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村官考试报名时间【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去年7月,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上岗就业。他们是学生?是官?还是一个摆设?许多关心大学生前途及新农村建设的人对此提出了疑问。   7月10日上午,被分在顺义区张镇土地科的宋伟正在看《土地法》。“即便我们是从农村来的,但对农村的具体政策和实际情况也不是很清楚。” 赶上村里修路,各乡镇作国有土地普查,宋伟时不时到村里转转,检查村民持有土地的各种凭证。
  把村官当作一个就业选择,是很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的原因之一。但当他们来到农村之后,犹豫和徘徊的心情逐渐在工作中抹去,发现农村原来可以是他们大施拳脚的天地、累积社会经验的基地,甚至变成他们深深眷恋的土地。
  
  为何当村官?
  
  今年刚毕业的赫子铭是这样说的:“来当村官,我的父母十分支持。父亲认为,能把农村、农民的事情搞清楚,对我今后的发展会非常有帮助。现在就业压力很大,能提高自身能力,对将来发展有益,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对于前途的考量,使村官成了一部分学生走进政界的敲门砖。
  “我出生在山东潍坊一个比较贫困的小村子,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并没有让我感觉到农村的落后。但是后来到了城市,我开始感觉到了农村的落后和农民兄弟生活的艰苦。雨季泥泞的道路,雪天冰冷的小屋,生病不能及时医治,孩子没有好的学习场所……这一切都让我有了一种对农村回报的欲望。”已经当了一年村官的韩涛,就是凭着这股子信念来到农村的。
  宋伟并不是一开始就赞成毕业后支援农村的。看着一批批师兄师姐经历了艰苦的四年大学生活后没有选择城市,反而回到农村,她很不理解。大学生到农村能干什么?无非是虚度光阴。这是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想法。但现实工作的难找及生计问题,让她重新审视了村官的定位。“在北京城里工作要租房,就算赚2000元,也肯定不够用。可是当村官就不一样,这里提供住宿,有电脑、有线电视、空调、冰箱。村里人觉得你是来帮他们致富的,都很尊重你。而且在这儿能学到很多东西。”这是当村官的师姐告诉宋伟的,她的话坚定了宋伟当村官的决心。
  
  学生初来乍到,
  眼前农村别样景象
  
  被分在镇政府办公室的赫子铭,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行政管理系。现实情况与她想得有所出入,滞后的课本几乎派不上用场,现在的农村和她想的不一样了。
  大多数人认为农民收入低,穿得破旧,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和城里人没有差别。赫子铭在一次社会调查中发现,即便是普通的农民,对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
  赫子铭第一天上班的工作,就是调查各村村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她带着调查表,随着人流挤进了每周一次的大集市。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正在拾掇她的水果摊。赫子铭想,小商贩赚钱不容易,我去问问她吧!没想到这位农妇说她对生活很满意,自己上了医疗保险,两个孩子也都上大学了,家里八分地种的粮食够她一家人吃喝,她说她没什么可愁的。这让赫子铭很意外。当然村里也有一贫如洗的人,另一个接受调查的壮汉就是。他的母亲腿不好,没法下地,父亲半身不遂,一个弟弟还在念书,中专毕业的他在乡里做木工,一个人供养一家子,非常困难。
  原本以为对农村有几分了解的赫子铭发现,她需要了解的事还多着呢。
  前一段时间赫子铭被借调到张镇中学当一个学期的英语代课老师,这一段时间让她对农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班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刻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我在教他们的时候,自己都很受鼓舞,仿佛回到了积极上进、奋发图强的学生时代。” 赫子铭说,班里有很多学生喜欢找她聊天,让她讲学习的方法、经历,甚至描绘一下大学的样子。
  学校里也有一些调皮的孩子,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规划,从没想过将来的事情。“不过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比如体育很好、集体荣誉感强,对待朋友真诚、仗义,只要不是学习,他们对老师布置的其他任务都很认真。”
  
  村官不好当,解除隔膜巧斗智
  
  斗智的学生村官和激不得的村党支部书记
  刚被分到乡镇,韩涛就担起了包村干部的重任,几百户人的村从此就与他息息相关了。他经常骑着镇政府分发的自行车下村转,渐渐和农民的接触也多了。
  “大学生来啦,哎呀,大学生啥样,瞧瞧去。”有的村从没出过大学生,韩涛刚来贾家洼子村的时候,村民就像对待新事物一样地看他,觉得很新鲜。
  韩涛发现村里人不重视教育,认为孩子大学毕业后也找不到工作,干脆念完初中就得了。他耐心地把大学校园的生活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产生对大学的憧憬。韩涛决不是光说不练的人。他利用自己在母校的关系,动员中国石油大学的教授来到村里,和孩子们聊天,给孩子们带书,让他们改变念书不重要的想法,提高他们的人生目标。去年年底,韩涛干脆把学校的毕业生晚会搬到村里,他要让农村的孩子感受到更多大学生的气息。
  以前同村的孩子见了面就说,“吃了没?喝了没?”“行,玩去吧!”现在可不是了,总有小学生缠着韩涛问作业题。孩子们听说韩涛宿舍里有电脑,有电视,一个月还能拿2000块钱,羡慕得不得了,“我要当了大学生村官,也能享受这待遇。”孩子的心气提高了。就连韩涛教他们玩的杀人游戏,也让他们受益匪浅。至少孩子们意识到生活需要观察,甚至有个孩子望着村边的水杉说:“这种树不同于咱村边长的野树,肯定是有规划种植的!”瞧!他已经不仅仅是个头脑简单的农村孩子了。
  韩涛在村里的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去年村里换届选举前,韩涛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没有村官的时候,村里换届选举多半代投,现在韩涛一家家地走,他希望每个村民都能行使自己的权利。
  一位大叔不含糊地对他说:“选我得了,你让我干我也能干。”这可是在竞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位大叔不是党员居然也自告奋勇。韩涛看着面前这位大叔,身上的破棉袄到处裂口,棉絮挤在裂口处呼之欲出。唉,自己都管理不好,怎么管理别人呀。自己没文化穷困潦倒,又怎么带别人致富?如何谈起给村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呢?韩涛的这些想法自然只能闷在肚里,他是绝不能跟村民说的,说了他们也听不懂,弄不好还挑起是非。
  聪明、沉稳的韩涛早就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的穷人和过去的穷人不同,过去的穷人是历史条件造成的,而现在国家给老百姓致富的政策是平等的,只要有经济意识有头脑,就能富起来。
  一年前,韩涛和北营村党支部书记有过这样的对话。
  “咱得把村里的经济搞活……”韩涛的话题刚开始。
  “行了,涛,你也别瞎张罗了,我不当最后一名行吗?准保不最后。”这位村党支部书记一向抱着不争头名不落第的混沌心思。
  “要干你就干到最好,不然你干啥劲啊!”韩涛激他,“你在大队书记眼里可有可无,你白干!”他还真不禁激,“我不是给当官的看的,我给老百姓看。”
  “你给老百姓看,更得凡事抢在头里。你水没改、路没修,你能叫好村干部?”
  后来这位村党支部书记还真开始下村走动,了解情况。人也学会变通了,时不时给大队书记送俩甜瓜。为啥?他想争取改善村里状况的机会呗!现在北营村正热火朝天改水修路,换届选举,老百姓居然一边倒全选他。
  
  “你不服,请我喝酒都不去!”
  
  村子里稍有点文化的年轻人都走了,不是到乡镇,就是到城里打工。村民乐意找有文化的大学生村官聊天,起初是反映家长里短的问题,后来开始咨询国家对农民的新政策,修路改水啊,创办企业啊,都成了农民关心的话题。
  张平是包管行宫村的村官,别看他刚来村里一年,在村民心中的威信可大了。村民一致选举他当村副主任,这可是大学生村官中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村领导!
  行宫村小,只有几十户人。张平挨家串,除了长期锁门和在外打工的门户,其余家家他都去过。张平刚下村的时候,也出了不少糗。
  白衬衫、西裤,配皮鞋,在镇政府如此穿着的张平到了村里可吃不开了。村民穿的可是破旧的棉布裤子,天气热了,多数村民光膀子、穿大裤衩。他们从感官上就不接受这穿着堂皇的大学生,沟通起来更难找到契合点。
  “小伙子,你不是学农的吗?来,大爷问问你。”农大毕业的张平被大爷先发制人。“这一亩地撒多少棒子籽啊?啥时候浇水除苗啊?”张平犯愁了,不清楚这地区的土壤成分,怎么作种植分析啊?这时候,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困难体现出来了。大爷甩下句话扬长而去:“还大学生呢,我打懂事就知道的事他不知道。”
  村大队长是个高中都没念完的粗人,他也对张平说过类似的话:“你们来农村,就是‘高射炮打蚊子’――浪费!”
  但张平并没因此丧失信心。一次他去村头修自行车。号称几代家传修车的老板娘一听他口音就知道不是本地人,三言两语得知他是新来的大学生村官。“你们是机关人儿,离我们太远了,你们是给领导干活的,跟我们联系不上。”“不,大姐,我们是纽带,是来帮你们沟通的。”张平细心地询问着大姐家里的情况,耐心地解释自己的工作。聊到兴头,大姐笑着说:“行,以后所有大学生村官到我这儿修车只收你们个成本价。”
  “我就问两个问题,一你打算怎么干?二你怎么把我们村弄富了?”有的村干部打着请张平喝酒谈心的名号试探他。村领导心里不服:你刚从学校毕业,凭什么管我啊!张平也甩掉了学生气的斯文:“你不服,请我喝酒我也不去,服了再请我。”
  后来,张平帮这位村领导联系,促成行宫村和顺义知名企业组成了一助一结对子活动,现在企业正帮助村子修路呢!
  
  “我就是农民”
  
  “农产品永远是最低级的产品,企业家把大豆加工成色拉油了,卖50多块钱1桶,农民卖大豆才1块钱1斤。农民辛辛苦苦干1年,只赚了劳动力的价值。农民穷,但农民为二产三产作了贡献。” 如果不是对农民有着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刘刚是不会注意这些问题的。
  “农民才不把你谁谁领导当回事,只把大队长当回事。为啥?赶明儿他给我分地。农民的目光是短浅的,但也是纯朴的。”刘刚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现在又回到农村,他格外理解农民的心情。不得不佩服刘刚分析得一针见血。“农民太无辜了,他吃亏也不知道自己吃亏了,就知道问‘我咋种地不挣钱呢’?都说‘农民不看报,穷也不知道’。其实农民看了报,穷也不知道为啥啊,他看了也白看。”
  刘刚说农民的朴实是城里人想象不到的。他上中学的时候,老师问他什么是最浪漫的事,刘刚毫不犹豫地说:“早起天挺晴、挺凉爽,夯一声牛叫我听着最痛快,觉得最浪漫。”还有的同学说:“我就喜欢放牛,放牛多好啊,赶着牛上山了,凉快!没准还能捡条蛇煮着吃呢!”瞧,这就是农村人啊!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们如井底之蛙一般傻呵呵地活着。刘刚提起农村人的无知,并不羞愧,而是替他们心酸。现在大学毕业的刘刚终于能为农民做点事儿了。现在,只要刘刚一下村,立马儿扒了衬衣光大膀子,光着脚丫满地走。他说他就是要融入从村,但改变的只是行为,他要带给农村的新思维是不会变的。
  想为农村做点事儿的大学生村官太多了。张镇政府信息科的刘跃远和张文丽都是北京某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本科生,俩人着膀子比业绩。他们刚到信息科的前半年,科长没给他们分配任何工作。俩人着急啊,每天背着相机、带着纸笔走村串户,了解农村和村民。正如刘跃远在入职那天给自己定的目标:“我要用我的笔、我的镜头、我的情感去美化农村、宣传农村,我要让我笔下的农村稿件刊发到各大报纸。”她说到做到了。入职半年后,科长给蓄势待发的刘跃远和张文丽提出了唯一的要求:用你们的心发掘身边的事物,用语言跟各科室沟通,让外面的世界了解我们农村的变化。
  当周,刘跃远就在市区多家媒体发表了有关新农村变化的11篇稿子。张文丽一看可急了,她才发了三四篇。两人你争我抢,都要做新农村建设宣传的一把手。虽然在科长眼里,张文丽热情有余,理智不足;刘跃远厚积薄发,仍需历练,但是他们都在为农村建设付出的过程中成长。张文丽报道的新农村景象被各大网站转载,而刘跃远报道的凉山村爱心敬老院也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正如他们科长所说的,你们的付出,也许村民不能回报什么,但是你们会得到老百姓和镇政府衷心的认可。
  
  村官背后,谁在评说?
  盘活了机关的“死水”
  
  这些年,顺义区张镇政府机关里一直维持着80多人编制的平衡,平均学历不过高二。对乡镇而言,一批批的大学生村官增加了新鲜血液,盘活了机关一潭死水的工作氛围。一位在乡镇机关工作了5年的年轻人说:“我在这儿是最年轻的,每天面对那么多‘中老年’,感觉自己都没活力了。现在他们来了,唱歌、打篮球都有伴儿了。”当然,大学生村官的入住肯定不仅仅带来这些变化,他们像一股充满活力的春风沐浴了几乎“老朽”的机关。
  以前,张镇政府办公楼里只有一个打字员,不会打字的老同志视打字员为“香饽饽”,排着长队请他打字的景象日日可见。然而,大学生来了,他们被暂时安排到各个科室锻炼,曾经的“香饽饽”不香了,是谁带来的变化?大学生村官啊!
  可别把这当小事。大家都觉得:哟,有年轻人来了。于是平日里不修边幅的老机关也开始注意形象了。土得掉渣的衣服别穿啦,大学生村官来了啊!
  被分在土地科的张伟用电脑给张镇测土、绘土,工程制图做得“相当漂亮”。这些工作以前都是手工完成的。土地科的老科员说:“电脑画的肯定比手画的好啊,土地面积一下就算出来了。”
  截至目前,已经有两批大学生村官上岗任职,他们既是村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又是机关科室人员的得力帮手。替领导接个电话,没问题!安排个会务,行!一群新生力量奔跑在村和科室之间,无形之中增加了镇村两极的智力与人力。解决就业,增加乡镇机关知识人才,这正是市委市政府组织大学生村官活动的初衷。
  
  对于一个乡镇,大学生村官意味着什么?
  
  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拨给北京各远郊区县村官指标,并争取在3年内给每个村至少配备2名大学生村官。去年顺义区有240村官,全区19个镇分,张镇分到15个村官。
  据顺义区张镇党委副书记李志刚说,“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弱点是社会经验不足,有的孩子还穿拖鞋来上班呢!”对于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李志刚更看重他们在大学里练就的学习方法,“大学生有悟性,素质水平、业务能力明显强于原来机关人员。他们能很快适应交给他们的工作,并且进行创新。”
  “把一个新村官放到村里,农村干部不知道怎么使。孩子满腔热情,如果使用不当,遭受打击,可能对他们一生都有影响。”张镇政府并没有把新来的大学生直接下放到各村,而是把他们先分到科室锻炼,一来为科室带来智力支持,二来为他们提供了解农村的缓冲阶段,以便日后更好地服务农村。
  大学生村官的人事关系下放到乡镇,但工资、保险、生活经费,都由北京市统一拨款,就连伙食费也有一半享受津贴。对于这种经济负担的人力资源,各乡镇非常珍惜。
  “他们是村官也是孩子。都说让他们业余时间走农户串家,但村里9点以后路灯熄了,他们能出去吗?大学生跟机关人员还不一样,我们怎么跟家长交代?如果把孩子放到村里,他们起火、交友等等生活问题,都不方便。现在让他们住在镇政府集体宿舍,安全有了保证,彼此交流起来也更容易了。”
  从长远来看,各乡镇能留住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村官吗?李志刚是这么说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是我们的,这样想太自私。孩子们学到东西,以后无论走到哪儿对他们都有好处。”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年老乡对知青好,现在有的知青成了企业家、官员,回头回报农村,这不就是农民最大的收获吗?”
  当然,人才毕竟不会白白培养。李志刚说如果镇政府再进人,一定从大学生村官里选。
  编辑/冯 岚

相关热词搜索:村官 爱上 农村 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 寡妇爱村官伊香结局 寡妇爱村官结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