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下的“孩奴们”|孩奴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孩奴”的花费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方面,教育占总体消费比例高达80%以上。家长多花钱,为了选择好学校和参加课下补习班,进而为了考上好大学,最终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在这个看似合理的链条,在普及免费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却成了一个荒诞怪异的利益链条。
  
  “被自愿”补课
  
  “哗啦、哗啦”的响声会在每天早晨6点半、每天晚上7点准时响起,这是老周的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发出的声音。
  接送刚上初中的孩子,成了老周每天的必修课,规律得比闹钟还准确。
  老周其实并不老,40左右的光景,老周的儿子上初中时,班里一些家庭有实力的同学选择好学校,有的还选择了好班级。择校、择班对于既没钱又没关系的老周来说,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但是补课却由不得老周了,上不了好学校,进不了好班级,再不去补课,这不是要“毁”了孩子嘛。再困难,老周也咬牙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
  “孩奴”教育支出大,并不是因为学费高,国家从几年前就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而是因为择校费、补课费占了大头。
  择校热高温难退,是当前高考指挥棒下的必然结果。家长们认为没有好老师教,就上不到好学校,就难升上更好的大学,以致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无形中就捧红了名校,捧高了择校费。
  一些地方政府明码标价,择校费动辄上万元,有的地方择校费虽没明确,但绝不会少于这个数。而与择校费相关联的,就是补课费。要想送孩子进入好校、名校,就得参加各种各样的优培班,而一些公办学校的名师,也想尽办法补课挣外快。
  在为这些高额教育费用买单的时候,家长们尽管很心疼,但也很无奈,只能被这个漩涡裹挟着前行。
  老周的儿子回来说,上课的内容往往很简单,有的时候还在课堂上玩,但是,补课时的内容就难得多。令老周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正常上课不讲这些内容,非要等到课后?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五花八门的潜规则
  
  有人给教育的畸形利益链总结了8条潜规则。
  潜规则一:免试就近入学――却争相择校。国家教育部早在1984年就出台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要坚持让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禁止招收跨区择校生。但时至今日,择校现象在各地依然存在。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人读心且中的名校,有的提早一年就开始活动,有的变相买学区房、外挂户口等,连带影响房地产市场。
  潜规则:择校费名亡实存――目都是“被自愿”。教育部1991年就印发《关于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的规定》,明确“学校不得因学生家长不缴不合理的费用而拒绝学生入学”。然而,每每开学之时,这种名义上已经消亡的择校费现象往往“死灰复燃”。而普通老百姓最痛苦的还在于“被自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家长们除了花精力托关系,还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学校收了你的钱,你还得感恩戴德,承认是“自愿”捐助的。
  潜规则三:叫停奥数――又现希望杯。疯狂奥数,停了华杯赛,又出现希望杯。题型类似,老师老面孔,让人产生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潜规则四:禁止以升学率排名――各校却以此争第一。教育部1983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就提到,“只抓考分,只抓少数尖子、忽视大多数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必须坚决纠正”。但事实上,最近几年中高考结束,各中学网站上比拼的都是“谁升学率第一”、“谁育出了考试状元”。
  潜规则五:不得分重点班――就建创新班。各项关于素质教育新规中,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实验班”、“提高班”、“创新班”等。但事实上,各学校分决慢班现象依然存在,只是名目上隐晦多了。
  潜规则六:节假日不得违规补课――换个地方继续补。尽管教育部门明令严禁节假日集中补课,然而,许多中学都开办了初三和高三补习班。学校开办补习班,以家长委员会的名义,有的让学生写保证书。
  潜规则七:禁止有偿家教――你的学生我来教。有关规定提到学校教师在工作日期间不得从事有偿家教或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兼课,在节假日期间不得组织学生接受有偿家教。但很多学校老师认为,这事并不可行,有时老师自己也不想补课,可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他家,实在是盛情难却。
  潜规则八:不得办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教育部1988年出台的规定中有“不得以任何借口和任何形式举办全日制升学复习班”,但学生易地集体上培训班的事仍然存在。
  
  不收择校费是谎话
  
  重点学校的校长每年都会对生源发愁,发愁的不是人少,而是要入学的孩子太多,而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都不可小觑。
  择校生不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要有特殊的门路才行。最终进入重点学校的孩子包括两种,一种是政府机关要员的子女,一种是富豪子弟,而这种富豪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富豪,应该是身家不菲的。
  某东部大城市一位小学校长去市里参加规范办学的工作会,一位领导在台上大讲:“择校之风应该刹住,禁止择校。其实现在我市城区内的学校经过布局调整,硬件条件差不多,家长们想择校到另外一些学校,不过是图虚名而已。”
  但是会议一结束,这位小学校长就被刚从台上走下来的领导叫住了:“我今年这儿有两个孩子,你可一定要给我解决。”因为相互很熟,校长开玩笑说:“您刚才在台上不是说过不能择校吗?”结果只能是两人哈哈大笑。
  一位校长说:“我每年只有6个班,可容纳200多个学生,可是要来的学生有将近1000人,那我不收费怎么可能呢?而且先是以‘以权择校’获得名额,之后才会谈到‘以钱择校’,所以说不收择校费也是一句谎话。”
  这位校长还透露,针对来自不同部门的财务检查,对于家长交纳的择校费,要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检查,就不能承认这部分捐资助学款项是与择校挂钩,因为如果挂钩就违反有关规定。但是如果是审计部门来审计,这笔钱又必须要说清楚是择校学生所交。因为如果来源有问题,审计这一关是过不了的。
  “就近入学,能有几所学校可以做到?你看看我们学校门口每天的车就知道了。”一位校长说,
  “每天教育孩子诚实守信,但是我们的主管部门却依旧在说着一些‘谎言’,我们当校长的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跟着撒谎。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义务教育是免费了,可是有多少孩子能真正享受到这一国家政策?”
  
  教育资源不均衡 行业道德滑坡
  
  教育资源不均衡曾被指是基础教育择校热、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各地也出台相关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宁愿掏数万元的择校费或者托关系,也要“挤破头皮”让子女就读重点学校,这就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缴费生”、“条子生”问题。于是,公平竞争的升学制度开始遭到破坏。这使全社会公民本应公平享受的义务教育权利和机会,很大程度沦为家长问权力和金钱的竞争。
  针对这一问题,有些地方也推出了一些均衡做法,比如建立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学校共同发展联合学区等等,但这些名义上的联合并没有真正带来学校之间师资的流动和均衡,也就谈不上教育资源的均衡,择校热依旧。
  “好学校的声誉是几十年办学累计下来的,取消重点校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一所好学校不会因为前面没了‘重点’二字,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就随之下降。但是如果让好校长、好教师真正流动起来,择校热应该能够降温。关键是减少上级领导的‘以权择校’,我们当校长的也好做到言行一致。”这位校长说,现在关于择校费“黑洞”、小学校长成腐败高危人群的说法很多,其实根源在于制度上的漏洞和矛盾,以及权力寻租在教育机会上的体现。

相关热词搜索:潜规则 孩奴们 潜规则下的“孩奴们” 看待孩奴现象 看待孩奴现象育儿资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