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三大差别”】 三大差别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罗满元      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存在的差别,谓之“三大差别”。“三大差别”曾经是我们的惯用术语,时常被我们挂在嘴边。
  
  上世纪中叶,毛主席号召我们消灭“三大差别”,并将其列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当时,我们热血沸腾,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一幅美丽图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工厂林立,农庄遍布,机械化种田种地,农村与城市一样,人们在愉快地劳动和生活,到处欢歌笑语……为了这个梦想,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奋斗在努力。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梦想,有的变成了现实,有的还在“差别”着,甚或有所扩大。同时,我们发现,“三大差别”在历史的演变中,与我们原来想象的不太一样,甚或衍生了许多新的“差别”花样。这让我们生出了重新探讨“三大差别”的欲望,感觉到那个久违了的话题,原来仍然如此鲜活。
  重提“三大差别”,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
  (执笔/罗满元)
  
  
  重提“三大差别”有什么好处
  
  □罗满元
  
  重提“三大差别”,对于我们今天这个喜欢玩“流行语”、“关键词”的社会来说,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也许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提什么“三大差别”,脑子进水,有病啊。不过,仔细梳理一下当今社会的这个“鸿沟”那个“系数”,归根结蒂又大都落到了“三大差别”上,许多绕过来绕过去都说不明白的“差距”问题,我们用“三大差别”一观照,反倒通俗明白了,反倒有了一种大彻大悟:原来真理一点也不过时,一点也不深奥,很久很简单。因此,重提“三大差别”,很有味道也很有好处。
  
  我们身边的“三大差别”
  
  表面上看,“三大差别”指的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是“物”的差别,而实质上则是“人”的差别,是工人与农民、市民与村民、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指属于不同行业、隶属不同地方、从事不同劳动的人创造、得到和享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一样。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里,我们对工业和农业、工人和农民的概念要求不是十分严格,其外延是很宽泛的。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三产业都算作“工业”,相应地,吃“农村粮”从事第一产业的就是农民,吃“国家粮”从事二、三产业的都被叫做“工人”,甚至单纯吃“商品粮”的普通市民也被看成“工人”。这种划分虽然不十分科学,但直到30年前,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划分,也习惯了“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差别。可30年的改革开放,原来意义上的“工人”和“农民”变得模糊了起来,工农差别的表现形式也变得多样了起来,有的甚至让人感到十分尴尬。从安徽农村到北京打工的李先生,已经在北京混了8年,而且还“混”得很不错。在偌大的京城有了车子有了房子有了妻子,事业也是越做越好,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可有一个“坎”李先生一直迈不过去,心里一直隐隐作痛。北京等城市与其他许多城市不同,买了房子并不允许你把户口迁进去。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你虽然在北京有工作有房产有家庭,但你就是成不了“北京工人”,只能是“安徽农民”,属“外来人口”,需要办“暂住证”,而且是“暂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自己的家里。全国像李先生这样的工不工农不农的人肯定不在少数,而且遭遇的“差别”也不仅仅在于“暂住”还是“常住”这一项。设想一下,如果李先生不是进京打工的“农民工”,而是体制内的干部职工因“工作需要”被“调”进北京的,这些“差别”就不存在了,依李先生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那就不是“看上去很美”了,而是怎么看怎么美了。不是有一个行业里有一个抄电表的工人,一天抄四次表就可以拿到10万元年薪吗?他凭什么有这么高的薪酬呢?就凭他是个“正式职工”。假如抄表的是个“临时工”或者“农民工”,他就是一天抄20次表,恐怕也拿不到这个正式职工五分之一的报酬。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但这是“差别”,客观存在而又让人无可奈何的“差别”。
  “工人”拿着稳定的工资,捧着“铁饭碗”,后来虽然一直喊着砸掉“铁饭碗”,但最终只是把这个“铁饭碗”砸得变了点形,“碗”里盛着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等等“幸福”其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增多,即使退休了下岗了失业了“困难”了,国家还是周到细致地管着,一直管到生命终结为止。“农民”就不同了,捧的是“泥饭碗”,一不小心掉地下就砸碎了,即使遇上天灾人祸,也从来没有“最低保障”一说,逢年过节,同属“工人”范畴的各级官员下乡去访贫问苦,送上点代表“温暖”和“爱心”的钱和物,这些农民就被感动得一边说谢谢一边掉眼泪。所以,许多农民即使砸锅卖铁都想把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弟变成“工人”,再引申下去,就是许多“乡下人”总想着怎样把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弟变成“城里人”。不能直接“蝶变”的,就来个“曲线救国”,一些俊男靓女,即便屈尊做个瞎子聋子瘸子的“半边户”,也感到“高人一等”。因为做一个“城里人”和做一个“乡下人”、做一个“市民”和做一个“村民”,所享受的国民待遇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体现在劳动收益、发展机会的多少上,还体现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保险等等众多优质公共资源的优先占有和消费上。而城乡间这一切差别,有人把“罪过”都归结到那个要命的户籍制度上。于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户籍制度逐渐松动了,“城里人”不几年就翻番了,现在已达到了5亿多,占到了总人口的近四成。按原来的想法,城市化程度提高了这么多,城乡差别应该也会随之缩小,可回头一看,城乡差别非但没有因此而缩小,反而还在一年年地扩大。国家统计局的权威公报显示,2007年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仍然快于农民,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多项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不仅让工业产品特别是涉农工业产品的价格同步上涨抵消了不少,而且让“市民”收入的增幅再次在“村民”面前显示出了“优越感”,城乡收入差距得以继续扩大,达到了3.32∶1。看来单纯地把城乡差别扩大的板子打在户籍制度的屁股上,还不太准确和公平。城乡差别继续扩大的原因肯定还有很多,其中最大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就是加快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加快掠夺乡村优质基础资源的过程:有文化有出息的乡村青年上了大学后留在了城市,富起来的村民“移民”到了城市,到城里打工的农民主要创业在城市消费在城市,其中许多“乡下人”后来都变成了“城里人”。人员的这种流动和流向,其优势差不多是“一边倒”地向着城市,你还指望谁去缩小城乡差别呢?城乡差别也就一直这样存在着、扩大着。
  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单向性地存在和扩大有所不同,我国脑体之间的差别好像有些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自古以来,国人最懂得透的道理之一,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读书人也就是脑力劳动者应该做官的多发财的多,而卖力气活的人也就是体力劳动者应该做平头百姓的多贫穷的多。事实上,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段,也是这种状况。但国人最看不懂的现象之一也恰恰出在这里,不知从何时起,竟然弄出个“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传说来,“脑体倒挂”了,而且还非常符合现实。传说来自于一位大学教授,他的工资不高,难以养家,于是便在校园里摆了个摊,卖起了茶叶蛋,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一算账,卖茶叶蛋的收入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工资。后来人们为了说明问题,把这个教授的身份分开成了两个人:“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用以指代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这个传说出来后,影响很大很深远,30年的改革发展,脑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飞跃上升,从整体上看,“造原子弹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卖茶叶蛋的”。不过,这中间还有点小插曲,当初那些“卖茶叶蛋的”发家致富成了“老板”后,即便今天也算得上是“造原子弹的”了,可他们还不时用“茶叶蛋理论”来看待“造原子弹的”。职场上,不少大学生已经只有普通民工的薪资要求了,可有的“老板”还想“压价”,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依然还是“茶叶蛋经济”,可他们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还是“茶叶蛋经济”,自己的企业为什么还是“茶叶蛋企业”。与之相反,有些“造原子弹的”又把自己“造原子弹”的本领和价值看得过高,对“卖茶叶蛋的”作用和价值几乎视而不见。有家公司,几个高管的年薪就是2亿多元。这也太离谱了,这仿佛真的是“原子弹”和“茶叶蛋”的性价比了。差别大到如此程度,这不把“卖茶叶蛋的”气死也会气得吐血,元气肯定要受大伤。但愿脑体差别的这种极端的小插曲,还是少点为好。
  
  重提“三大差别”的现实意义
  
  如果你是城里人,你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又与乡村没有直接往来了;如果你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在你的感觉中,城乡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区别了;如果你是一个高知,已经习惯了白领、金领乃至富有闲适的工作和生活,并且对自己的高收入、高消费、高享受心安理得了,或者你的情况正好相反,那么,你已经对“三大差别”多少有些淡忘甚或淡漠了。但是,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加提醒,只要我们稍稍把目光投远一点,或者稍稍做点调查、研究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三大差别”并没有成为历史,也并没有悄悄消失,而是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差别还那样触目惊心,如果不引起注意,还随时有可能生出好多事情来。所以,重提“三大差别”,便有了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重提“三大差别”,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总体上说的,而且概念性很强。实际上,这种国情在“三大差别”上一印证,就具体表现出来了。不要以为我们现在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5亿以上,增加有多快,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多大。其实我们这5亿城市人口,没有一个人敢夸下海口能完全离得开农村、离得开农业、离得开农民,其中有4亿以上上三代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3亿以上现在还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是“准城里人”,或者说还是“半个乡下人”。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社会还是个农村社会,中国的经济也还是“农村经济”。一方面,“乡下人”想方设法要变成“城里人”;另一方面,变成了“城里人”的“乡下人”仍还像“乡下人”那样与“乡下人”争利。譬如,好不容易等到农业税全免了,猪肉、粮食也涨了点价,可农民只高兴了一个早晨,工人、城里人、脑力劳动者就全都嚷开了:“菜篮子”和“米袋子”不好提了,我们受不了啦!于是乎,他们的工资、福利、补贴什么的便轮番增加,工业品尤其是农资产品价格也大幅上调,一个接一个的“安抚”政策,才好不容易把他们的“气”给“顺”下来。长期以来,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国家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中拿走了农民的大量利益,从而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和城市的初步繁荣。现在国家的“钱袋子”里多了几个可调剂的钱,本来想通过“有形的手”去反哺反馈一下“三农”,没想到那把“剪刀”一“剪”,“三大差别”反倒又加大了一截。但如果不“剪”,“城里人”的生活也不好过,因为中国的“城里人”远还没有“城市化”,其中许多人还只是廉价劳动力,跟农民差不多。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一块猪肉,一粒米,就能让13亿人一起奋不顾身。没办法呀,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初级阶段;重点照顾,其他人不干;全面照顾,国家还不富裕,又干不了。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这种国情,看到“三大差别”在其中的演变发展趋势,你就会感到,在当今中国国情下,要想缩小“三大差别”,每迈出一小步,都何其难也!
  重提“三大差别”,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找到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多年来,人们对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调查、分析、排榜,主要问题,抽象到官员腐败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不好等等,具体到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孙志刚被打、马加爵杀人、周正龙“拍虎”、刘言超“做俯卧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件“热”过一件。其实,对这些所谓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很多人只顾在那儿比口水、比嗓门、比热闹,却很少有人去冷静地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尽管我们可以从多种视角去透视这些问题,但事实上,所以这些问题的存在、发展以至有些问题越来越严重,都可以从“三大差别”的存在和不断扩大上找到原因。因为有差别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差别越大矛盾就越大冲突就越大。工农差别持续扩大,农民就不想种田种地、养猪养鸡养鸭养鱼了,于是就有了抛荒、有了猪肉粮食危机或潜在危机、有了拐买妇女儿童、有了冲击乡镇政府机关等群体性事件、有了车匪路霸等等问题的发生;城乡差别持续扩大,乡下人一窝蜂地拥到城里去“淘金”,于是就有了“暂住证”、有了“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有了伤亡事故的“同命不同价”、有了“农民工”的性困惑、有了增多的流动性犯罪、有了“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等等问题的出现;脑体差别的极端扩大或极端缩小,一方面让一些人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又让一些人对“读书无用”看穿看透。于是,为了获得现实的最大的“市场利益”,有的人通过种种“捷径”把自己“速成”为“高知”甚或“海归”,拼命地“拔高”自己,以便快捷地挤进“上流社会”;而另一些人则干脆摆出一副“我是文盲我怕谁”的架势,毫无顾忌地闯入了社会。这样一来,就有了“博士官员”满天飞、“一片树叶砸着三个教授”、假“中国芯”轻易骗得了国家科技奖、“国学大师”断不准简易文言文之句读、大学毕业生不要工资跪地求职、女大学生宁可做“小姐”也不愿上班、进不了公司就进“黑砖窑”、找不到工作就找“黑社会”等等的当今社会之怪现状。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目光千万不能离开“三大差别”。
  重提“三大差别”,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祖宗的梦想。我们的老祖宗在谈到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时,总是那样充满诗情画意:没有阶级、阶层的差别,没有工农、城乡、脑体之分,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都把劳动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整个社会实现全面和谐。后来,我们的老祖宗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又发现,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三大差别”还是存在的,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三大差别”始终存在、不能消灭、只能缩小,“三大差别”缩小得越合理,我们离共产主义也就越近。我们为老祖宗给了我们美好的梦想而激动,我们又为老祖宗拥有实事求是的伟大品格而欣慰。原来,在我们老祖宗的梦想里,共产主义并不是“空想”而是“科学”,并不是“乌托邦”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形态,只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时间会很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从封建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通过60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发显示出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得到了极大体现。不过,我们对如何缩小“三大差别”虽然也同时作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有收获,也有失误,但“三大差别”依然普遍存在,并且时有反复。这实际上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还要长期“初级”下去。我们也曾想在一夜之间“一步跨进共产主义的大门”。现在看来,我们对老祖宗的梦想还理解得不那么全面、不那么深刻,有点着急。“三大差别”要一步一步地缩小,得慢慢来。还是那句老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重提“三大差别”,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更加准确地找到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更加深刻地理解老祖宗的梦想,而且能够让我们更加具体地感到要前行的路途有多远、要克服的困难有多大、要肩负的担子有多重。
  
  缩小“三大差别”的路径指向
  
  “三大差别”消灭不了,缩小起来又这样困难重重,我们是不是对此无所作为了呢?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把战略方向找准了,把路子走对头,缩小“三大差别”的成果就会逐步地被培育出来,尽管这中间会有曲折。我们以为,以下三项基本原则,应该成为缩小“三大差别”的路径指向――
  首先,在更快的发展中缩小“三大差别”,在缩小“三大差别”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有这样一个关于发展的寓言:有100个人,每个人给他100元,其中必有几个人能凭这100元活下去并且还能发家致富,也必有人两天就把钱花光了,但多数人都想把这100元渐渐变成1万元甚至更多,但终归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人的能力各不相同,发展环境也不一样,于是竞争对手出现了,贫富差距出现了,矛盾冲突出现了,违法犯罪也出现了。发展遇到了问题,是就此停下来把问题解决清楚了再继续往下发展好呢,还是一边发展一边解决问题好呢?当然是后者好。因为如果是前者的话,要么是大家停滞不前,都还维持现状,结果“坐吃山空”;要么是杀富济贫搞平均主义,大家再从头开始,结果不仅不断挫伤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永远没有大发展、创造不出大财富。而采取后者的办法,情况就不一样了,发展得快的尽管继续向前进;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调节,再加上发展得快的那部分人的主动“回报”,让发展得慢一些的人加快发展迎头赶上,而对那些把“本钱”花光了的人,这次给他200元,让他再得到一次新的发展机会,更加快地发展,更加快地追赶。若干个这样的回合之后,大家都发家致富了,都成了百万富翁,其中有的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如果到了这个时候,有的人虽然一年有二三十万的进账,而有的人一年只有七八万的收益,但基础都厚了,这点差距也就无所谓了,说不准明年我的“运气”比你好哩,大家的“气”都顺了,矛盾就少了,发展就和谐了。缩小“三大差别”也是这个道理,不发展,“差别”永远在那里,一切都免谈。所以,要缩小“三大差别”,只有加快发展;而只有逐步缩小“三大差别”,发展才会进行得更好。我国的改革开放,遵循的也是这条路径,先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效率优先;而后是“发展是第一要务”,又快又好,效率与公平兼顾;再后便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看来,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非常正确,沿着这条道儿走,“三大差别”一定会逐步缩小,人民一定会共享富裕和谐,没错!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三大差别”是否缩小的唯一标准。真理要靠实践检验,越检验它越有光芒。我们要缩小“三大差别”,也要靠实践。一要靠实践去做缩小“三大差别”的尝试,“摸着石头过河”;二要靠实践去检验缩小“三大差别”的尝试是否收到了成效,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实践。为了缩小“三大差别”,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努力寻找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力图作出最科学、最正确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为了缩小工农差别,我们从互助组到低级社到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在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我们推行农业“八字宪法”,我们高举“三面红旗”,我们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我们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我们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我们积极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不断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农业与工业和农民与工人之间的差别。为了缩小城乡差别,我们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大队有小学,片里有初中,公社有高中,县里有大学”;我们办代销店、建居民点、建农贸市场、建村镇乡镇小城镇、搞“新农村建设”、搞“城乡一体改革试验”;我们搞“两管五改”、实行合作医疗、建“农家书屋”、“村村通”、“三下乡”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使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向城市“靠拢”。为了缩小脑体差别,我们一直向农村和工厂派工作队、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并“社来社去”、坚持对工农群众的文化科技培训、选拔任用优秀的工农干部、挑选优秀大学生和机关干部下乡去当“村官”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提高所有劳动者的素质,让所有劳动者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或脑力劳动者,从事的劳动也不再是单纯的简单劳动或复杂劳动。所有这些实践,或成功,或失败,或继承发展,或无疾而终,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要不断缩小“三大差别”,就要不断去实践;只要不断去实践,我们就能不断找到缩小“三大差别”更有力更有序更有效的办法。实践是第一位的,永远是“老大”,跟着它走,没错!
  最后,“三大差别”根本在于“人”的差别,缩小“三大差别”最终也要靠“人”来缩小。“三大差别”的产生、发展和扩大,大多是人为的结果。你一出生,就决定了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因为在你来到这个世界前,就有人为你量身定做了户籍制度。你长大了,到底是做工还是务农,是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从事体力劳动,那就看你这个“人”本身的造化了,就看你选择“差别”的哪一端了。“人”是制造“三大差别”的主子,那理所当然要做缩小“三大差别”的主人。譬如,现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之所以这么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农业、农村、农民中的优质人才基本上被工业和城市掏空了,要缩小这些差别已经失去了人才基础。而这些差别又非缩小不可,否则中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的现代化。缩小工农、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知识化,那么,这项伟大的工程靠谁来组织和实践呢?除了“自力更生”外,我们渴望有这样一批敢于和善于“吃螃蟹”的人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我们渴望有这样一批勇于“闯关”的人奋起推倒横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诸如“剪刀差”、户籍制度等等的一堵堵“柏林墙”,实现工农融合、城乡一体;我们同样渴望所有的国人一齐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让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很小很小,有差别的只是职业的不同、居住地的不同、劳动对象的不同,而且相互之间谁对谁都没有多少优越感。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缩小“三大差别”,着眼于“人”,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主动;“人”的“差别”缩小了,“三大差别”就自然缩小了,认准这个理儿,没错!
  
  “三大差别”的文学风景
  
  城里人?乡下人
  □杨不扬
  
  不是有人逗着玩儿说,乡下人用石头蹭屁股时,城里人已经用纸擦屁股了;可乡下人用纸擦屁股时,城里人却用纸擦嘴了。
  乡下人靠山野菜充饥时,城里人已经是大鱼大肉了;而乡下人鱼、肉不缺时,城里人却要吃乡下人用来喂猪的山野菜了。
  城里人遇着雨天或打伞或用雨披,多走一截路牢骚满腹;乡下人在地里干活儿,虽被淋成了落汤鸡,但还龇着牙乐:“好雨啊好雨,今年又是个好收成。”
  城里人天天喝减肥茶,不见其瘦;乡下人就是整天喝猪油,也不见得胖。
  城里人整天美容,把脸美得跟白脸狼似的却百病缠身,身子跟黄瓜架似的,一阵大风就会刮跑;乡下人整天有太阳给美容、风儿给梳头、汗水给洗脸,身强体壮。
  城里人或舞剑练拳散步或在跑步机上卖力,结果不是高血压就是糖尿病;乡下人锄镰镐杖十八般“兵器”,起早爬晚地劳作,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城里人把黄瓜片子贴在脸上,乡下人把黄瓜片子吃在嘴里。
  城里人侍弄着阿猫阿狗当儿子般宠,乡下人对自己养的牛马当孙子般爱。
  城里人往楼里一钻与人老死不相往来,乡下人左邻右舍来往不断和和美美。
  城里人享受的是噪音污染,乡下人享受的是鸟语花香。
  城里人吃喝讲究,不是脑袋疼就是屁股痒;乡下人粗茶淡饭生冷不忌,没病没灾。
  城里人躺在席梦思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乡下人靠在地头的石头堆上打呼噜。
  城里人拿白天当黑夜,太阳晒屁股不起床;乡下人拿黑夜当白天,两头儿顶着星星在地里忙乎。
  城里人喝酒按官儿大小排位,一桌十几个菜吃不下三分之一;乡下人喝酒按辈分大小让座,菜多菜少盘干碟净,没菜时一块豆腐一盘花生米也喝得天昏地暗。
  城里人每月两三千元工资,还七个不服八个不满儿,好像是谁欠他二斗高粱似的;乡下人风里来雨里去,汗珠落地摔八瓣还换不来丰衣足食。
  城里人在歌厅里发疯,乡下人在田野里卖力……
  城里人,乡下人,各有各的生活状态,各有各的精神世界。但不得不承认差别就是差别,什么时候能够缩小这种差别?这不仅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呼唤。
  
  乡下人最搞不懂城里人的16件事
  □胡不凡
  
  1.出门“打的”,乘电梯上七楼的健身房,然后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2.半夜上网,去歌厅、舞厅,困了不睡觉。之后失眠,再吃安眠药。
  3.管儿子叫“小兔崽子”,管宠物狗叫儿子。
  4.挑最有特色的饭店吃饭,吃最可口的美食,在酒桌上大谈肥胖之害。
  5.把地上的树砍光来盖楼,在家里栽盆景。
  6.乡下的爹娘哪不舒服不知道,家里的小狗打了个喷嚏赶紧去宠物医院。
  7.漂亮的女孩们,鞋上有一个小泥点子,一定要用高级的餐巾纸小心地揩掉;口红淡了一定要补妆,很淑女;可是路边烧烤摊上从俺农村老家贩来的死鸡崽子,都卖给了她们。
  8.手机里存了二三百个电话号码,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9.酒局多时作无可奈何状,吃完“酒神”、“力克”等解酒药,慷慨赴宴如赴死。没酒喝时打电话:“哎,哥们儿,过来啊,整点儿,我请客……”
  10.饭店越来越多,厕所越来越少。厕所的标志是“此地禁止便溺”。
  11.学生们穿得越来越时尚,上学像放学,放学像上学。
  12.情人在自己的电脑里,老婆在别人的电脑里。
  13.家里安了防盗门、防盗窗,却总是丢钥匙,然后请开锁高手撬自己家里的门。
  14.建广场时,把大树砍掉,再立12根水泥柱子,建一片水泥的“小木屋”和“树墩子”。
  15.追求越来越“高”:谋高级职位、穿高级服装、住高级住宅、坐高级轿车、吃高级饭店,患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16.用排骨喂狗,吃乡下喂鸡的野菜。
  
  我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
  □高玉元
  
  几十年前,我们是不会有这样的困惑的。商品粮是城里人的标准,种地的就是乡下人的标志,不用辨正。现在却常常见着一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人,闲时进城务工,农忙回家种地。还有我,20岁之前,我一直在老家农村生活,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20岁之后,上了大学离开了老家来到了城里,然后留在城里工作,再说我是乡下人不合适,因为无论是衣着还是举止甚至户口都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我身上的泥土味外人是闻不出来。但说我是城里人也不合适,20岁前印在骨子里的标记不是一朝一日能荡洗尽的。
  在老家,我有父母兄弟姐妹和一大帮子亲戚,却很少走动,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在城市,我有属于自己的朋友,我们经常见面一块喝酒,时常礼尚往来。但真有了什么事还是习惯先往老家打电话。
  我不适应老家的生活状态,也对城里人的很多做法有意见。老家的卫生习惯让我受不了,但对城里人住对门对户不相识也不理解。我见了土地很亲,小区的少许空地,我没种花花草草而是栽上了蔬菜。还保留很多习惯,比如有时会蹲着吃饭。
  我对农村的一草一木都很亲切,但我却分不清他们的农时节气。我见了乡下人很亲,总觉得他们就是邻家哪位,想问问家里的收成如何。一次外出碰到一个农民老伯,很明显第一次坐公交车,问这问那,司机爱理不理。我立马站起来让座耐心讲解。不是我修养高,而是打心眼里感觉他就是到我这儿来串门的亲戚。
  在城市累了,我就想老家,想回去看看,想呼吸呼吸老家的新鲜空气。家里人还像以前那样亲,但没人真像过去那样对我,也不按他们的标准约束评价我;到家不久,又想回来,我现在已经说回城是回家了。
  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下人,也不是完完全全的城里人。我不会按老家标准为人处事,也不合城里人的条条框框。回老家我操着普通话说方言,回城里我说普通话人家却又能听出我的方言味。
  我是城市人?不是;我是乡下人?也不是。我在两地奔走,却时常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 们
  (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水电费而被停水停电……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论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
  □东廓老兄
  
  先说造原子弹。
  第一:门槛太“高”。现在技术不是问题,资金方面民间也够。但是国家不准私人搞。安理会还不允许很多国家搞。比如现在朝鲜、伊朗就已经上了项目,可左右又下不得台了!所以就限制了这个产品的市场,不能量产,而且还不能买卖。就是要买卖那也是一些国家为了其他目地,你我也插不上手。所以这个太高端的项目,对你我也就没有什么经济效益,要弄也是白忙活。
  第二:地位太“低”。按常理来讲,造原子弹的是科学家,地位很高。但是由于国家的保密问题,你的社会地位在你工作的时候得不到大多数人认可,因为人们不知道你在干什么,而且你还要远离舒适的环境,在沙漠等地方工作。只有等到很多年以后,你的地位才会得到肯定,比如,钱科学家。可到那时,你已经老了,人们只会“尊敬”你,却不会向你飞吻,不会花大把钞票追着你跑,请你签名跟你合影,况且你一般也成不了钱科学家。到最后你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现在说卖茶叶蛋。
  这个好处就多了,没有什么技术门槛,资金有30块就可以了,而且是个马上就可以见到效益的项目!找个公交车站就可以了!干几年,名气也有了,钱也有点了,就可以开店了,再过几年,连锁经营,加盟。好啊,骗了很多加盟商,现在公司已经集团化了,也不怕你告了,我有钱,还是“人民代表”或者“政协委员”。我已经又在搞房地产了,是开发商。英雄不论出处,朱皇帝还是和尚出身哩!现在我住豪宅,可以停飞机,有游艇,出入是大奔,那是我家保姆,我自己坐宾利,迈八赫。我就是卖茶叶蛋的!你们不要不高兴,不然我就说现在地皮紧张,成本太高,我的房子要涨价,吓得你手忙脚乱!
  综上所述,你们说是不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呢?
  卖茶叶蛋的肯定可以娶上美女,而且可能还不止一个,因为他有能力满足一些美女的所有要求,没豪车没豪宅的男人走开。还有什么雅阁女啊,马上把你换成“包马女”。
  卖茶叶蛋的社会地位还在上升,现在更是不得了啦,不是有个地方说投资5000万,就可以在当地“随便玩”吗?这是什么待遇呀,相当于昔日的皇帝嘛,而且警察就是你保镖!
  我觉得我还是去卖茶叶蛋,好处太多了,我说不完,不和你们说了,耽误我卖茶叶蛋!对了,有空你们还是来照顾我的生意哦――我在全国都有分店!
  
  闲话”北大才子当屠夫”
  □司马同学
  
  我的师弟陆步轩在古城西安本来好好地做着张飞的营生,据说每日可以销售14头“痞哥”,其业绩即将与镇关西先生共执本行业之牛耳时,忽然被媒体四面包围,大肆宣扬,引起社会上一片哀鸣,说什么北大才子焉能卖肉,北大这是怎么啦?北大培养的毕业生为什么如此没有竞争力,北大人咋就这么不适应市场经济,咋就这么缺乏现代意识,国家应该大力插手,杜绝这类悲剧继续上演云云。
  我对这些来自八方的议论,本来不想多置一喙。因为北大的任何事情都免不了让人议论和消费一番,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就如同陆步轩自己所说:“虚的多,实的少。”然而以师兄的身份被电视台拉去胡说了一通后,仿佛就有了继续谈论这件事的义务。那我就再重复几句。
  首先我认为卖肉跟卖电脑没有高下之分。张飞卖肉,千古流芳。“比尔该死”卖电脑,榨取全世界人民的血汗钱,没啥光荣;其次,卖肉也不必一定非要卖到什么麦当劳,什么连锁店的程度。那些指责陆步轩或者善意地帮陆步轩出主意的人士,都是认为陆步轩是个“读书人”,是个“脑力劳动者”,干“屠夫”这个行当则属于一个“不成功人士”。他们只认为飞黄腾达、腰缠万贯才是成功,他们不懂得“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也是成功,不懂得白天做点柴米油盐、晚上读点唐诗宋词也是成功。在当今这个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谁能体会我们北大人的成功观?伟大的孔仲尼先生说过:“君子不器。”做人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不成功”,因为一旦成功就成了个“器具”,就有“不是东西”的危险。即使成功,也不应该用升官发财去做衡量的唯一标准。当年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谆谆告诫北大学生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利用学问去升官发财。今天有些学校动不动说自己培养了多少官员和多少亿万富翁,再加上多少明星和三流作家,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这是很偏颇的。
  卖肉好不好,要由陆步轩老弟自己说了算。有朝一日他当了省长,幸福不幸福也要由他自己说了算。北大不是不能培养官员和富翁,也不是不能培养卖肉的卖书的卖电脑的卖导弹的。培养什么不说明本质,关键是培养的人给社会作了什么贡献和他自己得到什么乐趣。北大也曾有些不争气的毕业生,但绝不是陆步轩,而恰恰是某些西装革履的败类。从北大走出的人,有的连肉也卖不上。曾经有一位北大图书馆的小管理员,离开北大后,上山当了“土匪”,遭到全国媒体的痛骂甚至通缉,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最后,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话说到这份上,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北大精神?我想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跟海归同学聊“三大差别”
  □严伟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农村,从小接受中国有“三大差别”的启蒙思想教育,因此从小就立了个志向:一不做农民,二离开农村,三从事脑力劳动。40年过去了,我的愿望也实现了,再看看没有离开农村和我一起长大的朋友们,今天他们的日子同样过得红红火火,丝毫不比我差,小时候很恐惧的“三大差别”没有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明显体现,“三大差别”仿佛已经成为历史。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从欧洲回国,两个人聊起了小时候读书的事,我又重提起我当年为什么发愤读书的原因,重提起“三大差别”。海归同学笑着对我说:“你应该为自己出生在上海农村而庆幸,如果你生在中国西部的农村,也许你的感受会不一样,城乡差别在上海已基本不复存在,但在中西部地区依然矛盾很突出。我这次从国外回来,感触最深的一点,中国和西欧的差距,在硬件建设上主要集中体现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中国中西部的农村很落后。”他的一席话让我思考了很久。原来,我们小时候的“三大差别”,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已演变为“三大差距”,即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贫富差距。
  WTO把我们赶到世界这个“集体农庄”,今天看中国,不再是就中国看中国,而是用世界眼光看中国,用全球胸怀看中国。从国外回来的人看中国,看到的是中国的中西部农村,而我们去发达国家,感触最深的也是那些国家的小城镇建设。因此,加快发展中国的小城镇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选择。
  我由此想起了美国人当年开发美国中西部,想起了好莱坞拍过的一部关于建造拉斯维加斯的电影,建拉斯维加斯的那个人破产死了,然而这座让世界注目的不夜城却成为了一家“世界银行”。中国和美国的体制不同,但美国人那种卓越的前瞻眼光,那种拼命创造财富的奋斗精神,那种永远向前的坚韧意志,值得中国人学习。中国要想缩小“三大差别”,尤其需要学习美国人的这些精神。
  
  “三大差别”旧话新说
  □公众表达
  
  以前,一些上海人经常把“乡下人”挂在嘴边,排外情绪比较严重,现在这样的话已经很少听到了。社会在进步,上海人也在变。但是和城里人相比,我们在城市里工作生活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譬如,我们虽然在家里还有田地能做保障,但也担心生大病、出意外,如果城市能把我们纳入社保,相信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会特别欢迎。
  ――在上海打工8年的江苏籍“农民工” 卢师傅
  
  要知道真正治理乡村,必须重温“三大差别”:只有真正理解城乡差别,才能解读为何必须由城市拉动农村;只有认识了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比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经济进步,才能解读综合治理乡村必须以现代工业、市场经济来改造农业、乡村;只有认识脑力劳动较体力劳动先进,才能解读帮助乡民包括农民的办法。
  ――湖南省常宁市离休干部、乡村建设治理民间研究者 萧一湘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经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打碎资本阶级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消除“三大差别”的基础上,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将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时会出现和谐社会。经过长期努力,现在我国已基本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因此推进这一伟大事业正当其时。当然,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和谐程度上有很大差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赵曜
  
  户籍制度不仅仅是身份的认定,附加在身份背后的一系列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才是关键的东西,差别就在这里面。城里人和农村人虽然都叫居民,但阶层不一样,因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也是相当不一样的,不单单表现在覆盖面上,还表现在保障水平上。譬如城里人都有住房保障、住房补贴,有取暖费、防暑费之类,农民就没有。要消除这些城乡差别,发文件、造舆论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抓落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李长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指导思想。贫富差别拉大,城乡差别拉大,然后地区差别拉大,这三大差别早已替代了原来的什么脑力、体力,工业、农业,城市、乡村之间的老三大差别,变成了现在的新三大差别,而按原有的发展模式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这种差别只会加大,不会减小。
  ――“三农”专家 温铁军
  
  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不仅使农村的民生问题更加突出了,不利于从总体上推进民生的改善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新的民生烦恼。譬如这两年的猪肉价格上涨问题,让全国上下再一次感受到了农业对于民生的重大意义。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全国的民生问题。
  ――辽宁省大连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 张道航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其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重点和难点。现在不能再扩大城乡差别、城乡差异、城乡差距,而是要更多地采取措施,缩小这些差别、差异、差距。
  ――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著名宏观经济学家 辛文
  
  缩小“三大差别”、防止“两极分化”,还需要上上下下在各方面作出积极探素和不懈努力。尽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导致各种差距扩大的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将继续存在,但我们应该看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强化,国家正从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等方面抑制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三大差别”一定会逐步缩小,我们的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好。
  ――江苏省江都市社科联副主席 黄志祥

相关热词搜索:重提 三大 差别 重提“三大差别” 重提三大差别 玩家 内外蒙的三大差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