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服务业转型的意义与模式】 南沙服务业招聘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当南沙开发的视野扩大到整个珠三角时,生产性服务业是它应该承担的功能。珠三角地区对生产性服务业有巨大需求,如果南沙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地,那它就能在珠三角产业体系中占据“高地”,充分发挥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南沙的定位是连接港澳、服务内地,要发展成为商务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服务”无疑是南沙战略定位中的关键词,服务业应该成为南沙的主导产业。这是省委和中央对南沙的期望和要求。但南沙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四分之三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是由工业创造的,而服务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不超过20%。南沙要打造为连接港澳、服务内地的服务中心,就要实现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变,难度非常大,这是对南沙的大挑战。
  那么,南沙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其意义何在?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
  
  南沙要发展的服务业,主要是指生产性服务业。在10月11日召开的广东省委省政府南沙新区开发建设现场会上,汪洋指出,南沙始终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支撑,具体搞些什么产业,我们不必急于做定论,总的想法是以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
  当南沙开发的视野扩大到整个珠三角时,生产性服务业是它应该承担的功能。珠三角地区对生产性服务业有巨大需求,如果南沙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地,那它就能在珠三角产业体系中占据“高地”,充分发挥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密集。以南沙为中心,画一个半径100公里的圆,就能覆盖广东珠三角核心区六市的全部、其他三市的一部分,以及香港和澳门。广东珠三角核心区六市的总面积只有1.9万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近10%。但是,这里的制造业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占的比重很大。近年来,因为土地和劳动力日趋紧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珠三角制造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提高要素的生产率。而这就需要得到金融、科研、设计、检测及认证、市场推广、商贸、会展、物流、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珠三角数量众多的制造企业已经形成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南沙处在这个市场的几何中心,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先天优势。
  在市场需求方面,南沙有珠三角广东六市的环绕;在供给方面,则可以得到香港的支持。
  香港的服务业很发达,在GDP中占90%以上的份额。香港的四大主要产业――贸易及物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旅游――中,前三个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内地有很多港资企业,香港实际上早就在为内地提供生产性服务。随着内地对服务业需求的增长,香港服务业希望能够进入内地。而近年中央也在积极推动对香港服务业的开放。今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时表示,内地将进一步扩大对港服务业开放,提升两地服务业合作发展水平。
  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可以霍英东曾经开发过的南沙作为跳板。改革开放之初,内地通过引进和模仿香港制造业,启动了制造业的大发展;现在,内地要通过引进和模仿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处于市场中心位置的南沙有望成为前沿。
  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粤港澳合作重大项目。它们距离香港或澳门比南沙的距离更近,而南沙则在“服务内地”上更有优势。
  
  南沙的劣势:地处末端,人气未旺
  
  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南沙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但这还只是潜在的优势,还没有变成现实。虽然南沙到珠三角各城市的直线距离都很短,但从各城市到南沙实际上都不是特别方便。现实情况是,南沙发展服务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劣势:人口太少。
  目前,南沙的常住人口约为26万人,是广州十区中最少的;人口密度更是只有中心城区的几十分之一。南沙原来住的人少,大开发之后,经济发展很快,但人口增长较慢,2001年至今的10年里,人口只增长了一倍多。
  南沙现在是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人口少并不是劣势。但服务业是人对人的,只能在一定的人口规模下才能发展起来。根据《广州南沙新区总体概念规划综合方案》,未来人口规模要达到200万,目前距离这个目标还非常远。
  南沙人口少的原因之一是生活设施不齐全,这里学校、医院很少,甚至没有较大的超市,难以吸引人定居。在南沙工作的人,很多都不住在这里,而是住在几十公里之外的广州市区。南沙的产业结构也是造成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反过来,人口少配套就少,人口少就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口稀少与设施不全、产业结构之间形成了循环。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南沙的地理位置。南沙是多数道路的终点,而不是中点,经过这里的物流和人流少。虎门大桥的开通使它成为一条道路的中点;南沙港建成之后,它成了一条物流大通道的中点。但这还不足以迅速地改变南沙地处末端、人气不旺、设施不全的状况。另外,南沙被山、海、涌片片分割的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区域内的交通,增加了配套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成本。
  南沙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与香港非常相似,香港也是地处末端,被山海分割。香港依托港口,经由“贸易―制造―服务”的路径,成为物流和人流会聚的国际大都市。南沙也可能部分复制香港的成功之路,但完全复制是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区域经济状况与100多年之前完全不同了,例如,现在港口竞争激烈,南沙港不可能拥有当年香港港那样的地位;南沙也很难像当年的香港那样靠加工制造业积累人口。因此,南沙可以借鉴香港发展的部分经验,但也需要创造一些独特的优势和模式。
  因此,与前两个阶段的南沙开发一样,新阶段的南沙开发仍然要从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始。汪洋在现场会讲话中指出,交通枢纽建设决定了南沙新区开发的成败。
  2001年以来的大南沙开发,将南沙纳入了广州的交通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南沙与广州之间的交通。但是,相对于南沙服务整个珠三角的使命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汪洋指出,南沙交通规划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广州,而且要着眼于大珠三角地区。这就意味着,政府应投资修建几条连接南沙、贯通珠三角的交通线,让南沙成为几条通道的中点。根据《广州南沙新区总体概念规划综合方案》,这样的通道将有广深港客运专线、珠三角外环、广东西部沿海铁路、中南莞城际铁路、深中高速公路等铁路和公路干线。另外,有传言称,南沙将挖隧道通向珠江对岸的虎门和深圳。只要这些设想的线路中有一部分建成,南沙就能从交通网络的末梢转变为枢纽。
  同时,南沙还要继续完善区内的公共交通线网。
  交通网络改善之后,南沙就可能形成人口增长、生活配套改善、服务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成为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城市及生产服务中心。
  
  探索“服务业区”的发展模式
  
  模式创新是南沙新区开发必然面对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了种类多样、数量众多的“新区”,即先行先试、享受优惠政策的区域,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各地政府已经积累了很多“新区”开发的经验。但是,这些“新区”大多是以工业为主。2010年,全国90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6849亿元人民币,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8661亿元,占比高达70%。南沙开发区现在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园区”。显然,这些“新区”积累的主要是制造业方面的经验,是发展“工业园区”的经验,而发展服务业的经验不足。因此,南沙新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主导,是具有开创性的,需要探索“服务业区”的发展模式。
  近年成立的很多“新区”就叫新区,而不再冠以“开发”等词,有综合发展的含义,不但要发展工业,还要发展服务业;不但要适合创业,还要适合居住。目前,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新区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它们被称为“国家级新区”。2009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珠海横琴一度被称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但实际上,国务院的批复里并没有“新区”这个词。国务院2010年8月对深圳前海的批复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也不算是国家级新区。但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都享有不亚于国家级开发区的特殊政策,前者享有计划单列市的管理权限,后者在2011年8月后被国务院批准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南沙新区的发展规划目前还没有上报国务院,它不一定能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但一定会享有一些特殊政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做的《广州南沙发展定位与战略研究》中,列举了南沙应该争取的一些优惠政策,如享有省级管理决策权限、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
  或许是因为一般的优惠政策已经变成常规,不足以促进服务业中心的建设,社科院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非常举措――将广东省政府机关迁至南沙区,使之成为广东省新行政中心。这应该能为南沙带来一些人流和总部。但是,省政府是为全广东省服务的,而不只是为珠三角服务,迁至南沙会使珠三角之外的地区――特别是粤北――成本增加。因此,省政府搬迁将得不偿失,实在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其实,可以在南沙设立粤港澳合作机构,这比迁移省政府更为现实,而且也有一定必要性。
  建设“服务业区”需要非常之举,但非常之举往往不切实际。显然,探索“服务业区”的发展模式,眼光不能只放在争取特殊政策和政府扶持上。
  
  从容建设理念:做好、看准、渐进
  
  “服务业区”的建成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人口增长、生活配套改善、服务业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服务业区”的建设应该遵从“从容建设”的理念。汪洋在南沙现场会的讲话中重申了这一理念,他说,新形势下南沙开发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什么呢?概括来说,就是八个字:科学开发,从容建设。
  从容建设可以理解为发展慢一点,但不是为慢而慢。根据汪洋的讲话,从容建设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做好、看准、渐进。“做好”是指重视质量,不能重速度轻质量。“看准”是指谋定后动,规划好了再开发。汪洋说,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看得准一点。“渐进”是指遵循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顾客观条件强求转变。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南沙开发,实际上也是遵从了“从容建设”理念的,虽然那时没有这种说法。每个阶段的南沙开发都适应了当时的客观条件,遵循着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律,渐进地提高战略定位。每个阶段都有比较完整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有序进行。建设的规格和质量比较高,引进的大项目也比较先进,它们到现在仍没有过时,更没有成为阻碍南沙继续发展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经过20来年的开发,工业总产值增长了几十倍,但南沙的土地和环境仍然保持得比较好,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下一阶段的南沙开发,更要自觉坚持从容建设的理念。“看准”和“做好”受人关注,而“渐进”则容易被忽视。实际上,“渐进”对于要进行服务业转型的南沙来说,尤为重要,这能使南沙得到现有条件的支持。
  南沙应该依托现有的先进制造业,渐进地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先进制造业继续发展,既能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有利于南沙成为科技创新中心。例如,东方重机落户南沙已经7年,拥有国内一流的核电专业化人才队伍。这样的人才能够帮助南沙成为科研的高地。
  南沙还应该继续依托广州这个国家级中心城市,渐进地从广州跳向珠三角。汪洋说过,“以南沙新区开发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新广州”。这里说的“新广州”,并不是指“又一个广州”,而是指“新面貌的广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南沙开发要为广州的城市格局和产业格局调整服务。汪洋指出,南沙新区开发是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反过来,广州又能为南沙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支持。广州地处广东的中心,商贸、物流都比较发达,南沙可以从广州获得很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南沙新区可以采取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区多园”模式,不局限在南沙区的范围,而是在广州多个区都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园区”,这既能获得广州的资源支持,也能促进广州的产业结构调整。相比将番禺三镇划归南沙管辖以扩大区域范围,“一区多园”模式应该更为有利。
  对于南沙开发来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可能比争取过多中央支持更为现实。
  

相关热词搜索:南沙 服务业 转型 南沙服务业转型的意义与模式 南沙新区的发展模式与定位 南沙与增城前景比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