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因为慈悲,所以感动 慈悲客栈全文完整阅读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智者的语言不在辞藻的华丽,它自然有一种力量,冲破文字表现形式的樊笼,直接一步深入心灵的层面,达到灵魂与灵魂交流的境界,比如这本《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中星云大师与刘长乐先生两位智者的对话。如同读佛经时的感觉一样,哪怕并不深明内里蕴意,仅浅读一遍,便能感到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的那种从容。《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中,这种宁静平和的感觉尤其强烈。
  红尘中人,哪一个不在七情六欲中沉沦?书中,刘长乐先生从一个平凡的“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关于生命的意义、道德与现实的分歧、义与利的抉择等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疑惑,相比凤凰卫视总裁的身份,这些问题显然更具有平凡“人”的普世情怀。这也是为何在阅读过程中,无论出身为何、从事何种职业的读者,都能在书中感受到一种独属自我的醍醐灌顶之感。正如约翰?唐恩说过的那段被人时时引用的话,“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星云大师的文字则以另一种平和的姿态缓缓倾泻而出,读时能清楚地感受到一种慈悲,对人类、对万物、对整个存在的慈悲。慈悲却不悲伤,充满了平静的敬畏感。因为敬畏,所以每句都浅显易懂;因为慈悲,所以感动。
  刘长乐先生提出的一个问题,与我心有戚戚焉,想必也是曾经困扰许多人的一个问题:“明知是空,为何还要奋斗?”
  想到人生苦苦追寻的一切都是虚空,想到朝夕所苦的纷扰最后是个虚空,想到死后仍有巨大无边的虚空,怎么能够平心静气享受倏然即逝的生命?星云大师讲“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也还会再来”,“不要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都落空了,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管水流到哪里去了,还会再流回来”,如果人没办法从真心上认同,这个解释也无法真正安慰人。那么,如何找到自我心悦诚服的认同?难道要为了终将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东西而惶惶不可终日吗?
  生活的方向在哪里,未来在哪里,目的地又在哪里?存在本身能给我们什么?似乎没有一种确定性的东西,一切都是时间性的过客。能抓住什么,留住什么?幻想和现实,从最终的视角来看,又有何区别?在我们平淡如水的人生里,充满着那么多的恐惧与无奈。
  人说,关键在于生活本身毫无意义;关键在于,明知毫无意义又不能安于毫无意义,总在傻傻地寻找意义;关键在于,人生不如戏,存在似朝露。既然存在都是转瞬即逝的朝露,我们何必还要对生命的必然性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呢?问题的核心是,我们怎么也不能安于生命这样走一回就结束,我们也做不到真诚的释然。
  退一步说,即使释然了,释然本身也是另一种安慰而已。那如何出走?
  我想,只有人不再把安慰当成一种无奈的安慰时,它就不再是安慰了,而变作人前途和灵魂的安宁之源。佛的伟大和智慧是,经历一番修炼后,自然地把“不得不如此”变成了“乐于如此”。所谓人皆能成佛,也在此一念之间。
  所以,星云大师讲,“一切唯心造”,“心外无法”。所以,不识本心,心随物转;了知自心,境由心转。一念之间,顿悟成佛。
  在我们这个国度,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平凡大多数来说,日常生活就是最大的宗教,除生活以外没有其他宗教。修心的最大意义还是落脚到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立足当下的时时刻刻,以慈悲、修持的宗教性安身立命,让包容、智慧内化成指导生活的生命哲学,给不彻底的庸常生活开启一扇智性、灵光的天窗,也算从这本书开始“见贤而思齐”吧。
  另外,这本书的意义,我想,不在于读了它之后立竿见影,从此彻底了悟。而在于它提供给了人一颗种子,一种可能性,一个进入了悟、探寻生命本源的契机。这也是人发现自我、找寻自我的开始。
  星云大师讲,人要抛弃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现代人行色匆匆,真正对自我了如指掌的有几人?静下心来直面自我的又有几人?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还处在没有发现自我的境界吗?从发现自我到抛弃自我,这又是一段漫长的心灵历程。
  所以,藉由这本书,也许我们可以先尝试去找寻自我,再去抛弃自我。古人讲,人生有三大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编自《科学时报》)

相关热词搜索:慈悲 书评 感动 书评:因为慈悲 所以感动 慈悲书评 慈悲城书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