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山东大学历史篇一: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科研成果汇编

目 录

高活性岩藻聚糖硫酸酯提取工艺及产品开发

提高化疗后机体免疫力的海参肽的开发

一种利用海藻化工废料生产乙醇和饲料的方法

水蛭提取物及其制备工艺

无花果蛋白酶的提取工艺及其产品开发

一种能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的中药制剂

暴马丁香树皮挥发油成分的分离鉴定和用途

复方中草药的制剂和诱食活性作用

复方中草药的制剂和促进锦鲤生长作用

制备无花果保健食品的工艺

一种对胃肠有保护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

一种具有抑菌活性作用的假升麻根提取物

一种落新妇根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一种复方茯苓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假升麻根中岩白菜素的制备

一种复方灵芝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一种复方茵陈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一种复方山萸肉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一种复方红景天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有机磷农药重要中间体三氯硫磷生产工艺

有机磷农药重要中间体甲乙基氯化物生产新工艺

高含量乙烯利生产工艺

亚麻木酚素的开发利用

海带育苗节能技术

饵料用高SOD活性海洋酵母的筛选方法

新西兰鲍的杂交育苗、育种及其产业化应用示范

渔用网线水动力学研究

新型仔稚鱼高品质饵料的开发研究

生物可降解型鱼饵

镗削刀具自动补偿装臵

钴盐橡胶粘合促进剂

垂直轴磁悬浮风力发电机风光互补照明系统

高精度数字地震检波器

超声波自动探伤机

一种反应釜高效温控装臵

镁合金板料成形关键技术及应用

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

一种轿车防撬锁具

汽车车锁防撬盗保护装臵

无线智能信报箱

多功能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

EMS-API图形交换标准及图形规范化软件系统

IEEE1588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研究

基于WebGL的电网可视化系统

跨平台开源GIS-uDig在配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高活性岩藻聚糖硫酸酯提取工艺及产品开发

项目介绍:

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又名昆布,是一种多年生的冷水性大型褐藻。威海市海带养殖面积达10多万亩,年产鲜海带100多万吨,海带产量占全省的75%,占全

国的50%,无论海带养殖面积还是海带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岩藻聚糖硫酸酯是一种优良的健康食品和药品原料,是一种对巨噬细胞、T细胞有直接作用的免疫调节剂,能修复受损坏或机能减退的器官和组织,可用作凋亡诱导剂和抗癌药。高活性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提取工艺(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010503992.1)提取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岩藻糖含量高达40-70%,硫酸根含量高达30-50%,均显著高于以往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提取工艺。该工艺的产业化,不仅能实现海带化工产业的高值化,开发海带高值化产品,而且可以实现海带的综合利用。

在高活性岩藻聚糖硫酸酯制备工艺的基础上,本项目组还对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肿瘤、降血脂、治疗糖尿病肾病等药理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出了岩藻聚糖硫酸酯系列产品。

技术特点:

该工艺不使用酸碱处理,不调pH值,方法简单,有机溶剂使用少,步骤少,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

市场预测:

由于岩藻聚糖硫酸酯具有抗肿瘤、抗血栓、抗病毒、抗肾衰、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等多种生理活性,有专家估计,国内外市场上对岩藻聚糖硫酸酯原料的年需求量在7000吨以上。按照5%的收率计算,年加工2万吨淡干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产量可达为1000吨/年,产值可达30亿元人民币(300万元/吨)。以此为基础开发功能和种类多样的终端产品,产值和利润还会进一步提高。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威海海带资源丰富,利用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新的制备工艺,开发新的功能性产品,进行海带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十分巨大。

合作方式:

技术入股或者技术转让

提高化疗后机体免疫力的海参肽的开发

项目介绍:

放疗及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大量杀伤正常细胞,导致粒细胞计数下降、胃

肠功能紊乱、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尤其是破坏了人体免疫系统,严重时可导致并发感染和人体机能衰竭而死亡。因此,放化疗后如不及时进行免疫修复,对肿瘤患者的康复和愈后将产生复杂和严重的不利影响。海参(sea cucumber)干燥体壁的有机成分中蛋白质接近90%,近年来先后有中医提出以海参单用或组方治疗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糖尿病。经过对威海刺参多肽的长期科学研究,分离筛选到一种刺参活性多肽,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升白细胞作用和促进骨髓细胞增值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外没有见到类似的研究结果。计划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一种提升白细胞的药物或保健品。

技术特点:

分离筛选到的刺参活性多肽(色谱纯)能够有效升高白细胞和促进骨髓细胞增值,目前国内外没有见到类似的研究。本项目研究海参肽对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的作用机理,为海参肽对癌症化疗后免疫力低下的药用开发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可以解决肿瘤放化疗后机体不良反应难以控制及恢复的难题,使癌症的放化疗更加安全有效。

市场预测:

海洋药物研发是国家重点的发展方向,而海参产业是威海地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本项目开发提高肿瘤放化疗后机体免疫力的海参肽产品,可以促进威海刺参经济产业的发展和高值化开发,市场前景较好。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研究开发一种提升白细胞的药物或保健品。

合作方式:

技术入股或者技术转让

一种利用海藻化工废料生产乙醇和饲料的方法

项目介绍:

本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0710014246.4)以海藻化学工业生产海藻酸钠、甘露醇、碘或海藻糖胶产品过程中形成的含有纤维素成分的废渣为原料,

经纤维素酶的酶促水解和酿酒酵母的厌氧发酵或纤维素酶产生菌酿酒酵母菌的双重发酵,然后液固分离获得乙醇和饲料。本方法为发展海藻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技术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法包括三种基本方式:㈠ 先用纤维素酶制剂将海藻工业废料水解,然后加入酿酒酵母进行发酵,生产乙醇。㈡ 两种微生物的串联发酵方法,即用纤维素酶产生菌发酵产生纤维素酶,同时水解海藻工业废渣,然后进行酿酒酵母菌厌氧发酵,生产乙醇。㈢ 两种微生物的混合发酵,即将纤维素酶产生菌与酿酒酵母菌先进行混合培养,然后转入厌氧发酵,生产乙醇。

市场预测:

本发明为海藻化工废渣废液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经济、环保、有效的工业技术。本发明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海藻化工废渣废液造成的环境问题,变废为宝,而且可以生产重要的生物能源——乙醇,实现海藻资源的充分和高值化利用,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作方式:

技术入股或者技术转让

水蛭提取物及其制备工艺

项目介绍:

水蛭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传统中药,临床应用很广泛,但是有效成分并不明确,本工艺(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0810138936.5)从中药现代化的技术要求出发,采用可控酶解技术制备和提取水蛭中的肽类,结合生物制药技术,采用活性跟踪筛选和超滤、凝胶层析的分离技术进一步纯化,得到了比传统水蛭提取物纯度更高、活性更强的提取物。该水蛭提取物可用于制备具有抗凝作用、溶栓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及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

技术特点:

山东大学历史篇二:山东大学史略

山东大学史略

一.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 山东大学应运而诞生 (1901-1928年)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使中国人民真正从睡梦中惊醒,逐渐认识到中国要救亡图存,“不妨以强敌为师”,“取而鉴之”,“举而行之”,效法日本,实行变法。而要变法自强,关键在于兴学育才。康有为认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同样,“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干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梁启超也认为日中国之大患,苦于人才之不足,而人才不足由学校不兴也”,主张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是兴学育才。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支持下,发动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光绪皇帝发布了书院改学堂的上喻。上喻下达后,全国不少省份都积极行动起来,纷纷遵旨改书院为学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书院改学堂的高潮。山东省第一个官办大学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 光绪皇帝有关书院改学堂的上谕发布时,山东巡抚袁世凯正在家里休假,看到皇帝的谕诣后,回济南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试办山东大学堂的奏折及暂行章程,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奏光绪皇帝,认为“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奏请先在省城设立大学堂,分斋督课,其中专斋相当于专门和大学,正斋相当于中学,备斋相当于小学。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拟订了《山东大学堂章程》,分学堂办法、学堂条规、学堂课程及学堂经费4章,共计96节,对于如何创办省城大学堂作了十分详尽的规定。光绪皇帝于十月初六日石 朱 批:“知道了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併发”奏陈得到清廷的照准,于是山东首先办起了一个官立山东大学堂,十月正式开学。这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在各省最早兴办的官立大学堂。

官立山东大学堂开始设在省城的济南泺源书院内,第一批招收了300名新生。第一任校长(当时称管理总办)是后来被誉为北国工业巨子的周学熙。聘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即现在的教务长),另有清末进士宋书升等30余人任经学教习,回国留学生沙庆、孔祥柯等任科学教习,还聘有外籍教习8人。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济南杆石桥路北购地140余亩,修建了2700多平方米的校舍和900多平方米的操场,同年冬季迁入新址。学校改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在“藩库税契项”名下拨白银八万两,作为常年经费。学生分为正科一、二、三类,学制三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将原来的正斋、备斋改称预科。1910年(宣统二年)又增设附属中学,学生来源由各中学转入,同时附属中学也招收小学毕业生。1911年(宣统三年)再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把高等正科作为大学预科。1912年民国成立,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新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平,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因等正科两班结业,至1914年始行停办。学校停办后,部分师生分别转入清末民初陆续成立的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几个专门学校。杆石桥的校舍也为法政专门学校使用。1901年创始的山东大学堂至此先后办了14年。

山东大学堂创始于清末光绪年间,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不少封建的东西。如当时的师生不仅长袍马卦,还在脑后拖一条辫子。校长称管理总办,1904年又改名为监督,直到民国元年才称校长,教员称教习。当时还不能男女同校。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开设的第一门课就是经学。还是尊孔读经。在礼节上打躬作辑,如遇祭孔等大典则行跪拜礼。这些糟粕的存在并不奇怪,几千年的封建意识,想要在短时期消灭它的影响,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山东大学堂同私塾和科举制度比较起来,已经有了质的区别,而且那些封建的东西,也在逐渐被淘汰着。首先,它已经具备了近代正规高等学校的体制和规模,学堂有校长等管理人员八十人,各种教师一百一十多人,还有美、英、德、日籍教师八人。其次,那时虽然还不象现在这样划分专业,但也分了本科和预科,学制定为三年,并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不及格的不能毕业。第三,除了经学外,开设了二十多门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这些课程有:文学、历史、地理、法制、理财、兵学、格致、心理学、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地质矿物、英文、德文、法文、日文、图画、音乐、体操等等。上述课程虽然大多数是基础课,但在清末已经是较为先进的,比起科举时代的八股文,确是别开生面,具有时代气息了。

山东大学堂的创设,尽管它还带有时代的烙印,却是近代山东高等学校的开端,是山东省内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也就是今天山东大学的前身。它不但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山东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也提供了办学经验,促进了山东教育的发展。山东大学堂建校的十四年中,共培养了770多名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并选送了59名留学生,其中到欧美留学的11人,到日本留学的48人。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由山东大学堂选送去日本留学的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为山东同盟会的负责人。武昌起义后,徐、张回国联合山东大学堂师生和各界人士,派代表与清廷山东巡抚孙宝琦谈判,迫使其宣布山东独立,为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

二.私立青岛大学 1924——1928)

1924年初,当时的北京政府由直系军阀吴佩孚执政,直系健将高恩洪出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是山东蓬莱人,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交通总长等职,对教育事业尚为热心。同年五月,青岛富绅和教育界人士刘子山、孙广钦等,向高恩洪建议创办青岛大学,高恩洪欣然同意。即由高恩洪、邵筠农、宋传典、傅炳昭、张德纯、刘子山、王子雍、宋雨亭、丁耀西、孙炳炎、孙广钦等十一人组成校董会,负责筹备工作。校董会公推孙广钦为筹备主任,邵筠农、孙炳炎为副主任。另推举青岛知名人士王西园、王荩卿等二十九人为董事。还聘请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颜惠庆、顾维钧、罗家伦等二十四人为名誉董事。校董会成立后,即积极进行筹备工作。高恩洪捐款一万元,刘子山捐款二万元,作

为筹备经费。校址选定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所建的俾斯麦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青岛被日本占领,改称万年兵营),但青岛驻军出面拦阻,坚持该处仍留驻兵。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直系军阀首脑吴佩孚面前,双方各派人去洛阳请就任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大帅(佩孚)定夺。吴佩孚也是蓬莱人,与高恩洪同乡,又系北洋政府同僚,私谊甚笃。且吴佩孚本人是秀才,尊崇孔孟,素以儒将自负,懂得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道理,遂毅然决定该兵营不再驻兵,专作办大学使用。高恩洪胜利后,即赶修校舍,添置器材。由胶澳商埠督办行署每月拨款一万元,胶济铁路局每月拨款六千元,青岛士绅富商捐赠四千元,作为学校经常费用。校董会公推高恩洪任校长,聘请孙广钦为校务主任,李贻燕为教务主任,接收刘子安出资创办的私立青岛中学为附属中学。报请山东督办府备案,私立青岛大学于1924年8月正式成立。

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学校确立“以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办学宗旨。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身条件,决定先设立工科,以适应工业的兴起、机械的制造;设立商科,以适应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竞争。1924年8月中旬,学校在青岛、济南、北京、南京四个城市同时招生。由于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为数不多,且青岛交通方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名遐中外,故报考学生极为踊跃,除本省本国学生外,尚有南洋华侨和朝鲜的学生(录取的学生中有朝鲜贵族子弟帕尔克等)。限于学校的条件,本届只录取工科新生四十人,商科新生四十人。9月15日新生入学,宣布学校法规,9月20日正式上课,10月25日补行开学典礼。工商两科所开的课程除专业课外,国文、数学、英日语为必修课,另有法律学、逻辑学、世界史等选修课,教材大部分靠教师自编。学制一律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授予某科学士学位。

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舍,座落在汇泉角的南海边,避去市区的喧闹,环境安雅清静。大学路和鱼山路环绕校舍周围,两旁刺槐繁茂,紫藤累累,林荫夹道,充满生机。门前靠近波平如镜、细沙铺底的海水浴场,东有风景秀丽的中山公园,西有嵌入海中的海滨公园(解放后改为鲁迅公园),是青岛游览的好地方。院内有八幢楼房,它依山设计,布局工整,灰砖红瓦,格调协调。楼内宽敞,空气流畅,院中开阔,舒展适人。按其房舍条件,可办成千人的大学。原计划陆续增设文科、法科、理科、农科、医科,以促进山东科学教育的发展。熟料1925年5月,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引起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果吴佩孚败北下野,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学校无人负责,濒于倒闭。为了使学校不致夭折,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维持残局。学校经费,原来全靠高恩洪拨款和士绅捐赠,高恩洪一倒,经费无着,教师辞职的不少,学生也走了很多,形势顿趋逆转。奉系军阀得势后,由张宗昌督鲁,温树德任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是一介武夫,对教育事业不但缺乏热情,且横加摧残。当时温树德对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舍,垂诞欲滴,本拟恢复兵营,继续驻兵,因有宋传典鼎力维持,学校在苟延残喘中继续上课。且兵营改为青岛大学校舍早成事实,温树德害怕遭到舆论的谴责,故一直未敢贸然强行驻兵(部分空闲房舍经学校同意暂借给军方使用)。学校此时每况愈下,自1925年以后再未招生。1928年初,蒋介石的北伐革命军进抵山东,张宗昌败逃,学校经费也断绝来源,教师学生散去大半,学校在不得已中停办,学生均按大学结业处理。

私立青岛大学自1924年8月建立,至1928年初停办,在时局动荡、政权更替、经费枯竭中维持近四年时间,确非易事,实赖一部分热心教育的开明士绅,给予鼎立赞助的结果。私立青岛大学的创建,既为后来国立山东大学提供了理想的校址和校舍,而且她的革命传统和良好校风,也给国立山东大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她在山东大学的校史中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省立山东大学的建立 (1926——1928)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他虽是封建腐朽势力的代表,但为顺应潮流,装扮开明,于同年6月30日下令在省城济南重建山东大学。山东省教育厅于7月24日发出指示,决定将山东省立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法政六个专门学校合并,改建为省立山东大学。并将山东省第一、第二、第六、第十等四个中学高中部学生,拨给省立山东大学作为附属中学。山东省督办府委派当时的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8月5日王寿彭到职视事,启用校钤,挂出校牌,省立山东大学正式成立。

省立山东大学建立后,根据其具体条件,对原来六个专门学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合并。学校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那时称科),共有十三个系(那时称分科)。学制文、工、农三院为四年,法医两院为五年,实行学分制。文学院设中国哲学、国文学两个系,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商学三个系,工学院设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四个系,农学院设农学、林学、蚕学三个系,医学院设医学系。院长统称学长,系称主任。

学校筹备就绪后,于1926年8月进行招生。由于当时学校风气大开,报考的高中毕业生较多,结果共录新生95人,连同六个专门学校合并的一年级学生共达1088人。其中文学院240人,法学院228人,工学院220人,农学院222人,医学院178人。报考的学生除本省外,尚有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省学生。同时把两所附属中学的高中学生,按照要求分为一、

二、三部,做到在教学中各有侧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大学本科输送学生,并制订学校规程和教学计划,建立了各项制度。9月5日举行开学典礼,校长王寿彭在会上发表了“读圣贤书、做圣贤事”的训词,随即正式上课。

当时全校共有教师330余人,其中教授约200人,在全国高等学校中,亦可称得上阵容齐整,人才聚集。教授中一部分是科举出身的经史学者,如清末翰林陈舸庭、举人丛禾生、秀才祁蕴璞等等。他们主要在文学院,担任全校经学、古文学、古史学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一部分为从英、日、德取得学位的回国留学生,如留学英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张徽五、王慈伯等人,留学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张东里、于复先、周瑞廷、高汉符等人,留学日本取得大学毕业证书的卞东寅、房金錡等人。他们主要在法、工、农、医各院系担任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除开设专业课程外,经学、数学、英日语为必修课程,并开设古文学、古史学、世界史、逻辑学等为选修课。教材一部分选用国内已出版的大学教科书,一部分靠教师编写。教师中多数学有专长,抱有“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又因才得其用,故教学态度认真,较能联系实际,肯于探索,提高水平。学生中多数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思想开放,勇于接受新事物,勤奋向上,故学习风气较浓厚。省立山东大学,初步树立起了重视教学、重视研究的好风气,也充满着科学、民主和进步的生机。

1927年6月,在省立山东大学创建一周年时,校长王寿彭因思想陈旧、因循陋规,受到校内的强烈责难,乃拂袖而去。为此学校多数教授积极建议聘请曾在张之洞身边作过幕僚和担任过清末外务部左丞的洋务派名人辜鸿铭接任校长。1928年4月底,张宗昌已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他也有意前往执掌。但当时辜鸿铭已是病情危急,不久即去世。由于校长一职暂悬,且又待遇优厚,在张宗昌集团内部引起激烈争夺,相互攻评。满城风雨,张宗昌在盛怒之下,拍案大骂,训斥周围,“山东大学的校长,谁也不给,由我自兼”。为此济南曾流传:“齐鲁文明之邦,目不识丁当校长,孔圣九泉哀叹,荒唐,荒唐。”大家引为笑谈。

省立山东大学创建后,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28年4月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进抵泰安,省立山东大学教师和学生大部分散去,学校无人负责,经费无着,随即停办。至此省立山东大学即告一段落。

四. 国立山大建在海滨青岛 专家名士荟萃蜚声海内(1928——1938)

1928年5月,蒋介石的北伐革命军进抵山东,张宗昌败逃,私立青岛大学经费断绝,教师学生散去大半,学校在不得已中停办。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济南,对中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惨杀中国外交官,打死打伤中国军民数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混乱中,省立山东大学师生星散,学校也陷于停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1928年8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决定在已停办的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指令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太侔、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为筹备委员,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1928年8月7日,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泰山红门宫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筹备委员会组织条例,研究了学校的院系设置、扩建校舍、充实图书仪器设备、经费来源以及原有学生的转学休学等问题,决定将筹委会办公处设在教育厅,以便与各方联系。会后呈报大学院备案,并函知省政府所属各机关。但是,由于当时济南和胶济线均被日军侵占,一切筹备工作只能纸上谈兵,不能具体进行。

1929年6月3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携眷来到青岛,住在原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小楼(今青岛海洋大学校档案馆楼)。他对青岛的优美环境,宜人气候,倍加赞赏。当时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济南是四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而青岛地处海滨,可少受战乱影响,所以他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办。他多次称:“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

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他的意见,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校舍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4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5月,杨振声校长到校视事,启钤办公。

8月,在青岛、济南两处招考一年级新生。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校长宣誓就职,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宣告结束。

杨振声任青岛大学校长期间,效法老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积极延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他曾亲自赴沪面请著名诗人闻一多来校担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知名作家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聘请教育家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数学家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化学家汤腾汉任化学系主任,生物学家曾省任生物系主任,分别主持各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此外,语言学家闻宥、楚词专家游国恩、小说家沈从文、物理学家任之恭、化学家傅鹰等也被聘在各系任教。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可谓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其阵容之齐整,在全国的大学中也是数得着的。同时杨振声还以自己的地位和声望,经常邀请学术界的名流来校讲学,如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等,以加强学术的交流,促进学术的发展。

杨振声校长任职期间,因学校初建,经费不足,除了校舍,其余一切几乎均须从头作起。他从实际出发,极为重视撙节开支,尽量把经费用于添置图书、仪器设备及增加建筑方面。他把这项工作比喻为盖房子打基础,“地基打得好,础石放得牢,将来这广厦百间,高楼千栋,才盖得起,负得住。而我们的经费能多花在这基础上一文,这一文便有它百年的价值,文化的贡献。”因此,山东大学在这一期间,从一开始就树立了勤俭办学的校风。

杨振声把制订各种章规视为学校的一项根本工作。他认为,“一个机关必须纪律化。一切规程,使其简而易守,然后大家循序而善行之,则学校事务,化复杂为简单,治纷乱以条理。”这样,大家才能“专心一志于学术上之建设,蔚然成为整肃庄严之学府。”为此,陆续制订了学校的组织规程,学则,图书馆及各部课的章程及办事细则,各种委员会规程以至学生寝室规则等,大小规章数十种。大家都按章办事,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有秩序的进行。

杨振声在主持学校的工作中,既要求严格,又比较讲民主。他提出,要严格地执行与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与计划,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与计划的时候,“不能不十分审慎,专靠校长一人或数人是很危险的”,必须有一个“集思广益的组织,权在校长之上,然后种种的规程才能比较的完善。”这个组织,就是校务会议。他还提出:“要学校有法制,第一个得从校长做起,校务会议的决议案,校长是第一个负执行的责任与遵守的义务的。”杨振声把制订各种杨振声这种尊重校务会议的民主作风,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总之,杨振声在校两年,作了大量工作,为学校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山东大学这一时期的奠基者。然而,在杨振声校长任职期间,先后发生过三次学潮。对于学潮,处于校长地位的他,总是先行劝阻,劝阻不成,则行压服,以至开除学生,因而遭到学生们的强烈不满与反对。再加上中央拨款迟迟不到位,杨振声校长多次致电教育部请求辞职,教育部再三慰留无效,1932年9月初,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校名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准杨振声校长辞职,以教务长赵太侔升任。9月30日,南京政府正式任命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接任校长后,在原有基础上,“遵循仿效”前任校长杨振声治校成规,更加重视广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致使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当时文科不但有闻一多、梁实秋、黄敬思、张煦、洪深等知名教授,理科也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理学院长兼数学系主任黄际遇教授,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河南教育厅长、河南中山大学校长。物理系主任蒋德寿教授是留学英国的物理学家,任之恭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化学系主任汤滕汉教授,是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德国政府特许优等药化学师。生物系主任曾省教授,是法国里昂大学博士,著名寄生虫学专家;刘咸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博士,在国际上也负声誉;童第周教授是比利时比京大学动物学博士,著名的组织胚胎学专家。

1930年6月,根据筹备会决议,国立青岛大学第一年先设文、理两学院:文学院分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理学院分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1931年2月,经校务会议决议,将教育学系扩充为教育学院,先设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

1932年夏,教育部接受山东省政府建议,成立了国立青岛大学整理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学校的院系设置和发展方向等问题。国立青岛大学整理委员会决定,将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少数转入本校中文系;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暂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部,暂不招本科生。研究部从事山东地方主要农产的改良,设研究生若干人,以国内大学农科毕业生充任,在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推广部以向民间传播研究成果为主旨,并附设农业传习所,专收农家子弟,实习改良农作。将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数学、物理两系合并为数理学系。

一年的实践证明,数学、物理虽不分系,也须分组,故下学年起两系又重新分开。农学院至1934年度才正式开办,并聘原生物学系主任曾省担任院长,但因经费缺乏,始终未招本科生。至此学校的院系设置基本固定下来。

国立山东大学的院系设置有自己的特色,曾经得到蔡元培先生的赞许:“山大还有几点特色,是其他各大学少有的??第一,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因为文理不能划得界限太清楚了,譬如有许多课目,过去都划在文科里,现在却都归为理科了;如果文理两院合并,自然可以使文科的学生不致忽略了理科的东西,理科的学生也不致忽略了文科的课程。所以,山大合并来办是非常好的。第二,是理工两学院都在一起来办――我们知道工与理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工就是理的应用,理就是工的基础,两个东西是不应分开的。现在山大将两院在一起来办,自然很经济,而且很容易得到好的成绩的。第三,是农学院能按照本省的农业情形,加以研究,再想法来改良和发展本省的农业,这也是非常适宜的。

国立山东大学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放在首位。由于师资力量较强、水平较高,当时的课程大多由教授担任。特别是一些基础课主要由教授担任,如闻一多曾为一年级学生上大一国文,梁实秋曾为一年级学生上大一英文。 据当时的一些学生回顾,学校大多数教授工作勤奋,态度诚恳,诲人不倦,教学质量甚好。如杨振声、闻一多、洪深、老舍等教授讲课,内容充实、分析深刻,富有时代气息,生动感人,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汤腾汉、童第周、王宗清等教授讲课,既有科学先进性,又经过反复实验,有自己的创见,使学生大受启发。学校对学生平日学习和考试的要求虽然都很严格,但使学生感到是教师在激励自己、爱护自己和精心培育自己,从而能做到师生间亲密无疏,思想共鸣。学生既尊敬老师,又能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严谨笃实成风。

山东大学历史篇三:山东大学史略

山东大学史略

一.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 山东大学应运而诞生 (1901-1928年)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使中国人民真正从睡梦中惊醒,逐渐认识到中国要救亡图存,“不妨以强敌为师”,“取而鉴之”,“举而行之”,效法日本,实行变法。而要变法自强,关键在于兴学育才。康有为认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同样,“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干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梁启超也认为日中国之大患,苦于人才之不足,而人才不足由学校不兴也”,主张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是兴学育才。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支持下,发动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光绪皇帝发布了书院改学堂的上喻。上喻下达后,全国不少省份都积极行动起来,纷纷遵旨改书院为学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书院改学堂的高潮。山东省第一个官办大学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 光绪皇帝有关书院改学堂的上谕发布时,山东巡抚袁世凯正在家里休假,看到皇帝的谕诣后,回济南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试办山东大学堂的奏折及暂行章程,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奏光绪皇帝,认为“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奏请先在省城设立大学堂,分斋督课,其中专斋相当于专门和大学,正斋相当于中学,备斋相当于小学。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拟订了《山东大学堂章程》,分学堂办法、学堂条规、学堂课程及学堂经费4章,共计96节,对于如何创办省城大学堂作了十分详尽的规定。光绪皇帝于十月初六日石 朱 批:“知道了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併发”奏陈得到清廷的照准,于是山东首先办起了一个官立山东大学堂,十月正式开学。这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在各省最早兴办的官立大学堂。

官立山东大学堂开始设在省城的济南泺源书院内,第一批招收了300名新生。第一任校长(当时称管理总办)是后来被誉为北国工业巨子的周学熙。聘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即现在的教务长),另有清末进士宋书升等30余人任经学教习,回国留学生沙庆、孔祥柯等任科学教习,还聘有外籍教习8人。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济南杆石桥路北购地140余亩,修建了2700多平方米的校舍和900多平方米的操场,同年冬季迁入新址。学校改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在“藩库税契项”名下拨白银八万两,作为常年经费。学生分为正科一、二、三类,学制三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将原来的正斋、备斋改称预科。1910年(宣统二年)又增设附属中学,学生来源由各中学转入,同时附属中学也招收小学毕业生。1911年(宣统三年)再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把高等正科作为大学预科。1912年民国成立,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新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平,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因等正科两班结业,至1914年始行停办。学校停办后,部分师生分别转入清末民初陆续成立的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几个专门学校。杆石桥的校舍也为法政专门学校使用。1901年创始的山东大学堂至此先后办了14年。

山东大学堂创始于清末光绪年间,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不少封建的东西。如当时的师生不仅长袍马卦,还在脑后拖一条辫子。校长称管理总办,1904年又改名为监督,直到民国元年才称校长,教员称教习。当时还不能男女同校。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开设的第一门课就是经学。还是尊孔读经。在礼节上打躬作辑,如遇祭孔等大典则行跪拜礼。这些糟粕的存在并不奇怪,几千年的封建意识,想要在短时期消灭它的影响,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山东大学堂同私塾和科举制度比较起来,已经有了质的区别,而且那些封建的东西,也在逐渐被淘汰着。首先,它已经具备了近代正规高等学校的体制和规模,学堂有校长等管理人员八十人,各种教师一百一十多人,还有美、英、德、日籍教师八人。其次,那时虽然还不象现在这样划分专业,但也分了本科和预科,学制定为三年,并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不及格的不能毕业。第三,除了经学外,开设了二十多门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这些课程有:文学、历史、地理、法制、理财、兵学、格致、心理学、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地质矿物、英文、德文、法文、日文、图画、音乐、体操等等。上述课程虽然大多数是基础课,但在清末已经是较为先进的,比起科举时代的八股文,确是别开生面,具有时代气息了。

山东大学堂的创设,尽管它还带有时代的烙印,却是近代山东高等学校的开端,是山东省内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也就是今天山东大学的前身。它不但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山东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也提供了办学经验,促进了山东教育的发展。山东大学堂建校的十四年中,共培养了770多名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并选送了59名留学生,其中到欧美留学的11人,到日本留学的48人。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由山东大学堂选送去日本留学的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为山东同盟会的负责人。武昌起义后,徐、张回国联合山东大学堂师生和各界人士,派代表与清廷山东巡抚孙宝琦谈判,迫使其宣布山东独立,为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

二.私立青岛大学 1924——1928)

1924年初,当时的北京政府由直系军阀吴佩孚执政,直系健将高恩洪出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是山东蓬莱人,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交通总长等职,对教育事业尚为热心。同年五月,青岛富绅和教育界人士刘子山、孙广钦等,向高恩洪建议创办青岛大学,高恩洪欣然同意。即由高恩洪、邵筠农、宋传典、傅炳昭、张德纯、刘子山、王子雍、宋雨亭、丁耀西、孙炳炎、孙广钦等十一人组成校董会,负责筹备工作。校董会公推孙广钦为筹备主任,邵筠农、孙炳炎为副主任。另推举青岛知名人士王西园、王荩卿等二十九人为董事。还聘请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颜惠庆、顾维钧、罗家伦等二十四人为名誉董事。校董会成立后,即积极进行筹备工作。高恩洪捐款一万元,刘子山捐款二万元,作为筹备经费。校址选定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所建的俾斯麦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青岛被日本占领,改称万年兵营),但青岛驻军出面拦阻,坚持该处仍留驻兵。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直系军阀首脑吴佩孚面前,双方各派人去洛阳请就任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大帅(佩孚)定夺。吴佩孚也是蓬莱人,与高恩洪同乡,又系北洋政府同僚,私谊甚笃。且吴佩孚本人是秀才,尊崇孔孟,素以儒将自负,懂得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道理,遂毅然决定该兵营不再驻兵,专作办大学使用。高恩洪胜利后,即赶修校舍,添置器材。由胶澳商埠督办行署每月拨款一万元,胶济铁路局每月拨款六千元,青岛士绅富商捐赠四千元,作为学校经常费用。校董会公推高恩洪任校长,聘请孙广钦为校务主任,李贻燕为教务主任,接收刘子安出资创办的私立青岛中学为附属中学。报请山东督办府备案,私立青岛大学于1924年8月正式成立。

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学校确立“以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办学宗旨。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身条件,决定先设立工科,以适应工业的兴起、机械的制造;设立商科,以适应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竞争。1924年8月中旬,学校在青岛、济南、北京、南京四个城市同时招生。由于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为数不多,且青岛交通方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名遐中外,故报考学生极为踊跃,除本省本国学生外,尚有南洋华侨和朝鲜的学生(录取的学生中有朝鲜贵族子弟帕尔克等)。限于学校的条件,本届只录取工科新生四十人,商科新生四十人。9月15日新生入学,宣布学校法规,9月20日正式上课,10月25日补行开学典礼。工商两科所开的课程除专业课外,国文、数学、英日语为必修课,另有法律学、逻辑学、世界史等选修课,教材大部分靠教师自编。学制一律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授予某科学士学位。

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舍,座落在汇泉角的南海边,避去市区的喧闹,环境安雅清静。大学路和鱼山路环绕校舍周围,两旁刺槐繁茂,紫藤累累,林荫夹道,充满生机。门前靠近波平如镜、细沙铺底的海水浴场,东有风景秀丽的中山公园,西有嵌入海中的海滨公园(解放后改为鲁迅公园),是青岛游览的好地方。院内有八幢楼房,它依山设计,布局工整,灰砖红瓦,格调协调。楼内宽敞,空气流畅,院中开阔,舒展适人。按其房舍条件,可办成千人的大学。原计划陆续增设文科、法科、理科、农科、医科,以促进山东科学教育的发展。熟料1925年5月,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引起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果吴佩孚败北下野,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学校无人负责,濒于倒闭。为了使学校不致夭折,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维持残局。学校经费,原来全靠高恩洪拨款和士绅捐赠,高恩洪一倒,经费无着,教师辞职的不少,学生也走了很多,形势顿趋逆转。奉系军阀得势后,由张宗昌督鲁,温树德任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是一介武夫,对教育事业不但缺乏热情,且横加摧残。当时温树德对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舍,垂诞欲滴,本拟恢复兵营,继续驻兵,因有宋传典鼎力维持,学校在苟延残喘中继续上课。且兵营改为青岛大学校舍早成事实,温树德害怕遭到舆论的谴责,故一直未敢贸然强行驻兵(部分空闲房舍经学校同意暂借给军方使用)。学校此时每况愈下,自1925年以后再未招生。1928年初,蒋介石的北伐革命军进抵山东,张宗昌败逃,学校经费也断绝来源,教师学生散去大半,学校在不得已中停办,学生均按大学结业处理。

私立青岛大学自1924年8月建立,至1928年初停办,在时局动荡、政权更替、经费枯竭中维持近四年时间,确非易事,实赖一部分热心教育的开明士绅,给予鼎立赞助的结果。私立青岛大学的创建,既为后来国立山东大学提供了理想的校址和校舍,而且她的革命传统和良好校风,也给国立山东大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她在山东大学的校史中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省立山东大学的建立 (1926——1928)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他虽是封建腐朽势力的代表,但为顺应潮流,装扮开明,于同年6月30日下令在省城济南重建山东大学。山东省教育厅于7月24日发出指示,决定将山东省立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法政六个专门学校合并,改建为省立山东大学。并将山东省第一、第二、第六、第十等四个中学高中部学生,拨给省立山东大学作为附属中学。山东省督办府委派当时的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8月5日王寿彭到职视事,启用校钤,挂出校牌,省立山东大学正式成立。

省立山东大学建立后,根据其具体条件,对原来六个专门学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合并。学校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那时称科),共有十三个系(那时称分科)。学制文、工、农三院为四年,法医两院为五年,实行学分制。文学院设中国哲学、国文学两个系,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商学三个系,工学院设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四个系,农学院设农学、林学、蚕学三个系,医学院设医学系。院长统称学长,系称主任。

学校筹备就绪后,于1926年8月进行招生。由于当时学校风气大开,报考的高中毕业生较多,结果共录新生95人,连同六个专门学校合并的一年级学生共达1088人。其中文学院240人,法学院228人,工学院220人,农学院222人,医学院178人。报考的学生除本省外,尚有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省学生。同时把两所附属中学的高中学生,按照要求分为一、二、三部,做到在教学中各有侧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大学本科输送学生,并制订学校规程和教学

计划,建立了各项制度。9月5日举行开学典礼,校长王寿彭在会上发表了“读圣贤书、做圣贤事”的训词,随即正式上课。

当时全校共有教师330余人,其中教授约200人,在全国高等学校中,亦可称得上阵容齐整,人才聚集。教授中一部分是科举出身的经史学者,如清末翰林陈舸庭、举人丛禾生、秀才祁蕴璞等等。他们主要在文学院,担任全校经学、古文学、古史学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一部分为从英、日、德取得学位的回国留学生,如留学英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张徽

五、王慈伯等人,留学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张东里、于复先、周瑞廷、高汉符等人,留学日本取得大学毕业证书的卞东寅、房金錡等人。他们主要在法、工、农、医各院系担任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除开设专业课程外,经学、数学、英日语为必修课程,并开设古文学、古史学、世界史、逻辑学等为选修课。教材一部分选用国内已出版的大学教科书,一部分靠教师编写。教师中多数学有专长,抱有“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又因才得其用,故教学态度认真,较能联系实际,肯于探索,提高水平。学生中多数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思想开放,勇于接受新事物,勤奋向上,故学习风气较浓厚。省立山东大学,初步树立起了重视教学、重视研究的好风气,也充满着科学、民主和进步的生机。

1927年6月,在省立山东大学创建一周年时,校长王寿彭因思想陈旧、因循陋规,受到校内的强烈责难,乃拂袖而去。为此学校多数教授积极建议聘请曾在张之洞身边作过幕僚和担任过清末外务部左丞的洋务派名人辜鸿铭接任校长。1928年4月底,张宗昌已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他也有意前往执掌。但当时辜鸿铭已是病情危急,不久即去世。由于校长一职暂悬,且又待遇优厚,在张宗昌集团内部引起激烈争夺,相互攻评。满城风雨,张宗昌在盛怒之下,拍案大骂,训斥周围,“山东大学的校长,谁也不给,由我自兼”。为此济南曾流传:“齐鲁文明之邦,目不识丁当校长,孔圣九泉哀叹,荒唐,荒唐。”大家引为笑谈。

省立山东大学创建后,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28年4月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进抵泰安,省立山东大学教师和学生大部分散去,学校无人负责,经费无着,随即停办。至此省立山东大学即告一段落。

四. 国立山大建在海滨青岛 专家名士荟萃蜚声海内(1928——1938)

1928年5月,蒋介石的北伐革命军进抵山东,张宗昌败逃,私立青岛大学经费断绝,教师学生散去大半,学校在不得已中停办。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济南,对中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惨杀中国外交官,打死打伤中国军民数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混乱中,省立山东大学师生星散,学校也陷于停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1928年8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决定在已停办的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指令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太侔、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为筹备委员,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1928年8月7日,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泰山红门宫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筹备委员会组织条例,研究了学校的院系设置、扩建校舍、充实图书仪器设备、经费来源以及原有学生的转学休学等问题,决定将筹委会办公处设在教育厅,以便与各方联系。会后呈报大学院备案,并函知省政府所属各机关。但是,由于当时济南和胶济线均被日军侵占,一切筹备工作只能纸上谈兵,不能具体进行。1929年6月3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携眷来到青岛,住在原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小楼(今青岛海洋大学校档案馆楼)。他对青岛的优美环境,宜人气候,倍加赞赏。当时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济南是四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而青岛地处海滨,可少受战乱影响,所以他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办。他多次称:“青岛之地势及

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他的意见,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校舍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4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5月,杨振声校长到校视事,启钤办公。

8月,在青岛、济南两处招考一年级新生。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校长宣誓就职,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宣告结束。

杨振声任青岛大学校长期间,效法老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积极延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他曾亲自赴沪面请著名诗人闻一多来校担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知名作家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聘请教育家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数学家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化学家汤腾汉任化学系主任,生物学家曾省任生物系主任,分别主持各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此外,语言学家闻宥、楚词专家游国恩、小说家沈从文、物理学家任之恭、化学家傅鹰等也被聘在各系任教。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可谓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其阵容之齐整,在全国的大学中也是数得着的。同时杨振声还以自己的地位和声望,经常邀请学术界的名流来校讲学,如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等,以加强学术的交流,促进学术的发展。

杨振声校长任职期间,因学校初建,经费不足,除了校舍,其余一切几乎均须从头作起。他从实际出发,极为重视撙节开支,尽量把经费用于添置图书、仪器设备及增加建筑方面。他把这项工作比喻为盖房子打基础,“地基打得好,础石放得牢,将来这广厦百间,高楼千栋,才盖得起,负得住。而我们的经费能多花在这基础上一文,这一文便有它百年的价值,文化的贡献。”因此,山东大学在这一期间,从一开始就树立了勤俭办学的校风。

杨振声把制订各种章规视为学校的一项根本工作。他认为,“一个机关必须纪律化。一切规程,使其简而易守,然后大家循序而善行之,则学校事务,化复杂为简单,治纷乱以条理。”这样,大家才能“专心一志于学术上之建设,蔚然成为整肃庄严之学府。”为此,陆续制订了学校的组织规程,学则,图书馆及各部课的章程及办事细则,各种委员会规程以至学生寝室规则等,大小规章数十种。大家都按章办事,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有秩序的进行。杨振声在主持学校的工作中,既要求严格,又比较讲民主。他提出,要严格地执行与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与计划,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与计划的时候,“不能不十分审慎,专靠校长一人或数人是很危险的”,必须有一个“集思广益的组织,权在校长之上,然后种种的规程才能比较的完善。”这个组织,就是校务会议。他还提出:“要学校有法制,第一个得从校长做起,校务会议的决议案,校长是第一个负执行的责任与遵守的义务的。”杨振声把制订各种杨振声这种尊重校务会议的民主作风,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总之,杨振声在校两年,作了大量工作,为学校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山东大学这一时期的奠基者。

然而,在杨振声校长任职期间,先后发生过三次学潮。对于学潮,处于校长地位的他,总是先行劝阻,劝阻不成,则行压服,以至开除学生,因而遭到学生们的强烈不满与反对。再加上中央拨款迟迟不到位,杨振声校长多次致电教育部请求辞职,教育部再三慰留无效,1932年9月初,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校名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准杨振声校长辞职,以教务长赵太侔升任。9月30日,南京政府正式任命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接任校长后,在原有基础上,“遵循仿效”前任校长杨振声治校成规,更加重视广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致使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当时文科不但有闻一多、梁实秋、黄敬思、张煦、洪深等知名教授,理科也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理学院长兼数学系主任黄际遇教授,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河南教育厅长、河南中山大学校长。物理系主任蒋德寿教授是留学英国的物理学家,任之恭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化学系主任汤滕汉教授,是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德国政府特许优等药化学师。生物系主任曾省教授,是法国里昂大学博士,著名寄生虫学专家;刘咸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博士,在国际上也负声誉;童第周教授是比利时比京大学动物学博士,著名的组织胚胎学专家。

1930年6月,根据筹备会决议,国立青岛大学第一年先设文、理两学院:文学院分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理学院分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1931年2月,经校务会议决议,将教育学系扩充为教育学院,先设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

1932年夏,教育部接受山东省政府建议,成立了国立青岛大学整理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学校的院系设置和发展方向等问题。国立青岛大学整理委员会决定,将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少数转入本校中文系;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暂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部,暂不招本科生。研究部从事山东地方主要农产的改良,设研究生若干人,以国内大学农科毕业生充任,在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推广部以向民间传播研究成果为主旨,并附设农业传习所,专收农家子弟,实习改良农作。将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数学、物理两系合并为数理学系。

一年的实践证明,数学、物理虽不分系,也须分组,故下学年起两系又重新分开。农学院至1934年度才正式开办,并聘原生物学系主任曾省担任院长,但因经费缺乏,始终未招本科生。至此学校的院系设置基本固定下来。

国立山东大学的院系设置有自己的特色,曾经得到蔡元培先生的赞许:“山大还有几点特色,是其他各大学少有的??第一,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因为文理不能划得界限太清楚了,譬如有许多课目,过去都划在文科里,现在却都归为理科了;如果文理两院合并,自然可以使文科的学生不致忽略了理科的东西,理科的学生也不致忽略了文科的课程。所以,山大合并来办是非常好的。第二,是理工两学院都在一起来办――我们知道工与理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工就是理的应用,理就是工的基础,两个东西是不应分开的。现在山大将两院在一起来办,自然很经济,而且很容易得到好的成绩的。第三,是农学院能按照本省的农业情形,加以研究,再想法来改良和发展本省的农业,这也是非常适宜的。

国立山东大学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放在首位。由于师资力量较强、水平较高,当时的课程大多由教授担任。特别是一些基础课主要由教授担任,如闻一多曾为一年级学生上大一国文,梁实秋曾为一年级学生上大一英文。 据当时的一些学生回顾,学校大多数教授工作勤奋,态度诚恳,诲人不倦,教学质量甚好。如杨振声、闻一多、洪深、老舍等教授讲课,内容充实、分析深刻,富有时代气息,生动感人,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汤腾汉、童第周、王宗清等教授讲课,既有科学先进性,又经过反复实验,有自己的创见,使学生大受启发。学校对学生平日学习和考试的要求虽然都很严格,但使学生感到是教师在

山东大学历史

激励自己、爱护自己和精心培育自己,从而能做到师生间亲密无疏,思想共鸣。学生既尊敬老师,又能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严谨笃实成风。

学校在教学上很重视基础,同时也根据教授的专长,广开选修课程。如1932年中文系所开课程,必修课有:大一国文,名著选读,文字学,中国文学史,先秦文,音韵学,诗学概论,中国小说史,汉魏六朝文,词学概论,目录学,

相关热词搜索:山东大学 历史 山东大学历史名人 山东大学历史专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