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高二历史必修篇一: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必修三复习提纲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思想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B.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C.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D.评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1)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2)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采取黄老无法的思想。 (2)措施——减租、免奴为庶者、让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盛,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

2、新儒学思想的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4、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5、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6、全面看待儒家思想(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宋明理学

1、兴起的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隋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2、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A。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B.内 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C.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基本内容: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3、评价——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历史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且西学东渐局面出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明后期异端思想家李贽

(1)主张: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③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2)评 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A.黄宗羲——著作:《明夷待访录》;主张——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

下为主,君为客”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④主张“工商皆本” B.顾炎武——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C.王夫之:思想——唯物主义;主张: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三人的共同主张: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评价: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④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六、西方思想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 (1)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2)产生背景:①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②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③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基本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有自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4)如何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促进了思想启蒙与解放,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的体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但是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认识的共性,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忽视了道德的作用。 2、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成为“西方的孔子”)

(1)时代背景:①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②雅典公民政治的弊端导致政局动荡,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要主张:①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 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③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④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影响:他对人性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体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此外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及教育对于美德的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 3.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

(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 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知识就是道德”;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4、柏拉图《理想国》——基本主张:强调人按照智慧品德而不是出身分类;鼓励人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提出“理念论”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5、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基本主张: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创立了逻辑学 七、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14~17世纪)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③思想因素: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存。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

2、核心—— 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3、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5、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积极: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启蒙运动打下基础;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的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宝库;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 限 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膨胀,乃至导致社会混乱。 (二)欧洲宗教改革(16~17世纪)

1、历史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②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①导 火 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②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③改革主张: A。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不是靠善行来赎罪。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B。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作用。C。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利,权力高于教皇——使德意志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④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3、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②改革影响: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4、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

作用: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八、理性之光-----启蒙运动(17~18世纪)

1、兴起原因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②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③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2

3(1)核心内容: “理性主义”(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即科学方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 (2)具体内容: 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法治等思想,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反对教权主义。 (3)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意义:①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③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同:时代背景相同;都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

异: 涉及领域:前者属于文艺领域,后者属于宗教领域;

社会层面:前者限于规则或社会的上层;后者包括贵族、平民。 5、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异同

(1)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异:①背景上:前者发生在14-16世纪资萌芽时期;后者发生在17-18世纪资进一步发展时期。 ②进程上:兴起时的国家不同; 中心不同。

③内容上:前者是人文主义,主要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后者是理性主义,把主要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并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④方式上:借助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直接、更全面、更系统地反封建。 ⑤影响上:后者的思想解放作用更大,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⑥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文的重要成果,而启则是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八、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文学、书画及戏曲艺术 (一)科技

1、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造纸术: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④ 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火药: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

高二历史必修篇二: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人民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 “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 “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一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高二历史必修)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二、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二 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讲授时要结合课本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来分析理解秦代“焚书坑儒”的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

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等,并用辨证的观点从两方面分析,归纳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五、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三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

高二历史必修篇三:高二理科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识记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4-5页)

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有耜耕石锄(木器、石器为主)。春秋战国时,铁犁牛耕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完善(标志:曲辕犁出现)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P6页)春秋战国时,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也叫自然经济,它的特点有: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识记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P8-9页)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C(P11页)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2、技术不断进步。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识记商人的来历(P12页)

商人:商朝时期出现(商朝人善于经商)

识记交子出现的时间和地位(P13页)

交子:北宋四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P14页)

(1)城市繁荣,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打破市(商品交易区)和坊(居民区)的界限,全国出现以四大商业名镇为首的数十座较大市镇,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2)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4)海外贸易发达。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P16页)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春秋战国私田不断开垦,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春秋各国通过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形式有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重农抑商”(P17-18页)

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沿用。

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直接目的: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收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

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其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P18页)

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起过一定民族自卫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但从长远讲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禁不是禁绝,而是限制。

第5课开辟新航路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P25页)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导致“商业革命”;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识记英国成为殖民霸主的时间(P27页)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日不落”帝国。

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后果(P28页)

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对世界: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市场拓展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珍妮纺纱机”出现的历史意义(P30页)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哈格里夫斯)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P31--33页)

(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机器生产的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加速城市化进程。

(2)引起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3)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步伐把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4)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5)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P34页)

(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西门子—发电机、电动机、爱迪生—电灯、电车、电话、电影等);(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制成了汽车和飞机);(3)化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塑料、炸药、人造纤维);(4)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P35--36页)

(1)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2)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3)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佳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4)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P41页)

内容:①打着“自强”旗号,前期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②打出“求富”旗帜,后期兴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③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北洋、南洋、福建);④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影响: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②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P42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世纪末、一战期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P44--46页)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的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④“一战”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较快发展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P45--46页)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与束缚,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主要因素。②政局动荡。③科技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P50--51页)

时间:1953——1957年。

成就:①生产力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②生产关系方面:国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共八大(P51页)

时间:1956年

内容: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后来的实践中,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

“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P52页)

教训: ①“大跃进”(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速度)尊重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尊重历史的发展阶段,不要急于求成;防止政治对经济的过多干预;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③正确分析国情,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坚持实事求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P54页)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②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55页)

背景: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1978年,安徽、四川首先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特点——包产到户,包产到组。

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承包的是经营权。

作用:克服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P56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识记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P58页) 深圳(首个)、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最大)

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P61页)

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P65页)

(1)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2)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和生活方式;(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4)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5)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6)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P68--71页)

(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带来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识记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P73页)

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识记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P74页)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互联网的影响C(P75页)影响:①信息传播速度快捷和容量巨大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高效与方便。②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P80--81页)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即生产能力远超过消费能力)。a贫富差距拉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b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市场虚假繁荣。c股票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不稳。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P81--82页)

特点: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破坏特别大。(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万以上)。

影响:①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法西斯势力抬头)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第18课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P85页)

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②复兴工业(中心措施)③调整农业政策。④社会福利方面,推行“以工代赈”;⑤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影响:①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识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P88页)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美国“新经济”的概念(P90页)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新经济”,实现经济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表现(1)十年的高速增长(2)良性运行化解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消失,失业率降到最低,市场繁荣, 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依然存在。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P95页)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甚至发生兵变。

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提高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1925年恢复完成);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造。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P95--96页)

一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21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P98--99页)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提高种植玉米。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识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P100页)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P105页)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以及根据这一系列文件成立的两个国际金融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识记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P105—106页)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

银行”(WB):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3)关税贸易总协定(WTO):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相关热词搜索:高二 必修 历史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试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