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是揭秘红楼还是猜谜红楼【揭密红楼热】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11年3月,作家刘心武的新作《刘心武续红楼梦》   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出版,   如果这只是一本普通小说,也许就会湮没在当月上万本新书籍中,   无人问津。但是这本书远在未出版前就引起了红学界的“9级大地震”,原因无它,只因它是续写国人心中最最神圣的――《红楼梦》。
  
  中国人对《红楼梦》的感情很复杂,它位列四大名著之首,自清朝乾隆17年问世以来,《红楼梦》就在王公贵族间以手抄本的形式传阅。当时达官贵人家中豢养的歌伎甚至以金陵十二钗命名,将《红楼梦》中的诗词谱成曲,终日传唱。到了清末,更有“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说法,《红楼梦》在当时的“热”可见一斑。
  从民国开始一直到“五四”,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鲁迅等大家对《红楼梦》的热评和著作中更是不难看出当时大众对《红楼梦》的喜爱。进入20世纪,红学更是与“敦煌”、“甲骨”并列成为三大“显学”,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人人都是红学家、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红楼梦。
  《红楼梦》为何如此受国人追捧?红学为何如此热?
  有学者说:“在《红楼梦》问世之前,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一副模样;在《红楼梦》问世以后,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则是另一副模样了。”《红楼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使得中国人有了精神上的依附,更重要的是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和别人的身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出版界的红楼热
  
  想寻找《红楼梦》热的源头,显然是件困难的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2002年新版的《红楼小讲》,可能是这股热潮当中不可忽视的一本够“分量”之书。《红楼小讲》中收录的是周汝昌早些年为报纸所撰写的文章,篇幅短小,属于有一定普及性的写作,未曾想市场反应空前的好,短短时间内便数次再版。在此基础上,周汝昌一鼓作气,先后推出《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成为当时出版界最受瞩目的“红楼明星”。
  几乎是与周汝昌的著作同时推出的还有多个点评《红楼梦》的著作,其中包括王国维、俞平伯等大家早年的评点本。与此同时,各种印刷精美的《红楼梦》版本也在一夜之间出现在图书市场上。而随着刘心武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红楼梦》,旋即又将讲座内容结集出版,更是引发红楼书籍狂潮。
  有人曾对红楼书籍进行了分类,比如专家版《红楼梦》,其代表作是周汝昌的《红楼夺目红》;经典版《红楼梦》,代表作是俞平伯的《俞平伯点评〈红楼梦〉》;民间版《红楼梦》,代表作是邓邃夫的《草根红学杂俎》;诗词版《红楼梦》,其代表作是蔡义江的《红楼韵语》;艺术版《红楼梦》,其代表作是舒芜的《红楼说梦》;网络版《红楼梦》,其代表作是闫红的《误读红楼》;职场版《红楼梦》,其代表作是宁一的《非常红楼》;大长今版《红楼梦》,代表作是《医学红楼》……
  针对这种现象,《红楼梦》研究专家胡文彬的观点是,现在所谓的“红学热”是一种发高烧,是虚热,是塑料花装饰出来的繁荣。从学理上来说,这些书能进入学术性研究的不多,戏说的成分太大。很多人把《红楼梦》大卸八块、五马分尸,非学理性的东西太多了,把《红楼梦》变成了一本《中国谜语大全》。
  据出版界专业人士分析,《刘心武续红楼梦》的出版使热了近10年的红楼热在未来仍将持续走高。究其原因,该人士一语点出其“真谛”:吃《红楼梦》和吃鲁迅是一样的,傍着伟大的作品总比傍着二三流的作品易吃饱。由于《水煮三国》等一批从经典著作中脱胎的书籍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回报,先天有着更多角度、更丰富内容可供解读的《红楼梦》几乎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从美食到性爱、从诗词到中医、从爱情到人情世故,人人都从《红楼梦》中寻找到了可供市场消费的资源,可以说,这一部分书籍成了《红楼梦》热中最直观的表象,也直接成就了市场的虚热。
  
  红楼梦翻拍潮
  
  时代更迭,我国的红楼迷从未缺席,在他们的床头、书柜、内心里都珍藏着一本《红楼梦》,有人预计中国的红楼迷至少有500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出版界赚了个金满钵银满钵,影视界怎么肯放弃这块大蛋糕?
  2010年,中国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新版《红楼梦》开播时的收视率反映了人们的关注热度,尽管未播先骂,但是据央视索福瑞25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开播当晚,北京卫视仍创下了本地超过9%的最高收视纪录,一举超越2009年最热剧《潜伏》。与此同时,连续剧《黛玉传》、《红楼丫鬟传》也在加紧拍摄,制作方不时将片花上传到网上,吊足了红迷们的胃口。在新版《红楼梦》巨大的商业利益前,更有投资商希望欧阳奋强能指导更新的红楼梦,再造翻拍神话。
  有人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电视剧的热播直接催生了新一股红楼热:“70后”热衷于新老对比、“80后”忙于争论剧情、“90后”开始补习原著、出版社在加印原著、而红学家也随着热潮推出新作……在网络时代下,新版《红楼梦》的效应被无限放大,在淘宝网上,新版《红楼梦》中的各类饰品已可定制:晴雯的玛瑙耳坠、王熙凤的珍宝漆匣子、妙玉喝的六安茶都成了热卖商品……
  如果说出版界的红楼热有其商业价值的话,那么影视界的翻拍热潮到底热在哪里呢?文化学者裴钰讲了自己的看法:“名著翻拍的商业价值当然是非常巨大的。比如翻拍《红楼梦》,从品牌号召力和受众面甚至它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广度来讲,都是相当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几乎不太需要推广这个品牌,介绍这个名著就行了,从而节省掉相当大的前期推广费用。”
  裴钰说,新版《红楼梦》共有三家投资方,华录百纳影视公司、中影集团和北京电视台,其投资比例为5∶3∶2,回报则按照投资比例分成。新版《红楼梦》率先在10家地面台播出,售价为50万元/集,首轮卫视上星播出的两家电视台――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当时的购买价格合计为60万元/集,如此推算下来,《红楼梦》的收益是相当可观的。
  导演王强对翻拍《红楼梦》的看法更为直截了当:“为什么大家都盯着《红楼梦》?那是啊,最可靠,名著谁操作的?北京卫视操作的!《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基本上都是大老板卫视在操作,而且在操作的过程当中首先是自己有钱,自己一个台把剧本拿下来就可以,并且还垄断,一些小台想播都没地方播。《红楼梦》过几年一定会再被拍。做生意是讲资源的,谁能比《红楼梦》的资源更好?”
  
  小人物的红楼情结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就掀起了研究《红楼梦》的热潮,上海的一些报纸发起了关于人物形象的大讨论,报纸上发问卷调查表,问你是喜欢薛宝钗还是喜欢林黛玉。结果市民争论极为激烈,茶馆里经常发生“拥薛派”与“拥林派”斗殴打架的事件。数十年来,“拥林派”与“拥薛派”的斗争其实从未停止过,今天,在各大网站的红楼论坛里,两大派系之间依然硝烟弥漫,这些民间红迷们痴迷于《红楼梦》中的某一人物,有的甚至分不清现实与想像。一位“拥林派”红迷,一举一动都在模仿偶像,林妹妹的敏感和多情都在现实中被放大,而这位红迷真正的身份是一位月入不过3000元的小白领,年近30,独身一人,除了正常工作,她的业余时间全扔在了红楼论坛里,她全力维护林黛玉,跟“拥薛派”势不两立。有心理学家说,类似她的这种情况已经有“癔症”的前兆,大致是因为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才将寄托转化到书中的人物上。
  尽管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个案,但是毋庸置疑,在中国民间有着数量庞大的红学爱好者,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比出版界和影视界的功利性来说,民间的红学爱好者目的可能更纯粹,其所想得到的不是金钱和名誉,而只是简单的由文学所带来的美感和快感。
  某知名网站红楼论坛版主说:“我常常会想,《红楼梦》对我来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从10几岁的懵懂少年到现在的三十而立,我仍然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红楼梦》对于读者意义的不确定性,或许恰恰可以佐证它的伟大:你的阅历和感知有多丰富,你所读到的《红楼梦》就有多浩瀚。”
  一位资深红迷则说:“你看一看《红楼梦》,200多年前就说出了‘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好,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你读的时候就会有无限的感慨,会更释然地看待宝钗的机巧、熙凤恰到好处的手段和练达人情、平儿的熨帖、晴雯的娇俏野性、鸳鸯和顺之中的刚烈。现在每天都在奔波忙碌,很难有时间再去读这部大小说,但我随意翻开哪一页,都会读得兴味盎然,我发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这百十人等的家常琐屑之事,其实是如此旷达的大境界。我有时候想告诉人家说,这是一部多么奇异诱人的故事,却发现自己的言辞非常笨拙,《红楼梦》真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当然,现在的社会变了,大家都希望快、简洁,急不可耐地想知道一些真相,《红楼梦》里看似家长里短的故事和这个时代好像有点不合拍,但小说的美正在于渐入佳境的快乐。尼尔波兹曼说,“阅读使人具有更高的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更具容忍度”,这个观点非常适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具有残缺之美的伟大著作,我们正是在阅读这部长达120回70几万字的宏篇巨著中,从懵懂未知的少年走向夕阳无限好的晚年,一点点体会到什么是等待、什么是绝望、什么是美好、什么是残酷、什么是生活中才能有的琐碎之美。
  

相关热词搜索:揭密 红楼 揭密红楼热 夏门红楼揭密小说 厦门远华红楼揭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