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与民族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新疆历史与民族篇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特岗)

民族宗教知识政策要点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内容

1.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4.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8.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

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工作报告。

四、民族工作的主题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并对其内涵进行全面阐述。

五、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主线

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六、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七、我国民族工作的生命线

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石的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政策,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生命线。

八、开展民族工作的“四个坚持”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九、开展民族工作增强“四个认同”和“四种意识”的思想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四种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

十、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思想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十一、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坚持的“四个不动摇”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必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

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

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

十二、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六个“毫不动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010年9月在与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强调指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做到六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落

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为民族地区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证;二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升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实力;三是毫不动摇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四是毫不动摇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五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能力出众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六是毫不动摇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自觉维护安定有序的大好局面。

十三、党中央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概括为“五个始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010年9月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动员讲话中,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概括为“五个始终”:一是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民族工作主题;二是始终切实遵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个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三是始终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重要思想;四是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五

新疆历史与民族

是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一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十四、尊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规定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相应节庆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凡属少数民族习惯的假日,由各少数民族集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规定放假日期。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不以春节为传统节日的少数民族地区,春节是否升挂国旗,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纪念日和主要传统民族节日,可以升挂国旗。

十五、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清真食堂、清真灶的规定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回、维吾尔、哈萨克、

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东乡、保安、撒拉等10个民族群众有清真饮食习惯,禁食猪肉。

1.凡是有清真饮食习惯和少数民族儿童学生寄宿中小学和幼儿园,必须建立清真食堂。已经建立清真食堂的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防止非清真食品进校、进园,严禁在这些学校、幼儿园门口设立非清真食品摊位。

2.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凡在学校进餐的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学生(含教师)达一定规模并已建立食堂的,应单独建立清真灶,设立清真食品专卖窗口,做到有专人负责,专用灶具和炊具,严禁与非清真食品灶具、炊具混用;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较少,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灶有困难的以及已实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学校,也要为他们就餐提供方便。

3.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时,不准以不具备清真餐饮条件为由拒绝接受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或因为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人数少而不执行有关规定。

4.建立清真食堂和设立清真灶,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各级教育、民族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按要求设置清真食堂或清真灶。同时对已经建立的清真食堂和清真灶要严格把关,采取措施继续办好,为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十六、关于禁止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行为的规定

《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为了保障少数民族欢度本民族节日的权利,国家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少数民族的习惯制定放假办法;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为了防止发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国家法律法规对新闻、出版、文艺、学术研究等有关单位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刑法专门设有“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追究。

十七、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方法

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都归结为民族问题。

国家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为主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国家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凡属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依法处理。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加强调查研究,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事发当地。

坚持教育疏导。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坚持说服教育,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决避免因工作简单化而激化矛盾。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亲临现场,面对面做工作。

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外部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旗号插手、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境内外各种恐怖主义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极端主义势力对中国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

十八、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应把握的七项原则

一是快速到位,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是准确定性,依照政策和法律妥善处理;

三是疏导为主,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广大群众;

四是坚持原则,始终掌握同一标准和尺度;

五是分级负责,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

六是协同一致,党政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七是善用优势,充分发挥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

十九、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的要求

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作出工作部署,并切实抓好落实。在制定经济社

新疆历史与民族篇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网上作业一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1

网上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总分20.00)

1.清朝统一新疆后,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聚居地的行政体制是( D )

A. 都护府制 B. 州县制C. 扎萨克制D. 伯克制

2.西汉在西域建立的最高军政管理机构是( A )

A. 西域都护府B. 安西大都护府C. 北庭大都护府D. 伊犁将军府

3.国家的根本属性是( A )

A. 主权 B. 政府 C. 领土D. 国民

4.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C )

A. 和7个国家相邻 B. 和6个国家相邻C. 和8个国家相邻 D. 和9个国家相邻

5.匈奴控制西域后,为管理西域,设置了( B )

A. 安西都护 B. 僮仆都尉 C. 西域都护 D. 使者校尉

6.高车人是( D )

A. 乌孙人的后裔 B. 匈奴人的后裔 C. 羌人的后裔 D. 丁零人的后裔

7.新疆地广人稀,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D )

A. 10人 B. 11人 C. 13人 D. 12人

8.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是( C )

A. 列宁 B. 邓小平 C. 斯大林 D. 马克思和恩格斯

9.《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研究对象是(A )

A. 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及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

B. 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C. 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及宗教理论

D. 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

10.新疆正式归属祖国的版图是在(B )

A. 公元91年

B. 公元前60年

C. 公元702年

D. 公元1884年

多选题(每题3分,共10题,共30分)(总分30.00)

1.新疆人口分布明显的地域特征有( A B C D)

A. 民族间区域分布明显 B. 跨国民族多 C. 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D. 民族成分增多

2.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有( A C D)

A. 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 B. 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C.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借鉴是各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D. 各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

3.1959年以来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古墓区发现的( A B C D)等残卷,都证明了中原文化同新疆各民族文化联系紧密。

A. 《孝经》B. 《论语郑氏注》 C. 《典言》D. 《千字文》

4.先秦至秦汉时期的西域诸民族有( A B C )

A. 汉人、匈奴人B. 塞人、月氏人 C. 乌孙人、羌人D. 鲜卑人、柔然人

5.江泽民指出“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是(A C

D )

A. 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

B. 中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C. 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D. 国家的长期统一

6.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族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B C

D )

A. 少数民族人口减少

B. 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

C. 民族杂居程度进一步扩大

D. 民族人口流动的趋势有了新变化

7.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阐释了(A B C

D )

A. 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B. 宗教与政治、科学、艺术、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C. 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D. 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

8.新疆宗教的演变大体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A C D )

A. 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B. 萨满教为主要多种宗教并存格局

C. 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

D. 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9.国家与旧的氏族制度相比较,最基本的特征有( A C )

A. 国家是以地域而非血缘关系来划分它所管辖下的居民和统治范围

B. 国家已经建立了法律体系

C. 国家已建立了特殊的公共权力

D. 国家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10.国家与民族的区别( A B C D )

A. 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

B. 国家和民族的表现形式不同

C. 国家和民族的稳定性不同

D. 国家的消亡与民族的消亡规律不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总分30.00)

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中国”的国民是由多民族构成,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第三,历史上有汉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任职,而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大量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进入其政权机构;第四,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简述中国民族分部的特点。

答:第一,汉族人口遍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内地各省市;第二,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虽然不到10%,但是分布广泛,约占全国面积的60%左右;第三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第四,我国民族分部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的态势。

3.学习《教程》的目的和意义?

答:通过对《教程》的学习,要求大家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历史观和文化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论述题(每题20分,1题,共20分)(总分20.00)

1.为什么说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都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行尚书省;清朝1762

年在伊犁设伊犁将军府,并与1884年建省。因此,自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无论在祖国统一时期,还是在分裂时期,新疆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军队。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建有行政和军事只能,当时派驻的将士还要进行屯田,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代。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的形式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关于赋税征收权的行使,如唐朝将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在新疆征收天赋等;关于最高立法权的行使,如唐代的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中的法曹参军即执掌司法实务。在清朝新疆的地方司法由行政长官兼理。在长期的统一国家内,新疆各族人民都形成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认同。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汉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等。

新疆历史与民族篇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第3次作业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第3次作业 单项选择题

1.古尔邦节又称( 宰牲节)

2.“麦西来甫”是( 维吾尔族 )群众性娱乐活动。

3.(1947 )年,内蒙古成立了自治区,为其他少数民族和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榜样

4.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 )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发掘、整理、研究和表演

5.塔吉克语属于( 印欧语系 )

6.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7.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 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

8.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是(《江格尔》 )

9.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A. 党委 )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

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发展而来,是在(1954 )年成立的

多项选择题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据(《宪法》 )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行

使自治权。

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干部政策,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C. 任人唯贤 )的干部标准和(德才兼备 )的干部路线。

3.根据党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41年颁布的(《施政纲要》)和1946年颁布的(《宪法原则》),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规定。

4.参照当今世界判断现代化水平的参数体系,结合我国民族发展程度的实际状况,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化民族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有:一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 五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三是内外交往程度;四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 )

5. 11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鸿篇巨著是(《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 )在国家、政府和学者的努力下得到出版。

6.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 单行条例)和( 自治条例)

7.在民族地区,要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断增强(人口意识;国家观念;资源意识;环境意识)

8.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 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 )的顺序组成。

9.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

1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 人民政府)和( 人民代表大会)。

简答题

1.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生活方式,不能因某个民族有某种风俗习惯而受到歧视或者侮辱;一个民族某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都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 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

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干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2.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有哪些?

答: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3.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答:⑴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⑵文化具有习得性?

⑶文化具有功用性?

⑷文化具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⑸文化具有变异性。

案例分析题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把经济搞上去。从根本上来讲,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1)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为什么说“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答:1、 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二是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四是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五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我们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推动平

相关热词搜索:新疆 民族 历史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 新疆历史与民族发展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