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中学,一百多年前的素质教育] 潞河中学150年校庆视频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09年5月,潞河中学的协和湖边,一对来自美国的老夫妇、原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享利?马丁先生携夫人,取出一个精美的瓶子,简单的仪式之后,含着热泪将瓶中的骨灰撒向水中。他们此次是受父亲的嘱托,将爷爷的骨灰带回学校。他们的爷爷田和瑞先生,近一个世纪前曾任潞河中学第二届校长。湖水微微泛起涟漪,将人们的记忆带回遥远的从前。
  
  早在100多年前,北京的名校就已经有了现在流行的“素质教育”等先进教学理念,而那也是人才辈出的年代,孔祥熙、钱学森、杨振宁、黄昆、侯仁之等人均出自这些名校。
  老北京的名校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历史悠久的公立学校,如北京四中、北京八中等;一类是名牌大学的附属学校,如北大附、清华附等;另一类就是早期由教会在中国创办的学校,如潞河中学和汇文中学。在这些名校中,当属教会开办的成绩最为突出,因为教会学校兼容了中西方的办学思想,引进了国外的先进课程和设备,使得这类学校成为当时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潞河中学36届毕业生马含芳回忆,在他即将小学毕业时,身为清代盐商巨贾的叔父对他说,“潞河中学是教会所办最好的学校,条件之好是国内仅有的,如果能在此校读书,会终生受益。”教会学校的学费也相当昂贵,每年的学杂费、伙食费、住宿费等共计80多块大洋,相当于40多个女佣一个月的工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还是黄包车和穿长袍的人,潞河中学的校园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教授英语课的是纯正外教;课程囊括了心理学、园艺、养蜂、皮革鞣制等可供选修;有无线电研究社、合唱团等学生社团,还有网球、棒球等各类西式体育俱乐部;同乡会、文学社、剧团、歌咏队等组织有20多个;生物课上有各种解剖工具、显微镜、本生灯;化学实验课有充足的各种稀有金属;图书馆中英文藏书丰富……种种教学条件连现在的普通中学都难以企及。
  
  学生自我管理,
  足球可赢英国水兵
  一个学校的风貌总会或多或少融汇着校长的个人魅力。早期的潞河中学能成为当时北京城的顶尖学校,也与学校第一任中国人校长陈昌分不开。陈昌是当年北平有名的才子,不但学业好,而且精通音律,体育上也颇有建树,曾多次代表中国队参加远东运动会。他的婚姻据传也有一段考试选佳人的故事,虽不能辨真伪,但从他的夫人――当年京城闻名的才女、胡适的外甥女刘汝英来看,足见这位风流才子的个人魅力。
  陈昌毕业于潞河中学,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母校工作,1927年担任校长。在育人方面,陈昌似乎更倾向于“放养”之道,看重学生独立性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甚至胜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
  陈昌担任校长后,施行凡校内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都可由学生竞争上岗。尤其倡导平民教育,对于贫寒人家的孩子,鼓励他们工读。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高沂1928年进入潞河中学读初中,初二时被选为“伙食头”,管理学校的食堂,负责300人的伙食问题。他觉得自己年纪太小,便去找校长要求换人。陈昌校长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你行!”高沂这才接下了重担,又招了7名同学分管米、面、肉、菜、调料等食料的采购与管理,每天过秤验收,绝不含糊。每月月终时与会计结账,开始时不是花超了便是有剩余,但几个月后便游刃有余,节日会为同学加菜,有时还能吃到火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当年曾担任学校的“村长”,相当于现在的宿舍楼长,负责管理学生的住宿。学校唯一的小卖部也完全是由学生自己经营,原则是“不赔不赚”。
  在学业上,陈昌主张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学校实行学分和选课制度,学生可以自主选修课程。作业只按难易分类,做多少和做哪些作业都由学生自己决定,交作业的时间也没有规定,随交随改。这无疑是旧中国的孔孟教育方式之后一个颇为大胆的尝试。
  每天下午四点一刻,潞河中学的全校师生都要雷打不动地下操场,只会读书不善体育者被讥为“绿面有菜色者”。学校除了篮球、足球、排球等传统的体育队外,还有网球、棒球、垒球等西洋队,陈昌校长亲自担任教练。学生出去参加比赛可以享受乘坐学校唯一的老爷车的待遇,而潞河中学学生与英国水兵的足球赛,成为当时中国人的第一场涉外比赛,并取得胜利。
  潞河从创办伊始就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和教师都在校园内居住,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老师对待学生便如自己的孩子与兄弟。当年孔祥熙毕业后,老师建议他去美国留学,由于签证一再被拒签,老师便写了一本《华夏两英雄》的书介绍他的两个弟子――孔祥熙与费启鹤,最终为两人争取到了赴美签证。陈昌校长任职的24年间,全家也一直住在学校内,经常跟学生开玩笑。有的学生刚穿西装,不习惯将衬衫扎到裤子里,陈昌校长就对他说:“你的屁股帘露出来啦。”其夫人除了担任学校的英语教师,还照顾学生们的生活,宛如这些少小离家的孩子们的慈母。
  
  从将军、院士到普通人,
  均难忘母校情深
  1995年,潞河中学意外地收到了一大批上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极其珍贵:有穿着清朝官服的通州知府参加卫氏楼的落成典礼,有20年代的潞河学生穿着长袍上物理实验和生物标本课,有孔祥熙和费启鹤在校园中的合影,有胡适为毕业生在演讲,有直奉之战时在校园内避难的难民……这些照片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拍摄手法讲究,构图很美。大家都很奇怪,是谁保留了这么多年前潞河中学的老照片?又是如何送回了学校的呢?
  几经周折之后,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照片的所有人是学校的前校长田和瑞先生和夫人。田和瑞校长的夫人是一位漂亮开朗的美国人,在1918~1927年田和瑞担任潞河中学校长期间,他们一直住在学校里。田夫人是个摄影迷,闲暇时总是拿着相机和另一位音乐教师亨德夫人四处拍照,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均出自她们之手。回到美国后,田和瑞夫妇经常将这些照片拿出来翻看。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们住进了纽约郊区的一所养老院,因为担心自己去世后这些照片会流失,于是交付给前去探望他们的美国校友陶荣锦先生,再三叮嘱一定要将照片送回学校。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陶先生无法与国内取得联系,但他始终记得老校长夫妇的嘱托,精心保管着这些照片,在辗转20多年后,又委托另一位校友,才终于将这批照片完好地送回学校,成为记录潞河中学历史的珍贵文物。此外,当年在学校任教的美籍教师费思儒先生也将很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照片捐赠给了学校。
  潞园走出的学生对于母校总有一种近乎孩子对母亲的眷恋与尊重,也许因为他们不仅在这里学业有成,同时也受到了受用一生的人格教育。校友们总是尽自己所能回报母校:孔祥熙早在1935年便在海外积极筹款为母校修建图书馆;衣复恩(中央航校毕业,连续10年担任蒋介石“美龄号”专机机长)老先生捐款500万元修建了潞友体育馆;在“文革”中历尽磨难的李延增夫妇、齐守愚夫妇将自己的平反费尽数交给母校创办奖学金;黄昆老先生一生专注于做学问,拒不出席与学问无关的活动,唯有受到母校的邀请会欣然前往;乌钺老先生在台湾位高权重,每每接到母校的来电,必以立正军姿接听,更不遗余力创办了台湾潞河校友会。
  陈昌先生1981年去世后,在老校友的倡议下,在潞河中学校园内设立陈昌校长墓。现在每年的清明节这天,总会有年已耋耄的老人来到母校拜谒陈校长的墓地,他们中有院士、教授、部长、将军和普通人,职业不同,成就不同,但同是潞河中学的毕业生。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相关热词搜索:素质教育 一百多 年前 潞河中学 一百多年前的素质教育 潞河中学 今年通州潞河中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