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争议的历史篇一: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皇帝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皇帝,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皇帝,他也是一个倒霉的皇帝,因为自己对金军事抵抗的失利,沦陷了北方半壁河山,他于是承担起了大宋王朝由盛转衰的所有罪责。今天的普通人一听到宋徽宗,只会有三种印象:一是好色之徒;一是昏庸无能;三是艺术天才。然而,他们不知道曾经向唐朝叫板的吐蕃兵败宋朝军队,三千多里的疆域归于宋朝就是徽宗时的事,丢于后唐,令宋代先祖遗恨万千的幽云十六州大部分也是徽宗时复得的;一般人知道徽宗朝蔡京的被宠信,却不知徽宗朝蔡京的三起三落,徽宗言辞中对蔡京们的指责;一般人知道偏重于指责宋代的“冗官”、“冗军”,但却疏于追究宋朝的高俸禄、高军费是从哪儿来的;一般人殷勤于指责宋徽宗在军事上抵抗金兵的败绩,却没有深入探究宋代出于北方游牧民族勃兴期的事实;一般人只看到了宋徽宗自身的毛病和他治下的弊病,而没有看到他的优点和他治下的成就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被凌辱至死的皇帝而言,都是片面的和不厚道的。

我以为,在学界充满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难道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白登山险被匈奴擒获,项羽垓下被围身死,就失去了后人对他的英雄评价了吗?难道因为宋太祖的“黄袍加身”行为不道德,就抹杀了他的很多很多历史功绩吗?我觉得,历史是异常复杂的,好多问题需要我们抛弃二元对立的思维,需要我们重新梳理,分析。对于宋代的重新评价,我以为宋徽宗这位有争议的皇帝就是一个突破口。于是,我选择了集中研究宋徽宗二十五年,希望以此进入宋代史的庭院,作为一位真正的主人。

对宋徽宗研究当然包括很多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徽宗个性,但由于论文篇幅有限,以下仅作经济史方面的论述,其余部分待到以后加以完成,若有机会,争取出版。 研究宋史,研究宋徽宗,逐渐形成两个判断:

(一)、从综合程度看,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优的一个王朝。宋代的好多制度达到了当时世界文明程度的高峰,它的各方面成就也达到了令前后诸朝仰视的地步。先宋时代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发轫期,到宋达到极致,而后宋时代中国经历几次少数民族的统治,由于它们的野蛮和愚昧,中国历史高度文明的程度被生硬地拉下了一个层次,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后进的西方赶上、超过,抛在身后远远一大截。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却可假设历史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按照宋朝的历史趋向发展下去,中国产生类似西方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现代文明,也不是没有一点可能的。因为,中国人的勤劳性、聪明程度明显高于黑人,似乎也一点不比白种人差。那么,我们的国家也可以引领世界的潮流,而不是相反。要知道,政治作为社会的中枢和发动机,在宋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做到了使社会的上层和下层自由流动,明显优于西方的贵族世袭制。稍微再演进一步,说不定我们也会产生西方式的启蒙运动,我们的民主、自由、法制、人权思想也会在中国自动生根成长,也会形成当今我们亟待形成的公民社会;

(二)宋徽宗没有亡国,大宋王朝只是换了一个皇帝,丢失了一些疆土。说宋徽宗是“亡国之君”是有失公允的。宋徽宗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对比,他不残暴、不无能、不昏庸、不弱智,虽然算不上一个很英明的君主,但至少是中才以上。为什么记载宋徽宗荒淫无道的文字史不绝书,如古代的《宋史》、如今天作者思妃所著的一本文学书籍——《放荡天子宋徽宗》。后者单看十个标题:一、即位;二、怠政;三、宠奸;四、好色;五、崇道;六、乱宫;七、屠民;八、恋妓;、九、禅位;十、遭擒;我们即可看出思妃先生的主观色彩是极其浓厚的。再看内容,他用文学的语言不遗余力地渲染徽宗的无道生活,甚至还模仿乾隆下江南,无中生有地虚构出了一个徽宗微服下江南的情节,目的只有一个——猎取江南艳女。对徽宗的若干正面评价会导致普通人的暂时不接受,会导致固有意识顽强的文化人的指责,于是,文人们大多选择了最为保险的、魔鬼化徽宗的言说方式。徽宗授人口实的地方在什么地方?说白了,就是徽宗丢了北方半壁江山。当徽宗拿过吐蕃的三千多里疆土,当徽宗夺回

“燕云“等州时,当时的文人对徽宗好评如潮,一旦军事失败,徽宗便成为罪魁祸首。对于一贯强调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皇帝和大一统皇帝治下的文人而言,丢城失地的罪责甚于一切罪孽,于是,历史学家和文化人士从来不吝惜自己偏执的语言,他们似乎闭眼不看徽宗曾经的努力,他们也忽略了在世界时空下北方少数民族强劲崛起的事实,只是粗糙地抓住了开封城破的事实,这种“取到真经,功劳是唐僧的,惹出祸端,罪过是孙猴子的”的心理是我们的认识误区。

后世诸人多苛责宋代,说他们不能开疆拓土,一统华夏,然而,仅仅因为宋代在军事上的屡屡失败,就对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诸方面的成就避而不谈,这点很难说得过去。众所周之,一个秀才如果和一位山汉打架,谁胜谁负一目了然,难道能说秀才一文不值吗?文明人和野蛮人在军事上较量的结果,往往是野蛮人胜出,君不闻:伟大的古罗马文明就是被野蛮的日耳曼民族摧毁的嘛!其实,在公元10世纪到公元13世纪的中间,从世界的大历史鸟瞰,大宋王朝就扮演了一个“文明人”的角色。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勃兴,它是一个波峰,在中国的周边接二连三地兴起了三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族的辽、党项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和蒙古族的蒙古(元)。尤其是蒙古族的兴起,这是人类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绝无仅有的一股强大势力,它所到之处,一切的抵抗失去作用,蒙古铁蹄所向披靡,地方政权闻风而倒,欧亚大陆几乎没有遇到对手,欧洲人惊恐地发出“黄祸”的惊叫,而宋代的抵抗相较之下,还是最为强有力的。然而,蒙古人军事上的凌猛之势,给各个民族带去的不是福音,而是愚昧、恐怖和无穷灾难。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它们不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尽管军事上成功,然而在其他民族文明的强大吸引之下,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内部崩溃,被文明民族所同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大宋王朝的覆灭就是亡于蒙古族的。宋徽宗只是军事上失败于女真族,从北宋到南宋的转变,不是亡国,只不过是丢失了很大一部分领土,遗弃了许多人口(甚至包括皇帝和皇室成员),只不过是宋代统治者换了一个统治中心而已,高宗赵构滚身流淌的还是赵氏血脉,享用的还是大宋国祚,南宋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就土地而言,中国古代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领土划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认定,所谓“楚河汉界”、“五十六个民族”都是后来的认定,所谓的民族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长期以来,“天朝大国”的虚荣在使人产生一种牢不可破的僵硬心理——国土面积越大与人民越幸福成正相应关系。因此,少数民族的政权在正史记载里面都带有贬义,如“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这是出于一种强势的政权下人们的习惯心理,直到近代以来,这种认识才得以矫正,如把西方的国家翻译为平等或者羡慕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美名。所以,在宋代,人民无论如何难以接受少数民族的统治。一方面是少数民族本身的统治落后所致,另一方面是中国人的爱面子心理作怪。

为什么要苛责宋朝的统治者打败天字第一号的少数民族政权?并且规定了仅有的两条路:军事上战胜了辽金蒙古,你便是中国古代王朝之最;反过来一旦落败了,你便是中国王朝之底。如此二元对立的思维九千年年来限制了中国人的思维,结果,对宋徽宗一朝在历史上曾多行善政跳过去不言,仅仅抓住一宗罪——军事失败,丢失北方。此种言论,无疑就像是一位冷面先生训斥一位文弱书生,为什么不能把街上撒泼的那个彪形大汉两脚踹倒。对宋徽宗的要求不但宋代以后的君王做不到,就连宋代的开国君王们也从来没有做到。注意,北宋是被金国灭掉的,而不是被辽,从辽到金,从金到蒙古,三个少数名族一个彪悍一个,这点也许不会有人怀疑,尤其到蒙古族兴起以后,他们从亚洲东头一路打过去,一直推进到欧洲的旬牙利,连罗马教廷都大受震动,甚至有迁搬的打算,最后还是蒙古国内有事主动撤兵。我们不

由猜测,即便嬴政、刘彻、李世民在世,是否能抵挡得住那些野蛮人的疯狂。这也能够说明后来的中原王朝老是被少数民族灭亡的原因。

因此,宋朝的灭亡不是源于自己的内部腐朽,宋朝也从来没有走向民不聊生的境况,宋朝还是宋朝,在按着自己的势头、轨迹发展着,但他的敌人却在军事上犹如吃了催肥剂般壮大着,以后中原政权频繁灭亡于少数民族政权,这是最具合理性的解释。

大量的证据证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各方面成就并没有落后于前后诸朝,宋徽宗时代各方面的成就也没有落后于宋代的前后诸朝,许多方面还出于最高峰,因此,作为一国之君,作为中国历史上被贬毁过多的赵佶皇帝,我们给出的一个判断是:他在中国皇帝中、大宋王朝的诸多皇帝中,他是属于中才以上的皇帝,即便政治才能也是如此,如果加上艺术才华和个性张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皇帝。

按照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的观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按照宋史研究者张锦鹏的研究,宋徽宗二十五年的经济成绩处于宋代经济社会的曲线波峰。所以,宋徽宗二十五年的民生凋敝说是不成立的。这样的论断是有一系列的经济数据作为支撑的。有人说,徽宗时爆发了方腊、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但仔细考察一下,这些农民起义是因为农民生活窘困,活不下去的“**”行为吗?非也。熟悉《水浒传》的文化人都知道他们的反抗与贫困无关,而是反对某些社会不公行为。甚至有的学者根本不承认宋江领导下的水泊梁山起义是农民战争,譬如甘阳先生。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有宋一代,从来没有出现似汉代一样的大规模流民现象,也很少出现明代末年农民用树根草皮“观音土”充饥的情形,这在20世纪仍然上演的历史剧本,在宋朝却没有见到,不能不令人惊奇。宋徽宗二十五年是北南两宋的一个过渡阶段,宋朝的经济没有在这个时期出现滑坡与低谷,它上承北宋,下启南宋,如果真的出现了经济上的衰退,南宋刚刚在南方立足,就不会保持经济繁盛的局面。观照汉代的西汉和东汉,和宋朝的情形很不相同,东汉代替西汉,全国经过战争的洗礼,而南宋代替北宋,中国的南部没有遭受战争的蹂躏。北宋仅是丢失了北方的部分领土,而南宋的领土却都是全盘承继北宋的一隅。仅仅依靠宋徽宗在军事上的输与蛮人,就得出北宋末年民不聊生的结论,这是十足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

如果在悉心考察徽宗的心理,我们更是对他刮目相看。有宋一朝,“匡复幽云十六州”,这是压在祖宗们心头的一块痛,他们半夜被噩梦惊醒的时候,想到最多的是“幽云十六州”的耻辱。很多人责骂徽宗为什么要联金灭辽,但他们没有理解徽宗的内心痛苦挣扎。为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汉武大帝艰难地打败了匈奴,同时将“文景”之治下的多年国家财富挥霍一空,从此,西汉走上了下坡路,而我们能对徽宗“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吗?

好多人以为如果不是宋徽宗去挑逗、激怒金国,完颜氏是断然不会南下侵略规规矩矩的宋朝臣民的。己以为,这完全是一相情愿的书生之见。游牧民族以劫掠骑射起家,没有稳定的农业耕作,面对宋朝那富得流油的国家财富,当时也没有《国际法》的制约,不侵略那是见鬼的事。

再者,历代所谓惯于开疆拓土的能君——秦始皇,在军事上优于徽宗;治国安邦的明君——唐太宗,在政治上甚于徽宗;长于杀戮大臣、镇压民众的暴君——石虎,在笼络近臣上良于徽宗,在某一方面,徽宗确实不及,但他们在个人品德、诗词歌赋、艺术才华实不能及徽宗一半,人无完人,为什么要苛求一位倒霉的君主多项全能呢?

金兵进攻,宋徽宗让位给宋钦宗,自己到南方,这个策略是对的,假如开封被攻破,宋钦宗完了,还有宋徽宗主持大局,可金兵打到开封城下,宋钦宗非要宋徽宗回开封,金兵第二次进攻开封时,宋钦宗把自己的儿子都送到金兵大营里当人质,让金兵退兵,太子乘车去金兵大营时,在开封大街上一边走,一边喊,百姓救我,只有后来的宋高宗赵构没有听话,走到黄河边,城防司令宗泽说你这是去送死了,还不快往南方跑,后来宋钦宗为了让金兵退兵,自己到金兵大营里投降认罪,被金兵扣住,然后以他为人质,让宋军打开开封城门,又抓到了宋徽宗,准确地讲,金兵不是直接攻城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是他俩太高风亮节,主动到金兵大营投降的。

争议的历史篇二:中国边界争端历史、现状及解决

中国边界争端历史、现状及解决 领土:领陆、领海、领空、底土。

中国国土面积:共约12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国土面积除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内水和领海外,还包括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我国疆域辽阔陆地上与相邻有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坦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

(注:我国陆上邻国少了一个——锡金,其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形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以下未实际管辖的地区宣称拥有主权:

台湾、澎湖、金门、马祖、东沙群岛(实际由中华民国政府管辖)

钓鱼台列岛(实际由日本的冲绳县管辖)

藏南(即中国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政府从未认可的麦克马洪线的以南部分;实际由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管辖,该邦中国不予承认)

南沙群岛(实际由多个政府分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其中一部分岛屿进行管辖) 黄岩岛(实际由菲律宾管辖)

同时,其它政府对于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管辖的地区宣称拥有主权:

阿克塞钦(印度宣称)

西沙群岛(越南、中华民国政府宣称)

间岛(韩国宣称)

此外,亦有部分民间人士认为中国对外蒙古、琉球群岛以及19世纪中叶时清朝据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予俄国的土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

括库页岛)也应拥有主权。这个地区主要定居点有:庙街、海参崴、伯力、双城子、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等

国的陆上疆界绵延22,000多公里,与15个国家为邻。东面是朝鲜,东北面和西北面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北面是蒙古,西面和西南面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面是缅甸、老挝、越南。漫长的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逶迤18,000多公里。东与韩国和一衣带水的日本,东南和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具体细节:

领陆争端:目前中国还未与不丹、印度划定边界线。

【注】:认定边界纠纷争端,此处以下文为标准:“对于未定界地区的划分,一般是看历史上,(主要是指近代以来,否则一直翻历史老账,多数地区就会出现一大堆主人),谁对要求的地区进行过较长时期的实际管制,而且在管制期间,有没有对此地区的官方争议(注意,有没有争议,而且是官方争议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进行了管制而又没有争议,按照尊重历史现实的通行原则,即使没有正式定界,该地区一般也被承认为该国(实际管制国)的合法领土。”

已定国界:

中俄:江东六十四屯问题【归俄】、满洲里边界问题(阿巴该图洲渚)和黑瞎子岛(银龙岛、黑瞎子岛、明月岛)问题【中俄大约各分一半】、珍宝岛【1969年中苏珍宝岛交恶时为中国占领】等。【2005年已完全解决争端】

中越:法卡山、者阴山、老山等地区。在人类进入千禧年的倒数第二天,中越双方完成了16轮谈判,最终签订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在所有双方有争议的227平方公里土地中,113平方公里划归越南,114平方公里划归中国。2006年,

法卡山主峰3号高地上重新树立起新勘定的1156号界碑。南方4号,5号高地也正式归还越南;老山以主峰4号高地为界,中国退回4号高地以北,据有1,2,3号高地。对于靠近老山的者阴山,则是以主峰为界一分为二。【1999年已完全解决争端】

中蒙:原阿尔泰地区在1911年前归属外蒙,外蒙独立后划归新疆管辖。【1962年已解决争端】

中巴:坎巨提地区。(无法查明归属,Google地图、外交部网站均未查到,只见到有一论坛里讲1956年周恩来访巴时主动将其划归巴基斯坦,不能查实真伪)【1963年已完全解决争端】

中缅:江心坡问题,南坎问题。南段(尖高山以南):中国放弃了对南坎名义上的主权(永租),但对于1941年线阿佤地区边界线作相应修改,原被划给了缅甸的班老、班洪地区重新归属中国。北段,中国承认缅甸对江心坡的主权,双方基本以高黎贡山脉分水岭为界,但片马地区归还中国。片古岗地区(片马、古浪、岗房,今属怒江州)划界时已明确为缅甸领土,由于中国承认了缅甸对勐卯三角地的实际统治并将其划给缅甸,作为交换,缅甸亦把原属中国的片古岗地区交还中国。【1960已完全解决争端】

中阿:无争议。【1963年已签订边界条约】

中吉:有约1100公里的争议边界线。三七开,中国得三成。【2002年已签订边界条约】

中塔:有约400公里的争议边界线。乌赤别里山口和喀喇杂克山口地区。2002年5月塔总统访问中国,同意把靠近帕米尔地区存在争议的28,000平方公里土地中的3.5%共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交给中国,从而结束了边界争议。【2002年已解决边界争端】

中哈:两段共长达120公里的争议边界线。【1998年已签订边界条约】 中老:中老两国边界线,从中老边界东端点十层大山(柯拉山)到西端点澜沧江/湄公河主航道中心线中老缅三国交界点,长度为505.04公里。【1991年已签订边界条约】

中尼:无争议。【1961年已签订边界条约】

未定国界:

中不:有约600公里争议边界线。由于不丹内政和外交要接受印度的指导,所以此问题较难解决。

中印:双方争议地区有8块,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山南)地区9万平方公里、中段波林三多等2千平方公里均为印度控制,西段阿克赛钦等地区3.35万平方公里除巴里加斯的450平方公里外均为中国控制。

中朝:中朝边界因辽宁段有10个未决岛屿而被搁置起来。 海洋权益争端:与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未划定专属经济区分界线。

岛屿(岛礁)之争:

中韩:苏岩礁(韩已在其上非法设立了航海浮标)、日向礁(韩已在其上建立人工基地)

中日:钓鱼岛列岛(日有效控制)

南海岛礁:

南沙:大陆进驻了7个岛礁,台湾则控制着南沙最大岛屿太平岛。 中国大陆:8个。永暑礁、赤瓜礁、渚碧礁、南薰礁、东门礁、恳南礁、华阳礁 中国台湾:2个。太平岛、中洲岛

越南:29个。鸿庥岛、南威岛、景宏岛、南子岛、敦谦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沙洲)、毕生礁(沙洲)、柏礁、西礁(沙洲)、无乜礁、日积礁、大现礁、六门礁、东礁、南华礁、舶兰礁、奈罗礁、鬼喊礁、琼礁、广雅滩、蓬勃堡、万安滩、西卫滩、人骏滩、奥南暗沙、金盾暗沙。

马来西亚:7个。弹丸礁、光星仔礁、南海礁(沙洲)、榆亚暗沙、簸箕礁、光星礁、南通礁

文莱:1个。南通礁

菲律宾:8个。马欢岛、南钥岛、中业岛、西月岛、北子岛、费信岛、双黄沙洲、司令礁(沙洲)

印度尼西亚:2个。南海礁、弹叉礁

【注】不同资料有不同说法。此处以占领岛礁最多计。

附:解放后我国6次对外战争一览

1、

2、

3、

4、

5、

6、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 抗美援越战争(1959年~1975年)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 中苏珍宝岛之战(1969年3月~1969年11月) 中越西沙海战(1974年1月19日~1974年1月20日) 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中国政府在越战其间策略性失误造成的后遗症之一。侠义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越南北部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争议的历史篇三:备受争议的另类名臣蒲宗孟

备受争议的另类名臣蒲宗孟

南部县宏观乡老观场二房沟,蒲氏后人重建的清风阁藏书楼。

南部县三官镇宝马沟蒲氏祠堂。

蒲氏三希堂保存的丞蒲宗孟手书拓本。

蒲宗孟,字传正,四川阆州新井县大成村(今南部县宏观乡老观村)人,北宋著名大臣。蒲宗孟在官场上几起几落,职位最高时是尚书左丞(相当于副宰相)、资正殿学士。后来被贬出京城,当过多个州的知州,最终死在任上。蒲宗孟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属于争议人物。他不仅与苏轼、周敦颐等当时的名人交往密切,而且在王安石变法时,是王安石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他为人正直,敢于谏言,在皇帝面前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过,在为政上,史书批评他“为政惨酷”,还有人把他当成“官逼民反”的反面教材。而且他的个人私生活,居然被惜墨如金的史书罕见地详细记载下来,可谓是一个另类到极致的人物。

蒲宗孟所在的家族,被称为蒲姓清风阁系,他和弟弟蒲宗闵被奉为始祖。蒲姓清风阁系是川东北蒲姓中最大的支系,族人主要分布在今三台、盐亭、绵阳、西充、南充、南部、阆中、广元等地。 为官干练,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

南部县宏观乡场对面有座岱城山,据说那里是蒲宗孟的出生地。蒲宗孟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高祖蒲蒙在唐末时曾任太守,为躲避战乱,迁居到四川利州(今广元市)青树坝。

蒲宗孟的父亲蒲颖士,进士出身,因出任阆州(今阆中市)教谕(相当于市教育局长或市级公办学校校长),定居在阆州新井县大成村,蒲宗孟在这里出生。

宋仁宗赵祯皇祐5年(1053),蒲宗孟考中进士,出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观察推官,掌管司法事务。蒲宗孟这个职务主要是挂个职而已,没有什么实权。宋英宗赵曙治平年间,全国水灾、地震严重,蒲宗孟坐不住了,提笔给朝廷上疏,谴责有关大臣及宫禁、宦寺对预测灾害和救灾不力。

这给后来的宋神宗赵顼留下了深刻印象。赵顼继位后,把蒲宗孟调进京城,出任著作郎,在馆阁中校正文书档案,制定各种制度。

宋神宗见到蒲宗孟时说:“你就是那个说水灾地震的人嘛!”不久,蒲宗孟又被调到集贤殿校勘整理书籍。

蒲宗孟在任上认真地干着本职工作,没有别的什么奢望。正因为他的这种工作态度,使得一个很好的机会落到了他的身上。朝廷在专管财赋的三司新设了一个叫账司的官职,这是财政部门的一个重要职务,待遇丰厚、权势很重。

大家都想得到这个肥缺,不少人到处钻营,拉关系,行贿赂,忙得不亦乐乎。当执掌三司的大臣把任命意见报告给宋神宗后,宋神宗把这个职务交给了蒲宗孟。

蒲宗孟任职期间,曾被派到湖南一带的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察访民情。他了解到,当地连年遭受灾害,农作物收成很差,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特别是辰州、沅州的情况更为严重。蒲宗孟把灾情如实上奏朝廷,请示免去辰州、沅州的役钱和荆湖南路的丁赋,受到当地百姓的赞扬。

蒲宗孟在任账司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改革,推行新法。蒲宗孟积极支持王安石,参与

制定新法手实法。这项新法的内容是:国家把百姓的家产分为5等,每等规定了具体的标准。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田地、房屋、牲畜、货物等,申报应占的等级,然后根据财产等级确定应该交纳的赋税。这个新法,对贫穷人家来说,可以少交一些赋税,但富豪人家就要多交赋税。如果富豪人家隐匿财产不如实申报,就让老百姓检举揭发。这项被称为宋朝时的不动产登记法,对穷苦百姓是有好处的。蒲宗孟对手实法大加赞美:“近制,民以手实上其家之物产,而官为注籍,以正百年无用不明之版图,而均齐其力役,此天下之良法也。”

但保守派以及另外一些变法派官员则批评手实法。时任密州知州的苏轼,甚至抵制手实法在密州推行。他们的理由是,手实法鼓励告密,必会败坏人心,破坏公序良俗。

事实证明,在推行手实法的地方,果然出现官吏扰民、奸人告讦之风。最终,宋神宗下令停止手实法。

正直敢言,开学士佩戴金鱼先河

蒲宗孟为人刚正不阿,敢于说话,甚至直接质问皇帝,胆子真够大的。

蒲宗孟后来升任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翰林学士主要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侍读是给皇帝讲学的,两个职务都能经常见到皇帝,是皇帝的重臣之一。由于北宋重文轻武,朝廷官员中,除宰相外,最荣耀的官职就是翰林学士了,只有最有学问、最有威信的文士,才有资格担当。

宋神宗对蒲宗孟的工作很满意:“翰

争议的历史

林学士是有职无阶的清淡职位,但又很接近君主,是其他官员不能比的。”于是,宋神宗赏赐蒲宗孟在官服上佩戴金鱼袋。金鱼袋是从唐朝开始的,朝廷官员身上佩戴证明身份的东西。官员那么多,经常在朝中往来,所以用佩戴金鱼袋的方式表明身份。官员受赐金鱼袋,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学士在官服上佩戴金鱼袋,就是从蒲宗孟开始的。

蒲宗孟在任翰林学士兼侍读期间,枢密都承旨(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检察枢密院主事以下官吏功过及其迁补等事务的官员)张诚一很放肆专横。张诚一的地位在学士之上,更加接近宋神宗,经常参与重大政事。所以,张诚一常常假借宋神宗的旨意,威胁其他官员。

蒲宗孟觉察到后,把张诚一说的话去问宋神宗,究竟有没有这些旨意,结果发现都是假的。宋神宗认为蒲宗孟为人刚正不阿,提拔他为尚书左丞(正二品)。这时的蒲宗孟,在仕途上达到了顶峰。元丰6年(1083年)八月,宋神宗召见大臣王珪、王安礼、蒲宗孟等。交谈中,宋神宗感叹朝廷上下缺乏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蒲宗孟不加思索地说:“现在的人才是很难得啊,已有的人才都被司马光打入朋党,毁掉了一半。如今朝廷内外的人才,都被司马光的异端邪说所迷惑,成为司马光一伙的人才了。”

蒲宗孟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当时很多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都在司马光执政后被排挤、贬谪了。但蒲宗孟没想到,他的话一出,惹得宋神宗不高兴了。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觑,气氛一下子冷清下来。蒲宗孟也发现说错了话,心里很是恐惧。

宋神宗有些愤怒地说:“蒲宗孟,只有你对司马光不以为然。司马光自从辞去枢密副使的职务后,从来没有上书言事,也没有向我要求过什么条件。我觉得啊,从我即位至今,只有司马光一个人品行如此高洁。”

还有一次,宋神宗与大臣们谈论古今伟人,蒲宗孟对汉朝的扬雄大加赞扬,惹得宋神宗又不高兴了。此后,宋神宗对蒲宗孟开始有些反感,眼不见心不烦,想找借口把蒲宗孟赶走。

那些善于见风使舵的御史,察觉到宋神宗对蒲宗孟的不满,有人就弹劾蒲宗孟、王安礼违法修缮枢密院办公的房屋。宋神宗找到借口,把蒲宗孟贬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市)知州。

元丰7年(1084年),或许是宋神宗觉得对蒲宗孟的处分有点过头了,给他加了资正殿学士的头衔,让他出任亳州知州。元祐元年(1086年),蒲宗孟改任杭州知州。

以暴制暴,严厉打击梁山泊盗贼

在杭州知州任期满后,蒲宗孟调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县)知州。

郓州境内有个地方叫梁山泊,有一群强盗占住梁山泊一带,危害百姓,非常猖獗。

强盗们喜欢把当地老百姓抓去,让他们挖坑,挖好后,强盗就把老百姓推下坑去,填上泥土,让老百姓的双脚露在坑外。强盗头子黄麻胡坐在一旁,以观看受害人的双脚苦苦挣扎为乐。老百姓为此胆战心惊,盼着新来的知州能把强盗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蒲宗孟没有让老百姓失望,他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他发布命令,抓住强盗后,也按同样的方法

处死。谁要是抓住了强盗,当天就可到州府大厅领赏。

蒲宗孟带兵攻打贼窝,抓住了一些强盗,先挑去他们的脚筋,然后依法处死。这样的做法,最初震慑了强盗,但后来不但没有端掉贼窝,反而激起强盗们的激烈反击,对当地的老百姓更是大肆残害。强盗们盘踞在梁山水泊,难以捕捉。蒲宗孟下令:“严禁船只出入水荡。”这一招很有效果,强盗的粮食补给被断绝,不得不离开梁山泊贼窝。

蒲宗孟严厉打击盗匪,终于把盗匪治理得差不多了。但蒲宗孟一点也没有放松对郓州社会治安的治理,那些小偷小摸的人,只要被抓住,蒲宗孟都要将其脚筋割断。有时,情况没有完全弄清楚,冤枉好人的事情时有发生。

因此,史书上批评蒲宗孟“为政惨酷,虽微罪,亦断其足筋”。苏轼在与蒲宗孟的信中,都劝诫他要“慈”。

元祐4年(1089年),御史弹劾蒲宗孟“为政惨酷”,蒲宗孟“坐落职”,改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市)知州。第二年,蒲宗孟调任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知府,到任后不久病死在任上,终年66岁。

交往名士,与苏轼周敦颐打亲家

蒲宗孟与当时眉山著名的苏氏家族不仅有往来,而且还有姻亲关系。蒲宗孟的姐姐,嫁给了苏轼的堂哥、二伯父苏涣的儿子苏不欺,生了5个儿子。苏不欺的女儿,又嫁蒲宗孟的儿子蒲澈。苏、蒲两大家族,可谓是亲上加亲。

“三苏”父子出川,一般都要经过阆中,并在阆中停留,一来在那里探访亲戚、世交,二来也可以得到一些照应。苏洵去世后,蒲宗孟写了《老苏先生祭文》,称赞苏洵是“非众人之才也”。

苏轼在阆中时,曾去过蒲宗孟家,见到了蒲宗孟家修建的清风阁藏书楼,专门写了一首诗《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尽管苏轼和蒲宗孟在文学上很谈得来,而且又有姻亲关系,但两人的政见完全不同。据说,蒲宗孟曾被他的小伙伴推举为兵部尚书,结果让苏辙给奏免了。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有传言说苏轼病死了。一天,宋神宗在吃午饭时,想起这个消息,心里非常难过。宋神宗知道蒲宗孟和苏轼有亲戚关系,就问在一边的蒲宗孟:“听说苏轼已在黄州病故,是真的吗?”蒲宗孟回答说:“近日京中确有此传说,不过真假尚未证实。”宋神宗叹了口气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然后再也吃不下饭,离桌而去。

蒲宗孟与北宋著名的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的交往颇有意思。嘉祐4年(1059年),蒲宗孟在夔州观察推官任上回家探亲,路过合阳(今重庆合川区),拜访了合阳签署判官代理通判周敦颐。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蒲宗孟干脆住了下来,两人谈了三天三夜。蒲宗孟感慨地说:“世间怎么会有这等高人?”打听到周敦颐的原配夫人陆氏已经去世一年多,留下一个1岁多的孩子,周敦颐此时43岁后,蒲宗孟开始合计起来:“六妹还没嫁人,平时心性颇高,这个老周正好合适嘛。”

蒲宗孟把想法告诉周敦颐后,周敦颐也觉得身边的确需要一个女人照料家庭,蒲宗孟的六妹是大家闺秀,这桩婚事不错,就答应了。第二年春,周敦颐前往阆中迎娶了蒲氏。

蒲宗孟的原配夫人陈氏,是阆中著名的“三陈”(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的姑母。陈氏去世后,宋神宗追封她为河东太夫人。据说,周敦颐听说蒲宗孟单身后,把妹妹嫁给了蒲宗孟。

蒲宗孟和周敦颐本来就情趣相投,惺惺相惜,加上姻亲关系,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情谊,经常有书信往来,其中不乏作诗唱和。

周敦颐病逝前,写信给蒲宗孟说:“吾独不能补助万分一,不得窃须臾之生,以见尧舜礼乐之盛,今死矣,命也!”周敦颐病故后,蒲宗孟写了《濂溪先生墓碣铭》,称赞周敦颐“孤风远操,寓怀于尘埃之外,常有高栖遐遁之意”。

生活享受,苏轼曾劝他不要奢侈

蒲宗孟是个非常喜欢奢侈享受的人,他的这个癖好,被《宋史》写进了他的传记里。

蒲宗孟的儿媳,每天只做一个事情,教丫环做各式酥花,加糖凝结,做成饭后小吃。蒲宗孟家每天一定要宰杀10只羊、10头猪,给诸亲至友分享。

每天晚上,家里要点300支蜡烛照明。有人觉得太浪费了,蒲宗孟很不高兴地说:“难道你要让我坐在黑黢黢的房子里忍饥挨饿吗?”

蒲宗孟似乎还有洁癖,不分春夏秋冬,坚持每天洗脸、洗脚、洗身各两次,每天洗一个小澡,隔一天洗个大澡。洗澡的时候,他要一大群仆人伺候。每洗一次澡,最多要用五斛(相当于25斗)热水。蒲宗孟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洗浴频率与排场,都被《宋史》记上了一笔。

蒲宗孟曾把自己的这个养生之道,通过书信对苏轼说:“晚年学道有所得。”苏轼回答说:“闻所得甚高,固以为慰。然复有二,尚欲奉劝,一曰俭,二曰慈。”苏轼如此正式劝告,可见蒲宗孟当时享受生活的名气很大。

蒲宗孟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次,他碰到一个100多岁的老人,问老人养生之道。老人说,要清心寡欲,戒酒、戒色、戒贪、戒纵乐。蒲宗孟听后,低头想了想说:“如果是这样,即使活到千岁,又有啥子用呢?”

据传,蒲宗孟死后,发棺24个地方,属于秘葬,至今无人知晓他的尸骨究竟葬在什么地方。

相关热词搜索:争议 历史 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有争议的历史发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