书阅读,还包括有条件的数字阅读。当前我国西部农村的网络普及度还不高,甚至是很欠缺,图书与音像制品的阅读仍是主要的阅读内容。但无论出版发行怎样的出版物,都应该充分关注阅读群体的差异性,将阅读大众细化。
  综上所述,我国西部农村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路径中,出版事业作为重要的传播力量,应充分重视西部地区的区域现实,进而更好地在传承和传播西部文化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①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②邵玩玩、阮春芳,《建立我国农村数字出版服务系统的有效途径》[J].《编辑之友》,2008(5)
  ③庞博、彭丽娟,《当前我国农村图书市场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J].《编辑之友》,2008(5)
  ④王永安、朱尉,《简论对图书出版的传播学误读》[J].《出版发行研究》,2009(5)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区域 特色 西部农村出版的区域特色探析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状 西部地区贫穷的表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