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麦田里的交易】马街书会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马街书会在2006年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每年正月十三书会的日子,都有逾10万观众前来观看,当地宣传号称30万,但真正的书会交易微乎其微。   
  鼓书艺术,在21世纪的今天,距离中国多数百姓的生活,已然十分遥远。2005年6月16日,我曾在《南方周末》地理版上,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撰文介绍了北方大鼓书的民间根脉。5年多的时光倏忽而过,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的乡土艺术的大鼓书,已长久地绝迹于人民大众的视野之中。那承载了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底层社会娱乐教化功能的鼓书艺术,像一片远去的孤鸿。
  河南宝丰,中原腹地,一个盛产小麦的地方,马街村,数千人口的一个大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就在村东北面一片逾百亩的青苗墨绿的麦田里,主要是来自河南本省,兼及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湖北江苏一带的民间说书艺人,便聚集到麦田里,支上书鼓,拉开架势,青天绿地的,放声说唱,世代相沿的行里说法叫作“亮书”。男女老少艺人们口若悬河,各呈其能,目的是显本事招听客,最终达成交易――让人聘请他们前去说书,世代相沿的行里说法叫作“写书”。
  民间传说的历史,既活灵活现,又夸大其词。马街书会的历史,据说有700多年,始于元代延?年间。不过,有记载的一次书会是在清代同治年间,那次到会的艺人有2700多人。至于书会交易为何在马街这方土地上产生,已无文字记载可考。当年马街村一座破庙遗留下来的残碑上刻有只言片语,语焉不详,不足以说明书会的历史状貌。引人注目的是,最近5年以来,马街书会成为河南宝丰地方政府倾力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号称有30万观众的马街书会,由原来的书艺交易会,演变为一个综合贸易促进会。
  2011年正月十二、十三、十四三天,笔者到马街书会现场,作了实地观察。
  
  马街书会的茅厕经济
  马街书会从东南北三面被农民搭的茅厕包围了,书会会场西边是一条小河,无法搭茅厕。茅厕很简单,数根木棍栽在麦地上,用塑料彩条布一围,围出两个空间,一边写上男,一边写上女。门口弄个妇女或姑娘坐凳子上,等着收钱。上一次茅厕,收费一元,价格当然是茅厕主人自订。东南北三面的边长,大概七八百米之数,所围成的茅厕一间挨一间的,约莫有上百间之多。这种买卖,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材料人工亦极为低端。马街村的农民把握了人的进出口这道关坎,因地制宜。当然交易不是那么让人情愿的,笔者在北面的一处茅厕前观察,一个男人上完茅厕出来,低头便走,被一个妇女叫住。交钱交钱,妇女向男人说。啊,交钱?多少钱?男人有些诧异地问。一块钱,妇女说。男人有些不情愿地掏出一块钱。
  又有两个女孩从茅厕出来想走,一个姑娘拦住她们收钱。那么贵呀?女孩一边嘟囔着,一边掏钱。
  马街书会是好客的,马街书会的茅厕是好钱的。
  
  马街书会的饮食经济
  前边先说了马街书会的出口业务,这里再说马街书会的进口业务。马街书会的饮食经济大多聚集在会场南半边,简单的饮食棚子大多在正月十一便搭好。每间棚子盘上一个简易的砖泥灶,黑乎乎的大铁锅一支,灶旁边支起一张大案板,吃货不外煎炸炖三样:煎是煎凉粉,切成方块的灰色凉粉,用油在铛上煎炒,配上葱花酱油等作料,3块钱一碗。炸是炸油条、油饼,论斤卖,4块钱一斤,这油条一般得配着汤喝,这汤就是河南有名的胡辣汤。不过是淀粉勾芡的酱油汤,里边搁上豆腐皮切成的丝、葱花什么的,一块钱一碗。
  下面说点儿荤的,羊肉烩面和羊汤是河南的特色小吃,可是因为近年来羊肉价格昂贵,百姓大多消受不起,所以在食摊儿上极少见这两样儿。食摊儿上大盆里放着灰不丢紫乌乌粉嘟嘟的面目可疑的肉,外人基本上是看不出来那是什么肉的。厨子在那厢一刀一刀把肉切成薄片,你若问他这是什么肉,厨子就说,是牛肉。可那挤成一团怪模怪样的肉怎么看怎么不像牛肉。你若再问他一句,这是牛哪里的肉?牛头肉,厨子又回答一句。依笔者看来,整个马街书会上的食摊儿,只有牛头,没有牛肉,或者说只有牛头上扒下来又挤成一堆的肉,没有牛身上的肉。牛身上的东西也是有的,那就是牛肚子里的下水心肝肺之类的,这叫牛杂碎。整个马街食摊儿上,羊肉是绝见不着的。为了表达对于羊的怀念,我看见有两个汤锅里,各架上一只羊骨架熬着,借上那么一点儿羊味儿。不过那杂碎还是牛的,这叫作挂羊架卖牛杂。
  还有一样吃食,学自武汉的热干面。蒸熟的面条,泡好的粉丝备着,有人来吃,拿一根逮蛐蛐的尖底铁笼似的家什,装一笼面条放汤锅里过两过儿,配上菠菜、浇上麻酱调料,3元一碗。笔者在一个摊上看见宰人的,卖6元一碗。除了这些当饭吃的饮食,剩下的便是零食摊了,煎火腿肠的,卖棉花糖的,烤白薯的,炸毛蛋的,烤羊肉串的,卖菠萝块的,就像各地的庙会一样。
  
  马街书会的博彩经济
  赌博是河南农民生活当中一项重要的节目,这一点,在马街书会上最是晃眼。博彩的场子大多开在会场南侧,博彩的方式主要是套圈,一元钱套多次。所套之物有活物与死物,活物大多是金鱼,死物便是五花八门的各种小玩具、小百货用品之类的。最为直接、直奔主题的是套钱,地摊上放着一片一元五角一角之类的硬币,套上哪枚赢哪枚。这些个博彩的玩意儿,吸引的大多是青少年。马街书会上还有两类赌博花样儿,是奔着大人去的,一个是免费摸阄赢钱,有1~8个号折好的纸阄。前7个阄上有10元至50元不等的钱数,摸中哪个阄,得哪份钱。第8号阄是50元,如果摸中第8阄,那就要给摊主50元。笔者看到一个推着自行车赶会的50岁上下的农民从一个女摊主手上摸中了第8阄,女摊主让他掏50元,他别别扭扭掏了半天也不拿出这50元,他又向同去的一个农民借。那农民说我没带50元,看着这个既贪婪又赖叽叽的农民那尴尬的样子,笔者在外边喊了一声:警察来了!人群才散了,算是替他解了围。
  
  马街书会的歌舞游乐
  马街书会最赚人眼球的,声音喧哗笼盖四野的,不是说书,而是歌舞。歌舞的台子,大多扎在北面,唱歌跳舞的,大多是青年男女,穿着廉价的衣裙,站在台上扭来扭去。唱歌的姑娘一副历尽沧桑面无表情的大牌模样,唱着唱着,便会把话筒交给别人,自个儿来一个倒立,翘着两条黑色紧身裤大腿在台上爬来爬去,把场子掀起一个小高潮。然后翻过身来,接着再唱。这些歌舞场子,都是由各种子公司出资,为的是推销他们的良种。看歌舞的,大多是年轻人。而在马街书会东面,扎了三个台子,是唱老戏的。台前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唱老戏的,也大多是中老年男人和女人。老戏大体上是官帽戏,台上的清官和武将晃晃悠悠,被差役和喽?们簇拥着,慢条斯理地说理与言情。
  
  马街书会的书艺经济
  把马街书会的诸般外围节目浏览一过儿,这里就要说它的本门事物――书艺经济了。本次马街书会来的艺人,仍然是以河南本地的艺人为主,就笔者所见和询问的一些艺人,多是河南本地人。因为个人的能力所限,笔者在会场上未见到那种自发性的写书交易。为了挽救这种书艺的没落颓势,当地政府使出了一个强行摊派的招数,让宝丰当地政府机关,企业出资写书,然后把写好的书送到乡下去,说给农民听。宝丰县政府有关部门在书会现场设摊办公,写好一部书,便开一张派遣说书介绍信,艺人带着介绍信下乡说书。所去乡村的村委会还要在一张回执上签字盖章,证明鼓书确实已经说过了。这种官派说书,一般是说三天,艺人的报酬为1000元左右。一档说书艺人最少要两人,一人打板说书,一人拉弦伴奏,这样每个艺人一天的收入在160余元。
  正月十三上午10点钟左右,笔者到县政府书会现场办公点查看说书派遣介绍信存根。办公人员告诉笔者,已经写了有40部书了。笔者询问了现场拿了派遣介绍信的艺人,大多是宝丰本地的艺人,派往说书的地方,也是在宝丰县境内的乡村。
  笔者在正月十一到达马街的时候,邂逅了一位来自河南驻马店地区遂平县的说书艺人毛昌,笔者与他一同住在杨庄镇上的小旅社里。64岁的毛昌今年是第三次赶书会,前两年赶书会,他都写上了书,也是这种官派式的写书。因为毛昌只有一个人,所以头一次写书报酬只有200元,还是在一个很偏僻的小村,第二次写书的报酬是300元。
  正月十二的上午,毛昌先到书场西南角的火神庙支开摊子,给各路民间杂神共处的神祗们说了一回书。这个火神庙,就是用红砖粗糙砌就的三间大房子,供的神有大王仙姑之类的。神庙的周围是打卦算命的天下,围着这个书场唯一的建筑周围,有10多个算命先生。最年轻的算命先生戴一副眼睛,像个书生,他打出的旗号是“周易预测师”。
  正月十三书会正会这一天,说书艺人毛昌在上午10点之前就被写了书。毛昌挺高兴,因为这次写书的报酬是500元,派他说书的是宝丰县中小企业局。双方约好,对方下午到旅社去接毛昌,把他送到说书的村庄。
  笔者决定跟着毛昌到说书的村子观察一下,于是和毛昌在中午赶回旅社。下午4点多钟,宝丰中小企业局派车把毛昌送到了县城北面不远的一个叫商酒务镇。镇文化站站长是个40多岁的女人,她往派去说书的村子打电话联系了一下。该村的人不愿意让艺人前去说书,说是安排不下艺人毛昌吃饭。没有办法,文化站长只好打电话给镇上一个煤炭中转站,让毛昌到他们那里说书,一共说三天,今天晚上算是头一天。我们到了中转站,冷冷清清的只有三四个人,负责人说待会儿安排你们吃饭休息,今晚就不说了,叫不来人听。
  第二天上午,吃过了饭,毛昌准备说书,可是中转站负责人仍然没有找来听书的人。毛昌有些尴尬,他不想让笔者看到这不堪的场面继续下去,他就劝笔者离开这里回北京。笔者说自己去镇上转转,毛昌不同意,他执意要陪笔者到公路上等公交车。我们俩人来到公路旁,恰好镇文化站站长坐一辆面包车来到中转站接毛昌,说拉他到龙泉寺村去说书,有记者去那里采访。
  这样,笔者又跟随毛昌到了龙泉寺村,该村很整洁,盖有戏台、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设施,戏台上写着全国先进文明村。一些妇女在广场上扭秧歌,一些男孩在打篮球。毛昌和同去的几个宝丰当地的男女艺人在边上支开摊子,开始表演。路边上有五六个村民听毛昌说书,一次官派说书总算完成了。
  这种官派的送书下乡,乡下人并不买账的行为,能够挽救鼓书艺术吗?笔者对此感到疑惑。农耕文明时代的说书环境已然消失,包括往日对于艺人的尊敬,今日已不复存在。
  艺人们的真实状况是这样的,而2006年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街书会,仍在一年一度热火朝天地举办着。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麦田里 交易 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麦田里的交易 马街书会麦田里的交易 麦田里的交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