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淮河四绝句阅读 阅读的“入”与“出”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阅读,有时是需要我们整个身心的彻底投入,这是阅读的“入”。但是,对于阅读,是否仅是这样一种方式呢?根据书中的思想,阅读的目的和角度,再与我们的人生活动、与我们的生命过程、与我们的重要的实际事务相比,有时我们与阅读也该是有一些距离的,即要解决好“出”的问题。
  与阅读有一些距离,“出”于书本,我以为一些读书大家的阅读体会和经验,是足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的借鉴的。蒙田是智者,同样,他在读书生活方面,也有许多关于读书的智慧的认识。“书给人带来乐趣。但是,啃得太多,最后便兴味索然,还要损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倘若结果竞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这也就是说,生命要与书本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要善于从书本的拘束中走“出”来。换言之,对于人生来说,读书固然是快乐的一种,但除此之外,人生还有许多值得珍视和把玩的东西,比较起来,人生、生命也许比书本更重要。这是蒙田对读书的独特的认识,他善于阅读,更善于抛开书本,走出读书的拘囿。蒙田的读书,是能够真切地反映出人生智慧的。
  叔本华则看重思想的价值,而且,重视个人的思想价值的独立性。但是,这种思想的价值,他认为大部分不可能经由读书而来,而是个人反复思考的结果,即使是要读书,也是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无疑,这种读书生活,也是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沉溺在书本之中,“入”书过度。为什么叔本华主张读书要有距离感,要“出”于书呢?这是因为,读书往往代替了自己的思考,“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比起读书来,现实世界更可能触发我们思考的机缘和气氛,丰富的生活更能引发和提供思想的内容和素材,而这些只有在“出”于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
  记得一位科学巨人如此说过:过了某个时期之后还要读书,就未免太分我们的心了,使我们不能从事于自己的创造。任何人读书过多,自己用脑过少,就要陷于思想懒惰的习惯。要使我们的思想永远保持创造的活力,阅读是需要更好的“入”与“出”的。
  (摘自《北京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阅读 阅读的“入”与“出” 阅读教学的出与入 阅读教学中的入与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