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步改革需要顶层设计_中国下一步改革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过去的30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有三大制度创新改变了中国:产权制度改革、吏制改革、对外开放。这三大制度的核心是解决了两个群体的问题:第一个解决了弱势群体或者说是穷人的吃饭问题,第二是解决了精英的出路问题。让这两个群体各自都有事情干,社会就稳定了。中国改革30多年,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两个群体的问题,让他们有正当渠道各司其职,使中国强大了起来。
  中国需要新的改革路线图。过去30多年改革虽然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这种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它是渐进式的改革,是从下到上先易后难的改革。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从基层率先发动改革,工人、农民优先获益,所以他们支持改革。但是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从生产领域转到流通领域,从经济领域转到社会领域,从一般部门向垄断部门和公共权力部门推进,改革的受益群体开始从农民、工人转向了精英群体,随后又从精英群体转向了核心精英群体。改革越深入,精英群体特别是那些核心的精英群体从改革中获得的利益越多,农民、工人则被边缘化,获得的利益非常少。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改革方式就推不下去了。原因有两方面:第一,随着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老百姓素质提高以后要求要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既得利益群体打着改革的旗号强化自己的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扭曲市场,破坏市场秩序,两个利益群体矛盾加剧。第二,改革30年以后的今天,需要从下到上推进的改革领域已经越来越少,需要从上到下推进的改革领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涉及上层建筑的整体改革,风险大、成本高,但是不改又不行。
  到了今天,现行的政治体制跟经济体制相比,改革相对滞后,已经影响了发展。过去30多年中国的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当时经济体制可以独立地进行改革,但是到了今天,再去独立地改革经济体制已经不行了,需要改革上层建筑。这种改革需要有更新的改革路线图。
  当前,中国改革的动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国内而言,目前中国正在形成一个逐步支撑社会主体的中产阶层。中产阶级有理想、有知识、有财产,他们既要求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又要求社会公正、平等、透明,而且有着强烈的参政意识,希望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社会。
  从国外看,中国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游戏规则的制定,要分享权力,同时也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中国每一个项目的改革推进都会与国际息息相关,国际社会要求中国的游戏规则跟国际接轨。
  我们应该找到更新的改革路线。更新的改革路线是什么?就是需要顶层设计。
  首先,从上到下、以难带易、内外联动、重点突破。中国应该紧紧地把握国内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国际政治结构的新变化,采取从上到下的改革路线,从难的方面率先攻关突破。同时,把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体制内和体制外结合起来。
  要在宏观层面上有整体推进方案。今后中国改革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最终目标,等等,应该有整体设计、长远设计。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均等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权力的结构配置是个大问题。
  其次,这种顶层设计要既有利于国内现代化,又能适应全球化进程要求。要从上层建筑领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降低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要考虑怎样才能达到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更加适应,民主体制跟法治体制更加配合,政府与社会、市场与政府、中央与地方、国企与民企的关系更加和谐。
  在这个大思路下,在党政关系方面可以考虑按照党政分开的思路,把经济社会发展、公共管理、事务管理这方面的事情,更多地交由政府去完成。至于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改革的方向是政府要有边界,干预的范围要限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要给市场经济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其三,用人制度也要改革。应该扩大招聘范围,扩大差额选举,让更多的优秀人才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关键部门。一定要逐步推进这种人事制度改革。它的核心目的是用人公平、公正,不能让农民的孩子花了十几万元上了大学,毕业以后却找不着工作。
  今后在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口在于公共权力、公共资源这两公。公共性产品一定要用在公共事业上,而不是要用在集团利益和权贵身上。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要为大家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要从制度上防止两公部门集团化和个人化。
  改革是对原有结构和利益的再调整,这种调整必然有人要损失利益,包括权力,包括资源,所以肯定会有阻力。改革要破除阻力,实现再平衡,需要勇气,需要大智慧。中国的未来必须靠一代又一代的改革者不断推进才能走向成功。改革没有回头路,不进则退。

相关热词搜索:下一步 中国 改革 中国下一步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中国改革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什么意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