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人七法_诸葛亮用人六不可取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忠”与“智”的代表,为后人顶礼膜拜。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更让人津津乐道。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同样如此。由于他在用人方面的六不可取,造成了他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称雄一时的西蜀,不久即为魏国所灭。
  其一,事必躬亲,后继无人。诸葛亮终生不忘报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惟恐他人不似自己尽心,于是夙兴夜寐,从国家大事到军营赏罚,无不亲自决断。司马懿曾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固然才智过人,但精力终归有限,过多的心思耗费在琐事小事上,极大地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终于54岁时在五丈原撒手尘寰。由于诸葛亮生前亲力亲为,几乎没有考虑到接班人的培养,西蜀文武大臣已习惯于听命接令,将诸葛亮奉若神明、亦步亦趋,几无独当一面的能力,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危机,为西蜀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其二,赏罚不公,厚此薄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希望刘禅能赏罚公正分明,不致内外异法。然而诸葛亮本人却在赏罚中有厚此薄彼之嫌。他明知关羽会放跑曹操,却还是让他立军令状去带兵堵截曹操。事后对关羽放曹操又没有任何处罚,还不是因为关羽是先主的结拜兄弟。
  其三,先入为主,固执己见。诸葛亮喜以自己好恶选人用人,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一旦对谁有成见,终生难以更改。魏延武勇有加,可诸葛亮一见魏延,即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原因仅是魏延脑后有反骨,要不是刘备说情,魏延恐性命难保。魏延忠心耿耿,为西蜀殚精竭虑,从未有叛逆之举,原本他是诸葛亮死后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将才,可诸葛亮死前煞费苦心地布下计谋,安排马岱斩杀魏延,自毁长城,加速了西蜀的灭亡。号称“吕布第二”曾纵横于西凉的虎将马超,虽然被冠以“五虎上将”这样的虚衔,但诸葛亮对其从无好感,一直不授予其兵权,最后马超在西蜀壮志难酬,郁闷而终。
  其四,过度施压,不恤下属。诸葛亮一直以兴兵北伐、一统中原为己任,于是大动干戈,六出祁山,只可惜一统中原的任务对西蜀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诸葛亮对西蜀文官武将施加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致他们长期处在高压状态下。姜维受诸葛亮重托,要完成诸葛亮未竟的事业,于是九伐中原,耗尽蜀国国力而无成效。
  其五,不辨优劣,避长用短。诸葛亮虽然智谋杰出,但看人眼光似乎不够准确,即使对长期跟随的下属也把握不准,不能全面评价认识,用起来也不能扬长避短。马谡只能纸上谈兵,刘备也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他擅长于参谋谋划,只要用其所长,马谡还是能发挥相当作用的,在七擒孟获、离间曹魏与司马懿关系之时均发挥了较好作用。但诸葛亮却派他独当一面,镇守街亭,真刀真枪地指挥作战,实属强人所难,结果被司马懿断水火攻,困死于山上,落得个惨败的结局,诸葛亮为自己的用人失误付出惨痛代价。
  其六,重用嫡系,轻视蜀俊。诸葛亮对西蜀当地人才有着天然的不信任,入川后重用荆州嫡系部队,将西蜀本地俊才束之高阁,导致蜀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致使蜀国政权根基不稳。张任是西川武将的首领,以忠勇而闻名,文武双全,兵书战策样样通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张任被俘后,刘备想劝说其归降,而诸葛亮却阻止了刘备,命人把他推出去斩首,美其名曰“成其名节”。《三国志?蜀书》中,除刘氏家族外,立传者有59人,其中荆州嫡系40人,原益州本土的只有19人。而在这19人中,所授予的官位也不过是一般的郡守、将军和谏议大夫等职务,没有几个人进入了西蜀的最高决策层。占其地而不用其人,西蜀的江山怎么可能稳固呢?

相关热词搜索:用人 不可取 诸葛亮 诸葛亮用人六不可取 诸葛亮用人文言文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