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于环保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于环保篇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于1973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做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突出成就。

(1) 第一阶段(1973~1978年)。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会议后,使中国比较深刻地了解到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意识到中国也存 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于1973年8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始。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 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要求防止环境污染的设施,必须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 时”原则。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有:①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②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 的环保工作;③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④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2)第二阶段(1979~1992 年)。198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 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三统一”战略方针;确定了符合国情的“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和健全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环保政策和法规体系,于1989 年12月26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期还制定了关于保护海洋、水、大气、森林、草原、渔业、矿产资源、野生动物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文 件。

(3)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1992年在“里约会议”后,世界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环境原则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 则。主要有商品(各类产品) 必须达到国际规定的环境指标的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行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 实现生态可持续工业生产的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实行整个经济决策的过程中都要考虑生态要求的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S02、COD、石油类、汞、镉、六价铬、铅、砷、氰化物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 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项重大举措。

我国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环境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工作有:

(1)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2000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八五”末期下降了15%~25%,基本实现了总量控制的规划目标。1999年工业废 水、SO2、烟尘、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分别比1995年减少27.5%、23.3%、33.5%、28.3%和48.5%。

(2)生态破坏的恢复工作取得进展。加大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范围和保护力度;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加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启动严重荒漠化地区重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了合理的生态建设布局。

(3)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就。截止到200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 22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 820.8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9.85%。

(4)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初见成效。目前,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总数已达213个,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西部大开发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确定了先决条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即每 年要保持7%~8%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按此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比2000年增加10%~20%,为此,必须进行经济结构性 调整,加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预计“十五”期间国家将投入环保资金6 500多亿,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可达 1.19%,比“九五”期间的0.89% 增加0.3%。

历史于环保篇二:中国历史上的环保思想和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环保思想和变化

中国上古时代的《诗经》指出:山川乃资源的产处,

要与百神一同祭祀。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66—前771年)颁布的

《伐崇令》规定:“毋填井,毋伐树,毋动六畜,

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

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极为严厉。

春秋战国时代(约公元前700年—前221年)

对保护生物资源有了明确的规定,范围相当广泛,

并始终同经济发展相联系。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这张作于1692年的《康熙南巡图》表现着当时中国的大

人物是在齐国为相的管仲。他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地仍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也表现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对大

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实施山林川泽的管理和自自然充满景仰之情(此图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然资源保护。他认为,山林川泽是“天财之所出”。

不能很好地保护山林川泽的人,不配当国家领导人(原话是:“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王”。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0年—公元220年)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达到了高水平。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对古代生物资源保护政策做了最完善的论述。他指出:禁止砍伐生长的树木,不能捣毁鸟巢、不捕杀怀孕孵卵的动物,特别要保护好幼小的麋和鹿等。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把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管理范围超过了先秦时期。宋代(公元960—1279年)注重了对生物资源的立法保护。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说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的敏感。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对山林川泽的保护承袭了前代的规定,并且管制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公元1425—1426年)时,政府开始放弃管制措施。“山场、园林、湖泊、坑冶、果树、蜜蜂官设守禁者,悉予民。”由于驰禁湖泊,使许多湖泊被盗为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人为的自然灾害。这是保护方面的倒退,对环境损害很大。

清代(公元1645—1911年)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林木破坏和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看到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警告。但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然继续,对中国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做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为什么在这片中华民族生存了五千年的国土上还有原始

森林,还有珍稀动物?这应当归功于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

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稍微想一想、看一看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再听一听老百姓口中仍常念叨的:“细水长流”、

“物尽其用”、“勤俭节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

烧”,讲的都是要珍惜资源,才能长久地过上好日子的道

理,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这个道理!生活在有这样强大 传统文化基础的中国,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国家在21世纪图3:中国传统园林顺应自然和生态的设计正在世

一定能走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充满了信心。 界流行 图片资料来源:李皓摄

如何才能做一个适应21世纪新时代的中国人?最重

要的应当是:让自己充分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少优秀思想和知识会在21世纪重新发出光芒。中国没有穷几千年,我们要扔掉压在自己头上莫名的自卑心态,纠正自己唯“洋”是从的偏颇,努力吸收新信息,做一个认真对待自己、认真关心国家、认真帮助世界的有知识的人。

对祖先,我们有以下重要的理由来对他们充满骄傲和崇敬:

1) 祖先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总结和应用。这包括古中国的气象学、农学、水利学、建筑、园林和城市设计等。

古人在这些领域中积累的知识和创造出的应用已成为受到当今国际学术界高度赞扬的高水

平科学。

2) 祖先对人体和动物体经络的发现和创造出的医学思想与方法;

3) 祖先对仁爱、友情、诚信、忠贞的倡导;

4) 祖先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追求的情怀。这在古人留下的诗词、字画、园林、雕刻和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德国出版的中国医学思想书中对中国古人绘制的牛经络图的

介绍 资料来源:Chinesische Heilkunst, by Stephan Palos, 《中

国的医学思想》德国Gondrom 出版社 图1:中国古人绘制

的牛经络图 资料来源:《唐诗三百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绘画:范振涯 图2:中国的古诗词中充满着古人对自然的热爱

对自己,我们应当能努力做到培养以下习惯和品行:

学会做人:讲卫生、礼貌、友善、诚实、好学、有责任感。

学会审美:面貌干净、服装合体、生活环境整洁、工作环境美观、关心外界环境生态的改善 普通人能为环保做的事

保护好我们的空气

在城市里,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我们对化石燃

料的大量燃烧、对绿地和天然植被的破坏、对挥发

性化学物的滥用等。对空气的净化公认的有效办法

是以下四方面结合起来:

1)保护天然植被和人工栽种植被,营造城市和

工矿区净化空气的肺;

2)全社会共同努力节约能源,把对化石燃料的

消耗尽量降低;

3)给烟囱和汽车安装烟气和尾气净化装置;

4)开发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等)和无害于健

康和环境的化工产品等。 图1:白昼开灯,浪费能源

图片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保护好我们的淡水

为保护地球上紧缺的淡水资源,国际环保城市的民众在从三方面做起:一、“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二、“少用化学合成剂”;三、“收集利用雨水”。

“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为的是珍惜使用淡水,同时也就减少了污水排放。拧开水龙头,晶莹透明的自来水瞬间就变成流进下水道的脏水了,而要让下水道中的生活污水净化成为可饮用的自来水是难以实现的。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使用自来水时小心起来。把水龙头开小得一些,把用过但还比较干净的水留下来,擦地、冲厕所、浇花等等。这样,从日常生活中消耗的淡水量就会减少,排出的污水量也会减少。在许多国际环境教科书中,抽水马桶常被作为浪费淡水的典型例子受到批评。每人用完一次厕所,一拧开关,10-20公升的可饮用水哗的一下从水箱中放出来,进了厕所的下水道。据资料报道,在许多城市,大约有三到四分之一的自来水是从厕所流走的。为了减少饮用水在这方面的流失,欧洲国家发起了双水管道家庭节水体统的设计,即:一个家庭住房中有饮用水管道和二次利用水管道。

饮用水

来自自来水厂,管道通向厨房。二次利用水来自污水处理厂,进入家庭的卫生间,可用于洗衣、冲厕所、墩地等。

“少用化学合成剂”为的是:1)保护水体的自净功能;2)防止化学剂的毒素在淡水中积累,威胁饮用水的安全。家庭使用最多的化学品主要用于消毒厕所和清洁厨房。这些化学品往往对微生物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它们从下水道流入河水或湖泊之中,会杀死水中的生物,使水体的自净能力丧失,水中的毒素就会积累起来。因此,在洗涤用品市场上,选用具有环保标志的清洗剂很重要。

“收集利用雨水”是主动增加淡水资源的作法。目前在欧洲的家庭节水行动中十分盛行。几年前德国的波恩推出了较高的污水排放收费制度。每个家庭要交两种水费。一是自来水水费,一是污水排放费。污水排放量按照自来水的使用量(吨数)来计算。不过,一吨污水收费的价格是一吨自来水价格的六倍。这项有力的污水收费措施促使了市民去收集和利用雨水的积极性。雨水主要用于浇灌花园、擦洗车辆、做清洁和冲厕所等等。这样大大减少了家庭对可饮用水的浪费。

保护好我们的土地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动员民众尽量从三方面努力:一、减少浪费;二、物尽其用;三、废物回收。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这样去做的话,扔掉的废物就会减少,可回收利用的废物就不会被扔进垃圾堆中。当塑料、纸张、金属和玻璃都得到有效的回收之后,生活垃圾中剩下的主要就是可以堆肥的有机垃圾了。通过回收利用和堆肥,生活垃圾量可以减少80-90%。由此大大降低了垃圾对土地污染的威胁。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图2:电器少开点,大气凉快点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图3:公共场所,烟民止烟

图4:危害儿童,尾气第一 图5:汽车常清洗,利人又利己 资料来源:香港地球之友(Friends of Earth Hong Kong)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资料来源:香港地球之友(Friends of Earth Hong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Kong)图6:停车关引擎,利于净空气 图7:开车乐趣多,排放可合格?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图8:一车多人坐,好处实在多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图9:室内室外,植物多载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图10:滴漏水管,快报莫延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图11:水冲小便,最好省点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图12:废物少扔,垃圾多捡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图13:少用一次性,健康无垃圾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图14:双面用纸张,省钱又环保 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署(UNEP) 图15:再生废纸,少砍森林

学校环保活动建议

绿色关注小组

尝试在校园里办绿色关注小组。环保的推动应从最切

身和身边的地方开始。小组可以纵观校园里的设施,如校

舍的建设是否有足够的园地让同学们休息,建议学校一些

行政上的绿色行动,如设计有关环保的课程或讲座,开展

校园内节能、节水运动,又可举办一些绿色活动,如参观

自然生态区、垃圾填埋场、有机农场等,还可以公开校内

的不环保行为和环保风尚,张贴报导世界各地环保新知

等。这些都会有效地使环保意识在校园内上升,从而使更图1:德国小学生在认识土壤中的昆虫

多的人正视和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图片资料来源:李皓摄

兴趣小组加环保内容

不妨在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中,加插绿色意识和环保讯息。各兴趣组在安排会员活动时,都可以考虑一些享受大自然的游览,比如将活动与植树或郊野长青计划结合起来,使更多的同学能欣赏大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

举办聚会、野餐和晚会时,便要环保一点,准备一些天然的食物,而且用具亦全是可以再用的,尽量将浪费减少至最少.同学也可以尝试一起来学用废纸再造纸,举办一些废物利用的制作班。还可到郊外作田野考察,去研究社会急剧发展使环境发生的变化。这都可唤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环保建议

如学校有饭堂,可建议饭堂搞好餐具的消毒,从而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快餐饭盒。建议学校的小卖部,出售一些不含人造添加剂的小食和饮品,如生果、果仁、鲜榨果汁、干果之类的小食,让同学们可以有机会选择一些天然食物,有很多零食,其实都含有许多味精、色素、人造糖、防腐剂等等的有害化学物,吃了对身体不但无益,而且还有不良影响,我们可建议小卖部改购多购其他天然食品,和现有的产品一齐发售,例如一些天然的有机薯片,不含味精、糖、盐的烤烧白豆,没有化学物质的曲奇饼,虽然价钱会贵些,但这也提供机会让同学能选择吃一些健康的小食。

增加校园的绿色

举办一些校园的绿化活动,例如植树美化校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同学们挖出一片土地来亲自种植花卉和蔬菜水果。也可举行校园的清洁运动,组织同学们学习、认识校园内的树木和植物。这些活动,是使同学们加深对四周的青绿环境的认识,培养大家对美好环境的感情的好方法。

绿色信息交流

可以邀请一些环保界和绿色人士,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来演讲,提供有关绿色和环保的信息资料和行动建议。除此之外,还可在校园内举办一些环保及绿色常识问答,知识竞赛或辨论比赛,这都有助于大家对绿色思想有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而许多概念,也可在讨论中变得更加清晰。

开展回收和旧物利用

将校园内不同的废物,如纸张、铝罐等,安排回收。也可将节省资源的重要性以黑板报的形式介绍

历史于环保篇三:历史环保 文档

历史教学环保教育渗透计划

高一备课组许克江

环境保护,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对青少年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环保教育的五个关联目标(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中,除培养技能不是历史学科直接的任务外,其他四个目标的落实,历史学科负有不可推脱的教学任务。

1、凭借历史教材中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夯实环保教育

中学历史教育,凭借学科优势,为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中可用来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

教材中讲述了大量经济史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包括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包括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例,以农为本相辅相成的是为灌溉农业服务的水利工程的不断兴修。中国古代很重视水患的治理和水利的兴修,教材先后介绍的有:秦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在关中修建六辅渠和白渠,诸葛亮在成都西郊筑成“诸葛堤”等。这些水利工程,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少数用于航运或其他用途,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有的因设计和使用不当,对环境造成过破坏。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多次提及黄河泛滥和统治者对其进行治理的问题。其实,这正是历史教材中蕴涵着的,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材料。在讲述“西汉经济的发展”中“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一目时,教师可告诉学生:黄河原称“河水”,黄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岒北坡边缘森林,到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其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高,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为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以后八十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但此后的人们并未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黄河流域森林继续被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讲中国古代经济开发,时常涉及屯田。屯田,形式多种多样。从秦汉至明清,屯田不曾中断。历史教材讲屯田,肯定的评价居多。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结论会有不同。大规模的屯田,曾经使长城以北的许多地区和河西走廊沙漠化,使西域的许多绿洲消失。屯田导致森林消失、湖泊萎缩。以农为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立国之策。可是,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误导、理解上的偏差,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森开荒、围湖造田,导致环境的恶化。指出这一国策的消极面,也富有教育意义。

政治史在古代史教材中有不少直接或间接地涉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如统治者无节制的奢侈浪费、大兴土木、大肆兼并土地,既加深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讲述“红巾军起义和元朝的灭亡”时,教师可强调:元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常年失修,黄河决口,灾害連年,仅1344年黄河就在曹州、汴梁等处三次决口,给人民造成巨大损失,饥民数以万计,最终酿成红巾军起义,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从这部分历史的学习中,可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水旱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人在它们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坐以待毙,人类可以认识造成灾害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减轻它对人类社会侵害的程度。②统治者对自然灾害治理的重视情况一定程度地关系到国家的繁盛或衰亡。重视兴修水利,整治洪涝灾害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被视为历代有作为皇帝的共同特征,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相反,如果忽视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必然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招致政权灭亡。③人类向自然攫取了太多的资源,以致今天的人们不得不面对人口膨胀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能源枯竭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由于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文化史的许多内容都具有了新的生命力,拿这些知识作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简便易行。教材中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时写道:“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著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对教材中的这些素材,我们可以重新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

历史于环保

展教育。

2、联系国情,突出主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今天社会的重大问题,例如:“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我国历代都城的变迁”,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从秦朝以至汉唐时期,长安一带长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平原也一直是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人类破坏黄河流域中游的生态平衡以及关中平原经济的衰落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泾渭分明”一詞的由来,从这一成语中可以看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破坏。北宋时都城的变迁至黄河下游的开封,而实际上这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呢?这可以从生态环境方面看出端倪。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元朝以后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而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从以上一例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000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是历史所罕见,京津地区也深受其苦,学生对此十分关注,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明确人类需求增大造成的对资源过度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威胁。人们环保素质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风沙肆

虐的重要原因。而我们现在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这也不能不引起人们警惕。从而要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例如纳西族及其东巴文化,纳西人崇尚自然,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滇西北保持了一块净土。摩梭人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保存了他们对大自然的一份纯情。这里的山山水水,在摩梭人的呵护下,异常秀美清纯。摩梭人聚居区的泸沽湖湖水,据检测属天然二级矿泉水,这就是人类注重环保的结果。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将影响着世界。现在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比一般人认识的要严峻得多。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庫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饮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而且土地沙化面积正在不断扩大;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森林和草原形势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恶化,物种资源丧失加剧,它导致整个农业大环境恶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中国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3、深挖政、史、地学科环保内容的交叉点、结合点、强化环保教育

环保问题,这也是近几年来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常见的内容。“天人合一”、“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对今天很有启发意义。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世界,在环保教育这个主题下有许多政、史、地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有待我们去探索。为什么中国上古时候种桑织绸非常发达的北方,到现代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为什么曾以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今日竟被视为“中国的忧患”?这些问题深刻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认识人类与地球共存、共生、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找合理的途径。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与资源,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改造、污染、保护,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反映了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和思想观点。在环保教育这个主题下,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认识:铭记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一时发展;必须禁止盲目开荒和乱砍滥伐,努力植树造林;树立环保意识和观念探求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客观联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工业;加强法制建设和素质教育;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改革教法,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高环保教育效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教学更强调注重学生主体性,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环境问题教育,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更需以学生参与为基

本前提。民主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受教育过程,必须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尽量使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变“说教式”为“讨论

式”;变“背结论”为“重过程”;变“一言谈”为“群言谈”;变“教师讲”为“学生说”。从而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主角让给学生,让他们做评论者、评判者、模拟决策者,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这种对教材的分析,同样是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学生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借鉴,增长智慧。

相关热词搜索:环保 历史 历史小说 历史的天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