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如其人,人生如画] 人生如画,画如人生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琉璃厂南面的湖广会馆里,咿咿呀呀的唱戏声还不时在耳边响起,古旧的楼梯上突然响起了咚咚的脚步声。我一扭头,他出现在我面前:肩挎一个旧得发黄的帆布包。衬衫干净得没有一丝瑕疵,一条灰西裤显露着上世纪90年代的时尚。他未过半百。却已两鬓斑白,面容里充盈着年月的沧桑。从未谋面,我却从他忧郁的眼神里读出了他的名字――任继民,一个画如其人的画家。
  眼下画家的圈子里少不了争名夺利的浮华,以至于我们看到的许多著名艺术家们,都在大众媒体面前夸夸其谈、讲经布道。任继民已经名声在外,却始终不是个会表达的人,在他身上你找不到任何张扬的气息。充满着对艺术的疯狂热恋,其他的东西似乎永远与他绝缘。
  在我们的谈话中。我一直在主动地追问,他言语不多,访谈的效率却出奇地高,是他把我带到了那条漫长而艰辛的艺术之路。
  
  为了画画而生
  
  上世纪60年代,当中国人刚从“大跃进”中缓过神来的时候,在辽宁鞍山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任继民便在父亲业余爱好的影响下,第一次拿起了画笔,而这一拿就再也没有放手,一直坚持了40年。他似乎是为了画画而生。为了画画,他可以在那个循规蹈矩的年代逃课跑到野外写生;可以整天不吃饭,在一张不满意的画前琢磨来、琢磨去。显然,画画对于他,已不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天生的迷恋。
  读中学的时候,他跟着美术老师开始了较为专业的学习。从画一个苹果、一个普通人物开始,他的学习逐步深入。“没有生存的压力,只有对绘画狂热追求,还能得到一位老师的指点,那真是我人生中最愉快的一段时光!”任继民回忆说。初二的时候,他已经能画连环画了,曾经学着将中篇小说改编成画册,虽然没有完成,但也曾在同学老师间广泛传阅,风靡一时。
  初中还没有读完,征兵的军官来到了学校,许多同学报名要求应征入伍,任继民也不禁怦然心动。在那个年代,当兵是最光荣的人生道路了。但他还有自己的小算盘:当了兵就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交到更多的朋友。而且如果能当个文艺兵,那就可以以画画为业,圆自己的梦了。他通过老师的帮助,将自己画的毛主席像递到了征兵办公室。那个军官一看,真是惟妙惟肖,没想到这偏僻的中学还藏龙卧虎,有这等美术人才。没过几天,17岁的他就顺利地进入了军营。
  任继民没有如愿当上文艺兵,领导分配他当了服务兵,可他的心依然放在画画上。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抓着战友做模特,自己琢磨速写技巧。每个月的津贴一发下来,他就全用来买各种杂志回来研究,《连环画报》《美术》都成为了他军营里最亲密的伙伴。买得多了,他负担不起,只好借债买书。经常是这个月刚发津贴,就赶紧还债,紧接着再借钱买书,下月继续还。他的负债越来越多,直到复原时领到一百多块复员费,他才将债全部还了,一身轻松地回了家。
  
  漂在北京,颠沛流离
  
  从部队回家,他在鞍山的一个国营企业找到了份悠闲、稳定的工作。但简单重复的工作只不过是生活的表面,在任继民的心里,只有艺术才能给他带来快乐和活力。他知道,鞍山不过是自己人生的始发站,他的下一个站台是北京。京城的艺术氛围、人文环境才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很快,他毅然摆脱了家乡小地方的束缚,只身来到北京。80年代末,他手上没有多少钱,来北京寻梦的艰辛可想而知。一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得以拜北京画院的王明明先生等人为师,开始了紧张、陌生的求学之路。没有钱,他只好租北京最偏、最便宜的民宅住。
  就在他最窘迫的时候,一件对他来说意义深远的事情发生了。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了他的画室,出100元买下了他的一幅画。时隔这么多年,任继民说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卖出的这第一幅画是人物作品。当时的100元虽然不能算多,可是说明了他的画被人认可,这是对他多年努力的鼓舞,更坚定了他留在北京继续绘画的决心。
  后来,虽然卖画也挣了一些小钱,但出门在外,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终于有一天,任继民连小平房也租不起了,只好准备再次搬迁。“天无绝人之路”,恰好北京潭柘寺缺少一个替佛教研究所看房子的人,经过画友介绍,他顺利住进了寺庙。那可是他来京后住过的最大的房子,有时候偌大的潭柘寺只有他一个人。夜深人静,黑糊糊的大松柏孤零零地矗立在院子里,草丛中、远处的丛林中传来各种怪异的声音,除了房子里幽暗的灯光,四周都被黑暗笼罩,独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不禁涌上心头。可正是这种与世隔绝的境界,使任继民有机会远离尘世,把所有的智慧和心灵感受都凝结在画笔上。
  在北京独自生活的八年里,他从没有一种落地生根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在无垠的海洋里漂泊,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他总共搬过10次家,从南城到北城,从东郊到西郊,都留下了任继民孤身学艺的身影。
  
  八入藏区,大器晚成
  
  多年的勤奋求索、精神磨砺让他的画艺有了质的飞跃。
  任继民开始试着和朋友联手租摊位参加北京的各种艺术博览会,每次都能小有所获。后来他在北京画店开了一次个人画展,没几天,30多张画就卖光了,连店里的工作人员都为之惊奇。他的名声在北京画界也开始传播开来,有外国人主动联系他买画,有人慕名而来找他拜师学艺。但有了名并没有让他停止求索的脚步,他开始在另一个新的地方寻找艺术灵感。
  1996年,任继民第一次来到了西藏。所有来到西藏的人都会被那片神秘的土地感动,然而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任继民感到自己灵魂的鸣动,找到了自己艺术的方向和风格。从此,他几乎每年都深入藏区,亲自体会西藏的独特魅力。
  以藏民为绘画题材者已大有人在,其中还不乏精品。在诸多画家的画笔中,西藏是雪山和高原的完美融合,是骠悍和野性的最好阐释,是原始自然最后的一片净土,总之,那里是美丽、宁静、天然的代名词。而任继民的视角却与以往许多画家不同,可能是与几十年的艰辛阅历有关,他在藏区采风的日子里,最关注的是那些在生存与生活的边缘挣扎的藏民们。他们苦难的生活状态,对幸福的无比向往,对宗教的忠诚傍依,对未来的忧郁和彷徨,这些都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这些感受便成了任继民画中最想表达的东西,成为了他画中人物的灵魂。你细品他画中的藏民,不管是清纯少女,还是儿童老人,都能读到伴着淡淡忧郁的那份宁静和虔诚。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他笔下的人物最合适――“磕长首的藏民肉体伏地,灵魂及天。”
  任继民的藏民绘画很快在北京画坛引起了轰动,几乎所有的画家都为他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功底所折服。他自己也说,直到八入西藏,才真正找到了一点艺术的感觉。在逐渐升温的艺术市场上,任继民的画被许多职业收藏家所追逐,价位一路攀升,但他对于这些信号并不敏感,还是一门心思扑在画艺钻研之上。不久前,大连万达集团找到他,要与他合作,花200万元买一批画,任继民婉言谢绝了对方的请求。他说,他害怕自己像很多人一样,被铜臭味所包围,再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
  时光流逝,那个在北京漂泊的任继民已渐渐远去,可那颗谦恭、单纯的艺术灵魂却丝毫未变。在我采访结束的时候,我希望他对自己的艺术人生作一番总结,他说了下面一段朴实的话,让我感动良久。
  “15岁的时候,我天天做梦,梦里设想着,到了25岁我总能画出点成绩来吧?哪想到了35岁时还啥也不是。现在都年过45岁了,才感到刚刚入门,刚刚开始!”
  
  编辑 徐欣

相关热词搜索:其人 如画 人生 画如其人,人生如画 如画人生 人生如一幅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