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往事 [往事的确]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据中国传统,生在像我这样的家庭,是很令同一时代的人羡慕的。我出生在解放初,从有记忆起,便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生活。我父亲陈士榘是20年代参加革命的,井冈山、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
  
  充满着史诗般传奇色彩的事件,父亲都参加了,而且干得有声有色。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人物,也都对父亲的工作作出过很好的评价。不管我是否意识到,我家在一段时间内生活在“上流社会”。对于父亲的业绩,我们是爱戴甚至是崇拜的。父亲同许多出生入死的老革命一样,为了民族的独立和昌盛,忘我而英勇地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尤其父亲指挥战争的才华很受同辈战友的赞赏。但是,作为子女,我们又特别看重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我们特别惋惜父亲没有处理好同母亲的关系,也使我们子女在很长时间内生活在他们的“冷战”阴云中。他们在晚年离异,后来几乎不再来往,直到1995年父亲去世,母亲怀着复杂的感情赶到八宝山与他的遗体告别。见到叱咤风云的父亲僵硬地躺在那里,母亲回首曾经与父亲度过的艰难与幸福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多少年的恩怨在此刻消逝了。
  作为子女,我们如实地回忆,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开国上将的不凡与局限。
  
  感受着领袖的人格魅力
  父亲所以一辈子紧跟毛泽东,他感到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实在了不得。父亲记得主席谈到为什么上井冈山时说:“中国历朝历代都没能把土匪问题解决得了,中国经济落后,交通通信不发达,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也上山去当‘大王’。”在场的一些同志想,国民党本来就骂我们是土匪,我们何必捡这个骂呢?毛主席笑着说:“我们不是打家劫舍的土匪,也不是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我们要消灭的是人吃人的剥削制度。”毛泽东后来告诉大家:“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朱孔阳绰号),和官兵打了多年交道,总结的‘打圈圈’是个好经验。当然,土匪‘打圈圈’是消极的。我们工农革命军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总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原则。”毛泽东一席话,父亲记了一辈子,他感觉毛主席如神一般。
  解放后,父亲对我们念叨最多也最让他得意的是,1927年11月28日,毛泽东主持选举产生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代表,父亲作为士兵代表被选为三个常委之一。毛泽东笑着对父亲说:“陈士榘,你做了县太爷了,你也是个山大王哩。”父亲还多次回忆起长征中他险些为中国革命闯下的大祸:1935年9月,红军走出草地到了腊子口,毛泽东让父亲找一个便于观察的地方。父亲用聂荣臻的望远镜观察好地形,主席半开玩笑半是安排任务地叫父亲“设营司令”。有一天父亲为中央机关带路,用半天时间翻山越岭,突然发现一条烂泥浅滩不能过人。父亲急得满脸通红,六神无主。毛泽东连一句责备父亲的话都没有,拍了拍父亲的肩膀向后做了个手势,扭头就走。父亲为这件事后怕了一辈子,他说当时若碰上敌情,前无出路,后无部队,中国的历史将改写。但主席第二天对父亲说:“昨天那程子路,小事一桩,我这个人一爬山就来精神。”
  1938年3月17日,父亲率部队在晋西与日寇奋战,他当时是115师343旅参谋长兼晋西游击支队队长。战斗非常激烈,父亲奋不顾身地指挥。突然,日军一发炮弹在父亲的左侧爆炸,他被掀进一个壕沟里,顿时失去了知觉。直到醒来,才知道自己活着。他全身上下九处负伤,整个左侧没有几处好的地方。由于伤势较重,贺龙指示医务人员将父亲尽快转到延安医院治疗。住进医院,父亲非常焦急和烦躁,他感到战事太紧,自己躺在医院里实在无聊。一天,一个骑马穿着女军装的干部来到医院,看气派绝不是那种农村出来参加革命的。这个女干部非常白净,说话也细声细气,她说:“毛主席让我来看望你和王耀南同志,还有一封信。”信封上是遒劲有力的毛体字,信中有200元钱,还有鼓励父亲尽快养伤重上前线的勉励。
  父亲后来一直珍藏着这封信,只是转战南北,不知哪一天会去见马克思,他就把信交给一位负责宣传的同志保存。解放后父亲向这位同志要,可惜已经丢失了。父亲为此后悔了几十年。
  
  戎马一生,战功卓著
  抗日战争初期,父亲是八路军115师343旅的参谋长。当时,他正好被借调到师部,参与平型关战役的组织和策划。
  平型关战役有一点比较遗憾,没能抓到一个活的日军俘虏。根据平型关战役的情况来看,日军受武士道影响很深,他们受伤了,你去救治他,他还要拿刀捅你!顽固到这种份儿上。一个营长救了受伤的日本士兵,半路上缓过劲儿的日本伤兵一口把他的耳朵咬掉了。还有一个查线的通讯员,发现一个日本伤兵,掏出纱布准备给他包扎,结果就遭了一刺刀。
  父亲对捉俘虏产生了念头,当时就学用日语在战场喊话,别人都没太当回事,但是父亲很有心,他暗中把战场上的日语喊话背得滚瓜烂熟。平型关战役以后115师一分为二。这时候日本20师团突破了娘子关,企图直下太原,正好一头撞上了父亲的115师343旅。在昔阳县的伏击圈,一场恶战在所难免。广阳这个地方山沟长达几十里,很像平型关,有利于伏击。父亲跟旅长陈光就决定在广阳再次伏击日军,得到了林彪的批准。685团由旅长陈光带着团长杨得志负责堵截,686团由父亲指挥,负责歼灭敌人。
  1937年11月4日,从拂晓一直等到下午,等日军大部分人马通过以后,我军对它的后续部队发起攻击。由于八路军从两边的高山上不断向敌人谷底射击和投弹,日军很多大车被打得东倒西歪,我军迅速冲上去展开搏斗。据父亲回忆,敌军第20师团抵抗程度不如在平型关的日军。因为父亲在红一军团当过侦察科长,也当过作战科长,他深深知道俘获敌军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惦记着要抓敌俘。有一伙敌人退到洼地去,他马上指挥警卫排长去抓俘虏。由于日军的顽抗,俘虏没有抓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战斗大部分结束,林彪听了我父亲的战斗报告,指示迅速消灭残敌。
  当父亲把指挥所迁移到广阳镇的时候,听到镇上有稀疏的枪声,他又动了抓俘虏的念头。父亲顺着枪声找到一个小院,看到一个战士准备往院里扔手榴弹。父亲赶忙把他制止,问他有多少鬼子?战士说里面只有一个鬼子,我父亲就摸到这个院里。里面的日本鬼子不停地往外打枪,父亲决定要抓活的,开始用日语讲话。
  这时候日语发挥作用了,刚开始日军还是打枪,后来就不打了。父亲就尽量用温和的语气反复跟他说,八路军宽待俘虏,缴枪不杀。后来日军就回答“明白、明白”,我父亲一听就觉得有希望了。这名日军不主动投降,躲在屋子里。父亲反复喊了半天,见到屋里没有动静,一脚把门踹开,一看那个带着刺刀的枪正指向自己。我父亲眼疾手快,一把就把枪夺过来了,趁势就把日本军活捉了。这就是八路军首次活捉的日军战俘。
  毛泽东曾经对父亲说:“陈士榘,你的风头出尽了,华东几个大仗打得不错。”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能得到他当面称赞的将领屈指可数。
  
  一个工作狂的父亲
  父亲转战南北,直到30多岁还没有结婚。残酷的战争使很多将领顾不得个人的婚姻。连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也40多岁才结婚,从中也看到那一代革命者对事业的执着与忘我。
  父亲任115师参谋长时,师政委是罗荣桓元帅。罗政委关心父亲的婚事,劝他30多岁的人也该考虑了。母亲当时才16岁,她是从山东日照参加革命的。我的外祖父也是老党员,当时任中共日照县委第一任书记。母亲先在115师文工团,后在山东省军区机关电台工作,与父亲接触多了,父亲觉得这个小姑娘很讨人喜欢,对她产生了好感。父亲曾想给她写信,又怕如果不成,首长很丢面子。一位干事发现了深藏在父亲心底的秘密,便主动牵线搭桥,把母亲的心说动了。像父亲这样级别的干部寻找配偶要“政审”,他们从被撮合到结婚只见了两次面,算得上“闪婚”。
  战争年代,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共同的理想、艰苦卓绝的环境,更让他们相濡以沫。母亲后来回忆起来仍很怀念,她说:“苦虽然苦,但心里是充实的,心灵也是纯洁的。”结婚第二年,母亲生了个女孩,不几天就死了。当掩埋我苦命的姐姐时,母亲泣不成声,刚强的父亲用独特的方式安慰母亲:“这就是革命啊,我们的同志每天都有牺牲的……”但父亲还是深情地久久凝视着埋葬姐姐的地方。
  父亲是个职业军事家,他把全部的心思用在打好仗、少伤亡、多歼敌上。他的战功是显赫的:全歼日本3000名精锐侵略军的平型关大捷,父亲任旅参谋长(115师共3个旅),这是我军历史上彪炳千秋的战役;在解放战争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父亲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战役处于相持阶段,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电召父亲,作为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场总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父亲率领的八兵团最先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我们从电影资料中看到的解放军扯下青天白日旗,那就是父亲的兵团战士。父亲也成了解放后第一任南京警备区司令。邓小平政委曾在解放战争中对父亲说:“陈毅和粟裕都讲过你,说你的点子好厉害呀,华东的几个大仗都是你最早提出来的,是不是呀?这次你可要为我们也提出一些点子呀,解放军可是一家人呢!”
  在我们的记忆中,一切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无论在南京,还是父亲调到北京当第一任工程兵司令,我们家属都是备受呵护。当然,那时的特权在今天看来也无非是吃得好点。他当司令这么多年,只带我们全家在夏天避过一次暑,住在青岛一座俭朴的军营里。令同龄人羡慕的是我曾坐着父亲的吉普车去东北,趁他到辽宁视察雷锋班时兜兜风。与今天对比起来,那还真是苦差事。
  由于雷锋是工程兵的,父亲为自己的军种出现了一位被毛主席表扬的战士而深感荣幸,他也不辞辛苦地颠簸而去,当时我都感到很累。他每到一个基层,总是对地方首长说,到基层看看。见到几乎所有的军人都对他敬军礼,我对父亲更崇拜了。
  父亲带有军人的粗线条作风,对打大仗、建大基地有着丝毫不懈怠的职业习惯,他是个工作狂。我们六兄妹生活、上学的重担全落在母亲身上。我们谅解父亲,他的工作太繁忙了。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父亲1930年在中央苏区拔掉过一颗牙,8年后毛主席在延安批下给父亲镶牙的金子。频繁的战事让他又是一拖8年,直到1946年秋父亲赴重庆向周恩来副主席汇报工作,周副主席让邓颖超找了个当地的名医,父亲才镶上耽搁了16年的牙。
  
  艰苦朴素近“疯狂”
  50年代后期,父亲和陈赓大将以及李克农上将到首都机场送东欧的一个军事代表团。3位高级将领约好回去到新街口一家饭店聚一聚。放在今天早就有下属替他们安排了,但是他们这样级别的大干部也要自掏腰包,一分钱不报销。吃完饭,3位不习惯带钱的将军都是身上没有分文,还是父亲赶快派警卫员回家取钱才避免了这场尴尬。
  我还感到,看老干部是不是廉洁,他们的子女状况便是一个准确的信号。我三哥陈人俊有次和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聚会,得知他也是一介平民,靠正当收入生活,开的是已经很旧的普桑,他感到很踏实。我们与海军上将王宏坤的儿子也很熟,他们也是和普通人一样打拼。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谭冠三的儿子谭戎生已经退休,也过着自得其乐的百姓生活,他的哥哥至今还在山东农村当农民,因为谭将军在解放后说,老区的人民在我们危难的时刻收留了我们的孩子,我们不能忘本。
  在我们记忆中,父亲过去的收入很高,作为开国上将的5级干部,起初月工资是400多元,后来中央统一给老干部减薪以缩小贫富差别,父亲的工资一直是342元,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5个月的工资。由于父母亲有6个儿女和1个养女,加上他们老家都有亲戚需要接济,所以生活并不宽裕。
  毫不夸张地说,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严格到程式化的公私分明。既然他能把儿子送到公安部,他也不会让子女沾他的光。我们小时候没有用过他的车,也不允许使用他的电话。我妹妹陈小琴回忆,她的学校离家有十几华里,来回走路很劳累。有次生病发烧,她想让父亲出车送她,父亲说:“车是给我用的,不是给家属用的,老百姓的孩子生病就不会想到用车。”1963年我随父亲到沈阳军区,当地部队首长为了让我们改善一下生活,提出可以去打野鸡,父亲说,没有这个爱好,还是赶快下部队。
  我曾经趁父亲不注意,把1955年他上将军衔的肩章拿到我的抽屉里,因为将来很有纪念意义。父亲发现后很不客气地说:“你留这个干什么?炫耀自己是上将的儿子?”他让我送到了工程兵军务处。现在,这个珍贵的肩章很可能已经丢失了。
  
  两弹基地的督导者
  父亲一生中引以自豪的就是圆满完成两弹基地工程的任务。1959年,他组织我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的卫星发射基地
  从1958年8月份,到1964年的9月,有近10万特种工程兵的部队在没有人烟的西北戈壁滩白手起家,建起了我国的导弹发射基地和核试验基地。因为他们忘我的工作劳动,为我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是共和国两弹基地的奠基者、建设者。可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年代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支队伍默默地开进去,开到戈壁滩,又默默地撤出来。10万大军都成了无名的英雄。
  1956年4月周恩来主持的军委会议,请钱学森同志介绍我国导弹设计的规划设想,父亲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父亲以工程兵司令的身份问钱学森,在发展两弹方面工程兵能做些什么?当时钱学森说搞两弹离不开工程兵,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当年10月,我们国家又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就是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7年,军委决定要筹建导弹实验场,导弹飞出来要有地方落,看导弹爆炸的效果。导弹实验基地的建设任务就交给了父亲带领的工程兵部队。
  而另外一个是核试验基地,核弹将来也要搞爆炸,要实验也要有地方。所以父亲当时两个肩上压了两副沉重的担子,一个是核试验基地、一个是导弹实验基地。
  1958年4月,军委成立了特种工程指挥部,由我父亲担任司令和政委。6月,彭德怀代表中央,明确提出导弹实验工程一期工程一定要在一年内完成。那时候还什么进展都没有,压力非常大。父亲就带着二机部、科学院物理所和工程兵,以及苏联专家30多个人,乘飞机到大西北去勘察选址了。苏联专家的意见是,核试验基地选在银川附近的沙漠里,父亲经过勘察考虑以后,认为沙漠流沙无法控制,对基地建设无法保障,所以就改变了。从1958年3月开始,先后调来了3个工兵师、12个工兵团,两个汽车团、一个工程技术大队、3所医院,还调到铁道兵的十师、空军六分部、北京兰州的建筑公司等。1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这么浩大的工程,苏联专家认为没有15年是建不下来的,而我们定的只有3年。
  父亲当时是上将。他要上厕所都要去几十米以外的临时厕所。父亲多次回忆喝的都是蚊子水,水里有杂草,草上沾着蚊子,烧开水以后蚊子就掉到水里了,就被煮熟了。捞也捞不净,就那么喝了。一盆水先洗脸、后洗脚、然后洗衣服,最后浇树。还有一位女技术员不小心让大风把图纸刮跑了,她去追,却一去无回。所以说条件非常艰苦!
  1960年8月总参国防科委对两弹基地作了评价,工程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好,全部都被评为优秀工程。1960年9月10日,苏联专家刚刚撤走的第7天,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弹进行了发射试验,并取得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一个爱国的将军,一个律己的农民。
  父亲90年代以来身体一直不好。在父亲的弥留之际,家人问他:“你一辈子最爱的是谁?”父亲喘息着,用微弱的声音说:“毛泽东。”
  (编辑  冯岚)
   icarusfeng@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往事 往事的确 往事作文 往事冰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